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经》因循思想研究
《四经》(1)作为先秦道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学术界所忽视。在很少见的研究中,“基于服从”问题没有得到应考虑的重视。在中国哲学的研究中,轻视“因循”问题的分析,也已经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这一现实给我们带来的影响(2),不仅表现在至今我们仍然无法获得真正的中国哲学真谛的把握,这自然影响我们形成代表中国而又能够走向世界的哲学;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因循”本身作为资源的现代利用。这是应该引起我们惊醒的所在。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正视《四经》内容,在道家思想发展演绎的长河里,详细整理了因循的资料,审视和分析了因循的思想特点,为精当勾勒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全貌以及把握中国因循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引发一些思考并提供一定条件的参考。一因循与循的关系因循是中国道家实践哲学的根干概念,但是,这个概念的资源一直处在零利用的状态,这跟我们赋予它消极意义的现实分不开,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损失。众所周知,《老子》里没有出现“因”和“循”这两个概念,但是,体现因循词性所携带意义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到《庄子》,虽然出现了“因”和“循”这两个概念,但还没有作为一个概念即“因循”用例的出现。《四经》的情况基本上与《庄子》差不多,下面来进行详尽的讨论。(一)因循的意义在《四经》里,“因”和“循”都是单独使用的,诸如“因天时,伐天毁,谓之武”(《经法·四度》页497)(3)、“道有原而无端,用者实,弗用者空。合之而涅于美,循之而有常”(《十大经·前道》页519),就是例证。在具体体现的意义上,它们都是因循的意思。此外,体现这方面意思的还有“顺”、“从”、“随”等。诸如“夫并时以养民功,先德后刑,顺于天”(《十大经·观》页507)、“一年从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而民有得。四年而发号令,五年而以刑正,六年而民畏敬,七年而可以正。一年从其俗,则知民则”(《经法·君正》页491)、“不旷其众,不为兵邾,不为乱首,不为怨媒,不阴谋,不擅断疑,不谋削人之野,不谋劫人之宇。慎案其众,以随天地之从。不擅作事,以待逆节所穷”(《十大经·顺道》页521),都是因循意义上的具体用例。在词语学的意义上,“因”、“循”、“顺”、“从”、“随”等体现因循、因顺、依顺、随顺、随从、顺从的意思;在具体的解释中,则尽量贴近原文用词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解释;在一般的情况下,则用因循这一概念来加以说解。这是在进入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辩的。(二)违逆及依顺本,国家不存在任何根在实践领域选择因循作为最基本的价值原则,这一事实本身说明了对因循本身功用运思的现实。换言之,如果没有任何效益可言,那根本不可能抉择因循,而可以聚焦于其他的方面。具体而言,功用的运思主要有以下的情况。(1)“内外皆顺,功成而不废”。一个国家的事务主要有内外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切实施行因循行为的话,对这个国家的功业关系非常紧密,即“审知四度,可以定天下,可安一国。顺治其内,逆用于外,功成而伤。逆治其内,顺用其〈于〉外,功成而亡。内外皆逆,是谓重殃,身危为(有)戮,国危破亡。内外皆顺,功成而不废,后不逢殃。”(《经法·四度》页496)“四度”指君臣、贤不肖、耕战、赏罚等四个方面,如果对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有合理的把握,能够因循客观的情势而行为的话,国家的安定就有保证。“四度”事实上包括着内外两个方面,如果不能同时在这两个方面切实贯彻因循原则的话,那肯定会带来损伤(“伤”)或亡失(“亡”)的结果;如果根本不能在这两个方面施行因循的价值之方的话,那对这个国家就是最大的灾难,个人会有被杀害的危险,国家存有危亡的可能。但是,如果内外都能因循而为的话,那内外势必获得佳绩,而且不会有任何后患。(2)“顺之所在,谓之生国”。《四经》认为,“莫循天德,谋相覆倾”,所以,“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则不失所守”(《十大经·姓争》页512),因循天德而行为是成功的保证,因为天德、天道是人存在的理由所在,“逆顺是守,功溢于天,故有死刑。