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上虞女孩4岁开始照顾瘫痪母亲14年后,母亲终于能站起来了核心提示:在上虞,有两件孝事几乎妇孺皆知,一是二十四孝之首虞舜,二是孝女曹娥投江救父的传说。如今,在曹娥江畔的上虞章镇镇,19岁的现代孝女曹秋芳又在演绎着感天动地的人间大孝。4岁时,她拿衣服垫起母亲的腰,用小手给母亲扳手臂;小学四年级,她伸出脖颈给母亲借力支撑起上身;初中,她用腰背撑着母亲站立;高中,坚持了14年后母亲终于能站起来了……这个不简单的小女孩名叫曹秋芳,最近,她的事迹入选“孝行浙江”——“孝贤故事”。来看望她们的人都是哭着走出去的苦难是从曹秋芳出生58天后开始的。母亲杨伟娟因为一次手术意外,引起压缩性椎管斜直,全身卷缩,卧床不起。此后的4年中,父亲带着母亲四处求医看病,但病情丝毫没有好转。曹秋芳长大到4岁,母亲回到了家中。因为四处求医欠下了10多万元的债务。父亲不得不外出打工。4岁的曹秋芳能把父母的愁苦看懂,她对父亲说,“爸爸,你出去赚钱吧,我会照顾妈妈的。”“她爸爸出去后,就靠她照顾我了。”杨伟娟说,曹秋芳还有一个哥哥,但儿子毕竟是男孩,有些事不方便。刚开始半年,父亲没赚到钱,家里三口人,就靠一点炒米粉过日子。父亲在临出门前给她们磨了一大袋炒米粉,以后每天,一家人就靠炒米粉过日子。曹秋芳先烧一壶水,冲炒米粉给母亲、哥哥和自己充饥,每一顿都是这样。曹秋芳说,10多年里,她们基本上没吃过荤菜,最贵的菜就是鸡蛋,“番茄蛋汤,我们最喜欢吃。”杨伟娟说,有很长一段时间,每一个来看望她们的人看到这种状况都会哭着走出去。14年的坚持妈妈终于能够站立走路了快高三了,只要学校没事,曹秋芳都守着妈妈,母女俩住在东关中学附近一位好心人免费提供的两间平房里,母女俩相依为命。周日上午9点,记者走进了这处位于上虞市东关街道的“亲情小屋”。曹秋芳在开门时露出了灿烂的笑,这种笑没有14年的愁苦,也没有一丝客人来访的僵硬,而是充满了温暖的力量。房子收拾得很干净,外间的桌子上放着一本高考英语书,母亲在里间的床上平躺着。听到有客人来访,母亲杨伟娟决定向记者展示一下14年来女儿帮助自己锻炼的成果。她双手扶着腰从床上自己慢慢站立起来,缓缓向前挪动了几步,尽管这个站姿只能维持5分钟,但已让母女俩兴奋不已。抬手、起坐、站立,几个动作健全人几秒钟就能全部完成,但杨伟娟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女儿帮着锻炼了好几年的成果,这“5分钟”是女儿手拿着手表,一秒一秒帮母亲延长的。她上幼儿园的时候,用两年时间帮妈妈抬起了手臂医生们都觉得杨伟娟的病没有医治的希望,能够保持这种平躺的状况已经不错了。然而有一个医生建议她们应该多活动,曹秋芳记住了,此后就从未放弃过。母亲刚刚回到家时,手臂笔直僵硬,一点不能弯曲上抬。年仅4岁的曹秋芳用自己的小手拉住母亲的手轻轻搬动。一开始,扳动手臂刚刚离开床面,母亲就疼得直冒汗。慢慢的手臂可以抬起来了,抬成了90度,最后终于抬过了头。这个过程用了两年。曹秋芳还用衣服垫起母亲的腰,把手伸过去揉擦,让母亲腰部血液得以循环,缓解疼痛。当别的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曹秋芳都在照顾母亲,做着这些。在家里,哥哥大曹秋芳5岁,在读书前,还能帮妹妹照顾妈妈,从上小学开始,他就住校了,照顾瘫痪母亲的任务,全压在了这个当年还没椅子高的小女孩身上。她上小学的时候,用脖子帮着母亲“坐”起来8岁那年,曹秋芳上小学了,学校离家远,妈妈怎么办?她决定在学校附近租房子,带妈妈上学。房东看着一个如此瘦弱的女孩带着母亲小上学,惊呆了!半响,他问曹秋芳,你这么小,带着病重的母亲念书,你能挺得住?曹秋芳杨起一张坚毅的小脸说:“叔叔,我能挺住!”杨伟娟说,房东被女儿感染得眼眶里有些湿润。每天清晨五六点,曹秋芳起床后,洗衣、做饭、搞卫生、喂母亲吃饭,安顿好母亲后才去上学,中午带着蒸好的盒饭回家,晚上放学回来,还是先做饭再做家务,收拾一切,到八九点钟坐下来做功课。到了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母亲把手臂钩住曹秋芳的脖子,曹秋芳用脖颈加上身的力量拉母亲坐起来。母亲自己完全用不上力,所有的力量都支撑在了曹秋芳的身上。从初中的时候,曹秋芳的脖子一直不是很好。每次曹秋芳脖子酸痛的时候,母亲都会很自责,而曹秋芳都会安慰母亲这点痛没事的。小学三年级,曹秋芳决定给这个家赚钱,“我看到隔壁阿姨缝手套,也去拿了一批,每天做完作业后缝,每缝一副手套能赚5分钱。”后来,曹秋芳又向邻居讨了一小块地,自己种菜吃,“基本上就不用买菜了。”邻居们常常看到小秋芳用勺子浇地。“你看她手上全是冻疮。”