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一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七 一等奖创新教案(共3课时打包)_第1页
统编版一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七 一等奖创新教案(共3课时打包)_第2页
统编版一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七 一等奖创新教案(共3课时打包)_第3页
统编版一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七 一等奖创新教案(共3课时打包)_第4页
统编版一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七 一等奖创新教案(共3课时打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一等奖创新教案(共3课时打包)语文园地七(第3课时)

1.借助拼音把谚语读正确、流利,并背诵。初步了解谚语蕴含的道理。

2.尝试和大人分角色朗读《猴子捞月亮》,感受故事的趣味。

1.借助拼音把谚语读正确、流利,并背诵。初步了解谚语蕴含的道理。

2.尝试和大人分角色朗读《猴子捞月亮》,感受故事的趣味。

借助拼音把谚语读正确、流利,并背诵。初步了解谚语蕴含的道理。

新课导入

教师:我们的国家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谚语”就是其中一项。谚语,跟成语类似,但口语性更强,也通俗易懂,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子,比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笨鸟先飞”等。你还知道哪些谚语呢?

(学生自由表达。)

教师:谚语是人民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带有实际经验的话。今天我一起学习“日积月累”中的谚语,说说它们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

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一)探究一:学习“日积月累”。

1.读准谚语。

教师: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一读这几句谚语。

(1)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谚语。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点名朗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正音。尤其注意“栽、乘、行、足、竿、更、进”等字的发音。

(4)同桌拍手读。

(5)男女生对读。

2.领悟谚语的意思。

教师:这四句谚语是什么意思呢?你能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

(2)教师讲解。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比喻前人做事,后人受益,或前人为后人造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而大逐渐积累的。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满足已有成就,要争取更大的进步。

3.举例理解,背诵谚语。

教师:老师这里有几个句子,你能把它们和这四句谚语对应上吗?

出示句子:

①先辈们的艰苦奋斗,让我们有了现在幸福的生活。

②轩轩这次的生字书写得了良好,他认为自己要再接再厉。

③亮亮因为努力练习跳绳,所以他在这次跳绳测试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④妈妈带我去爬山。望着那么高的山,我真想放弃。妈妈说:“别想着山有多高,迈出第一步很重要。”

(1)小组讨论。

(2)小组代表在班级内交流分享。

预设:

学生1:第一个句子对应的谚语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学生2:第二个句子对应的谚语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学生3:第三个句子对应的谚语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学生4:第四个句子对应的谚语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熟读谚语,借助其意思背诵谚语。

(二)探究二:学习“和大人一起读”。

1.多形式朗读。

教师:读书能使我们进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猴子捞月亮》,然后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

(1)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范读。

(2)学生开火车接力读。

(3)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读。

(4)教师选小组上台表演分角色朗读

2.分享和大人一起读的收获。

教师:课前同学们已经和大人一起阅读了这个小故事,完成了自己的阅读卡。现在我们按照阅读卡上的内容,一起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吧。

《猴子捞月亮》阅读卡

我的阅读时间

我的阅读地点

我家的角色分配老猴子:______大猴子:______小猴子:_______

我觉得有趣的地方

我的问题

大人的解答

(学生按照阅读卡自由交流阅读收获。)

【设计意图】设置一起读的情景,让学生分享读书的收获,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谚语,还分享了读书的收获和快乐,感受了故事的趣味。

课后任务

背诵“日积月累”中的谚语,再搜集几句谚语。语文园地七(第2课时)

1.能区分弯钩和竖钩、竖提和竖折、竖弯钩和竖弯、斜钩和卧钩的不同,并正确书写。

2.看图写词语。能根据图意说一两句话。

1.能区分弯钩和竖钩、竖提和竖折、竖弯钩和竖弯、斜钩和卧钩的不同,并正确书写。

2.看图写词语。能根据图意说一两句话。

看图写词语。能根据图意说一两句话。

新课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示称谓的词语和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字词句运用”的部分,看看还有哪些有趣的知识。

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一)探究一:学习“字词句运用”(第一题)。

1.认一认。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笔画,有些笔画长得特别像,像一对双胞胎一样。你能准确地区分它们吗?认真观察“字词句运用”第一题中的四组字中标红的笔画,你能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字吗?用“_____字标红的笔画是_________”的句式来表达。

(1)学生观察标红的笔画。

(2)学生运用句式在班级内分享。

预设:

学生1:“了”字标红的笔画是弯钩。

学生2:“才”字标红的笔画是竖钩。

学生3:“长”字标红的笔画是竖提。

学生4:“山”字标红的笔画是竖折。

学生5:“儿”字标红的笔画是竖弯钩。

学生6:“四”字标红的笔画是竖弯。

学生7:“我”字标红的笔画是斜钩。

学生8:“心”字标红的笔画是卧钩。

2.比一比。

教师:这些笔画长得比较像,你能比一比、说一说每组笔画的不同吗?

预设:

