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的历史发展_第1页
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的历史发展_第2页
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的历史发展_第3页
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的历史发展_第4页
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的历史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的历史发展

19世纪,以赫克郡学者c.j.thomsen为代表的欧洲考古学家将“史前史”分为三个时代:石器时代、青铜器(又称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这为欧洲古代考古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865年英国学者J.卢伯克(JohnLubbock)又把史前石器时代划分出旧石器(Palaeolithic)时期和新石器(Neolithic)时期。1868年法国考古学家G.de莫尔蒂耶(GabrieldeMortillet)将欧洲旧石器时代文化进行分期,后来经法国考古学家步日耶(Hbreuil)做了补充修改,直到今天还在沿用。1877年意大利学者G.基耶里克提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增加一个“铜石并用时期”作为过渡期。1892年英国学者A.布朗(A.Brown)在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之间,又划分了一个过渡期,称之为中石器时期。于是,史前史学的时代划分基本齐备。在J.卢伯克所著《史前时代》(PrehistoricTimes)中,石器时代是他的三代法(three-agesystem)中的第一代,又被细分为旧石器、中石器和新石器(Palaeolithic、MesolithicandNeolithicperiods)三个时期。第二代是铜器时代,第三代是铁器时代。事实上,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中,时代更替彼此间有很大不同。况且,甚至到了冶金时代,人类文明仍不断地向新的地区扩张,因此并没有一个确定统一的“石器时代”。本文认为,百多年来的考古学、历史学进展表明:在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之间,应该实事求是地增加一个“陶器时代”(PotteryAge),把史前史三分期修正为四分期: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铜器时代和(少数野蛮地区的)铁器时代。大约一万年以前,在东亚、西亚和南亚,都进入了陶器时代;相应地,出现了定居的氏族社会和巫术—神话阶段。此外,在全球大部分文明发源地,铜器时代已经接近或进入了文明社会,“冶炼铁器”在大多数情况下已不是野蛮与文明的分界线。“史前考古学”的主要划分应该是:石器时代、陶器时代和铜器时代;全球只有少数地区(如西欧北欧等)在使用铁器以后还停滞在野蛮阶段。以农耕畜牧业和陶器工艺为代表的历史发展阶段,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渡时期,即“前文明时期”,这个孕育文明的历史阶段,就是本文所主张的“陶器时代”。一、“文明社会”的“历史”溯源现代历史学、考古学和人类学所确认的“史”就是指文明史——有当时文字可以证明的历史即“信史”。我们进一步要明确,什么叫做“史前史”?“史前史”概念,是英国学者丹尼尔·威尔逊(DanielWilson)正式定义的。他在1851年的《苏格兰考古及史前学年鉴》中首先使用了“史前”(Prehistory)这个术语。所谓“史前史”,就是指古人在创立文字、进入文明社会以前经历的演化过程。史前时期的年代范围,是文字与文明未出现前的历史,主要通过考古发掘遗址、整理分析文物遗迹加以研讨。而世界各地文字、文明的出现有早有晚,所以各地区“史前考古学”研究的下限也不同。