功不及天,退而无名;功合于天,名乃大成。人事之理也。顺则生,理则成,逆则死,失[则无]名。伓(倍)天之道,国乃无主。无主之国,逆顺相攻。伐本隋(隳)功,乱生国亡……不循天常,不节民力,周迁而无功”(《经法·论约》页502)、“动静不时,种树失地之宜,[则天]地之道逆矣。臣不亲其主,下不亲其上,百族不亲其事,则内理逆矣。逆之所在,谓之死国,[死国]伐之。反此之谓顺,顺之所在,谓之生国,生国养之。”(《经法·论》页500)对待天道自然是违逆还是因循,存在一定的限度。如果事功的行动超过了天道自然的限度,就会有败亡的危险;如果事功的举措没有达到天道自然的限度,就会结束于无功的境地;只有事功的行为与天道自然的限度相一致的时候,才能获得大的功业;这是取法自然的人类法则。总之,依顺自然而行为便得以生存、成就功业,反之则败亡;迷失于天道自然则一事无成。如果违逆了天道自然,则国家的根本就荡然无成。一个没有根本支撑的国度,违逆和依顺始终处在互相诋毁的境遇里。根本遭到损害,事功受到损毁,势必产生大乱,最终国家走向灭亡。所以,不依顺天道自然,不节育民力,那一切都不会有收获。所以,有无依顺的存在是国家有无生命的根本所在,对切实确立了因循行为地位的国家,应该采取联合的态度即“生国养之”。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人类法则是依顺自然,而依顺自然法则在社会生活里的实际体现,则是臣下对君主的亲近,下级对上级的亲近,各行各业的人对所从事行业的专注关心,这些被称为“内理”。如果不能亲近,不能专注,那就是违逆;存在违逆,势必导致国家的死亡,对这样的国家应该采取同仇敌忾的态度来对待。这里的等级观念,把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说成天道自然,其消极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在思想实质上,是为现实等级关系的存在寻找合理而必然的外在依据,这是应该引起注意的地方(1)。二第一,要从本始上把握社会治理实际上,人类生活的实践是一个“执道循理”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秉持天道自然来实行实际的社会治理。但是,要做好这件事情,也不十分容易。在操作上,应该采取提纲挈领的方法来进行,应该从根本切入,这根本就是依顺的行为方式,即“必从本始,顺为经纪”(《经法·四度》页496)。但是,在行为哲学上,其演绎又如何呢?(一)因循是人类实践的最高境界因循作为一种行为,其行为的主体始终是人,是人对外在于自身存在的依顺,诸如“见(俔)地夺力,天逆其时,因而饰(饬)之,事环(还)克之。若此者,战胜不报,取地不反,战胜于外,福(富)生于内,用力甚少,名声章明,顺之至也”(《十大经·顺道》页521~522),就是具体的例证。对他国的土地虎视眈眈,掠夺他国的民力,这是违背天道自然的行为,如果对此能够因顺时势来加以整治的话,而掠夺行为本身也会形成导致失败的内在因素而最终趋于失败。这样就会取得永久性的胜利和土地,在外实现了兵功,在内则增加了财富;以少的代价,获得名声显赫,这是依顺天道自然的最高境界。实际上,人类因循行为的选择,一方面是对天道自然的效法,另一方面,天地应对人类的法则也是因循,即“天因而成之,夫并(秉)时以养民功”(《十大经·观》页507),这也是应该注意的方面。另外,因循是一种“人有其中〈才〉,物有其形,因之若成”(《十大经·果童》页510)。“因之”的“之”,指的是外在于人的一切客观存在,其具体的内容则根据具体的境遇来决定,“因”用的是动词,主语是人。“若成”意为仿佛外在的存在自己完成的一样,所以,“成”的主语就是前面的“之”。因此,“因之若成”前后有两个主语,第一主语是“人”,第二主语是“之”自身。换言之,“之”具有宾语和主语的双重身份,这是应该注意的地方。这也就是李约瑟所说的“道家反对自然有贵贱,也反对人类有卑尊,所以他们既提倡科学,复主张民主。自然既无大小,人类也同样没有高下,所以万物无分大小贵贱,必须相互为用”(《道家与道教》页127)(2),这是在完全平等的前提下,形成的互为对方存在以及实现价值条件的行为选择的追求。(二)循循性的行为因循虽然是一种行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行为,而是一种统合外在因素而共作的行为,上面分析的“之”具有宾语和主语的双重身份的本身,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它不是行为主体一方的有意而为。诸如,“弗同而同,举(与)而为同;弗异而异,举(与)而为异;弗为而自成,因而建事”(《称》页526)、“中请(静)不□(流),执一毋求。刑于女节,所生〈主〉乃柔。[故安静]正德,好德不争。立于不敢,行于不能。战示不敢,明埶(执)不能。守弱节而坚之,胥雄节之穷而因之。若此者其民劳不[僈],几(饥)不饴(怠),死不宛(怨)”(《十大经·顺道》页521),就是佐证。