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黄河流域工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_第1页
2021黄河流域工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_第2页
2021黄河流域工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_第3页
2021黄河流域工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_第4页
2021黄河流域工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十三五”各省份工业发展质量评估及产业结构分析目录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工业主要指标对比分析对策建议黄河流域各省份工业化进程评估发展背景01发展背景02黄河流域各省份(自治区)工业化进程评估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旨在以工业化保障经济社会全局实现平稳发展,顺利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十四五”期间,中国深化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是工业高质量发展。因此,准确刻画黄河流域各省份工业化所处阶段、深入剖析工业发展瓶颈,对各省推进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工业化进程评估结果:总体来看,“十三五”期间,黄河流域九个省份(自治区)工业化水平均值由77提升到82,年均提升1.0个点,整体处于工业化后期前半段,工业化水平整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点左右。山东、陕西保持在工业化后期后半段,工业化进程稳步提升;河南由工业化后期前半段加快迈入后半段,工业化水平较“十二五”末提升了8.6个点。内蒙古自治区一直处于工业化后期前半段,工业化进程推进缓慢;宁夏回族自治区、山西、四川、青海由工业化中期迈入工业化后期前半段,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较“十二五”末提升了10个点,在黄河流域中提升最快;四川、青海提升8.3个和6.9个点,工业化进程实现加速赶超。甘肃工业化进程则相对落后,一直处于工业化中期,距离工业化后期仍有一定差距。黄河流域省份(自治区)工业化进程所处阶段总体评估工业化阶段“十二五”末“十三五”末前工业化阶段(<25)----工业化前期(25-50)----工业化中期(50-75)山西(75)、宁夏回族自治区(

7

4

)

、青海(73)、四川(72)、甘甘肃(63)肃(58)工业化后期工业化后期前半段(75-85)宁夏回族自治区(84)、河南(83)、内蒙古自

山西(78)、内蒙古自治区(81)、全国(85)

治区(81)、四川(80)、青海(80)工业化后期后半段(85-100)山东(89)、陕西(86)山东(92)、河南(91)、陕西(89),全国(90)后工业化阶段(>100)----总体来看,黄河流域省份(自治区)工业占比下滑幅度整体较大。“十三五”末,黄河流域九个省份(自治区)工业占GDP比重在32%左右,较“十二五”末下滑约5个百分点,下滑幅度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山东、河南、陕西工业化进程正稳步推进,但这三个省份工业占比分别较“十二五”末下滑8.8个、8.8个、3.5个百分点,下滑幅度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需思考“十四五”期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山西、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十三五”期间工业占比实现提升的为数不多的省份,保持工业占比稳定有利于推进工业化进程。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化进程缓慢,工业占比较“十二五”末下滑11.4个百分点,在黄河流域乃至全国中降幅较大,需思考稳定工业基本盘。四川、青海、甘肃工业占比在30%以下,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需思考夯实工业发展基础。“十三五”末黄河流域省份(自治区)工业占比变化情况山东河南全国33.932.0四川青海甘肃25272931333537396065707580859095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工业化水平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前半段 工业化后期后半段山西陕西“十三五”期间黄河流域工业占比及变化幅度序号黄河流域九个省份“十三五”末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工业占比较“十二五”末变化幅度1山西38.64.42陕西37.3-3.53河南33.9-8.84宁夏回族自治区33.90.25山东32.3-8.86内蒙古自治区32.0-11.47全国32.0-2.18四川28.7-8.19青海27.6-9.410甘肃26.60.4“十三五”末

黄河流域工业化所处阶段和工业占比03各省份”十三五”期间工业发展质量评估及产业结构分析为准确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需要把握好三个关系:高质量与速度:高质量发展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经济增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正确处理质量与速度的关系,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高质量与高技术产业高端产品:高质量发展并不意味着只做高端产业高端产品,为保证整个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有些中低端产品、中低端环节还是要做,但要在质量、品牌、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高质量与大企业:高质量发展并不意味着只要大企业,也需要培育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强调企业的专业化能力和竞争能力。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评价体系构建本文构建了工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速度效益、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六个方面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速度效益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资源环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结构调整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比制造业500强企业占比规上小型工业企业收入占比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两化融合电子信息产业占比两化融合水平人均宽带普及率技术创新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工业企业R&D人员投入强度单位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发明专利数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人力资源工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速第二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省份总指数速度效益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全国5.362.152.599.326.197.525.22黄河流域