杨伟娟说,小的时候秋芳在冬天拿着我换下的被褥去山沟里洗,冰冷的溪水浸得她双手发紫,长出一个个冻疮。杨伟娟忍不住又扑簌簌地掉下眼泪……“初中的假期里,女儿又找来加工伞件的零活,为了赚钱没日没夜,时间一长,特别是天冷时,伞件骨子的铁丝刺穿皮肉,手肿得像个大馒头。我说不要做了,不要赚这个钱了,她总是安慰我说不要紧,涂点药膏就好了。”她上初中的时候,母亲终于能下床了2005年,曹秋芳要去章镇镇中学读初中,有人问她“难道你继续‘背’着母亲上学?”“当然。”在她眼里,母亲的生命就是她的生命,甚至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读初中后,母亲已经可以借外力下床了,曹秋芳责无旁贷地做起了母亲的支撑。因为曹秋芳的脖颈不太好,母亲舍不得再往女儿身上使劲了,但是女儿总说没关系。因为劳累,现在曹秋芳的腰不是很好,每天躺上床,腰部都会疼痛难忍。中考后,曹秋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虞市重点中学东关中学的实验班,她依然把妈妈带在身边,“就算以后读大学,我还会带妈妈一起去。”让母亲活得开心,是曹秋芳最大的心愿。她的语文成绩很好,作文经常成为样文,她就把自己的作文拿回家读给妈妈听,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对生活的热爱,“这个时候,妈妈才会笑。”“她经常鼓励我,让我有勇气活下去。”有了生活信心后,杨伟娟也鼓励女儿,“秋芳,你读书一定要用功,要考出好成绩。”在母亲的鼓励下,初二那年,曹秋芳捧回了全市“奥林匹克数学大赛”二等奖。进入高中后秋芳的每次考试都名列全班前茅,从初中到高中她多次被评为班级的“三好学生”。母亲能下地走路了,医生感叹这是个奇迹最大的惊喜出现在去年2月12日,“之前怕妈妈成天躺着不好,偶尔我会扶她下床走一会,那天我突然试着放开手,妈妈居然能自己走路了。”曹秋芳激动万分地说。杨伟娟泪流满面,“连医生都说是个奇迹,是女儿把我照顾得太好了。”从那以后,杨伟娟每天都会自己走走,到现在能走半个多小时,“估计是老天爷看我们这个家太苦,开恩了。”曹秋芳母女一脸笑容。如今这个家里升起两个希望,一个是关于母亲的,希望母亲能够保持这种站立的状态,还有一个有关女儿,开学就读高三了,希望考上理想的大学。2010年8月16日,“孝行浙江”——“孝贤故事”征集活动办公室工作人员走进了上虞东关曹秋芳母女居住的平屋,曹秋芳的感天孝行无不让在场的每一个人动容落泪。2、展播人物:郭明义无偿献血达到自身总血量的10倍,他在追求什么?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他把所有收入的一半捐给了贫困学生?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我们依靠一时的热情也能做到,但是他的特殊之处,在于将这些坚持终身。但他说他做这些依靠的并不是理想主义,用他自己的话讲,只是因为他是一个非常天真的人。3、郭明义“雷锋传人”郭明义,男,1958年12月生,辽宁鞍山人,1982年复员到齐大山铁矿工作。1996年至今,任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入党30年来,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工友们称他是“郭菩萨”、“活雷锋”,矿业公司领导则称因郭明义使整个“矿山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2002年,郭明义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2006年,郭明义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自愿捐献者。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郭明义曾先后获部队学雷锋标兵、鞍钢劳动模范、鞍山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是鞍山市无偿献血形象代言人。4、孙影大山深处的"最美女支教老师"孙影,女,30岁,中共党员,支教志愿者。今年9月1日,孙影第九次背着行囊,从深圳赶赴贵州,孤身一人走进大山深处,开始了又一段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山区生活。从2006年8月至今,4年多来孙影两度放弃深圳的高薪工作,孤身一人在山里支教助学,期间,曾几度遇险、也累坏了身体,但面对大山的艰辛,她却用柔弱的双肩,担起山里孩子沉甸甸的梦想。