不相同的却相同了,这是因循行为的作用;不相异的却相异了,这也是因循行为所致。不执意而为,让客观的存在在自身本性的轨道上实现自身的发展,这对他者而言,就是因循外在的情势而建立功业。内心宁静却没有为外物所诱惑而向外奔驰的意念,专一于体道的实践而无意于外在欲望的追求,取法雌性而主持阴柔(3),内心静洁而端正道德,喜好道德而决不争竞即“不争”。始终在“不敢”上立身行事,在“不能”上行为处世。善战却显示出自己胆小不敢的样子,强盛却表现出弱小卑怯的样子(1)。在以弱者的姿态出现上耐心非凡,等到逞强的对手趋于穷困的境地时,因循时势而攻击它。在这样的情况下,其臣民虽然疲惫但不会怠慢,虽然饥饿却不会懈惰,即使出生入死也不至于产生丝毫的怨恨。另一方面,实际上“自成”就是一种自得的行为,虽然《四经》里没有使用“自得”这一概念,但这是它实际上推重的个人实践的一个方法,“变恒过度,以奇相御。正奇有位,而名[形]弗去。凡事无大小,物自为舍。逆顺死生,物自为名。名形已定,物自为正”(《经法·道法》页489),就是具体说明。“物自为舍”、“物自为名”、“物自为正”都是一种自得的方法,即自然而得(3),这是因为物具有自能、自为的内在机制装备。“敢”与争斗之心是紧密联系的,“不敢”就是不去主观有为什么(4),因为,“‘为’是为了私人的利益拂逆事物之理强而行之,所以是有所待的,有求于人的;‘无为’是听任事物顺应自然之理而成就之。要做到‘无为’就必须取法乎自然,取法自然就要作科学的观察”(《道家与道教》页85~86),这样才能做到《老子》所说的“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依顺万物本性规律而自然无为,“无为在最初原始科学的道家思想中,是指‘避免反自然的行为’,即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凡不合适的事不强而行之,势必失败的的事不勉强去做,而应委婉以导之或因势而成之”(《道家与道教》页83),这是因循行为的本质所在。三因循对象的确定在具体实践的境遇里,一个非常客观而又现实的问题是,因循什么最为紧要?实际上这是关于因循行为对象的问题。前面虽然提到因循的对象是外在于人的存在,但这仅是粗略的说法。为了精确把握因循,有必要对外在对象做深入的确定。综观《四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里的因循对象共有三种情况,下面将分别论述之。(一)天刑治理的分配“天刑”是因循的对象,“子勿言也……正以待天,静以须人。天地立名,[万物]自生,以随天刑。天刑不□(偾),逆顺有类。勿惊[勿]戒,其逆事乃始(治)。吾将遂是其逆而戮其身,更置六直〈相〉而合以信。事成勿发,胥备(毙)自生……以其民作而自戏(陒)也,吾或使之自靡也。”(《十大经·正乱》页511)天是“正”的代表,所以,在“正以待天”的层面上,应该采取“随天刑”的对策。“天刑”实际上就是前面说的“天当”,也就是天道,它是始终处在不败之地的,因此,对此逆顺的分际是非常明显的;在“静以须人”的角度,应该采取的对策是“勿惊[勿]戒”,这里讲的是对蚩尤的战事,让人不要惊慌,这样的话,蚩尤违背天道的罪责会得到自然的治理。显然,这是依顺天道在人事方面的运用。在具体的方法上,就是“遂是其逆而戮其身,更置六直〈相〉而合以信”,就是让蚩尤错上加错、罪上加罪以后再处置他,紧接着是选拔人才通过具体的事功来重新建立信义。这是让蚩尤自取灭亡的方法,“自戏(陒)”、“自靡”都是具体的说明(5)。(二)[清顺四[四[新故事状]]与天道有紧密联系的就是四时,也是因循的对象。《四经》说:“圣人之功,时为之庸(用),因时秉[宜],[兵]必有成功。圣人不达刑,不襦传(渝转)。因天时,与之皆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十大经·兵容》页514~515)、“不天天则失其神,不重地则失其根,不顺[四时之度]而民疾。不处外内之位,不应动静之化,则事窘于内而举窘于[外]……[天天则得其神,重地]则得其根。顺四[时之度]而民不[有]疾。[处]外[内之位,应动静之化,则事]得于内而举得于外。”(《经法·论》页498)“因时秉[宜]”、“因天时”就是“顺四[时之度]”,讲的都是因循四时,圣人的功绩之一就是善于因循天时来成就事业。具体而言,如果不能依顺四时的话,那民众一定会陷入疾苦的处境,反之则民众自然会远离疾苦,因为,依据四时而行为是解决生存问题的主要方法。如果能够在内外的事务和动静之化上面自然合理应对,那就一定会进入内外皆得的境地。(三)第二,《四经》强调生物世界的意义以上两个对象都属于物的方面,以人为对象的因循同样是《四经》推重的方面:“兵不刑天,兵不可动;不法地,兵不可措;不法人,兵不可成。参[于天地,稽之圣人。人自生]之,天地刑之,圣人因而成之”(《十大经·兵容》页514)、“圣[人]举事也,合于天地,顺于民,羊(祥)于鬼神,使民同利,万夫赖之,所谓义也。”(《十大经·前道》页518)上面讨论的因循,实际上是“刑天”、“法地”的内容,但这不是《四经》因循的全部对象,因为,“法人”同样是关注的中心之一,与“刑天”、“法地”具有同等的位置。