6.955.893.759.296.9210.145.83河南8.452.185.2415.2911.4911.075.91山西8.0911.710.685.263.266.546.46内蒙古7.998.496.318.085.5111.656.82四川7.505.413.628.4213.1811.815.06青海7.352.79-0.6315.518.110.787.04甘肃7.156.159.075.398.629.644.03宁夏6.6611.63-3.966.782.5312.846.26陕西6.015.174.36.424.2910.285.48山东3.03-2.95-4.1110.743.656.095.31横向看,“十三五”期间,黄河流域工业高质量发展总指数均值为31.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5个点。其中,六项分类指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技术创新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最大(13.4个百分点);两化融合、速度效益、资源环境、结构调整、人力资源分别低于全国8.1个、5.1个、4.4个、4.0个、1.4个点。“十三五”期间黄河流域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值黄河流域工业发展质量整体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但提升速度明显快于全国省份总指数速度效益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全国38.352.131.438.126.635.636.7黄河流域31.846.927.424.722.227.535.3陕西49.178.542.030.538.831.666.1山东43.941.248.244.445.652.328.7四川41.758.349.930.926.847.319.4河南38.363.539.426.933.529.522.4内蒙古32.666.911.319.212.117.760.7宁夏25.734.912.129.57.122.344.1山西25.031.925.317.216.524.232.5青海15.929.711.55.97.511.625.7甘肃14.117.67.117.511.811.618.4纵向看,

