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简述_第1页
民间艺术简述_第2页
民间艺术简述_第3页
民间艺术简述_第4页
民间艺术简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加牙藏毯(国家级非遗)加牙藏族织毯技艺自明朝传承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加牙藏毯以织作毛席、褐衫、马褥毯为主,清乾隆年间塔尔寺扩建,开始织作大量卡垫,以满足寺院需要,为寺院制作经堂立柱大型龙纹包毯、卡垫,牧区用的马褥毯、大型炕毯等。新中国成立后,加牙藏毯很快在藏区和周边省区名声突起,畅销省内外。其特点是:全部采用天然牧场的青藏细绵毛羊,色泽光亮、纤维长而均匀、弹性好、绒毛厚;天然植物和矿物质染色,不掉色、不脱毛;牢固、耐磨、防潮、保温。加牙村杨氏祖上此技艺流传至杨永良已是第七代。加牙藏毯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银铜器(国家级非遗)湟中银铜器制作历史悠久,可分为银器和铜器两种加工工艺。制作工艺精细、图案丰富、造型逼真、表现手法独特。素以型薄、光亮、轻柔、质纯等特点而著称,以加工精美而见长,深受各族群众喜爱。加工艺人有青海省一级工艺美术师何生寿、其子何满及青海省三级工艺美术师圈发福、李占邦等为代表的40余家作坊,其作品远销省内外。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堆绣(国家级非遗)堆绣是中国著名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艺术三绝”之一,是塔尔寺艺僧独特的一种藏族绘画艺术形式。湟中堆绣将湟中汉、藏文化融合,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文成公主进藏将中原丝绸、刺绣品等物带至吐蕃流传于民间,成型于明朝。堆绣将刺绣与浮雕艺术完美结合,具有较高的观赏、审美和收藏价值。堆绣是用各色棉布、绸、缎剪成所设计的各种图案形状,精心堆贴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然后用彩线绣制而成。其工序有图案设计、剪裁、堆贴、绣制,个别图案部分上色等。以堆贴为主,绣制为辅。从内容题材可分为藏式(宗教)堆绣和汉式堆绣。藏式堆绣内容大都以佛经故事为题材,以人物为主,着重于人物造型神态,讲究各色、丝绫的配置,其代表作有《藏财神》、《宗喀巴》等;汉式堆绣题材广泛,有历史古典人物、花鸟、动物及吉祥图案等,代表作有《红楼十二金钗》、《唐蕃古道》等。从制作技法上可分为平剪堆绣和立体堆绣两种。平剪堆绣是将剪裁成的各色布料图案堆贴在设计好的白布上,再用彩线绣边即成。而在于剪的图像内垫上棉花或羊毛使图形凸起,然后粘绣在对称的布幔上,再将堆绣好的不同形状的图像用绣缎联成一个巨幅画卷,构成一组完整的画面,悬挂于殿堂之上,所堆绣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和真实感,称为立体堆绣。湟中堆绣2009年被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乔应菊为公司艺术家。农民画(省级非遗)湟中农民画发展历史较为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就有众多民间艺人活跃于河湟谷地。经漫长的探索和发展,成型于上世纪70年代,形成了以汉、藏文化为主而独具艺术风格的现代民间绘画一一湟中农民画,成为青藏高原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一朵美丽的奇葩。30多年来,创作队伍逐渐发展壮大,现有农民画作者100余人,骨干作者30人。先后创作农民画作品2000余幅。其中,220幅作品参加全国大展、85幅作品获奖、36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单位收藏、58幅作品在《世界知识》、《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国内版、《中国文化报》、《美术》等杂志发表刊登。1988年3月,湟中农民画带着青藏高原的泥土芬芳登上了首都中国美术馆的艺术殿堂,开创了建国以来青海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绘画艺术展览之首。同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之荣誉称号。例如已故农民画家华生兰作品《鸡花图》曾获全国农民画展二等奖;孟鳌奎、张斌于2004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画家。它以极高的艺术性、观赏性和装饰性才逐步走向市场,成为广大群众收藏、厅堂装饰、馈赠友人的文化礼品。湟中农民画熔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和民间绘画艺术为一炉。以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强烈的民族特点为创作背景,取材广泛、内容丰富,突出表现高原风光及风土人情。在继承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广泛地从民间刺绣、剪纸、民族服饰、民俗建筑中汲取营养,有选择地借鉴不同民族民间艺术形式的造型、构图、设色、线描及特殊的表现技法取舍创新、独具特色、自成新貌。在全国众多画乡中,湟中农民画以它强烈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占有一席之地。湟中农民画于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湟中县文化馆每年通过“阳光工程”等多渠道举办培训班,不断壮大创作队伍;定期组织举办创作培训班,逐渐提高作者的创作水平。近年来,湟中县委县政府为打造湟中文化品牌,利用国庆、春节等重大节日已组织举办大型广场农民画展6次,积极参加全国农民画联展、国家文化产业博览会及省市工艺美术作品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览等大型展览30余次,以加强对外宣传推介,提高知名度。同时,我县知名画家党明汉于2008年驻进上海金山一中国农民画村专门从事农民画创作、销售活动。