如在古埃及和古代两河流域,史前时期终止于公元前32世纪(圣书字和丁头字出现);爱琴海地区和印度河流域,史前时期终止于公元前25世纪(分别出现了目前尚待释读的文字);古代中国的史前时期大约终止于公元前20世纪或前16世纪(甲骨文出现)。至于欧洲一些“使用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半游牧部族,如古代克尔特人、盎格鲁-萨克逊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进入铜器和铁器时代尚无文字出现,则仍处在“文明史前”的蒙昧与野蛮的氏族社会阶段,但这些属于特例,而不能成为通例。对于远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以及殷商文明等遗址的考古研究表明,这些文明地区已有文字(书面语)并发掘出了青铜器遗迹,但是尚无铁器,还不能冶炼铁器;已摆脱了蒙昧与野蛮的氏族社会阶段,进入“文明社会”,而不属于“史前”的范畴;这也就论证了“冶炼铁器”并不能作为“文明以前”和“文明以后”的重要里程标识物。一般说来,东亚、南亚、西亚、北非和地中海东部几个文明发源地的史前时期,大体上包括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即母系与父系氏族社会阶段;而欧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前的史前时期,除包括石器时代以外,还要延续到铜器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最早掌握冶铁技术和制作铁器工艺的,是公元前1400年小亚细亚的赫梯王国,然后传向四方。约在公元前1000年,古希腊和古罗马普遍使用铁制工具和兵器。中欧、西欧、北欧、东欧的大部分地区,在希腊化和罗马帝国之前,还没有文字,还停留在蒙昧与野蛮的原始氏族时期,没有进入文明社会。欧洲地区出现的铁制工具,是由小亚细亚逐渐西传而来:在尼德兰,大约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出现铁制工具;而得益于罗马帝国输入了文字与文明,尼德兰的铁器时代于公元50年结束。公元前9世纪,东欧也进入铁器时代,公元前6世纪,经由塞尔特人传播,冶铁技术已传遍东欧;在中欧,铁器时代通常被分为前铁器时代(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450年)与后铁器时代(公元前450年开始),因罗马入侵传入了文明,有了文字记载,中欧的铁器时代才结束。在意大利北部,伊托鲁里亚文化被认为是铁器时代的开创。而在公元前265年,罗马征服伊托鲁里亚后,意大利的铁器时代结束,有文字的文明社会开始。在英国,铁器时代于公元前5世纪开始,直到被合并入罗马帝国;而在非罗马统治地区的野蛮部族,则持续到公元5世纪以后才进入文明社会。世界上首先进入“文明社会”的先民,并不是西欧北欧“使用雅利安语”的各族,而是公元前三千多年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以及印度河流域的人们(至今未能确定其种族,也许“使用达罗俾多语”,但肯定并非“使用雅利安语”的各族)。何况,“使用闪含语”的各族进入“文明社会”的时代要比“使用雅利安语”的各族早得多;而“使用华夏语(汉藏语)”的各族进入“文明社会”的时代,则跟“使用原始雅利安语”的各族几乎同时。我们不能以西欧北欧“使用雅利安语”的各族文明史作为人类文明史的唯一标准参照系。因此,C.J.汤姆森等人对于“史前史”的三分期,并不符合目前我们所了解的历史真相。在人类文明的大多数地区,野蛮氏族社会高级阶段并非始于冶铁术的发明,冶炼铁器也不是野蛮社会后期的主要成就。应该说:野蛮社会高级阶段主要相应于“陶器时代”,即公元前一万年左右开始的“农业革命”时期,开始于制陶技术的出现,终结于文字的使用。制作陶器,广泛使用于取水、储存粮食、烧煮熟食,是野蛮氏族社会人们从经常迁徙不定走向定居生活的主要标志。当然,饲养家畜、栽培谷物、水利灌溉、发明轮盘车船、土木和石材建筑、初步使用金属等等,也是野蛮氏族的主要成就。至于铜铁冶炼业,并非野蛮社会的特征。人类大多数地区进入文明的时期,已经普遍使用青铜器和较为高级的陶器、细石器、木器、骨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才逐步使用铁器代替青铜器。野蛮氏族社会高级阶段的最主要标志,是陶器的制作与广泛使用。