黄河流域工业高质量发展总指数年均增速为6.9%,高于全国增速1.6个点。其中,除技术创新外,其他五项分类指数的提升速度都明显快于全国,速度效益和两化融合年均增速分别高于全国3.7个和2.6个点,是黄河流域加快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十三五”期间黄河流域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年均增速山东2012年山东2019年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0.97%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13.03%农副食品加工业8.6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0.17%纺织业6.50%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7.67%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5.3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7.4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29%农副食品加工业7.3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5.1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6.24%通用设备制造业4.98%汽车制造业5.2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4.6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50%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4.20%通用设备制造业3.66%汽车制造业4.0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44%合计59.75%合计68.84%横向看,山东省整体处于全国上游水平(10位),结构调整、资源环境表现优异,分别在全国排名第5位和第6位。但速度效益处于全国下游水平(24位)。纵向看,“十三五”期间,山东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年均增速最低,速度效益(-2.9)和结构调整(-4.1)需持续深化。技术创新表现相对较为突出,年均增速达10.7%,两化融合和人力资源表现相对较好。“十四五”期间,山东省应更加注重增强工业生产效率和企业盈利能力,提升持续增长效能。山东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横向排名和纵向年均增速01020速度效益30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总指数20162017201820198010012014016020152016201720182019速度效益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总指数山东2012年山东2019年纺织业23.80%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22.30%农副食品加工业19.63%农副食品加工业12.92%造纸和纸制品业19.6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2.77%橡胶和塑料制品业19.33%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1.9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9.1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1.81%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6.67%造纸和纸制品业11.74%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16.16%医药制造业10.26%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6.03%橡胶和塑料制品业9.10%其他采矿业15.9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8.98%通用设备制造业15.46%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8.84%山东省燃料加工、食品、化工、木材加工、有色、造纸、医药等七个行业在全国占比都超过10%;省内石油、金属、汽车、电子行业占工业比重提升较快,已跻身全省前列,但整体看,重工业占比仍然较大。山东工业行业营业收入占全国该行业比重前十大行业山东工业行业营业收入占本省工业比重前十大行业山东发展质量居全国上游,产业在全国优势地位较强,产业结构更趋多元化横向纵向横向看,河南省工业发展质量位居全国中等水平(15位),速度效益和资源环境方面表现优异,人力资源方面有待优化提升,其中,第二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是人力资源指数的主要“短板”。纵向看,河南省多数指标表现较好,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提升速度明显快于全国,人力资源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十四五”期间,河南省应加快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出台更有吸引力的人才激励措施,落实人才强省战略。河南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横向排名和纵向年均增速河南发展质量居全国中等水平,传统行业在全国地位凸显,产业结构转型成效显著01020速度效益30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总指数2016201720182019横向10012014016018020152016201720182019速度效益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总指数纵向河南有色、食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皮毛制品、木材加工等传统行业在全国地位较重要;省内产业结构转型成效显著,电子、电气机械、汽车行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原材料和采矿业占比明显下滑。河南工业行业营业收入占全国该行业比重前十大行业河南2012年河南2019年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3.70%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8.8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2.71%食品制造业8.59%食品制造业10.06%农副食品加工业7.91%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9.4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7.36%煤炭开采和洗选业8.9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6.94%非金属矿采选业8.82%有色金属矿采选业6.32%专用设备制造业8.44%专用设备制造业6.26%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8.11%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6.06%农副食品加工业8.06%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5.43%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7.92%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5.37%河南2012年河南2019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69%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9.50%农副食品加工业8.0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8.2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7.4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7.9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6.03%农副食品加工业7.4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5.8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5.9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5.5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5.3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5.33%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5.08%专用设备制造业4.6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5.05%纺织业3.70%汽车制造业4.62%通用设备制造业3.65%通用设备制造业4.05%合计60.88%合计63.25%河南工业行业营业收入占本省工业比重前十大行业横向看,山西省整体排名居全国下游水平(25位),所有指标均值排名都处于全国下游水平,速度效益、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六个大类指标分别排在全国第26、19、26、21、18、16位。纵向看,山西工业高质量增速相对加快。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年均增速为8.1%,高出全国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在黄河流域各省份中增速水平仅次于河南省。其中,结构调整、速度效益两个方面表现较好,资源环境、技术创新仍需加强。“十四五”期间,山西省应把握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发展机遇,聚焦“六新”突破,继续发挥创新引领,塑造产业发展新引擎。山西发展质量居全国下游,山西优势行业大多集中在原材料和采矿业山西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横向排名和纵向年均增速3020100速度效益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总指数2016201720182019横向8510512514516518520152016201720182019速度效益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总指数纵向山西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的行业都集中在原材料和采矿业,山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占全国比重进一步提升。省内产业转型成效明显,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占比下降8个百分点,电子、有色等行业占比提升,但“一煤独大”局面仍在。煤炭开采,41.9%黑色金属冶炼,

17.1%电热力生产和供应业,8.3%燃料加工业,7.6%化工,

4.2%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

2.4%有色,

2.7%专用设备,2.2%其他工业行业,

13.5%山西工业行业营业收入占本省工业比重前十大行业2012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33.4%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4.6%电热力生产和供应业,10.3%燃料加工业,9.6%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

4.6%有色,

4.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9%化工,

4.0%其他工业行业,

16.6%2019年2

0

1

2

年22.3%32.4%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占全国比重2

0

1

9

年横向看,陕西省工业发展质量位居全国上游(8位),速度效益和人力资源方面表现突出,分别排在全国第1位和第3位。纵向看,陕西省整体表现与全国水平相当,但在资源环境、技术创新和两化融合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规上工业R&D人员和经费投入强度、两化融合水平成为制约发展质量提升的相对瓶颈。十四五”期间,陕西省需深化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推动建设一批协同高效的创新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陕西省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横向排名和纵向年均增速陕西工业发展质量居全国上游,优势行业主要集中在采矿业,航空航天设备等010速度效益20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总指数2016201720182019横向10011012013014015020152016201720182019速度效益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总指数纵向陕西省占全国比重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采矿业,航空航天设备等方面;省内采矿和原材料行业仍占据主导,汽车和电子行业占比提升。2012和2019年陕西省工业行业营业收入占全国该行业比重前十大行业13.69%6.27%5.59%5.55%3.56%3.14%2.99%2.84%2.81%2.38%2%0%14%12%10%8%6%4%加工业