4年多前,当孙影第一次到贵州毕节大方县大水乡鞍山小学支教时,眼前的情境令她震惊:学校被群山围在山坳当中,非常偏僻。1963年建造的二层教学楼已成为一栋危楼了,找不到玻璃完整的窗户,窗扇摇摇欲坠,教室没有门、没有灯。学校没有操场,厕所时用一垛土墙简单围砌而成。"能否在深圳找到一家爱心企业捐资,将学校的危房教学楼重新改建。"经过她多方奔走,2006年10月由深圳一家企业出资25万元,捐建的"许凌峰募师支教希望小学"在鞍山小学破土动工。为了用有限的善款盖出最省钱、最实用的教室,对建筑施工"一窍不通"的孙影在支教之余,当起了监工。一年后,大水乡鞍山村历史上最漂亮、最现代的学校落成了。4年多来,由孙影牵线搭桥、深圳爱心企业共捐资200多万元,为贵州大方县、赫章县捐建了6所希望小学,其中4所已竣工使用。几所希望学校从选址、施工设计、采购材料、施工监理,到工程验收、落成剪彩,孙影均全程参与、跟踪负责,俨然一个"女包工头"。孙影在"监建"希望小学之余,经常翻山越岭,开展贫困生入户调查。她徒步上千公里,行走山村,为300多名贫困生"找到"爱心资助。几年来,她花光了2万多元积蓄,连父母资助的4万多元也花完了,还欠下3万多元的外债。为了省钱给孩子们买学习用品,她生活非常勤俭,连新衣服也舍不得买。为了山里的孩子们,正当花绽放的年纪,"80后"的她放弃了都市生活,也放弃了感情生活。她把爱与温暖带进了乡村学校的课堂,带进了孩子们的心里,被誉为大山深处的"最美深圳女孩"、"最美女包工头"。5、梁从诫"自然之子"梁从诫,男,生于1932年,祖籍广东新会。祖父梁启超,父亲梁思成,母亲林徽因。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创办人、会长。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时,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他出身名门,曾是一位历史系教师;他致力于环保事业,是国内首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主要发起人。自1994年成立"自然之友"以来,梁从诫和成员们一起开展了保护川西洪雅天然林、保护滇西北德钦县原始森林滇金丝猴、可可西里地区反盗猎等多项行动。他曾写信请求英国首相布莱尔设法制止英国的藏羚羊绒非法贸易,并得到了布莱尔的赞同。为保护藏羚羊,梁先生为反偷猎组织"西部野牦牛队"筹款40万元,以维持其运转的花销。当时67岁的梁从诫登上4000多米高的昆仑山口,亲手焚烧收缴的近400张藏羚羊皮。梁从诫在生活上十分简约,时时刻刻将保护环境作为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他的名片用废纸复印而成;他从来不用一次性筷子;他坚持用自行车当交通工具......他曾经说过:"我们不求波澜壮阔,但的确需要水滴石穿的耐心。"十几年来,"自然之友"陆续开展过美境行动、绿色希望行动、绿地图、自然体验营等公众教育活动,让环保理念在更多人心中扎了根。对他来说,环保不只是一种停留在纸面上的理念与停留在口头上的态度,而是一种隐藏在无数细节当中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沉之爱的体现。6、王万青草原曼巴王万青,男,汉族,66岁,上海人,中共党员,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2003年退休。1968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自愿到条件极为艰苦的甘南州玛曲县工作,在贫穷落后的玛曲草原一呆就是42年,其间,他放弃了多次回上海的机会,凭着对玛曲人民、对藏族同胞的深厚感情,艰难地通过了生活关、语言关,毅然选择长期留守在高原。40多年来,他视藏乡为故乡,视牧民为亲人,克服重重困难,全心全意为牧民群众解除病痛,得到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书写了一段藏汉水乳交融的民族团结佳话。王万青在阿万仓卫生院的20余年时间里,每年接诊病人3500余人次(当时阿万仓乡总人口3400余人),20年累计接诊7万余人,累计手术上万例,在当时医疗设备不足、乡卫生院基础设施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他以精湛的医术,以一名医生高度的责任心成功救治了无数个生命垂危的患者。