二、“文明时代”的概念界定二百年以来的考古学,有两大分支:(1)史前考古学,以文字记载之前(文明社会之前)时代的遗址、遗迹考古资料为研究对象,也称史前史学。(2)历史考古学,以文献记载时代为研究对象。两者都以人类考古所发掘的文物为研究对象,但后者可以用文献记载来相互印证,而前者则几乎是不可能的(神话传说不足以验证)。因此,两者在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上具有质的差异。笔者认为,现代考古学的飞跃进展表明:19世纪西欧学者们所定义的“史前史”三分期学说,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修正。这是因为,汤姆森等学者都生活在19世纪,局限于他们所能掌握的当时欧洲(特别是北欧、西欧)文明史前考古的石器、青铜器和铁器资料,他们没有来得及看到后来世界上一系列重大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成果。夏鼐先生指出:“现今史学界一般都把‘文明’一词用来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宫殿和官署)、经济(手工业以外又有商业)、文化(包括宗教)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秘鲁似为例外,仅有结绳纪事),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重要。欧洲的远古文化只有爱琴—米诺文化,因为它已有了文字,可以称为‘文明’。此外,欧洲各地的各种史前文化,虽然有的已进入青铜时代,甚至进入铁器时代,但都不称为‘文明’。”在国家制度(阶级社会)、文字文献(信息载体)、金属工具、城市建设这四大文明要素齐备(或基本齐备)以前,过去称为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考古发掘的遗址,通常以发现地命名为“某某文化”而不能称作“文明”,例如“内加达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等。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前,世界各地经历了漫长的氏族社会。大约一万年前开始,氏族社会的标志是产生了农艺(耕作和养畜业),以及出现了陶器、麻布纺织等。这时人类已从依赖大自然赏赐的采集、渔猎阶段逐步过渡到自觉生产经济的农业(耕作与养畜)阶段。国家制度(阶级社会)、文字文献、金属(或铜石并用)工具、城市建设这四大文明要素缺一不可。具备部分要素而尚未齐备的文明,叫做“不完全文明”,例如美洲的“印加文化”就是一种“不完全文明”的特例。即使在少数先进地区成为文化摇篮以后,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其他许多地区仍然只有“文化”而没有“文明”。三、人类在农业革命中的重要假设是培养了木干和骨器,改变了材料本身的性质,并使其成为“商”场域的一个重要的工具欧洲史前考古学认为,新石器时代是石器时代的最后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旧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过去通常认为新石器时代有三个基本特征:(1)出现了农业和养畜业;(2)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3)发明了陶器。但是我们知道,磨制石器早在旧石器和中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并且即使到了新石器时代也还在大量使用打制石器。比如生活于五十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就不但能把石器制造得很均匀、规整,而且还有磨制光滑,并在上面钻孔、刻纹的骨器,以及一些装饰品。所以打制(旧石器特征)与磨制(新石器特征)两者之间界限并不是很清楚的。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900度左右的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有些地方(如日本、西伯利亚和蒙古)在一万多年以前就已出现陶器,但是磨制石器很不发达,也还没有农业。