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气开采业 洗选业

辅助性活动及其他燃料空航天和其

供应业炼和压延加

采选业

机械和设备工业 修理业石油和天然煤炭开采和开采专业及石油、煤炭铁路船舶航燃气生产和有色金属冶有色金属矿金属制品、

烟草制品业2012年16.79%12.45%9.84%8.41%6.62%6.05%4.46%4.24%4.19%3.26%0%4%8%12%16%气开采业 洗选业 采选业辅助性活动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加工业 业石油和天然煤炭开采和有色金属矿开采专业及铁路、船舶、非金属矿采

石油、煤炭酒、饮料和燃气生产和黑色金属矿选业 及其他燃料精制茶制造

供应业 采选业2019年横向看,四川省工业发展质量位居全国中上游水平(13位),结构调整方面表现优异,居全国第5位,人力资源方面表现相对较差(27位)。纵向看,四川省整体增速表现突出,资源环境和两化融合方面提升较为迅速,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还有较大的发展提升空间。“十四五”期间,四川省应进一步打造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广泛吸纳行业企业力量,探索企业主导的产教融合职业院校办学方式。四川发展质量居全国中上游,提升速度表现突出,部分原材料和装备行业占据主导四川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横向排名和纵向年均增速01020速度效益30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总指数2016201720182019横向10012014016020152016201720182019速度效益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总指数纵向四川酒饮料茶、采矿行业、医药制造业在全国地位更加凸显;省电子、汽车、酒饮料茶、金属和非金属制品产业地位提升。四川工业行业营业收入占全国该行业比重前十大行业四川2012年四川2019年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21.81%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22.30%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15.82%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14.87%其他采矿业8.86%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9.17%非金属矿采选业8.56%非金属矿采选业8.76%燃气生产和供应业6.64%黑色金属矿采选业7.71%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6.2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7.10%水的生产和供应业6.14%水的生产和供应业6.91%家具制造业6.10%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6.48%有色金属矿采选业5.26%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5.97%黑色金属矿采选业5.07%医药制造业5.95%四川工业行业营业收入占本省工业比重前十大行业四川2012年四川2019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8.6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2.1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7.2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9.05%农副食品加工业7.16%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7.7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6.8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5.5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6.76%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5.5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41%农副食品加工业5.5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5.5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5.39%通用设备制造业4.85%汽车制造业5.15%汽车制造业4.24%金属制品业3.93%煤炭开采和洗选业3.94%通用设备制造业3.40%合计61.58%合计63.44%宁夏回族自治区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2019年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19.4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20.3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5.2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5.78%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13.22%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12.9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2.5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0.4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7.8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0.34%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7.5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5.36%纺织业3.92%食品制造业3.8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6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38%食品制造业3.28%燃气生产和供应业2.41%农副食品加工业2.5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39%合计89.28%合计87.16%横向看,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发展质量位居全国下游水平(23位),但近年来排名有所提升,其中人力资源方面表现突出,排在全国第8位。纵向看,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发展质量指数年均增速为6.7%,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其中,速度效益、两化融合增速较快,但结构调整、资源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十四五”期间,宁夏回族自治区需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开展创新驱动与能源革命,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发展质量居全国下游,原材料、电热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主导地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横向排名和纵向年均增速01020速度效益30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总指数2016201720182019横向8510512514516520152016201720182019速度效益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总指数纵向宁夏回族自治区采矿业、原材料、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区内原材料、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比超八成,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比进一步提升。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行业营业收入占全国该行业比重前十大行业宁夏回族自治区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2019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34%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3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1.1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1.47%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1.00%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1.31%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0.91%燃气生产和供应业1.26%食品制造业0.6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11%燃气生产和供应业0.58%食品制造业0.97%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4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0.78%纺织业0.36%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6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0.3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0.4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0.32%纺织业0.32%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行业营业收入占本省工业比重前十大行业横向看,甘肃省工业发展质量多年来位列全国下游(30位),速度效益、结构调整、人力资源三个指标均排在全国第30位。纵向看,甘肃工业发展质量指数年均增速为7.2%,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其中,速度效益、结构调整方面提升较快;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增长较慢。“十四五”期间,甘肃需推动制造业质效提升,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努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甘肃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横向排名和纵向年均增速甘肃发展质量分类指标表现都不强,但提升速度居前列,产业升级步伐有待加快2025速度效益30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总指数2016201720182019横向9510511512513514520152016201720182019速度效益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总指数纵向甘肃仅个别采矿和原材料行业在全国占据一定比重;省内采矿和原材料行业保持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升级步伐有待加快。甘肃工业行业营业收入占全国该行业比重前十大行业甘肃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012年甘肃2019年5.50%其他制造业3.58%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6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42%其他制造业2.9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10%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2.86%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1.83%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6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81%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1.6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1.45%烟草制品业1.49%烟草制品业1.4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1.2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20%有色金属矿采选业0.93%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04%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0.88%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0.83%甘肃工业行业营业收入占本省工业比重前十大行业甘肃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012年甘肃2019年29.1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4.3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5.33%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6.79%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14.4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12.9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8.70%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11.7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5.4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3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3.8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55%农副食品加工业3.06%煤炭开采和洗选业3.0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9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7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84%农副食品加工业2.7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45%烟草制品业2.06%合计88.18%合计85.34%横向看,青海省工业发展质量位列全国下游(29位),所有指标均处于全国下游,只有人力资源指数未落在25位之后。