学生1:“弯钩”,钩前面的部分比较弯;“竖钩”,钩前面的部分是直的。

学生2:“竖提”的前半部分是竖,比较直,有钩;“竖折”没有钩,后半部分是横。

学生3:“竖弯钩”比较大,前面的竖比较长,有钩;“竖弯”比较小,没有钩。

学生4:“斜钩”,钩前面的部分是斜的;“卧钩”,钩前面有一部分是斜的,还有一部分比较平。

3.写一写。

教师:现在老师来示范写,同学们认真看,同时自己书空。

(1)教师范写,边写边指导书写要点;学生书空。

弯钩——起笔轻落,重笔下行,顿笔出钩,收笔出尖,弯度自然。

竖钩——起笔略顿,向下行笔,竖画挺拔有力,出钩略顿,向左上挑出。

竖提——竖画直而正,竖尾先顿后提,提向右上。

竖折——竖尾连横,折处稍顿,竖正横平。

竖弯——下笔写短竖,再圆转向右水平方向写短横,收笔稍重。

竖弯钩——在竖弯的基础上,收笔时向上方钩出,笔画比竖弯要长一些。

斜钩——顿笔向右下行,中部微弯,下部折笔向右上出钩。

卧钩——轻入笔后向右弧形行笔,由轻到重,前段斜,后段平,形扁横卧,钩向左上斜出。

(2)学生先描红,再练写生字。

(3)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根据书写情况进行指导。

(二)探究二:学习“字词句运用”(第二题)。

1.说词语。

教师:请同学们有顺序地观察这张图,说一说这张图上的人、事、物。

(1)学生自行观察。

(2)学生在班级内分享。

教师:我们先观察图上有哪些人。

学生:小男孩和小女孩。

教师:小男孩和小女孩可能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同学、朋友或者兄妹。

教师:我们再看看图上有哪些地点,有哪些事物。分别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说一说吧。

学生:天上、山上、草地,白云、小鸟、小山、牛、石头、小草。

2.写词语。

教师:根据你从图上看到的地点、人物或者事物,任意写出三个词语。可以写我们学过的词语,也可以写没学过但是会写的词语。注意写的词语一定是图上有的内容。

(1)学生自己写词语。

(2)教师点名学生上黑板写,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词语是不是图上有的;词语是否正确;字是否端正。

3.说句子。

(1)说简单的句子。

教师:写完了词语,我们把难度提高一下,用写出的词语说一两句话。从图片中观察到的都可以说。比如:牛在草地上吃草。

预设:

学生1:天上飘着白云。

学生2:空中飞着两只小鸟。

学生2:两个小朋友在草地上奔跑。

(2)把句子说生动。

教师:同学们都很棒!现在我们再挑战一下自己,把句子说得更生动一些。可以说一说,事物是什么颜色的,数量是多少,图中的人物是怎样跑的,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等。比如:一只牛在山坡上悠闲地吃草。

预设:

学生1: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

学生2:两只黄色的小鸟在空中快活地飞着。

学生3:两个小朋友手牵着手在草地上开心地奔跑。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弯钩、竖钩、竖提、竖折、竖弯钩、竖弯、斜钩、卧钩进行了辨别和书写,还观察了图片,写了词语,根据图意说了一两句话。

课后任务

1.练习8个笔画的书写。

2.再次观察“字词句运用”(第二题)中的插图,尝试说更多的词语和句子。语文园地七(第1课时)

1.认识“哥、姐、弟、叔、爷”5个生字。

2.认读“哥哥、姐姐”等10个表示亲属称谓的词语,读好轻声。

3.了解日字旁和女字旁所代表的意思,了解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复习巩固生字。

认读“哥哥、姐姐”等10个表示亲属称谓的词语,读好轻声。

了解日字旁和女字旁所代表的意思,了解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

新课导入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七”。这里有好多语文知识在等着我们呢!快让我们去认识它们,把它们学到手吧。

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一)探究一:学习“识字加油站”。

1.画一画,说一说。

教师:同学们,你的家庭成员都有谁呢?拿出画笔,把他们画下来,画一张全家福。

(1)学生画全家福。

教师:你画的这张全家福上都有谁呢?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吧。

(2)教师点名,学生在班级内借助全家福介绍自己的家人。

2.多种形式读一读。

教师:这些称呼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但是你知道它们用哪个汉字表示吗?今天它们来到了“识字加油站”,快借助拼音读一读,认识一下它们吧。注意第二个字要读轻声。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词语。

(2)教师点名学生读词语,适时指导学生读准轻声。

(3)开火车读。

(4)分性别读一读:男生读表示男性称谓的词语,女生读表示女性称谓的词语。

3.多种方法记一记。

(1)加一加,学习“哥、叔”。

教师:这两个字都可以拆分成我们学过的字,然后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你能说一说它们分别应该怎样加一加吗?

学生:“哥”可以分成两个“可”,可+可=哥。

教师:要注意上半部分第五笔是竖,没有钩。我们还可以用顺口溜来识记这个字——小可加大可,变身叫哥哥。那“叔”可以用什么加一加呢?

学生:上+小+又=叔

(2)比一比,学习“姐、爷”。

教师:这两个字我们可以用和熟字比一比的方法来识记。它们可以和谁比一比呢?

学生:“姐”可以和“妈”比一比。

教师:对!它们的左半部分相同,都是女字旁,只有右半部分不一样,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妈”来记住“姐”。那“爷”和谁比一比呢?

学生:可以和“爸”比一比。

教师:说得很好!“爸”和“爷”的上半部分一样,下半部分不同,因此可以借助“爸”来记住“爷”。

(3)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弟”。

教师:你有弟弟吗?你如何称呼他?他是谁家的?

预设:

学生1:表弟,是姑姑家的。

学生2:堂弟,是叔叔家的。

教师:你的这个弟弟怎么样?用一句话说一说。

学生:我的表弟很可爱。

4.读儿歌,了解称谓之间的关系,巩固识字。

教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家族歌》这首儿歌,了解称谓之间的关系。

出示儿歌:

家族歌

妈妈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爸爸叫外公。

妈妈的妈妈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叫外婆。

妈妈的姐妹叫什么?妈妈的姐妹叫姨妈。

妈妈的兄弟叫什么?妈妈的兄弟叫舅舅。

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爷爷。

爸爸的妈妈叫什么?爸爸的妈妈叫奶奶。

爸爸的姐妹叫什么?爸爸的姐妹叫姑姑。

爸爸的哥哥叫什么?爸爸的哥哥叫伯伯。

爸爸的弟弟叫什么?爸爸的弟弟叫叔叔。

(师生齐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