在任阿万仓乡卫生院院长的10年中,他建立了全乡3000余人的门诊病历,使全乡90%的牧民有了健康档案,为开展牧民发病情况分析和提高救治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调到玛曲县人民医院后,他开展的许多手术填补了玛曲高原外科手术的空白。王万青高度重视高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为此,他和藏族妻子凯嫪一起起早贪黑,逐一给当地牧民实施预防接种。他曾背着X光机、心电图机,骑马去冬窝子(冬季定居点)为牧民进行健康体检。1981年他一人独立完成了全乡布病普查任务,因阿万仓乡地域黄河上没有桥也无渡船,为了开展计划免疫,他曾经抓着马尾巴冒险来往黄河两岸。1985年阿万仓乡“四苗”接种率达到85%,成为当时玛曲县至甘南州计划免疫工作的先进典型。现在他的家人子女全都生活、工作在这片土地上,可以说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草原,奉献给了玛曲的卫生事业和这里的人民。如今虽然退休了,但他仍然坚持经常指导县医院的外科手术,并经常在家里给上门的藏族群众治病送药,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草原曼巴(好医生)”。他的这种扎根玛曲高原,情系医疗卫生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在玛曲草原从80年代开始到今天被传为佳话。6、西安交大六君子学术打假西安交大六君子:杨绍侃、陈永江、郁永章、林槑、冯全科和屈宗长,他们是我国压缩机研究领域的元老,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作为我国首届压缩机专业毕业生,73岁的杨绍侃曾担任西安交大动力二系主任。2007年年底,他听说能动学院李连生教授申报了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而申报项目竟是他没有研究过的领域。心怀疑窦的杨绍侃从学校科研处获得该奖项的申报材料,看过之后,他感到问题很严重。随后,杨绍侃找到多位曾经的老同事一起讨论这件事。6位教授中,有4人已年过古稀,且退休多年,还有两位仍然在职,也都年过半百。他们都是我国压缩机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他们坚定地认为,教师是为人师表的,传道授业解惑,这种"骗取国家,骗取教育部、骗取科技部,骗取交大"的行为,是一个普通人都不允许的,所以他们坚决要把事情查得水落石出。从2007年底开始,6位老教授先后8次给学校党委、纪委、学术委员会提交证明材料,3次向教育部反映,3次给科技部写信,然而他们始终也没有得到一个透明、公正的结论意见,直到今年初《焦点访谈》节目报道该事件之后,校方才做出了公正的处理。平均年龄都在七十多岁的老教授们,早已过了追名逐利的年纪,然而他们担忧这种靠弄虚作假、剽窃别人学术成果的不正之风会不断滋长,因此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捍卫正义的道路。一只眼睛失明的陈永江教授,不远千里到涉嫌造假的有关单位调查取证,在老伴的协助下,一年时间完成了147篇博文和122篇"造价内容剖析",详细记录了6名老教授举报西安交通大学李连生、束鹏程学术造假的全部过程。他们曾遭到过恐吓、同化、招安、威胁、打击,被骂是全校的害群之马,但他们像六位坚强的战士一般无所畏惧,为的就是让年轻的教师从泥沼中清醒过来,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明白为人师表的意义。7、杨佳中国的软实力杨佳,女,1963年出生,汉族,湖南长沙人,九三学社社员,硕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她15岁上大学,19岁留校当教师,24岁成为中科院最年轻的讲师,但在29岁时不幸失明。她毅然选择在困境中重生,克服种种困难,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心血和汗水,不仅重返讲台教博士生,组织科研项目,还成为哈佛大学建校300年来第一位获MP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她不仅成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还被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誉为"中国的软实力"。