纵向看,青海省工业发展质量年均增速为7.3%,高于全国水平近2个点。其中,技术创新、人力资源、两化融合提升速度较快,但结构调整年均增速为负。“十四五”期间,青海省应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把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战略支撑,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和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青海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横向排名和纵向年均增速青海发展质量位列全国下游,仅有色、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在全国占据一定比重2025速度效益30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总指数201720182019横向80100201612014016018020152016201720182019速度效益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总指数纵向青海仅有色、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在全国占据一定比重;省内采矿和原材料行业保持主导地位,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占比提升。青海工业行业营业收入占全国该行业比重前十大行业青海2012年青海2019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42%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4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1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00%有色金属矿采选业0.7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1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0.5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0.80%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0.4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0.4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0.42%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2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0.3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0.2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0.24%燃气生产和供应业0.26%非金属矿采选业0.21%非金属矿采选业0.21%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0.2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0.20%青海工业行业营业收入占本省工业比重前十大行业青海2012年青海2019年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5.9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6.0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15.9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22.6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2.6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2.9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9.26%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7.7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8.7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7.2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7.4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4.5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8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25%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20%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8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2.0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80%农副食品加工业1.86%农副食品加工业1.43%合计88.99%合计91.54%内蒙古自治区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2019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2.8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0.4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10.3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15.48%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8.9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2.9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8.6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0.82%农副食品加工业7.1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9.4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6.89%食品制造业7.0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80%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5.7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1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17%食品制造业3.02%农副食品加工业2.83%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89%金属制品业1.77%合计77.66%合计89.60%内蒙古自治区发展质量居全国中等水平,区内前十大行业都集中在原材料和采矿业横向看,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发展质量位居全国中等水平(18位),人力资源与速度效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分别排在全国第4和第5位。其余指标排名均在23位之后。纵向看,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发展质量指数年均增速为8.0%,高于全国水平近2.7个点,排在全国第6位。两化融合、速度效益、人力资源增长最为明显,资源环境和技术创新增速相对缓慢。“十四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需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化工、装备、冶金等传统产业绿色化发展,打造稀土应用、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产业新引擎。内蒙古自治区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横向排名和纵向年均增速01020速度效益30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总指数201620172018201910012014016020152016201720182019速度效益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总指数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行业在全国占比提升,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非金属矿采选、其他采矿业占比下降;区内前十大行业都集中在原材料和采矿业。内蒙古自治区工业行业营业收入占全国该行业比重前十大行业内蒙古自治区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2019年其他采矿业39.2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5.6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2.1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6.97%有色金属矿采选业9.26%食品制造业6.05%黑色金属矿采选业5.3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4.5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4.8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3.82%非金属矿采选业4.71%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3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8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0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3.5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39%食品制造业3.46%燃气生产和供应业2.13%燃气生产和供应业2.57%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1.99%内蒙古自治区工业行业营业收入占本省工业比重前十大行业04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工业主要指标对比分析流域流经省份黄河流域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长江流域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从工业增加值整体规模看,2019年,黄河流域省份全口径工业增加值为8万亿元,为长江流域省份的2/3。其中,山东、河南、四川过万亿元,陕西接近万亿元,这四个省份工业增加值占黄河流域省份比重达到79%。而长江流域中,仅江苏工业增加值就占到长江流域的31%,其次是湖北、湖南、安徽、四川,这五个省份合计占长江流域的74%。黄河流域工业大省的带动力相对缺乏,需进一步增强山东、河南、四川等省的引领带动作用。从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截至2019年,黄河流域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2.4%,高于长江流域0.7个百分点;但黄河流域工业占比较“十二五”末下降了4.9个百分点,下降幅度略高于长江流域省份的4.7个百分点。工业占比较“十二五”末下降幅度在5个百分点以上的是山东、河南、四川三个省份。可以看出,黄河流域工业规模较大省份的工业占比明显下滑,黄河流域整体工业竞争力恐将削弱。黄河流域省份工业总量明显不及长江流域,但工业占GDP比重高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省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7.335.835.033.536.534.633.732.632.431.73032343638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黄河流域长江流域39.739.938.335.425.731.038.8

