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藏族早期人类文明遗存的发现与研究_第1页
论藏族早期人类文明遗存的发现与研究_第2页
论藏族早期人类文明遗存的发现与研究_第3页
论藏族早期人类文明遗存的发现与研究_第4页
论藏族早期人类文明遗存的发现与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藏族早期人类文明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在西藏历史上,直到7世纪,thom-sabusa才创造了西藏的历史。7年前,西藏的历史和文化是由工具来记录的,被称为历史学家时代。从文明发展的阶段来看,西藏的史前时代包括了石器时代、陶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从西藏昌都卡若遗址、拉萨曲贡遗址和吐蕃早期墓葬遗存,都可以看出藏族史前文化的概貌。我们知道,西藏古代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特别是藏传佛教,对西藏社会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特殊的西藏文化形象。西藏古代文明植根于西藏史前文明,是史前文明的历史延续,史前历史和文化是包括古代历史在内的西藏整个历史与文化的起点。史前时代是人的意识观念萌生的时期。由于在史前时期,人是身心浑然统一的整体,人的意识是从以身体为媒介和工具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所以人类的意识观念最早的形态,是一种身体意识,或身体化的意识,即以身体为工具、语言和内容的意识。在藏族先民们创造石器生产工具、陶器的生活用具和具有原始信仰色彩的自身修饰中,流露了朦胧模糊的身体意识。这种身体意识是西藏人类最早的意识,是西藏历史发展中人的自我认知和发展创造的意识起点和基础。本文拟运用身体哲学和美学的观念,观察和研究西藏史前时期的文化,从考古资料中发现和分析西藏先民们的身体意识,揭示西藏文化中人的意识的逻辑起点和发展演变,显示其人类学的普遍价值和独特意义。一、人的身体意识是人所具有的存在对象。人根据考古发现的资料,在西藏域内有着丰富的石器时代的文明遗存。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文明遗址主要分布在西藏北部和西部,如藏北色林错各,藏西日土县扎布,藏南定日县的苏热也有旧石器的遗存。西藏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主要采用西藏高原常见的片麻岩、角岩等硬度较高的岩石为原料,运用锤击的方法从石核上打下石片加工成生产工具,或者利用砾石或打下石片的石核修理加工而成,其中利用石片制成的工具占大多数。生产工具的类型主要是形态各异的刮削器,它们被安装在骨质或木质的器物上作为切割和刮削的工具。而体型较大的砍砸器则是利用石核和砾石制作而成,这些石制的生产工具都与当时狩猎生产方式相适应。从生产工具的类型化看,反映了旧石器中期文明的基本特点,说明西藏旧石器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旧石器的出现表明西藏很早的时期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在创造石器的活动中,对加工生产工具原料的选择,已经包含早期人类意识活动的萌芽。“当原始先祖第一次拿起它们(指自然界中的石头、树枝和兽骨等)开始加工时,先是经过一定选择的,他们所以选取这根树枝、这块石头,而不选用另一些树枝或石头,是对它们的形状、硬度、重量等进行了比较才决定的。……他们不再像一般动物那样靠本能去进行满足它们所属的物种的标准和需要,而是进行自觉地适应所改造的对象的规律,同时也‘把本身固有(或内在)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这就是马克思所谓人类的‘自意识’。”(P14-15)对这种意识现象,皮亚杰从认识发生理论角度做了深入的分析。他说“如果从一开始就既不存在一个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也不存在作为客体而存在的客体,又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中介物,那么,关于认识的头一个问题就将是关于这些中介物的建构问题:这些中介物从作为身体本身和外界事物之间的接触点开始,循着由外部和内部所给予的两个互相补充的方向发展,为主客体的任何妥当的详细说明正是依赖于中介物的这种双重的逐步建构。”