杨佳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唯一一位盲人女委员,是我国高等学府任职的第一位盲人教授。她担任北京奥组委专家顾问,为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提供培训,并创建了志愿者对外交流的"NP3S"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杨佳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自强模范、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突出贡献奖、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等荣誉。8、"小白菜"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对自己和同伴的昵称,由于穿着绿白色相间的志愿者服装而得名。2010年5月上海举办第四十一届世博会,一批80后、90后的年轻人幸运地作为志愿者进入了世博园区,为观展的客人提供服务。他们接受了严格的上岗培训,除了具有过硬的服务技能外,都具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在场馆,在车站,在广场,他们的身影在熙熙攘攘的世博园中显得十分抢眼。无论是烈日当头,还是狂风暴雨,不管多么辛苦和忙碌,他们总是面带微笑,驻守或奔忙在各自的岗位上。他们从措手不及、手忙脚乱,到胸有成竹、沉着面对,赢得了中外游客与世博组织方的一致好评,也为中国完善志愿者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84个日夜,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担负起了"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的承诺。他们的微笑不仅成为一道独特亮丽的世博风景线,同时也成为了全世界了解中国年轻一代的重要窗口。9、申雪赵宏博冰上童话申雪,32岁。赵宏博,37岁。中国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运动员。申赵两人携手冰上运动18年,终于在2010年迎来全面丰收,夺得了中国体育史上首个花样滑冰奥运会金牌。同时,两人的爱情也终于修成正果。在1992年,申雪14岁赵宏博19岁时,两人首度合作开始了花样双人滑生涯,从此,他们就再也没有分开过。1994年是两人第一次站上世锦赛的舞台,只拿到21名,但是引起了国际注意。1996年加拿大埃德蒙顿的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上,申雪/赵宏博获得了总分第15名,却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中国冰上运动的进程是异常艰难的。尤其是冰上双人人划项目,每取得一个进步,都是和这两个人密切相关的。1998年的长野冬奥会申雪/赵宏博拿到了第五名的好成绩,成为他们成功起跳的跳板。接下来的世锦赛上获得第四名,尽管和奖牌失之交臂,但是这两个成绩证明他们已经开始跻身世界双人滑顶尖选手的行列。成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几经艰辛之后,2002年,他们初步掌握了世界上从来没人能完成的动作--沙霍夫四周抛跳。但是在盐湖城冬奥会上,他们失败了,最终只获得了铜牌,这是中国双人滑在冬奥会夺得了首枚奖牌。2003年花样滑冰世锦赛,申雪踝关节扭伤,依然坚持带伤参赛。凭借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申雪/赵宏博蝉联世锦赛冠军。感动了全场,更感动了全世界。申雪/赵宏博职业生涯共同经历了无数的苦难、挫折、喜悦和幸福后,两人之间相携一路走来的爱情也终于瓜熟蒂落。2007年世锦赛自由滑比赛结束后,赵宏博浪漫地单膝跪地向申雪求婚,成就这对花样滑冰伉俪的美好姻缘。2010年2月16日,在合作18年后,终于夺得中国体育史上首个花样滑冰奥运会金牌!2010年9月4日晚,在北京首都体育馆约1.8万名观众的热烈掌声和尖叫声中,申雪赵宏博完成了他们幸福又浪漫的冰上婚礼庆典。10、魏迪仁孝慈楷模魏迪仁,82岁,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离休干部。先后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次荣立三等功。