38.836.733.933.933.432.331.831.728.427.926.625303540山

西陕

西宁

夏河

南山

东内蒙古四

川青

海甘

肃2015年2019年黄河流域九个省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横向看,“十三五”期间,黄河流域工业高质量发展总指数均值为31.8,低于长江流域9.7个点。六项分类指数中,人力资源指数小幅高于长江流域,其他五项分类指数都低于长江流域,其中,技术创新与长江流域差距最大,低于长江流域20个点;结构调整、两化融合、速度效益指数分别低于长江流域10.5个、11.6个、8.5个点;资源环境指数略低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发展质量总体水平明显低于长江流域,但发展质量提升稍快于长江流域“十三五”

期间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值对比31.846.927.424.727.541.555.437.944.622.223.239.135.333.938.352.131.438.126.635.636.70102030405060总指数速度效益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全国5.893.756.9210.146.956.793.262.157.9311.18 11.185.835.865.362.152.599.29 9.326.197.525.22024681012总指数速度效益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全国“十三五”

期间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年均增速对比纵向看,“十三五”期间,黄河流域工业高质量发展总指数年均增长6.95%,高于长江流域0.16个点。六项分类指数中,速度效益和结构调整两类指数年均增速分别高于长江流域2.63个和1.60个点;其他分类指数年均增速都低于长江流域,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指数增速分别低于长江流域1.88个、1.01个、1.04个点;人力资源增速与长江流域基本相当。从研发经费投入规模看,2017年之前黄河流域R&D经费约为长江流域的60%以上;而2019年,黄河流域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为2806亿元,仅为长江流域的一半。其中,山东、河南、四川三个省份R&D经费之和达到2207亿元,占比将近80%,是支撑黄河流域研发经费投入的主要省份。反观长江流域,仅江苏R&D经费就达到2206亿元,相当于山东、河南、四川之和;上海、湖北、湖南R&D经费均接近600亿元。从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看,2019年,黄河流域R&D经费投入强度为1.09%,低于长江流域0.36个百分点(2015-2018年,两者的差距一直保持在0.2个百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