(P21-22)在皮亚杰看来,身体是人与外物接触、融合的媒介,是人的感知、思想和行动的直接来源,身体的活动是人的意识出现的基础。所以,作为起点的这种意识是一种产生于身体活动,结合身体、依赖身体的意识。身体是这种意识的全部内容和语言工具,同时由于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特点,身体也是人的一切创造物的内在尺度。西藏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出现的砍砸器、刮削器等分类,是人以自己的身体尺度,对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而提炼出来的独特生产工具的形式,满足了生产活动中人的身体对省力、适舒的要求。从某种程度说,正是由于人的身体意识推动了生产工具的类型化发展,推动了生产实践的进步。在甘孜炉霍虾拉沱和日土夏达错发现的手斧,是西藏旧石器的代表,它们器形规整,具有对称、均衡的形式特点,充分体现了人体力学的原则,显示了身体意识作为内在尺度对加工实践的指导作用,而对称的形式特点更是对人的身体结构的直接模仿。细石器大约出现在旧石器晚期,直到新石器时代一直广泛使用着。“西藏地区是我国细石器分布相对集中的一个区域,目前发现的细石器地点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六十处之多,它们代表了从西藏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整个新石器时代高原石质工具中一个形态特殊而又种类丰富的石器类别。”(P46)西藏细石器所选用的原料,大多数为石英、燧石、水晶、黄石、碧玉、玛瑙等硬度高、韧性强、质地细,色泽鲜艳的石料。显然这些石料是先民们精心挑选的结果,具有美观、悦目和透明的视觉特点。石器工具精细、美观的质地,说明在先民制造工具的实践中,视觉感官的价值成为选择石料的主要标准。这种视觉感官的感知能力“仅仅是我的这部分身体在整个身体图式中的显现。”(P302)换句话说,在世界中形成的身体意识反过来指导着工具材料的挑选,使细石器的产品具有鲜明的非功利性。视觉的感官成为细石器制作中身体意识在场的标志。伴随着细石器产品的生产技术的精细化,更是反映了经过长期实践训练的身体能力的发展,以及由实践带来的身体意识经验的积累。西藏新石器时代主要以昌都的卡若遗址和拉萨的曲贡遗址为代表。其中,卡若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是西藏考古发现最早的磨制石器,而拉萨曲贡出土的磨制石器则属于新石器晚期。相比较来说,卡若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种类多,而曲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更加精细。这些磨制石器比较旧石器来看,器形较大,有斧、锛、镰等,采用磨、琢、刻等技术,器物一般通体磨光,造型规范、标准,磨制石器的形式美学特点突出。这些形式美因素的凸显,既是生产技术进步发展的标志,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实现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对生产工具形式的重视,并不是为了生产工具实际使用的目的,而是在生产实践中由于工具的刃、缘部分的光滑,提高了劳动生产的效率,给劳动者带来身心的满足与愉悦,这些丰富而积极的身体体验在生产实践中和劳动产品上表现为对产品形式的追求。可以说,磨制技术的出现和磨制石器产品的形式美,表面上看,是生产技术的进步。实质上,触觉经验和视觉经验的发展是生产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因。归根结底是人的身体意识推动的结果,来自于实践的身体经验,因为强烈的喜悦,给对象的创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总之,西藏高原史前时期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劳动产品的形式化趋势,其内在的动力就是以人的身体需要为驱动,以人的身体尺度为标准的身体意识,这种自然直观的身体意识也从以触觉为中心,到视觉与触觉相结合发展过来的。“所以身体是这种奇特的物体,它把自己的各部分当作世界的一般象征来使用,我们就是以这种方式得以‘经常接触’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发现这个世界的一种意义。”