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研古代史题目_第1页
历史考研古代史题目_第2页
历史考研古代史题目_第3页
历史考研古代史题目_第4页
历史考研古代史题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史部分选择题l,下列关于西周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B.镐京与东都洛邑由周王统辖C.周王是天下诸侯的共主D.诸侯国是西周地方政权的组织形式2,西周时期,我国形成了:①统一的局面②多民族的国家③中央集权制度④专制主义制度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④D.①③3,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的瓦解B.社会性质的变化C.王权的加强D.土地所有制的变化4,古书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主要指商朝:A.疆域空前辽阔B.都城已成为商业都市C.经济发达,城市遍布全国D.都城建筑宏伟华丽5,"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对井田制的形象描述.以下表述正确的是:①奴隶社会实行土地国有制②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私有制③井田制是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④随着井田制结束,分封制也消失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6,与西周的灭亡情形较为相似的王朝是:A.商朝B.秦朝C.东晋D.北宋7,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分封制都:A.加强了中央集权B.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C.实行封建君主专制D.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8,下列关于夏,商,西周社会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农业物品种增多,后来习称"五谷"都已种植B.牛耕开始出现并逐步推广C.青铜铸造业发达,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D.商周时期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9,商朝的奴隶主常常驱使奴隶在田野进行集体耕作,其根本原因是:A.奴隶的地位底下B.奴隶主极其残忍C.当时的畜牧很少D.当时工具和技术落后10,从夏商两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A.重视教育B.勤政爱民C.发展经济D.增强国力ll,下列有关夏,商,西周三代交通与商业发展表述,不正确的是:A.夏朝交通工具已有车,船B.商民善于经商,后来经商之人被称作商人C..西周都城镐京交通发达D.夏朝已设旅舍与邮驿传递制度12,我国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确立于先秦时期,其主要依据是:①形成了全国性的商业市场②掌握了先进的耕作技术③集中了所有手工业中心④全国性的政治中心所有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③④13,"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A.促进了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转变c.加快了新兴封建制度的确立进程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14,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有重大发展,其突出标志是:①青铜农具的普遍使用②铁制农具的出现和推广③棉花种植的逐步普及④驭牛耕地的产生和推广A.①③B.②④c.①②⑧D.①②④15,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其主要途径是通过:A.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统一战争·C.变土地国有制为土地私有制D.变法运动16,战国时期,"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的主张,打击了:A.新兴地主B.奴隶主贵族c.商人D.农民17,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①铁农具的使用②牛耕的运用③水利灌溉的发展④封建制度的确立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8,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但也有利于结束分裂混乱局面,实现统一,因为:①出现了区域统一②促进了民族融合③变法后秦国强大④人民渴望统_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9,战国七雄中,修建水利工程最多的是:齐国B.楚国C.魏国D.秦国20,战国七雄中位置处于最南边的是A.秦国B.楚国C.齐国D.赵国2l,《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反映了:A.春秋时采用铁器和牛耕技术B.私田主人的土地私有权得到承认C.私田数量急剧增加D.封建生产方式比集体耕作井田进步22,"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昂."的记载,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城镇人口的增长B.手工业的发达交通运输业的发展D.商业城市的繁荣23,战国时期,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有:①诸侯割据混乱②封建城市的兴起③商鞅变法中的农本政策④度量衡的混乱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冶铸业的重要发明是:青铜造型艺术B.百炼钢技术和灌钢法C.金银错技术D.铸铁柔化处理技术25,下列成语典故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有:①围魏救赵②退避三舍③田氏代齐④卧薪尝胆⑤纸上谈兵⑥楚王问鼎A.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⑥c.①③⑤D.①③⑤⑥26,"诸子百家"中,最有实力的是:法家,道家B.儒家,法家C.儒家,墨家D.法家,墨家27,主张"明主悄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的思想家是:A.荀子B.墨子C.韩非子D.赢政28,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老子B.孔子C.墨子D.孟子29,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日: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战国时期: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难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D.