在人的世界,圣人就是依顺民众而行为并给予民众实际的利益的,实际上这也是“义”的内容之一。《四经》同时也谈到“因民之力”的问题,但这里有个价值追求的取向的问题,如果不正者依顺民众力量的话,就会做出违背天道的事情,这也是应该注意的(1)。显然,因循的对象是一个非常宽广的概念,不仅包括人,而且包括天道自然规律。换言之,自然规律是人类必须认可的一个不能逾越的界限,一旦这个界限突破,后果就不堪设想,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实际上就是人类理性不断挑战自然规律以后产生的必然结果。另外,应该注意的是这里的人,不是孤立的存在,他是万物中的一个存在。作为道家标志性概念之一的“万物”,在《四经》里出现了10次,这也充分证明它的视野不仅仅是人,而是万物,关心的是“万物得之以生”,因此,人只是万物之中的一个存在,“鸟得而飞,鱼得而流(游),兽得而走”(2),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在上面提到的“天地立名,[万物]自生,以随天刑”,也充分说明,这里强调的“随天刑”的行为主体正是万物,而不是别的什么;万物之间是互相平等的,都是地球宇宙的公民。这是应该引起注意的。四因循的对象在《四经》的视野里,因循是实践活动中,人际关系境遇里人的最佳行为选择,不仅“天因而成之”,而且“[弗]因则不成”,离开因循就不可能取得成功(3)。上面虽然讨论了因循对象的问题,但在语言形式上显示出来的因循的方法运思,涉及的仅仅是简单的动宾结构。实际上,《四经》的情况绝不如此单一。具体的情况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演绎。(一)循名究理,以循循事为前提和依据讨论对象时,虽然没有涉及“名”的问题,因为这也是因循的一个对象,不过它的意义不在道德实践里,而在一般认识论的领域,所以,笔者想在这里加以讨论,这样对多角度展示《四经》因循思想的意义也是一个补充。众所周知,形名的统一是《四经》的一个重要思想,而这又是人们认识、把握道理的依据:“天下有事,必审其名。名[理者],循名究理之所之,是必为福,非必为□(灾)……故能循名究理。形名出声,声实调和。祸〈福〉□(灾)废立,如影之随形,如响之随声,如衡之不藏重与轻。故唯执道者能虚静公正,乃见[正道],乃得名理之诚。”(《经法·名理》页504)“循名究理”在语言形式上,是一个双动结构,其中,因循(“循”)和究明(“究”)是动词,“名”和“理”分别是它们的宾语,这两个行为都是同一个行为对象发出的。显然,“究”的行为是以“循”为前提和依据的,这是名理一致的前提。两者的一致才能产生“影之随形”、“响之随声”、“衡之不藏重与轻”的效果。(二)因循行为是“养生”和“伐死”的行为在《四经》的系统里,实际上“循名究理”彰显着因循行为的方法性思考。就是因循不是单一的被动行为,而是在因循的前提下带着行为主体主动性的追求。具体而言,就是“天有死生之时,国有死生之正(政)。因天之生也以养生,谓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谓之武:[文]武并行,则天下从矣。”(《经法·君正》页492)不是单一的因循,而是“因天之生也以养生”、“因天之杀也以伐死”。显然,这里讨论的是统治者所应当采取的行为,统治者是行为的主体,“因天之生”和“养生”、“因天之杀”和“伐死”都是统治者发出的行为,显然,因循行为是“养生”和“伐死”行为的前提和依据,是双动结构。换言之,依顺天道自然的方面来进行文武两手的治理,天下才能走向和顺。(三)《办法》规定了当社会要根据具体的个体进行使用,依任地宜作为资材来生长对人的因循也一样,“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牝有牡。诰诰(浩浩)作事,毋从我终始。雷[以]为车,隆隆以为马。行而行,处而处。因地以为资,因民以为师;弗因无□(神)也”(《称》页525)、“有[任一则]重,任百而轻。人有其中〈才〉,物有其形,因之若成。”(《十大经·果童》页510)在现实生活里,如果不懂因循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而因循在当时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因任地宜作为资材来依靠,因任民众作为师旅来使用。在语言结构上,与上面的情况完全一样,这里只是省略了后面的动词,或者可以考虑成后面是名词动用。应该注意的是,在现实生活里,人的情况也是非常复杂的,所以,依据具体个体的实际情况来成就个体变得最为重要。譬如,有人你给他一件事情,他都感觉压力重,仿佛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有人你委任他许多事情,他也显得非常轻松;这是因为人的具体材质不一样,要根据他们的材质把他们使用到最能发挥长处的地方,这样就能收到“因之若成”的效果。