也就是说,打制石器的类型化、细石器的精细化和磨制石器的模式化,是人的视觉、触觉的身体象征化的结果。二、西藏原始平民瓷器上的使用和身体意识陶器的创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它表明人类不仅可以改变对象的形状,也能改变对象的性质,说明人的本质力量提升到新的水平。从考古发现来看,陶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在西藏新石器时代的卡若遗址和曲贡遗址上,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到青铜时代的吐蕃早期墓葬中也出土了陶器,其中,卡若遗址上出土的陶器最多,有两万多件,代表了西藏早期陶器的特点,而拉萨曲贡的陶器代表了西藏陶器制造的最高水平,并对其后的陶器创造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功能上,陶器主要是生活用具。卡若文化的陶器,主要有罐、盆、碗三类,其中罐类占绝大多数。而曲贡文化的陶器类型更加丰富,单从罐类陶器而言,就有单耳罐、双耳罐、高领罐、大口罐等,此外还有豆、盂、杯和钵等,从中不难看出罐类陶器是西藏陶器中最典型的器具。这些以罐类为代表的陶器,在形状上具有特别的意味。从考古发现来看,卡若文化罐类陶器在形状上主要表现为,小口、细颈、鼓腹、平底的特点,曲贡文化的陶器主要以球形腹的圜底器为主,口径较大,在颈部做了丰富的变化,一是颈部较长,二是增加了单耳或对称的双耳附件。至新石器时代之后,由于青铜器的使用,陶器趋于衰落,但从吐蕃时代墓葬出土的陶器来看,新石器时代以后的陶器在形状上保留了曲贡陶器的特点,只是形式更加简化,呈现为圜底、鼓腹、敞口、带耳的特点。陶器是史前时期人工产品的一种全新形式,比起从石质材料加工而成的石器而言,陶器更是人类的独特创造,特别是陶器的形状设计,没有一个可以直接模仿的参照物。马克思曾说过,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观念地存在着。那么原始先民在那么简单的物质条件和简陋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是如何设计这一形状的呢?或者换句话说,支配原始先民陶器形状创造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西藏陶器形状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敞口、细颈、鼓腹是西藏陶器的主要形式特点。如果从器形的对称轴分开来看,可以看出这是两个背靠背的孕妇的形象。我们知道,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人类生活条件下,人类的食物来源于动植物的繁衍、生殖,人类关心自己的生存,就必然关心动植物的生殖,在原始思维条件下,人类的繁衍、生殖与动植物的繁衍、生殖是同一的,因而可以说,人的自身生产是原始先民关注的首要的、中心的问题。那么在先民看来,能直接生产出人的孕妇无疑是最完美的形象。况且陶器是盛装、炊煮食物的用具,以生产者的典型形象,即孕妇为母本来创造,不仅揭示了产与食的基本联系,也表达了先民们对于食物富足的强烈渴望。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陶器的形状是人以自身的最典型的身体同化自己劳动产品的结果,以孕妇的身体形象作为陶器形状的基本模式,表征着对食物、生产的渴望。可见,人的身体意识是支配着陶器形状创造的根本性因素,而在这种身体意识中突出了生殖的身体形象的重要地位。从陶器的装饰部位来看,西藏的陶器体现了满足视觉欣赏要求的身体意识。在陶器制造中,西藏原始先民运用刻、划、拍、磨、绘、印、堆塑、贴塑等技能和方法,制成陶器上的纹样和图案,产生了陶器上的装饰和美化的效果。从考古发现,史前陶器的装饰在器物表面上的分布是有规律的,一般都在陶器最大腹部以上的部分,即在口沿、颈部、肩部、上腹部等处,其他部分都没有装饰。之所以采用这样的装饰带,直接来看,是和人们使用这些身体姿势有关。西藏的史前陶器主要是人们的生活器具,当人们在盛装、炊煮食物时,一般都采用坐、跪和蹲的姿势,当此之时陶器上的装饰图案就进入人的视觉,供人们欣赏,给人们提供喜悦和满足,而陶器上那些不容易为人看见的部分就不做任何的装饰了。身体的现实处境对陶器装饰部位选择的决定作用,还表现在一些装饰图案的完整形式,必须采用特定的观察角度才能被欣赏。