剥削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30,"任法而治国矣","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此材料应出自:A.《商君书》B.《论语》C.《孟子》D.《庄子》3l,孔子日:"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日:"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A.所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C.学术思想不同D.谈论的问题不同3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日:'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遵循先代旧制B.因时进行变革C.加强思想控制D.强化专制统治3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一思想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儒家实行仁政的思想B.墨家主张节约的思想道家消极倒退的思想D.法家实行法制的思想34,战国大儒荀子主张唯物主义,批驳唯心迷信,其主要论据是:A."列星随旋,日月递照"都是自然现象B."制天命而用之"C."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主张性恶论D."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即错觉假象3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论述应当出自春秋战国的: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36,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技术的成就表述不正确的是:A.《春秋》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运行情况B.春秋时,我国历法已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C.《墨子》里记载了大量的物理学知识扁鹊四诊法:望即望气色,闻即闻气味,问即问病情,切即按脉搏37,我国下列天文成就,.产生于先秦时期的有:①最早记录太阳黑子②最早记录哈雷彗星③最早的天文学著作④对月食的科学解释A.①②③B.②③c.①④D.①②④38,下列关于楚国历史与文化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春秋时期,楚庄王称霸中原B.春秋后期,越王勾践攻破楚都C.战国时期,楚都郢商业繁华D.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出土于长沙39,屈原受到我国人民崇敬并每年纪念他,最主要是因为:A.他在文学上创造了新的文学体裁B.他主张政治上要变革C.他的抗秦事迹-D.他的爱国爱民精神40,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朝的大臣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实质的问题是: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41,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是在:A.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42,秦朝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所带来的深远历史影响是:①建立了秦朝君主专制统治②巩固发展了国家的统一③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④便利了郡县制度的推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3,为革除东周以来政治弊端,秦始皇作出的重要决策是:A.建立皇帝制度B.确立三公九卿制C.推行郡县制D.以法治理国家44,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废分封,立郡县"的决策,其主要目的在于:A.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B.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D.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45,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B.最高统治者称皇帝C.地方实行郡县制D.中央政府设三公等官职46,下列有关秦汉监察制度的表述不确切的是:A.秦朝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B.汉高祖实行了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C.西汉刺史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刺史执掌州的军政大权,失去监察官的作用47,秦统一中国后颁布了秦律,它集中体现了:A.奴隶主贵族的意志B.小生产者的意志秦始皇个人的意志D.地主阶级的意志48,秦《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林及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百姓犬入禁苑中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反映出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知道:用犬进行狩猎B.不乱砍伐林木c.保护自然资源D.垄断自然资源.49,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四维(礼仪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C."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50,《汉书·食货志》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表明"轻田租"的直接原因是:A.阶级矛盾尖锐B.生活动荡不安C.经济破坏严重D.封建统治不稳51,关于西汉休养生息政策的解释,最准确的是西汉政府:A.暂停对农民的剥削B.废除秦朝的沉重赋税C.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D.奉行宽舒政策,把剥削放到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52,下列不属于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是A.强化法制,打击豪强地主B.盐铁官营,国家垄断产销C.出兵匈奴,改变被动地位D.崇儒抑法,创办中央太学53,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C.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54,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核心是A.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恢复与发展社会经济D.保护豪强地主的利益55,汉代的编户制度说明:A.