总之,《四经》在因循方法的运思上面,并没有局限于消极被动的境地,而是在被动的前提条件下,注意到了发挥行为主体自己主观积极性的方面,我们评价时也不能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诸如上面提到的“养生”和“伐死”的行为就都是在因循行为轨道上的行为实践。五因循的实践活性化在因循的实践里,因循行为能否最终收到最好的效果,诸如万物能否获得依顺本性的发展、万物的潜力是否尽情地得到发挥等问题是不得不放入视野的。在人的领域里,虽然在实践中采用因循的套路来运作,对调动参与对象的积极性意义深远。但是,在动态的意义上,实践本身是一个过程,具有永恒性。这个过程能否永远行进在正确的航道上,能否永远生机盎然,获得的成果能否得到巩固并永远滋润人自身,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因循实践活性化的问题。对此,《四经》也有明确的意识。(一)提升民众的恒度一个国家如果能够恰到好处地使用人才,让他在相应的位置发挥最好的作用,这不仅对一个国家是最大的安慰,而且对因循实践成果本身也是一种肯定,“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天地之恒常,四时、晦明、生杀、0(柔)刚。万民之恒事,男农、女工。贵贱之恒位,贤不肖不相放(方)。畜臣之恒道,任能毋过其所长。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经法·道法》页489)四时有规律的变化是天地的“恒常”,男性从事农业、女性从事纺织是民众的“恒事”,有德和无德的人不能并立是贵贱的“恒位”,对待臣下的“恒道”是在使用他们时不能逾越他们能力所能承担的范围(1),治理民众的“恒度”是秉公行事。“任能毋过其所长”显示的实际上是要恰如其分地使用人,这里“分”就是人的实际能力的分际,根据具体的能力而给予相应的社会角色任务,也就是“量能而授官”(2)。(二)个人—“衣褐而穿……以示贫贱之极”这是榜样的方法,历来也是道德实践活性化的途径之一,尤其在儒家那里,《四经》的作者对此也持肯定的态度:“夫民仰天而生,恃地而食,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谁适由始?对曰:险(严)若得平,谌(戡)[若得正],[贵]贱必谌(审),贫富有等。前世法之,后世既员(陨),由果童始。果童于是衣褐而穿,负缾而峦(灓),营行乞食,周流四国,以示贫贱之极。”(《十大经·果童》页510)天地是民众的衣食父母,所以,如果要想教化民众而使他们行进在正途之上的话,最好的方法是严明法度来加以整治,依据名分来引导民众归向他们当有的社会角色位置,这样贵贱的等级也能够得到审定,贫富的差距也会得到体现。这种方法虽是以前世代所效法的,但后来的时代丢失了,要恢复以前的政制,可以从我即“果童”开始。果童于是亲自穿着破旧的衣服,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低温环境散热特性-洞察及研究
- 国际农药法规动态-洞察及研究
- 装饰材料选择与施工工艺优化方案
- 分阶段施工工艺-洞察及研究
- 2026-2031年中国数据中台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6-2031年中国数据采集软件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6-2031年中国手机游戏软件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农机作业效率提升-洞察及研究
- 2025河南中豫杜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社会招聘13人笔试历年常考点试题专练附带答案详解试卷2套
- 2025江西九江修水安翔矿山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招聘井下操作岗位9人笔试历年备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试卷2套
- SB/T 11150-2015中药材气调养护技术规范
- GB/T 17626.1-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抗扰度试验总论
- GB 36170-2018原油
- 原创《金属材料各种组织金相图片》教学资料课件
-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课件
- CNAS和CMA实验室通用质量记录表格
- 芳香疗法医学知识培训课件
- 1.1 流体的基本性质
- 高级工电工题库:501-600
- 煤矿皮带顺槽锚索支护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制图习题集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