如卡若遗址出土的“双体兽形罐”,其装饰图案虽然也在上半部分,但是“双体纹饰各不相同。一体是以双勾三角折线画纹为主,线外施彩,另一体则以双勾菱形纹为主,然后在菱形纹内外均施彩。”(P125)从侧面看,这些陶器的纹饰是支离破碎的,再联系对称原则在史前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卡若文化的“双体兽形罐”的装饰图案就是难以理解的。但当人们采用站立的身体姿势,俯视这件陶器的纹饰时,才能看到它完整而对称的形式。站立的身体姿势,用俯视的方式观察和欣赏陶器的图案,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待陶器的最基本的姿态。可见,陶器装饰部位的选择和陶器图案形式的完整,都以人们在生活与生产中的身体姿势为准则的,尤其是从视觉出发,选择装饰的部位。所以,从陶器装饰部位的选择,可以看出原始先民们鲜明的身体意识。他们从自身的实践出发,自觉地运用了身体的原则装饰陶器,以确定装饰的部位和图案形式。西藏陶器的纹饰和图案,由于受到装饰手法、地域文化、材料工具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风格各异的形式。但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呈现一个明显的由多到少的变化过程:卡若文化中陶器的装饰图案有三十多种,而曲贡文化中陶器的纹饰只有二十多种,到新石器时代之后,吐蕃早期墓葬出土的陶器纹饰只有数种。这些陶器纹饰多用直线,普遍出现了折线、三角形、菱形等,多呈现出几何图案,其中以菱形构成的图案尤为突出。菱形出现在卡若文化的早期,是这一时期刻画纹的主要母题之一,曲贡文化中菱形是陶器纹饰最常见的母题,一直延续到吐蕃时期。由单线或多重平行线构成的菱形在横向或竖向上排列组合,构成了一系列的菱形纹饰,装饰美化陶器的口沿、颈部、肩部和腹部。曲贡文化的陶器代表了西藏史前时代陶器的最高成就,并对以后陶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菱形作为曲贡陶器纹饰的基本主题,反映了陶器创造者和使用者的普遍喜好,从中可以窥见其意识观念。“最早的横向连续的菱形纹可能与人们受到自身颈部装饰物的启发有关,在形态上菱形与项饰的珠、管、贝等物都有相似之处,尤其是曲贡陶纹中的中间加有圆点或圆圈的菱形,或许代表着珠状饰物的内外部形态:菱形表示贝状物或珠状物的外部轮廓形式,而其中的圆点和圆圈则代表其中的穿孔。”(P136)高原的原始先民出于对自身饰物的喜爱,就把它再现于陶器的纹饰上。人用身体同化陶器,使之成为另外一个自我,对象化的我。以颈部、肩部和腹部为主要部位的陶器形象,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种装饰图案起源于对人的身体形象模仿。可见,一系列菱形排列组合的陶器装饰图案就是当时高原先民们颈上饰物的形式化和象征化的再现。所以,从西藏陶器的形状、装饰的部位和典型的装饰图案可以看出,陶器是藏族先民们以拟人化方式创造活动的结果,而人的身体是这种拟人化方式的内在的尺度。三、重装饰、轻身份的身体意识藏族古代史书《汉藏史集》称远古西藏为“赭面之区”,《柱间史-松赞干布遗训》称藏人为“食肉赭面人”,食肉是说古代吐蕃人喜食牛羊肉的生活习惯。宗教史著《玛尼宝训集》也有藏族人“以赭涂面为好”的记述,敦煌藏文于阗教法史上,把吐蕃人直呼为“赭面人”。《新唐书·吐蕃传上》记载有吐蕃人“衣率毡韦,以涂面为好。……(文成)公主恶国人赭面,弄赞下令国中禁之。”通过以上史料,可知早在公元7世纪以前,西藏人就有以赭涂面的习俗,并以赭面为美。从中不难发现,以赭涂面是藏族先民的人体装饰和美化的方式。我们知道,西藏是世界的“第三极”,气候高寒、日照强烈,太阳的紫外线长期照射在人裸露在外的脸上,产生了色素的沉淀,所以藏族人大多数脸色较深,故自称赭面人。从民间习俗也印证这种历史记载,在藏族古代民间生活中,新出生的婴儿,人们为了保护其娇嫩的皮肤,就会在他的脸上涂上酥油,保持皮肤的水分,减少阳光对皮肤的破坏。人们在户外活动时,裸露在外的脸上红润的肤色在高原的阳光照射下,就会形成特殊的“高原红”,即赭色。以赭涂面也受到了原始宗教观念的支配,藏族史书《贤者喜宴》中赤松德赞在兴佛盟书中也提到了藏族此前存在着以赭涂面的习俗,并认为它是一种旧宗教的不善,应该去除。从历史记载和民间习俗可以看出,在远古时代的藏族先民们曾经存在过以赭色敷面的装饰习俗。赭色属于红色的色系,所以历史的记载又有“赤面人”或“红面人”的说法。在原始文化中,红色是血液的色彩,红色或赭色是生命的象征。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以前,以“赭面人”自称的史前藏族人崇尚武力、好勇斗狠。