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很严B.商品经济很发达C.土地与财产是主要的征税标准D.农民对封建国家的负担很轻56,汉代实行编户制度的主要在于:A.控制人口增长B.组织丁男练兵按编户征赋税D.维持地方治安57,两汉的察举制度:A.承袭了秦朝的相关制度B.是全国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员制度C.促进汉武帝时期统治的繁荣D.有效防止了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58,东汉时期,察举选官的制度逐渐变为以门第望族作依据.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宦官把持选官大权B.丞相垄断举荐官吏大权C.地方豪强势力强大D.地方官吏回避本籍任职59,以下关于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进步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②60,下列有关刺史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是汉武帝以后实行的②刺史的职能是履行监察权,因而超越百官的权力③东汉初年,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④刺史制度加强了皇权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6l,汉武帝时西汉得以打败匈奴的原因是:①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强盛②解决了王国问题使中央政权巩固③匈奴分裂,势力衰弱④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军事才干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2,关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西域归属中央的开始B.了解到西域的概况c.开辟了丝绸之路D.有利于汉朝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63,汉唐对外交往的共同之处有:①和日本,朝鲜交往频繁②陆路,海路并重③传播了中国的先进技术④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64,下列各项中,与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巩固发展有关的是:①汉初休养生息②解决王国问题③设立西域都护④实行独尊儒术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④65,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是: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B.张骞"凿空"西域西汉设置西域都护D.甘英到达了波斯湾66,两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孟加拉湾沿岸B.红海沿岸C.印度半岛南端D.波期湾地区67,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所起作用的不同之处是:A.促进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B.直接帮助西域各民族摆脱匈奴的控制促进中国同西亚,欧洲的友好往来D.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贡献68,"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其地皆无丝漆,不铸铁钱."这一状况开始改变是在:秦朝B."新"朝C.西汉D.东汉69,西汉文学成就中,最为突出的是A.散文,诗歌B.赋和乐府诗C.小传,传奇D.戏剧,传记70,两汉时期,我国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是A.纸张B.泥版C.帛D.简牍71,对我国古代历法成就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张衡发明地动仪比欧洲人早一千七百多年B.《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C.《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D."太初历"的问世表明我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72,既通天文,又擅文学,其发明创造保持世界记录长达1700多年的我国科学家是:A.张衡B.祖冲之C.僧一行D.郭守敬73,下列对华佗的介绍,错误的是;A.他是东汉末年人B.以擅长外科手术而著名他发明了麻沸散D.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74,东汉名医张仲景对中医发展所做的最大贡献是A.开创中医传统的"四诊法"B.最早提出了病理学说C.最早采用分科治病的方法D.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7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深刻批判了:A.董仲舒新儒学"君权神授''的思想B."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C.精神依存于形体,''人死不为鬼''D.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76,下列史实,《史记》和《汉书》都记载了的是:A.焚书坑儒B.张骞通西域C.昭君出塞D.甘英出使大秦77,下列不属于秦汉文化特征的是:A.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B.中外文化交流频繁c.思想领域流派纷呈,百花竞艳D.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78,关中地区作为黄河流域的中心区,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但从东汉起它的优势逐却渐丧失,其人为原因在于:A.自然环境严重恶化B.作为政治中心,位置偏西C.战乱频繁,破坏严重D.西北少数民族威胁日益严重79,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地理条件的巨大差异B.三国相对独立的区域发展形成均势C.赤壁之战结局的影响D.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延续8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其原因有: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②南迁的农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③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④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81,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民族大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A.各族人民的长期经济文化交往B.中原统治者推行民族友好的政策C.少数民族领袖的汉化政策D.