湟中农民画以极高的艺术性、观赏性和装饰性已逐步走向市场,成为广大群众收藏、厅堂装饰、馈赠友人的文化礼品。镶丝(省级非遗)湟中镶丝(又叫掐丝)工艺巧妙借鉴了景泰蓝的镶嵌工艺,将金银或其他金属细丝,按照墨样花纹的弯曲转折,掐成图案,粘焊在器物上,称为掐丝,是景泰蓝制作中最关键的装饰工序。但独创的是以金属丝和天然彩石为原料,经过一系列独特的工艺,精心细致地做出各种风格、图案、颜色、规格的装饰画。其制作工艺程序为定稿、绘图、镶丝、点蓝、定型、装裱。其风格:画面清晰、新颖,色泽丰富、艳丽,立体感强。在底色的映衬下,主体图案更显突出。经过定型后长久不变色、不变形、不变质,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便于长期保存和收藏。既保持了传统景泰蓝工艺的风格,又充满了浓郁的现代气息,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唐卡(省级非遗)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苯教作品。唐卡类似于汉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涉及佛教的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也有极少量的缂丝、刺绣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是把天然矿物颜料金、银、玛瑙、珊瑚等捻成粉末,绘制在布上的卷轴画。其反映的内容多为藏族的尊教文化、生活、历史、天文、医学等,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宗教色彩,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唐卡绘画艺术是西藏文化的奇葩,千余年来影响深远。雕刻(省级非遗)湟中雕刻主要指湟中木刻、砖雕、皮雕三种民间工艺。木雕主要指藏汉式家具制作的木雕艺术,选用上等优质木料,配以汉、藏风格突出的优美图案,经过精心雕刻、加工后,溶入本地特有的矿物质颜料,根据不同的产品要求对其进行着色。湟中木雕主要以陈家滩延辉雕刻有限公司、佛光雕塑工艺有限公司和缘汇藏式家具厂等木雕企业为代表的民间木雕艺术。主要经营古建筑、藏式家具、佛像、宗教用品、工艺品等。皮雕主要指皮影的雕刻工艺,原料选用黄牛皮为最佳。采用雕、镂、刻、凿等多种技法。讲究下刀准确、用刀自如、刀法流畅、刀路清晰。湟中皮影历史悠久,皮影制作工艺也已有近200多年的历史。皮影雕刻制作包括原料加工、制作工艺和雕刻技艺等方面。1981年,由青海省文化馆著名灯影艺人刘文泰带领红岭十几名灯影艺人去北京观摩学习灯影艺术,后传承并发展提高红岭灯影雕刻技艺。现今著名雕刻艺人有祁永昭、刘有才、景国成、罗生祥、张永全等。长期从事皮影雕刻艺术的张永全为我县最早知名皮影艺人张生华之子,2008年代表我省皮影艺人参加成都举办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湟中皮影戏长期植根于高原文化艺术的沃土中,汲取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养料。它由艺人(影子匠X影幕(亮子X皮影件(皮娃娃X剧本(本子)和乐器(家什)组成。集民间美术、音乐、戏曲为一体,构成造型、唱腔、表演的综合艺术关,给观众以完美的艺术享受。就皮影雕刻艺术而言,许多著名艺人为后世留下了不少值得收藏的雕刻艺术珍品。同时在雕刻工艺制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青海乃至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宝贵遗产。砖雕以陈家滩砖雕为代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采用特制青砖为材料雕制而成,专门用在房屋码头、墙壁、屏障等以加强装饰、点缀,多数存在于古建筑和一些宗教寺庙的修缮及改建工程中。主要制作的传统图案有:狮子滚绣球、白马托太子、竹菊梅兰、桃榴寿柿、团龙等。壁画(省级非遗)湟中壁画历史悠久,因壁画与宗教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绘制在寺院、庙宇的殿堂、瞻廊、回廊墙壁上。壁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佛教陀菩萨、佛经仪规、佛经故事到民俗风情、民族历史,无所不有。壁画的设计绘制,依据《造像量度经》等绘画典籍规定的度量比例完成。一般都充分运用造型对比,使抽象形体与具象形体相结合,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塑造形象。大多采用纯矿物质颜料,着色牢固,久不变色。线描勾勒用笔流畅自然,以工整细腻为主,画面富于装饰性,既讲究宗教题材的规范要求,又讲究同佛教环境协调统一的艺术效果,由于壁画绚丽多彩、金碧辉煌,衬托了殿内佛像和佛堂建筑,达到宣传佛教教义震撼人心的效果。泥塑(省级非遗)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以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形,以寺院、庙宇塑像人物为主。一般为大型雕塑,通常有素面和彩塑之分。因泥塑取材较为容易,粘性较强的红土皆可,因此在各大寺院的雕塑中泥塑更为普遍和流行。因其不易保存,早期作品所存较少。在现存作品中,绝大多数作品都经过上彩和敷金,因此彩塑在泥塑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湟中泥塑是以知名民间泥塑艺人晋生旺(青海省一级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师)、徐全煦(青海省一级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师)、李宝洲(青海省二级民族民间美术师)、韩静蒲等制作的作品为代表的泥塑艺术。其作品主要分布在贵德玉皇阁、西宁北山寺、湟源北极山寺、城隍庙等。泥塑作品湟中泥塑艺术与壁画艺术相伴而行,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湟中泥塑因对艺人的美术知识、技法要求较高,故比壁画艺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