所以,赭色在这里是藏族是勇敢、力量的标志,显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生存意志。可以说,以赭涂面的远古习俗,是由自然气候条件下藏族形成了独特的身体肤色,逐渐演变成为自我身体装饰的,表露出了以赭为美的身体意识,最后使之成为远古藏族身体区别的符号。而“身体是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而根本的维度。”(P13)通过对自身身体的直观把握,远古的藏族人用赭色敷面的身体装饰,确认自身的民族身份。或者说,身体形象成为民族身份认同的基础。在这里,身体是史前藏族文化身份的承载者,也是史前藏族文化的塑造者。从西藏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在这一时期,藏族先民已经有了自己的装饰品。昌都卡若文化出土的人体装饰物数量最多,有五十多件;制作最精致,代表了西藏史前人体装饰的最高成就。虽然拉萨曲贡文化出现了陶制的人体装饰物,吐蕃早期,阶级分化,出现了人体装饰物的异化,青铜饰物成为特定社会阶层身份与权力的象征。然而在史前时代的诸多装饰物中,骨质的装饰物却最为发达,并贯穿着西藏史前文明的整个过程(P89),反映了狩猎畜牧经济生活方式在史前西藏社会生产中的特殊地位。这些装饰物主要有发饰、耳饰、项饰、胸饰、腕饰等,数量最多的是围绕脸部的装饰,其次是手部的装饰。一方面,从人的形体结构上来看,人的头部、双耳、颈项易于穿戴和承受装饰物,另一方面,从人的视觉观照角度来看,人的头、耳、颈等身体上部装饰物都在人的视平线上,易于为人欣赏。可见,藏族先民的人体装饰都以人的身体结构为基础,自觉或不自觉地依循着人的身体特点,来确定装饰物的类型和装饰部位的。这种身体意识是支配人类活动性装饰物的创造和人体装饰部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手是人的“第二张脸”,是人类创造世界的主要工具。对手部的装饰是人对自己所创造世界的欣赏,也是人对创造了世界的人类自身的肯定。人体的装饰既是以身体为根据的,又凸显了身体的特点,身体在这里就有双重意义,既是身体美化的主体也是客体对象。围绕脸部的装饰特点形成还有另外一层意义。脸在人体上是最能表情达意的身体器官,是人的身体上最富于个体、个性差异的部分,容易成为个体人区别的标志。在由自然人到文化人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的身体呈现出自下而上文化化的同构对应特点,处于人的身体上部中心位置的脸部,自然是文化化的中心。在这个意义上,格罗塞说原始先民人体装饰的意义在于吸引人,即以感官为中心的精神注意。脸与手作为人体中最具精神表现性的器官,表明了原始先民的身体意识中,意识逐渐地游离于人的身体,开始具有独立性,灵的观念逐步形成。四、红色是藏族平民的生命意识和身体意识从考古发现看,西藏出土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陶器和人体装饰物上都涂抹上了红色。在器物“涂朱”是西藏史前人类创造中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在新石器时代的卡若和曲贡遗址上都出土了研磨红色颜料的石磨盘,而在较晚的曲贡遗址上发现了盛装红颜料的陶瓶和用于调和颜料的大陶片。这一切表明,虽然卡若文化出土的打制石器已经出现了这一现象,但至少到了新石器时代,在创造物上涂上红色已经成为藏族先民的一种习俗。其后磨制的石器、陶器和装饰品都有这种“涂朱”的现象。这些红色是把含有赤铁的矿物质打碎、研磨成粉,再用动物骨胶或血液将其调拌,最后涂抹在石器上形成的。显然在器物上涂抹的红色只是石器上的装饰性因素,是非实用的,即非功能性的要素。原始先民在物质生活匮乏和生产技术简陋的条件下,刻意在器物形式上增加没有实际用途的要素,一定是因为这种色彩能反映和体现他们独特的心理和爱好。“红色……是一切民族都喜欢的,原始民族也同样喜欢它……原始人最初所用的红色,就是他亲手杀死的兽类或敌人的鲜血,并不是别的什么。”(P47-48)红色的血液是生命、力量的显现。我们知道:在原始思维条件下,在先民那里,血液、红色、生命和身体是互渗的,它们之间有一种直接的认同关系,也就是说,红色即血液,红色即生命,红色即身体。简单说来,红色是身体在场的生命意识的象征物。在人的创造物“涂朱”表露出了先民们对红色的崇拜与信仰,而对红色的崇拜和信仰,就是对生命的崇拜与信仰,是藏族先民鲜明的身体意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