不同民族之问建立通婚关系8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主要的相同点是:A.增强了综合国力B.加速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封建化进程D.改变了各民族的生活方式83,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实际上是少数民族:A.内迁杂居过程B.社会封建化过程民俗汉化过程D.南下开发过程84,下列古代发明按先后顺序列正确的是:①曲辕犁②铸铁柔化技术③灌钢法④活字印刷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②③④①D.③②①④85,东晋南朝古墓中出土的瓷器大多是:A.白瓷B.黑瓷C.青白瓷D.青瓷86,下列评论,不适合北魏均田令的是:A.官僚地主土地并末受到触动B.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C.农民并未从中得到实际好处D.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依然存在87,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发展状况,总的趋势是:A.环境状况恶化B.环境状况良好C.环境破坏缓解D.环境破坏加剧88,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A.江南农业得到开发B.广泛引进并种植农作物新品种C.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D.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89,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取得成就表述不正确的是A.南朝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比外国早近一千年B.《齐民要术》不仅是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还记载了大量的商贾之事C.《水经注》对我国河川地貌,风俗人情作了全面系统介绍我国北方出现了不受自然条件限制的农用工具——翻车90,下列著作中,不属于"建安文学"代表作的是:A.《蒿里行》B.《七哀诗》C.《悲愤诗》D.《采桑度》9l,以下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文化发展特点的的表述不正确是:A.重祝学习和吸收汉族文化B.北方各少数民族先后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C.佛教对思想文化和艺术具有突出的影响.'D.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经验得到了系统的总结92,范缜发表《神灭论》的背景主要是:A.玄学兴盛,崇尚老庄的思潮泛滥B.道教流行,妖怪神鬼毒害百姓C.佛教盛行,统治者利用其控制人们的思想两次灭佛运动,推动反佛思想发展93,下列关于范缜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比较系统地批判了神学迷信B.人的精神与形体相互分离,人死精神不死C.形体好比刀刃,精神好比锋利,二者相互结合人的精神与形体不可分离,人死精神亦死94,东晋葛洪对道教发展的突出作用表现在:A.著《太平经》B.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C.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D.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95,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大肆宣扬佛教的根本目的是:A.麻痹人民B.发展石窟艺术C.扩大寺院势力D.维护封建统治南朝齐佛寺200多所僧尼3万多人南朝梁佛寺2800多所僧尼8万多人北魏中期佛寺6400多所僧尼77万人北魏末期佛寺3000多所僧尼200万人96,上述统计表明此时文化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是:A.佛教盛行B.儒家学说消亡C.石窟艺术精湛D.统治阶级为加强统治阶级而尊崇佛教97,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①社会战乱,人民痛苦,容易接受②统治者用佛教麻痹人民③佛教本身有欺骗性④建筑艺术的提高A.①②③④B.②⑧④C.①②③D.①③④98,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其实质是:.A.佛寺和僧尼大幅度增加B.我国北方地理条件比南方更适合建筑佛寺C.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加强统治而不断发展佛教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为佛寺建筑提供了有利条件99,隋文帝实现统一的经济基础是:A.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B.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c.南北方商贸联系日益加强D.南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100,下列有关隋炀帝活动史实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率军灭陈,统一南北B.开凿大运河,主要用于巡游C.三征高丽,兵役繁重D.推行暴政,部将反叛101,隋唐时起,从洛阳出发沿大运河到江都,途经的河段依次是A.邗沟,江南河B.永济渠,通济渠,邗沟c.通济渠,邗沟D.通济渠,江南河,邗沟102,隋初大兴土木兴建了两都,它们分别是:A.大兴城和咸阳B.大兴城和洛阳C.咸阳和洛阳D.扬州和南京103,属于隋朝开凿大运河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是A.适应洛阳商业发展的需要B.适应国家统治中心逐渐东移的需要C.江南地区经济地位日益重要D.为镇压北方农民起义提供运输通104,对古代水利工程兴修表述错误的是:A.秦汉时期是古代兴修水利工程数量最多的一个时期B.古代水利工程的修建都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C.战国时期的一些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南方的水利工程以防洪为主,北方的水利工程以灌溉为主105,唐以前,黄河流域能够成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中心的主要原因是A.开发较早,农耕发达B.战乱较少,社会安定C.建都较多,地位重要D.人口密集,劳力充足106,下列表述中,与唐太宗无关的是:A.知人善任,虚心纳谏B.进一步完善,革新制度C.轻徭薄赋,劝课农桑D.加强边防,设置节度使107,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日:"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伐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这段话反映的基本思想是:A.以民为本,与民休息B.以农为本,重农抑商C.以民为本,号召人民建功立业D.以农为本,加强农业生产108,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为此,唐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旖是A.