所以并不是以上三个特征齐备才能称新石器时代。后来学术界特别强调农业起源的意义,认为它才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称为“农业革命”。农业革命第一次实现了古人类从“攫取性经济”向“生产性经济”的过渡。所谓“攫取性经济”就是依赖大自然的恩赐,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途径是捕杀动物和采集植物果实。所谓,“生产性经济”则是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劳动,通过发展种植与动物养殖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值得讨论的是,氏族社会中,农艺的出现,人类从采集、渔猎阶段过渡到耕作与养畜阶段,也就是“农业革命”过程中,最重要的发明创造是什么呢?我认为是陶器。陶器时代在人类发展史上非常重要。陶器,是从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过渡的最重要环节。这是因为:(1)由天然材料到人工材料。在加工形式上,石器乃是古人类利用现成的天然材料石块敲打或磨制而成;陶器则是利用泥土以水粘合成型,用高热的火力烧制而成。即使到了公元前一万年,细石器、新石器的工具和武器,仍然是利用天然材料制作(分割、磨制等)而未改变天然材料本身的质地,其他如木工具、骨工具都是利用现成的天然材料。在生产工具方面,人类第一次农业革命不仅使用磨制的细石器,而且经过加工的木器、骨器,都起了重要作用。考古学中,骨器的出现常被视为人类文明萌芽阶段的重要指标,理由是磨制骨角牙蚌壳需要更多锯、切、削、磨、钻的技能。例如针、锥、鱼标和刀凿等,于旧石器时代开始少量出现,“陶器时代”普及,然而在青铜器时代仍大量使用,骨器的重要性仅次于陶器。但是无论石器、木器、骨器,都取材于天然材料,并没有改变材料本身的质地;只有陶器的制作,是由土与水搅合、人工赋予形体、再由火烧制,在人类工具发明史上第一次改变了材料本身的质地。“水火既济而土合”,这是《天工开物·陶埏篇》对陶器工艺的科学概括。陶器是生活器具,还用做祭祀器具,而且,陶器也是重要的生产用具。在许多考古遗址中,可以找到陶网坠、陶纺轮、陶弹以及陶制水管等生产用具的例证。陶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对于自然材料高热加工形成人工材料制作新器物的历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开创了青铜器的形制和冶炼法的先河。在发展形式上,陶器形制乃是后来青铜制作的容器、礼器、炊具、饮食用具(锅碗瓢盆)的原型,特别在华夏地区。商周青铜器的形制,直接继承了此前陶器的形制,在文字学上也可找到许多证据:例如鼎、鬲、爵、豆、甑、缸、罐、釜、盆、盘、碗、勺、壶等。可以说,如果没有陶器的范例,就没有后来的青铜器。地矿史与矿业城市研究专家张以诚指出:“对于石器的加工,不管是旧石器还是新石器,基本方法是打制和磨制,二者都是冷加工。由石器直接过渡到青铜器,没有可能达到冶炼青铜器所必要的温度……在距今9300-7150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烧制陶器已有了简单的窑,早于裴李岗的陶器烧成温度大约700摄氏度左右,裴李岗陶器的烧成温度在820-920摄氏度之间。华北的磁山陶器和浙江河姆渡早期陶器的烧成温度,都和裴李岗陶器烧成温度大致相当。由此可以做这样合理的推测:早期铜器的冶炼正是通过烧制陶器而逐步发明出来的。”由此可见,在“打磨石器的冷加工”与“冶炼浇铸青铜器的高温加工”两种截然不同的工艺之间,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环节,就是“烧制陶器的高温加工”。因此,在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之间,也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环节,就是“陶器时代”。(3)由迁徙生活到定居生活。在使用形式上,石器乃是古人类劳作、狩猎与战斗的武器,又是采集天然食物的工具,是游动放牧时便于随身携带的器物,是狩猎与战斗的保障。