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近视和学校传染病流行现况_第1页
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近视和学校传染病流行现况_第2页
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近视和学校传染病流行现况_第3页
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近视和学校传染病流行现况_第4页
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近视和学校传染病流行现况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近视和学校传染病流行现况

《中共中央总职能公告》(2007年5月7日发布)明确指出,儿童和青少年是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也关系到整个民族未来的健康素质。我们必须把孩子和年轻人的身体作为战略任务来增强他们的健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儿童青少年健康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但是,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面临许多问题,如肥胖、近视等常见疾病检出率居高不下,高血脂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成年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年龄不断前移,学校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也是当前我国公共卫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已经引起相关部门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的发展思路,将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和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作为发展的优先主题。本文将重点探讨儿童青少年肥胖、近视和学校传染病的流行现况及研究进展,以期对相关疾病研究、预防控制提供参考。1我国儿童肥肥立法趋势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和其他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发病基础和危险因素,现有证据表明,儿童期肥胖不仅影响儿童当前健康,还会导致成年期肥胖的发生及其相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风险升高。美国一项队列研究发现,接近40%的肥胖青少年在30岁时成为严重肥胖患者,而在同龄体重正常青少年中该比例不到5%。有研究发现,与体重正常儿童相比,超重、肥胖儿童在2731岁时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增加了8.5倍,血清总胆固醇升高的风险增加了2.4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的风险增加了3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风险增加了8倍。丹麦一项关于276835学龄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发现,713岁儿童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与成年期非致命性冠心病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随BMI增加,冠心病发生风险呈线性增加。有研究表明,儿童期肥胖独立于成年期BMI以及其他混杂因子(如家族心血管病史等),能够增加成年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与死亡的风险。1985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检出率较低,即使在大城市中,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男生仅为0.21%和女生仅为0.18%,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13%和1.37%。20世纪90年代开始,超重检出率大幅上升,城市增幅高于乡村,男生高于女生。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718岁阶段,城市男生、乡村男生、城市女生、乡村女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3.23%、13.76%、12.72%和8.56%;与2005年相比,超重检出率年均增长值分别为0.31、0.23、0.61和0.27个百分点,肥胖检出率年均增长值分别为0.30、0.10、0.34和0.17个百分点,乡村学生超重、肥胖增长速度超过城市学生,1985年至2010年我国学生肥胖流行趋势如图1所示。根据相关研究,对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流行现状进行分级,超重率+肥胖率≤15%、肥胖率≤4%为Ⅰ级;超重率+肥胖率在16%24%、肥胖率在5%9%为Ⅱ级;超重率+肥胖率≥25%、肥胖率≥10%为Ⅲ级。依据该分级标准,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状况已接近中等水平,虽然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流行尚处于较低水平,但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长速度处于较高水平,乡村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长速度逐渐超过城市。因此,针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长速度过快、乡村增长速度逐渐超过城市等问题,应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避免陷入发达国家肥胖大面积流行的困境。虽然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发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失衡,但其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有研究认为,包括个人、家庭、社区以及更广泛社会水平的100余种因素都会对能量平衡产生影响,例如儿童青少年肥胖与饮用含糖饮料有关,在调整年龄、性别、出生体重、父母BMI、家庭经济水平等变量后,经常饮用含糖饮料者发生肥胖的风险是经常饮用牛奶者的1.46倍。频繁摄入能量密集性食物会增加肥胖发生的风险,2005年全国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显示,经常吃西式快餐(平均34次/周)者肥胖发生的风险是少吃者(平均12次/周)的2.5倍。体育活动是肥胖干预的重要途径,虽然长期坚持中等及以上强度的体育运动对儿童青少年未来健康的有益作用巨大,但目前研究结果显示运动控制肥胖的效果并不如人们预期的显著,一项针对4150名12岁儿童青少年的前瞻性运动研究发现,每天增加15min中等及以上强度的体育活动时间可以使其在14岁时体脂减少约1kg(11%),12岁时体育运动总时间增加20%可使其14岁时体脂减少约5%(约500g),在进一步调整儿童12岁基线体重后,该运动对肥胖的作用可能还会减小,这说明肥胖的控制不能仅靠体育运动,应该结合其他干预措施,如减少静态活动时间、保证充足睡眠时间、改善膳食结构等综合措施,使肥胖的预防和控制能够达到预期效果。2儿童合成视阈的年龄分布近视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其中东亚和东南亚是全球儿童青少年近视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新加坡近视危险因素队列研究(SingaporeCohortStudyofRiskfactorsforMyopia,SCORM)发现,7、8、9岁儿童的近视检出率分别为29.0%、34.7%和53.1%。中国香港地区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7岁儿童近视检出率为17.0%、8岁近视检出率为37.5%、11岁及以上儿童近视检出率则高达53.1%。中国台湾地区1983年、1986年、1990年、1995年和2000年718岁学生视力调查结果显示,7岁学生近视检出率分别为5.8%、3.0%、6.6%、12.0%和20.0%,12岁近视检出率分别为36.7%、27.5%、35.2%、55.5%和61.0%,1315岁初中生近视检出率分别为64.2%、61.6%、74.0%、76.0%和81.0%,1618岁学生1983年至1990年近视检出率波动在74%75%,1995年和2000年高达84%。世界其他地区儿童青少年近视检出率较低,如南非1415岁儿童近视检出率为6.3%9.6%;智利5岁儿童近视检出率为3.4%,15岁时男、女生近视检出率分别上升至19.4%和14.7%;澳大利亚悉尼6岁儿童近视检出率仅为1.4%,12岁儿童青少年近视检出率为11.9%;美国67岁儿童近视检出率为4.5%,12岁为28%。