减轻田租,十五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税B.实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C.将北方旱作物推广到江南地区奖励垦荒和实行"摊丁入亩"109,"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描述的生产工具应是A.春秋战国时期的桔槔B.两汉时期的水排C.曹魏时期的翻车D.隋唐时期的筒车110,史学界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因为她A.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打破关陇士族把持政权的局面C.重视农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D.破格用人,发展科举制度111,下列各项内容中与唐玄宗有关的是:A.戒奢从简,禁止地方官进贡珍宝B.虚怀纳谏,知人善任,量才受职C.限制佛教,裁汰僧尼,禁建新佛寺D.破格用人,创立自荐求官制度112,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的贤相是A.房玄龄,杜如晦B.姚崇,宋碌C.狄人杰,姚崇D.李林甫,杨国忠113,隋唐时期,圩田普遍发展的主要作用是:A.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B.提高了水稻的产量C.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114,茶叶成为我国人民日常生活必需品,政府征收茶税始于A.南北朝B.唐朝C.南宋D.元朝115,汉代始铸五铢钱和唐代始铸开元通宝钱的皇帝分别是:A.汉高祖,唐高祖B.汉武帝,唐高祖C.汉高祖,唐玄宗D.汉武帝,唐玄宗116,唐朝时期,我国农业有了较快发展,与此相符的包括:①江南地区土地进一步开发②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政府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创制了筒车,曲辕犁④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开始征收茶税A.①②③④B.①⑨④c.①②③D.②③117,对唐朝长安城商业活动的评价,正确的是:①对外商业交往频繁,是亚洲各国经济交流中心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银行雏形…邸店③对商业活动时间,区域有较严格的规定④代表了我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最高水平A.①③④B.②③C.①③,D.①②④118,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因为它①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②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得以参与政权③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④有利于稳定国家政局,加强了中央集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19,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度.根本原因是它有利于A.选拔人才B.巩固专制统治C发展学校教育D.提倡儒家思想120,科举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A.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B.统治者注重选择人才c.封建制度日趋成熟D.选拔人才标准日趋完善121,唐朝完善科举制度的举措有:①开始设置进士科②首创武举和殿试③以高官主持科举考试④实行糊名法以防止舞弊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2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A.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B.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C.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D.加强了皇权'123,下列有关三省六部制的评述,正确的是:①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②形成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③有利于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④三省六部一直被后世历朝沿袭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24,比较图A和图B,最能说明的是: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C.唐代尚书省权利最大D.太尉的权利下放到了兵部125,唐朝中期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A.土地买卖的频繁B.土地兼并的严重C.政府无荒地可分D.封建经济的发展126,"虽有此制,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汉成,哀之间."中的"此制"是指A.租庸调制B.均田制C.两税法D.科举制127,唐代的陆贽在谈到租庸调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①以丁计税②实行实物租税和劳役相结合③反映了商品关系不发达的生产方式④反映了国家基本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④128,唐初调整统治政策的措施中,最能反映儒家"仁政"主张的是实行:A.三省六部制,科举制B.租庸调制,科举制c.均田制,科举制D.均田制,租庸调制129,两税法与以往的税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A.统一了税制B.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秋两季收税,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130,唐朝实行两税法产生的作用是:A.抑制了土地兼并B.缓解了均田制破坏造成的财政困难C.减轻了农民的负担D.削弱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131,唐朝中期改变征税标准,实质是反映了: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C.旧的赋税制度与生产能力发展的矛盾封建国家和地主阶级的矛盾132,对府兵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源于西魏,军民异籍B.隋朝改革,军人户籍入州县,兵农合一c.兵将分离,不易拥兵自重D.唐朝后期,随着均田制瓦解而崩溃133,对唐玄宗实行募兵制的评价包括:①是封建经济发展的产物②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③提高当时军人的社会地位④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容易导致军阀割据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134,唐朝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A.