但是为了解决远古农艺定居者的生活问题,单靠使用细石器工具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事耕耘、播种、收割的农具,制作线绳、缝制兽皮麻布的工具,交通运输的车船载具,定居房屋的建筑业材料,都用到很多木器、骨器——例如农艺耕作普遍使用木制犁、锄头(由坚硬树木的枝杈改造而来),铲子、镰刀(蚌壳或石片等),缝制用的针、锥子(由骨头加工而来)。此外,运输工具如车、轮、船等,大多用木头制作(古埃及与两河流域的许多船只,用莎草为材料制造,也可算作木制的)。此外,还必须有存贮和烹饪食物的陶器。陶制的容器和炊具,乃是古人类定居生活的日用品,不便于长时期远途搬动(易破碎损坏);游牧民族使用的容器大多是木制或金属制成的。因此,陶器是农耕畜牧业定居生活与狩猎游牧生活的主要区别性特征。陶器的出现,使定居生活获得保障,开创了人类制作定居生活日用品的历史。(4)由图像、刻画到线条文字的载体。从陶器上的刻画,还可以看出当时的巫术、艺术和原始歌舞等等。陶器对原始文字发明所起的作用,比石器要大得多。考古发掘表明:两河流域文字的产生,可以溯源到陶片上的刻画。考古学家曾在两河流域一带破碎的陶器上发现了奇异的文字符号。这些被称为“丁头字”(或“楔形文字”)的文字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巴比伦文化的灵魂,因为其笔画形似丁头或木楔子而得名。丁头字的泥版文书,显然受到了制陶工艺的影响。拱玉书指出:“就楔形文字的起源过程而言,公元前8000-3300年是积累期,公元前3300-3100年是形成期。在积累过程中,陶器绘画、陶器刻画、印章刻纹、印章印纹、陶筹封球印纹都为文字的最终诞生创造了条件。”1982年,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的阿奈特出版了《埃及象形文字的先王朝起源》一书。在该书中,阿奈特根据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一批遗址出土的材料,对古埃及文字的起源提出了新的见解。阿奈特提出,在先王朝时期居址和墓葬出土的陶器上的绘写、浮雕或刻画的符号,是古埃及圣书字系统的前身。古埃及文字系统中两个层级的符号——字符(辅音字母,如k,y,p,n,r,h,ě,t等)和词符(如“土”“星”“灵魂”等),都能在陶器符号里找到源头。并且,后来的辅音字母符号,正是通过对于这些陶器符号的假借形成的。在仰韶时代以来不同考古学遗址遗迹中,陶器上的原始图画、刻符,成为文字即将发明的重要标识。有学者认为,汉字的起源可上溯到约公元前4000年的半坡仰韶陶器刻画符号。仰韶陶器刻符已具有某种抽象表意性质,而不是对自然界动植物的写实性描绘;这些刻符大多出现在陶钵外口沿的黑宽纹带和黑三角纹上,结构为简单的线条组合。郭沫若认为:“西安半坡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刻画符号,与殷、周青铜器铭文中之刻画族徽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刻画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者族徽之类。我国后来的器物上,有‘物勒工名’的传统……彩陶上的那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孓遗……总之,在我看来,彩陶和黑陶上的刻画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继仰韶陶器刻符之后,公元前3000年的大汶口、龙山象形符号则断断续续显示出向汉字演化的轨迹。裘锡圭指出:“象具体事物之形的符号,见于大汶口等原始文化的陶器上……就已有的资料来看,的确还不能证明这些象形符号已经用来记录语言……大汶口陶器的象形符号已经用作原始文字的可能性,应该是存在的。”这种演化的缺链还有待进一步考古挖掘加以补充。(5)最早的私有财产实体。在占有形式上,陶器是先民定居后最早的私有财产之一。无论东方或西方,在考古发掘的史前定居时期墓葬中,陶器和工具(农具和兵器)都是最主要的随葬品。陶器时代晚期,制陶工艺普遍采用轮制,出现了大量的精美彩陶。墓葬贫富悬殊,由随葬品充分表现出来。物质财富的增加与社会地位的分化,预示着文明社会行将来临。因此,仅仅把公元前一万年左右开始的“农业革命”时期称为“新石器时代”远远不够全面,应该称为“陶器时代”。