魏迪仁同志战功卓著,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他始终保持革命本色,艰苦朴素。魏迪仁常说,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他是幸运的。他以感恩的心对待已牺牲战友的父母。魏迪仁与英雄黄继光是一个营队,魏迪仁曾任该营的机枪连指导员。魏迪仁十分牵挂英雄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部队邀请邓芳芝到军营,魏迪仁敬称邓芳芝为"黄妈妈",精心照顾"黄妈妈",直到"黄妈妈"去世。魏迪仁十分关心黄继光亲属,黄继光的侄女黄英参军后,魏迪仁关心黄英的成长,黄英的女儿顾凌后来也参军。魏迪仁与黄家的情谊延续了半个多世纪。60年代,魏迪仁的妻子患精神病,五十年来,魏迪仁精心照顾妻子,从未动摇。演绎了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从70年代开始,魏迪仁专注于传播传统教育和中华孝道的教育生涯,四十年如一日给大中小学生作德育辅导报告,引导青少年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孝道。其它材料:(1)张天然,25岁,江苏省铜山县人,毕业于常州工学院外贸英语专业。2007年7月,任职江苏省铜山县单集镇洪楼村党支部副书记,2008年5月,全票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从同学到同志
扎根农村显身手
面对初来乍到的“黄毛丫头”村官,洪楼村的干部和村民们都充满疑惑:这样一个大学生女孩儿,能干成啥大事?
洪楼村偏远闭塞,没有任何资源优势,老百姓主要从事传统农业,增收非常困难。眼下,大家心头都笼着乌云:村民们产调种植的近百亩大蒜,市场行情仅赚一毛钱一斤,有不少就烂在地里,咋办?
“黄毛丫头”面对大家的疑惑,真刀真枪地从象牙塔一头扎进了黄土地里。
刚去的那天下大雨,她要求老书记带她下村看看,尽快了解情况。老书记说:“下雨,改天吧!”她说:“没事,我带雨衣来的”。淡淡的一句“没事”,显示了她深深的决心。正如她在墙上写的座右铭:“扎根农村,服务群众,奉献青春,造福一方。”
为着这样的决心,她付诸着艰辛的行动。为解决大蒜问题,她向镇农技员请教村里土壤的适应性,上网搜索了大量信息。她反复比较论证后,与天津绿丰公司驻徐州办事处取得联系,达成出资盖棚、技术全程指导、黄瓜制种回收协议。为达到规模生产效果,天然一家一户地劝说,在原来的大蒜地上建起370多个黄瓜制种大棚,每亩纯收入超过4000元,村民人均增收600多元。而2006年全村人均年纯收入仅900余元。这招一见效,村民们发家致富的信心被这个“黄毛丫头”的决心点燃。大家的疑虑彻底打消,越来越信任她。接下来,她妙招频出:积极向村“两委”建议——动员村民发展养殖肉鸭项目。并与临近的肉鸭屠杀场签订了供应协议,以订单方式养殖保证了农户的收益。肉鸭养殖项目的顺利实施,使洪楼村年出棚肉鸭80多万羽,获利90多万元,仅此一项,洪楼村民人均纯收入就增加到2500余元,同时还为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360多个。
她发挥专业优势,多次担任德国、印度、韩国投资商的随从翻译,促成韩国韩星公司在洪楼村兴建11层三星级宾馆。
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使村民们对她刮目相看。2008年5月5日,天然以全票当选为洪楼村党支部书记。天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赢得上上下下的一致认可,她的成长宝典有两个关键词:真情奉献、吃苦耐劳。11、子路交战中不忘礼春秋时期卫国发生政变,孔子的弟子子路急忙赶往国都帝丘救难。赶到帝丘时,子路正好遇到另一位孔门弟子、卫大夫的高柴由城内逃出,因卫国大乱而准备归鲁。高柴劝他不要去了,去了等于送死,子路说:领人家的俸禄,危难之际就无法退却。子路冲入城中,参加作战,终因寡不敌众,交战中被戈击断了帽带。子路一看,必然要殉身了,于是,从容地捡起帽子,说:“君子死,冠不免。”他认为儒者之死,应该整其衣冠。在系帽带时,子路被对手杀死,随即被一拥而上的蒯聩党徒剁为肉酱。孔子悲恸不已,哭于中庭,口中喊着:“啊呀,这是上天要断了我的命啊!”据说孔子听使者说到子路被剁成了肉酱,立刻叫人把家中准备食用的肉酱倒掉。书与灵魂:萨达姆在他最后的时刻,在他那个两平方米的小牢房里,他的枕边放的是托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我想一个人在那样的时刻,当他想到自己灵魂的时候,恐怕不会放一个钱包在枕边,对着一个钱包来解决灵魂的问题。