市舶使B.柜坊C.布政使司D.理藩院135,唐朝时期下列人物,封号和民族搭配不正确的是:A.骨力裴罗一怀仁可汗一回纥B.大祚荣一渤海郡王一靺鞨C.皮罗阁一云南王一南诏D.骨力裴罗~颉利可汗一突厥136,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建设活动有:①任命东突厥的贵族做都督管理本部人员②建立行政机构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③建立最高的行政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④开凿了敦煌莫高窟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⑧④137,唐朝前期,生活在今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是:A.鲜卑族B.突厥族C.回族D.吐蕃族138,公元8世纪接受唐玄宗册封的少数民族首领有:①颉利可汗②骨力裴罗③大诈荣④皮罗阁⑤松赞干布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139,最能体现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种思想的重大举措是: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②在东突厥建都督府,突厥人自己管理'③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④接待渤海人来长安学习汉族文化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④140,在隋唐与各国的交往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三位中国高僧是①一行②义净③玄奘④法显⑤鉴真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⑤141,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反映了唐文化的显著特征是:A.影响巨大B.高度繁荣领先于世界D.兼容并蓄,对外开放142,与唐和东南亚,西亚,欧洲的交往相比,唐和日本,朝鲜交流的内容最主要的是:A.政治制度B.生产技术C.宗教D.建筑143,隋唐时期,中国和东亚,中亚,西亚等国交往的主要方式是:A.互派使节B.派遣留学生C.文化交流D.双边贸易144,中国是印刷术的发源地,己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可追溯到:A.汉代B.魏晋南北朝隋唐D.五代十国145,下列关于隋唐文化的论述,不正确的是:①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刷书②隋朝著名建筑师李春主持修建了大兴城③莫高窟最精美的壁画,大都是隋唐时期的作品④由隋入唐的书法家创立了"颜体"和"柳体"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46,下列科技成就中,属于唐朝首创的有:①提出对月食最早的科学解释②创立计算日月运行的新方法③火药用于军事④编修最早的国家颁布的药典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②③④147,据《旧唐书》记载:唐玄宗"敕一行考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这部历法就是:A.《太初历》B.《大衍历》C.《授时历》D.《十二气历》148,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完成的时间是:A.东汉B.唐朝C.北宋D.元朝149,下列关于北宋"枢密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吸取前代教训而设置B.为分割宰相军权而设置C.枢密使直接统领军队D.枢密使拥有调兵大权150,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往往导致国力的衰微.与纠正这一弊端有关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B.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D.张居正改革151,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主要的政治影响是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B.消除了中央的财政危机C.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条件D.使朝廷有足够的"岁币"议和152,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但北宋兵额却渐增,建国初22万人,真宗时91.2万人,这说明:'A.边患日趋严重B.立国政策改变C.军人地位上升D.藩镇拥兵自重153,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A.减轻徭役B.提倡农桑C.加强军事D.整顿吏治15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王安石变法内容的是:A.更戍法B.募役法C.保甲法D.市易法155,王安石变法的各项内容中,限制官僚大地主特权的措施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56,北宋时期,中原地区城市商业繁荣最突出的变化是:A.设置榷场B.出现"夜市"C.打破了"坊""市"界限D.出现纸币157,10~13世纪民族大融合进一步加强,与2~6世纪民族大融合相比较,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A.少数民族入主中原B.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D.内地与边疆地区经济交流频繁158,契丹建国后,其实力迅速增强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统一了契丹各国B.当时北宋势力弱小C.夺得幽云十六州D.接受中原先进文化159,下列各项表述,与西夏皇帝元昊有关的是:A.夺取幽云十六州B.实行蕃汉分制C.推行科举制D.高粱河战役160,北宋统治者认为:"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疾深自忧".这表明北宋政策的重心是:A.防范割据势力死灰复燃B.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C.害怕节度使与契丹勾结D.恢复封建的统治秩序161,元昊与耶律阿保机的政治活动的共同之处是:A.在五代十国时建立的政权B.曾接受宋朝册封C.官职分为汉制和本族两大系统D.与宋朝达成和议162,对"番汉分治"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A.阿保机称帝时开始设立南面官和北面官B.辽境内的一国两制南面官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D.适应了辽国南北经济文化的差距163,金朝统帅阿骨打推行的猛安谋克制有利于:.A.缩小南北经济文化的差距B.学习汉族先进文化C.军事和地方行政的统一管理D.加强民族融合164,辽宋,夏,金时期最突出的政治特点是:A.战乱长期B.南北政权对峙C.民族政权并立D.