四、居民对瓷器的需求什么因素促成了陶器的发明?这是由人类的定居(或相对定居)生活决定的。任何重大发明创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有社会需求;(2)有技术保障。日本列岛,是目前所知最早产生陶器的地区,但又是稻作农业发生很迟的地区。考古发掘的实证表明,在一万多年前,日本先民的生存方式主要为狩猎、捕鱼以及在森林中采集植物果实。在日本的绳纹草创期,因发明了弓箭、陷阱等狩猎方法,以及对回游鱼类的河流捕捞技术,不用到处迁徙,转而相对定居,由此产生了对陶器的需求。因自然生态较为稳定,这种定居的经济模式得以长期维持,直到绳纹时代中期才开始种植稻米。定居的半地穴房址是与陶器同时出现的。印度恒河中游最古老的陶器发明于距今一万年前,当时农业尚未出现,而从事捕鱼及驯养动物的先民开始定居。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地区)先有农业后有陶器,也是由定居生活的需求决定的。在早期农耕畜牧业发源地,如森林草原交错的西亚新月地区(包括今日的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大约距今一万年前,气候变为寒冷、干燥,食物短缺,先民被迫食用各类杂草,逐渐将野生植物培育成大麦、小麦为粮食,并开始驯化、畜养动物。农耕畜牧业使人们不再迁徙,开始定居于村落。新的定居生活需有器物储藏食物和水,并用火蒸煮食品。随着人口繁衍,来自天然材料的果壳、葫芦、草编篮筐等容器,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不得不寻找新的容器。人们发现了土、水与火结合的特性,终于发明了陶器。对于从事农耕的居民来说,将粮食煮熟是陶器的首要功能;对于从事狩猎采集的居民来说,熟食鱼类、肉类自然比茹毛饮血好些。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东亚、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陶器起源较早,这一带的居民主要种植米谷(小米大米等);而西亚、中亚、北非地区,陶器发明较晚些,他们主要种植麦类(大麦小麦)。看来,以米类为食的居民对陶器的需求更迫切,从而催生了陶器的发明。现代考古发现表明,人类的定居生活才是陶器发明的前提和条件,而陶器的产生又使得生活逐步稳定,定居生活方式便进一步扩大。五、日本世纪日本考古挖掘的结果目前的考古成果表明:远古人类陶器的发明不是只有一处,而是多元(多处地点)和多源(有多个发源地)的。我们在这里必须区分两个概念,就是“最早的遗迹”跟“初始的源头”并不一定相同。有些最早的遗迹终于自生自灭,没有传播开来,就是说只是星星之火而未曾燎原,可称为“多元”;而真正初始的源头不仅有“源”而且有“流”,考古成果可以表明它们的源流传播路线。譬如,过去我们知道最远古的陶器遗迹在日本爱瑗县上黑岩阴遗址第九层,据测定其中的原始陶器约为公元前一万年左右。近年来,在俄罗斯远东的黑龙江流域和日本列岛都发现了原始的陶器。以未经校正的年代计算,俄罗斯远东伽西亚(Gasya)遗址的年代是12960±120-10878±90年前,库米(Khummi)是13260±100-7760±120年前,格洛马图卡(Gromatukha)是12340±60-15480年前。以校正过的年代计算,日本东京附近和日本南部发现多处年代超过万年的原始陶器遗存。最近,日本考古学家在本州北端发现了年代在距今15300-16500年前的原始陶器遗存,这是迄今最古老的考古记录。可以断定,远古时代在日本岛一带绳纹陶器(约公元前10000年-前300年)是一脉相承的。然而华夏的陶器起源中心和俄罗斯远东以及日本列岛的这些原始陶器之间,是否存在具体的传播和影响关系?目前还缺乏明确的考古资料。可以说,对于东亚远古时期的考古挖掘,在许多地方发现了人类最早的原始陶器遗迹,是多元的;然而,究竟哪一处或是几处,发展成为了后代陶器的真正源头而流传下来、推广开来,目前还难以精确地断定。我国和日本等地的早期陶器大多都是圆形球体,平底器很少,这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1)在陶器出现之前人类广泛使用的是圆形为主的植物果壳,如葫芦;(2)做平底器的工艺复杂一些,圆形圜底相对简单容易;(3)最初陶器首先是满足炊事需要,然后才是盛储需要;或者说,先有煮饭的锅,后有盛饭的碗。