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检出率是全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近视检出率持续上升,且呈低龄化趋势,79岁小学生近视检出率为30.07%(其中城市为36.04%、乡村为24.12%);1012岁小学生为47.58%(其中城市为56.90%、乡村为38.27%);13-15岁初中生为65.59%(其中城市为74.02%、乡村为57.16%);1618岁高中生为76.99%(其中城市为81.63%、乡村为72.38%)。与2005年相比,2010年城乡男、女学生近视检出率均有所增加,如表12所示。美国一项多种族前瞻性调查结果显示,在美国的亚洲人近视检出率较其他种族高(18.5%),西班牙裔次之(13.2%),白人和黑人最低(分别为4.4%和6.6%)。双生子研究发现,近视遗传度为75%-94%,双亲无近视、双亲中一人有近视、双亲都为近视的12岁儿童近视检出率分别为7.6%、14.9%和43.6%。由此可见,近视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但这些研究结果都无法消除环境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环境因素在近视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一项针对澳大利亚悉尼和新加坡67岁华裔儿童阅读时间和近视检出关系的研究发现,悉尼华裔儿童阅读时间虽然明显高于新加坡儿童,但悉尼和新加坡华裔儿童近视检出率分别为3.3%和29.1%,可能与悉尼华裔儿童户外活动时间明显高于新加坡华裔儿童有关。儿童青少年户外活动时间与其患近视风险的Meta分析发现,每周户外活动时间每增加1小时,其患近视的风险就下降2%。进一步研究发现,户外活动对视力保护作用可能与户外光线刺激视网膜细胞增加多巴胺分泌水平有关,在动物实验中使用多巴胺拮抗剂,可阻断户外光线对视力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提示,增加儿童青少年户外运动时间可能是预防和控制近视发生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视近工作的持续时间和视近距离也是近视发生的影响因素,澳大利亚一项研究发现,12岁儿童青少年视近持续时间>30min者较<30min者更容易发生近视,视近距离<30cm者发生近视的风险是>30cm者的2.5倍,视近持续时间>30min同时视近距离<30cm儿童发生高度近视的风险增加。其他重要的影响因素还包括照明环境、营养水平、不良用眼习惯等。3做好传染病的应急预案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空间有限、学生人数多、接触密切,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接触更加紧密,容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学生具有明显的流动性,容易造成传染病在社会与家庭间的传播。目前,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仍然是危害中、小学生健康的原因之一。近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占全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80%以上,2012年学校报告传染病事件占全国传染病报告事件总数的83.16%、病例数占全国总病例数的91.08%。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旦学校发生传染病流行,会严重干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加家庭负担,如果处理不当,极易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因此,对于学校传染病的防控应将关口前移,把重点放在对法定传染病的监控上,同时做好各类传染病的应急预案,有利于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理。2012年,学生中39种法定报告传染病除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禽流感、白喉、新生儿破伤风、丝虫病无发病和死亡报告外,其他31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共报告发病数为539663例,死亡数为184例,报告发病率为248.43/10万,报告死亡率为0.085/10万,病死率0.034%。其中,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为106480例,报告死亡数为181人,报告发病率49.02/10万,报告死亡率0.083/10万,病死率0.17%;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为433183例,报告发病率199.41/10万,报告死亡数为3人,均死于手足口病。在甲、乙类传染病中,各年龄段的男生报告发病率及报告死亡率均高于女生,小学生报告死亡率最高,为0.11/10万,高中生最低,为0.043/10万。2008年至2012年,肺结核、乙型肝炎、痢疾、猩红热、甲型肝炎是全国学生中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最多的传染病,发病前5位的甲、乙类传染病占该年甲、乙类传染病总数的87%以上;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风疹、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是全国学生中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最多的传染病,发病前5位的丙类传染病占该年丙类传染病总数的96%以上,其中流行性腮腺炎一直处于丙类传染病发病的首位(表3)。2008年至2012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致学生死亡的前5位疾病基本稳定。如表4所示,缺狂犬病、肺结核、流行性乙型脑炎、艾滋病是导致学生死亡最主要的甲、乙类传染病,其中,狂犬病死亡人数占历年甲、乙类传染病死亡总人数的50%以上,是导致小学生、初中生死亡的主要法定传染病。4多方合作,共同预防,防近依据“健康第一”的理念,教育与卫生、体育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推行校方责任保险完善校园伤害事故风险管理机制的通知》,建立了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同时,加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学校体育卫生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大课间体育锻炼制度、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机制等,落实并推进了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和阳光体育运动,将学校体育卫生条件改善(包括师资、场地器材等)纳入相关教育工程和国家培养计划,改善了教学环境与条件。在肥胖控制方面,应在全社会普及营养科学知识,人人树立平衡膳食观念,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特别是每天进行1小时以上的有氧锻炼,如慢跑、快走、游泳、有氧体操、爬山、爬楼梯等有氧运动;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少吃高脂肪和油炸食物、少喝甜饮料、多吃水果和蔬菜、减少在外就餐次数等。近视眼防控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努力。首先,全社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评价学校、老师、学生时不能只看分数和升学率,更不能以牺牲学生身体健康为代价来换取分数和升学率的提高。其次,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把近视眼防控的重点放在预防。第三,要坚持综合防控原则,针对导致近视眼发生的多种因素,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包括: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控制学生近距离用眼时间;改善学生用眼卫生条件,创建良好的视觉环境;普及视力保护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用眼习惯;落实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第四,要坚持常抓不懈原则,把“防近”工作作为学校日常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使“防近”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第五,要坚持全员参与原则,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家长和社区的作用,建立教师全员参与,学校、家长、社区联动的机制,形成共同做好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的合力。传染病防控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