割据势力强大165,我国古代曾经出现过"兵民合一"制度的有:①府兵制②募兵制③猛安谋克制④八旗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66,从中原传入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技术中,对其生产力水平提高作用最大的是A.牛耕技术B.凿井技术c.冶铁技术D.纺织技术167,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管理政策,政策不同,中央政府对其管理的程度不同.请按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由松散到紧密的顺序排列下列各政策:A.和亲~册封~会盟~设立都督府~设立都护府B.会盟~册封~和亲~设立都护府~设立都督府C.和亲~会盟~册封~设立都督府~设立都护府册封~和亲~会盟~设立都护府~设立都督府168,从辽,宋,夏三者关系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汉族与少数民族:A.民族间相互冲突不可避免B.政权的强弱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强弱C.民族隔阂在增大D.相互交流是历史发展的主流169,公元12世纪中后期,我国境内并立的政权除吐蕃诸部与大理等以外,主要有:A.辽,北宋,西夏B.辽,北宋,西夏,金C.金,南宋,西夏D.金,南宋,西夏,元170,下列各项中,与元朝有关的是A.中央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B.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C.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D.各省设总督,巡抚或将军171,元朝开凿大运河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对南方的统治B.南粮北调供应大都C.加强南北经济交流D.便于蒙古贵族统治172,元朝在中央设置的中书省,其职能与唐朝的哪一机构相似: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吏部173,元朝时,中央最高监察机构是A.中书省B.御史台C.御史台D.宣政院174,下列地区在历史上归属于中央政权管辖的先后顺序是①新疆②西藏③广东④黑龙江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c.①③②④D.③④①②175,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于:A.辽阳行省B.岭北行省C.黑龙江省D.中书省直辖176,元朝时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地区是:①西藏②西域③台湾④辽东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177,元朝疆域与唐朝疆域相比,变动方位最大的是:A.东南部B.东北部C.西南部D.南部178,与隋唐文化相比,宋元文化的最主要特点是A.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中国科技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C.传统科技开始衰弱D.使中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179,生活在两宋之交的杰出词人是A.苏轼B.李清照C.辛弃疾D.陆游180,北宋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备,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②实行糊名法③增加录取的名额,扩大地主阶级的仕途④首创武举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181,下列引文,符合程朱理学思想的是:A."夫盈宇宙者,无非物"B."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C."宇宙之间,一理而己"D."天,有形之大者也"182,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西传过程中,贡献最大的是:A.日本的"谴唐使"B.意大利的传教士C.阿拉伯商人D.中国的航海家183,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学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培根所说的第一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A.印刷术B.造纸术C.古典文化D.儒家学说184,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外传最早的是:A.造纸术B.印刷术C.火药D.罗盘针185,四大发明是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因为它:A.特别受欧洲人青睐B.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C.发明的过程比较艰难D.领先西方的时间最长186,我国人民掌握下列技术的顺序是:①铸铁柔化处理技术②火药制作技术③制瓷技术④战舰制造技术⑤指南针航海技术A.①②③④⑤B.③①②④⑤c.②①③⑤④D.③④②⑤①187,,下列关于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民族政权对峙B.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商品经济得到发展C.汉族先进的封建文化向边疆地区扩展文化达到高度繁荣水平,科技走在世界前列·188,今天的南京在古代的名称主要有:A.建康,集庆,金陵,天京B.建业,建康,中都,应天C.建业,建康,集庆,应天D.建康,集庆,应天,天京189,明朝的紫禁城是指:京城B.宫城C.皇城D.外城190,明朝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不属于三司的是:A.管理财政的三司使B.承宣布政使司C.提刑按察使司D.都指挥使司191,下列历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有: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②宋太祖派文臣任知州③元太祖设置行中书省④明太祖在地方设三司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192,明太祖与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之处是:A.设立由皇帝控制的特务机构B.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的职权C.加强由皇帝控制的禁军D.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193,对《大明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提出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B.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C.增加了经济立法,对贪污贿赂罪严惩不贷D."