圜底器物支架在三块石头上,便能生火加热,也较为稳固,而且采热功能好。近几年来在华南不断发现远古原始陶器遗迹,例如广西桂林的庙岩、湖南道县的玉蟾岩、江西万年的仙人洞和吊桶环都发现公元前13000年的陶片或陶器,其中尤以玉蟾岩的陶器最为完整。在华北,河北徐水南庄头发现了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的陶器。可大体看出:江南早期陶器多为灰陶,圜底,华北早期的陶器多为红陶,平底;陶器的制作方法、器表的装饰手法也有明显的差异,说明华夏陶器的发生有南北两大源头,后来交流汇合起来。根据目前得到的考古结果看来,在人类历史上,已知陶器的发展路线有三个主要的大源流:(1)从东亚的华北与华南两个陶器发源地传播到整个华夏地区;(2)从西亚·安那托利亚地区传播到两河流域、埃及和爱琴海地区;(3)独立发生、发展的美洲印第安人地区,跟以上两个源流无关,而时代较晚。六、由“”字来解释置石表示陶器的字,在殷商甲骨文里面大量出现。到一千多年以后东汉的《说文解字》(公元100年)中,有关陶器的字分别收录进几个部,反映了汉与先秦时代,陶器在社会生活里的重要作用。华夏先民最初发明的陶器,器型单调,比现在的锅碗杯盆简朴,炊煮时要用“三块石头支起锅”。后来出现了自身带腿的炊煮具,就是鬲和鼎。裴文中指出:“安特生始终认为仰韶文化(即彩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直系祖先……鬲鼎等三足器是代表中国文化的典型器物。”首先注意“鬲”。鬲的“足”(三条腿)是中空的口袋,三个口袋状的泥坯粘合成炊器的下半部分三个足,上半部分则为器身。这种大口袋型的器足,用来烧水,向火的受热面积大,烧热得快。发明用旋转的轮盘来制造陶器泥坯以后,缽、釜、甑、鼎(身)等旋转对称形的陶器,在轮盘上得到大量制造;而由三个大口袋足粘连起来的鬲,则不适合轮制,于是在制陶技术向着轮制器具方向发展的过程中,“鬲”这种早期陶器被淘汰了。但是,“鬲”这个文符,因原意为炊煮的陶器,在古汉字系统里生成了一系列表示炊煮器的字。相对应的,釜(十画)、缽(十一画)两个字本身就是合体字,鼎虽是单体字而笔画甚多(古人认为十三画,现代人作十二画),于是用字符“鬲”(十画)来造字表示炊器。考古出土的原始陶器里,鬲都是三足支锅的形式;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工具简陋,陶质煮饭炊器的形体也都很小,不能做得太大,炊煮一次只能供很少的人吃饭。鬲部字《说文·鬲部》:“鬲,鼎属。实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尔雅·释器》:“款足者谓之鬲。”《史记·封禅书》:“其款足曰鬲。”《索引》云:“款者,空也,言其足中空也。”在殷商甲骨文中,“鬲”引申为奴隶的一种。令簋:“姜商(赏)令貝十朋,臣十家,鬲百人。”这说明每个奴隶有一个鬲用来饮食。如今考古发掘的陶器鬲都不大,高度约20-30厘米,仅够一个人使用。鬲部表示炊具的字有九个,如:“鬹,三足釜也,有柄喙;读若嬀,从鬲规声”。有以炊器为基础,表示“炊气上出也”的“融”字。《说文》里还有一部【弓+鬲+弓】,共十三字,或表示食物的名称,或表示食物的气、味,或表示熬煮食物的动作,或表示水沸腾时的吹声,等等,如粥、鬻。这些字,正是上古先民用陶器煮水熬粥蒸饭、常吃稀食汤食的古文字证据。缶部字《说文·缶部》:“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其部首字意为陶器,缶部共有二十一个字加上后世补进一个共二十二个表“瓦器”的字,其中表示具体器皿的字有十五个,如:罐、缸、缾(即瓶)、罃(长颈缾)、罌、罋,等等;也有借用瓦器的状态来表示具体概念的字,如“缺,器破也”“罄,器中空也”。“匋”字是缶部字里一个很关键的字,解释“匋(陶),瓦器也,从缶包省声。古者昆吾作匋”。传说中昆吾是夏代人,亦即认为夏代为陶器时代。在后世的字书里,值得一提的是“窑”字(《正字通·穴部》),这是一个很直观的会意字,表示烧制陶器的窑。瓦部字《说文·瓦部》:“瓦,土器已烧之总名。”这个解释说明“缶”部与“瓦”部的字相通之处。好些字形里带着“瓦”这个符号的字,就是陶器的器具名字,如:甑、瓶(缾)、甗(甑也)、瓮(罌也)。瓦部的属字共二十五个,其中表示器皿的字有十三个。此外,“瓬”字释作“周家搏埴之工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