虽然阅读《罪与罚》也无助于对他生命的挽救。二、名言警句(1)泰戈尔曾经写道:“我想我是秋云,空空的不载着雨水,但在成熟的稻田中,看到了我的充实。”(2)《战争与和平》片断:生命、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时往往被人忽略的内涵。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其它则是无关紧要的。在他(注:安德来负伤“临死”前躺在奥斯特里兹战场上)头上,除了天,崇高的天,虽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测的,有灰云静静地移动着的天,没有别的了。“多么静穆、安宁、严肃呵,完全不象我那样地跑,”安德莱公爵想,“云在这个崇高无极的天空移动着,完全不象我们那样的哦。为什么我从前没有看过这崇高的天?我终于发现了它,我是多么幸福啊。是的,除了这个无极的天,一切都是空虚的,一切都是欺骗。……”1.卡夫卡《城堡》:“我们一直在巴望另一种生活。仿佛那另一种生活,那合理的生活,正站在门外边,马上就要敲门进来。”2.史铁生: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落日把地上的每一个坎坷照得灿烂。雨燕把天地都喊得苍凉。苍黑的古柏镇静地站着。顾城:“我要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熟悉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尼采:人类之伟大之处,正在它是一座桥而不是一个目的。人类的可爱处,正在它是一个过程与一个没落。”3.清代张潮《幽梦影》中说:“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清朝张潮说:“人生之乐莫过于闲,闲非无所事事也。闲者能读书,闲者能游名胜。”清朝张潮说:“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4.姚明说:“尊重是你自己去赢得的,而不是别人给你的。”5.高君宇和石评梅的墓志铭:“我是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般耀亮,我愿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矿产勘查钻孔质量评价考核试卷
- 编织工艺在海洋石油平台防护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纺织品企业市场营销与品牌推广考核试卷
- 空调器湿度控制技术创新考核试卷
- 稀土金属矿选矿厂环境保护设施与技术考核试卷
- 合成材料在医疗设备制造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紧缺人才招聘与专业技术服务外包合同
- 绿色环保建筑屋顶保温施工服务合同
- 资产评估审计补充协议
- 环保节能设备省级代理销售及售后服务合同
- 大学化学第03章-材料化学基础
- 面瘫患者的中医护理常规
- 2025年兰州市九年级诊断考试(一诊)物理试卷
- 2024年陪诊师考试完整题库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开关电源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初中地理】西亚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下册
- (一模)2025年广东省高三高考模拟测试 (一) 英语试卷(含官方答案及详解)
- 【感恩话题】《永远的感恩》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 铸就数字坚盾网络安全技术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青岛工学院
- 自然语言处理与人工智能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中山大学
- 中国历史地理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北京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