谋反"罪判决"陵迟处死",祖孙三代也要株连斩首19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走向衰弱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195,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④削弱相权,加强君权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⑨④196,明朝科举考试采取八股取士,答卷文体必须是"八股文",这种做法最严重的后果是:A.阻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B.使权势家族把持了选官c.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D.使明清政治更腐朽黑暗197,与唐宋相比,明朝科举考试的主要变化有:①试卷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②严格限制答卷文体③开始将殿试列为定制④首次使用糊名法,防止舞弊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198,明朝出现过雄才大略的皇帝,也出现过昏庸不堪的君主,其中不属于昏君的是:A.明成祖B.明英宗C.明武宗D.明熹宗199,明末农民战争把中国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因为起义军:A.推翻了明朝统治B.活动范围非常大C.提出了均田免粮D.建立了农民政权200,我国封建社会各朝都有文字狱,但最厉害的是:A.秦朝B.西晋C.明朝D.清朝201,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其主要标志是:A.废丞相,权分六部B.设立特务机构C.'设置军机处D.大兴文字狱202,一条鞭变法最具历史意义的特点是:A.废除了人头税B.以田亩数计征C.赋税折银征收D.按照资产纳税203,'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称"更名田",这实际上是:A.封建赋税制度的一次变革B.封建国家减轻对农民的剥削承认农民战争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D.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204,清朝前期改革赋役制度,实行"摊丁入亩",其积极意义是:A.有利于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B.遏制了土地兼C.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D.减轻了农民的负担205,清初,奖励垦荒,实行"更名田"和实行"摊丁入亩",它们的共同作用是:A.调整生产关系B.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c.加强经济掠夺D.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06,对地丁银制度的正确表述包括:①其目的是保证国家税收和缓和阶级矛盾②使劳役税和实物税最终转化成了货币税③是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发展的最后总结④其体现了按资纳税的原则,A.①②③④B.②⑧④C.①⑧④D.①②③207,下列赋税制度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两税法的作用是缓解了均田制破坏造成的财政危机B.方田均税法遭到地主阶级的极力反对C.一条鞭法结束了人丁收税标准D."地丁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08,下列制度体现了我国古代赋役"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有①租庸调制②方田均税法③一条鞭法④地丁银制度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09,下列的赋税制度中有纳银代役规定的是:①西汉的"更赋"②隋唐的"庸"⑧北宋的"募役法"④明朝的"一条鞭法"A,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210,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表现有:①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②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③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④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211,明朝中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社会现象.这说明: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商品经济发展212,史料记载:明朝时,苏州,扬州,临清等地"从事于商贾技艺,游手游食者十而五六".这一现象反映出: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B.北方人民大量南迁C.人们就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D.战乱带来社会经济凋敝213,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所成,或纱或布,侵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日复持以易".该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B.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农村c.大量的棉纺织品投入市场D.一些城市成为棉纺织业的中214,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条件不包括:A.农业生产发展B.手工业生产的提高C.商品经济繁荣D.对外贸易不断扩大215,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上)"中有曹兵啃玉米棒的镜头.你认为:A.合情合B.符合历史原貌C.不符合故事情节D.不符合历史事实216,康熙年间,废除了"织机不得逾百张"的限制.这项决定有利于:A.解决政府财政困难B.实行推广植棉的措施c.扩大棉纺织品的出VID.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17,下列是关于"八旗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的表述,其中正确的是:①建立于清朝②具有行政管理,军事征战,组织生产三项职能③对满族的壮大和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①②218,清朝前期领导平定回部反动贵族叛乱的是:A.顺治帝B.康熙帝C.雍正帝D.乾隆帝219,下列关于乌里雅苏台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明朝省级行政区②清朝五个将军辖区之一③管辖范围包括河套地区④当地居民以蒙古族为主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220,清朝前期设置的乌里雅苏台将军:A.确保了对整个新疆地区的管辖B.重新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C.直接加强了对蒙古各部的统治D.使天山南北首次与内地联成一体221,下列史实与康熙帝有关的是:①实行"更名田"②平定噶尔丹叛乱③平定三藩之乱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