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来人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分析_第1页
2003年以来人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分析_第2页
2003年以来人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分析_第3页
2003年以来人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分析_第4页
2003年以来人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3年以来人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人类的残余感染(以下简称人类感染)是由动物甲状腺素中毒的一些亚硝酸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引起的。目前所知引起人类感染禽流感的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和H7N3,其中以H5N1最为常见。近年来,全球各地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禽流感疫情时有发生,1997年,中国香港首次爆发人禽流感疫情,导致人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毒18例,其中6例死亡;2003年4月,荷兰发生H7N7型禽流感,人类感染者达80例,并出现了死亡病例。尤其是2003年以来,全球大面积暴发人禽流感疫情,目前已波及亚、非两大洲15个国家和地区,造成数百人感染及死亡。本文就近年来全球人禽流感疫情状况、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应对策略作一概述及分析。1材料和方法1.1数据来源收集2003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疫症情报网、中国卫生部网站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信息公布资料。1.2方法2结果2.1人类感染病例2.1.1高致病性s11型致病性筛查结果美国、荷兰分别于1959年、2003年从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病例中分离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7N7亚型;加拿大于2004年,从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病例中分离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7N3亚型。在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病例中仅出现死亡病例1例。但从2003年7月以来,高致病性H5N1型禽流感呈现前所未有的暴发,已呈现世界范围流行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1年1月5日通报,2003年至2010年底,全球经WHO公布的实验室确诊人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例已经高达516例,其中死亡306例,病死率为59.30%,疫情波及两大洲的15个国家,东南亚地区疫情最为严重,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63.56%,病死率为69.21%(表1、表2)。尽管人类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但H5N1型禽流感病毒在亚洲已经很普遍,成为地方病,并且病毒不断进化(宿主范围扩大、病毒致病性增强、环境中耐受力增强)、人感染病例不断出现,已使世界比1968年以来任何时刻都更加靠近一场新的流感大流行。WHO和各地的专家们一致认为:人类正处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人间大流行的警戒期,人类必须认真准备,积极应对流感病毒的暴发(表3)。2.1.2病例发病时间1997年5月,香港1例儿童因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毒而死亡,成为世界上首例经过实验室确证的人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例。2005年10月,湖南省湘潭市确诊2例人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例,这是国内首次经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的人感染禽流感病例。2006年8月8日,卫生部对外公布,追溯诊断2003年11月底,中国解放军某部的官兵不明原因发热、肺炎病例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确诊病例,这是中国大陆目前已知最早的经实验室确诊的人禽流感病例。随后,湖南、安徽、广西、辽宁、江西、福建、四川、浙江、广东、上海、湖北、新疆、江苏、北京、山东、贵州、湖北、香港陆续出现了多起散发病例,截至2010年12月,中国已经确诊40例人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例,其中死亡26例,病死率为65.0%,高于全球59.30%的水平,二者病死率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501,P=0.509)。在确诊病例中,发病年龄最小2岁,最大62岁,82.5%的病例发生在40岁以下的人群中,各年龄组的病死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58,P=0.045),以41~50岁年龄组病死率最高,2~10岁组病死率最低;男性病例17例(42.5%),女性病例23例(57.5%),男女性别发病比例为1:1.35,经统计学分析,男女发病率无统计学意义(χ2=1.80,P=0.263)。29例有发病前曾与活、病死家禽或其粪便的接触史,占72.5%(表4)。发病时间为每年冬、春季为高发季节,11月至次年2月共发病30例,占全部病例数的75.0%,流行高峰出现在1月份,共发病12例,占30.0%,(图1)。3人类羟基疾病的研究3.1分离后感染对人类造成的潜在威胁从表4和图1可以看出,人禽流感以冬、春季节为发病高峰期,在任何年龄段均可患病,但以儿童、青壮年多发,中青年染病后病死率较高;尽管不同性别的发病数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21~50岁年龄组,女性发病率稍高于男性,这可能与该年龄段的女性较多参与家禽养殖与加工,增加了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机会有关。然而,由于H5N1禽流感病毒是近年来刚刚在人群中出现的新的病原体,人类对该病原的抵抗力很低,因此,感染后病死率极高,达59.30%。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该疾病可能是对人类存在潜在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尤其是2008年12月下旬至2009年1月下旬短短1个月内,中国就有6个省份相继发生8例人禽流感确诊病例,并造成5例死亡,密度之大、病死率之高,前所未有。3.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过去大部分学者认为,禽流感病毒不能直接感染人类,也不能在人体内进行有效的繁殖。自2003年以来,全球有数千万只家禽和野鸟感染了H5N1禽流感病毒,而通过养殖场、田间、森林、实验室等,与人类接触的机会至少有数百万次,但几年来全球报道的人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只有516例,且有一部分患者发病前未曾有与活、病死家禽或其粪便的接触史,说明暴露人群中只有少数人被禽流感病毒感染而发病,人类对禽流感病毒并不易感。虽然,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目前高致病性禽流感尚不具备人传人的感染能力。中国国家流感中心专家2009年初也称,目前,世界范围内仍没有观察到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发生本质的改变,该病毒仍不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但近几年来发生的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相继直接感染人类的病例表明,禽流感病毒可能已经发生变异,并突破种间屏障,传播能力大为增强,禽流感病毒正在逐步演化为人禽流感病毒。有研究表明,由于人禽流感与流感发病高峰重叠,H5N1禽流感病毒可能会与人流感病毒混合“杂交”形成一种可以在人间持续传播的新型病毒,引起流感大流行。3.3分离病毒传播传播空间尽管目前尚缺乏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但UngchusakK等在对2004年8月发生在泰国的一家3人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例研究认为,首例死亡病例(1例11岁女孩)将病毒传播给其母亲引起发病,后再由其母亲将病毒传播给其姑妈引起发病;越南在2004年也发生了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在2个家庭内传播,聚集性发病的个案。同时,据WHO报道,印尼苏门答腊岛2006年5月发生的7例家族成员病例、巴基斯坦白沙瓦2007年10-11月发生的史弟3病例以及2007年12月中国江苏的2例父子病例个案均有证据显示发生了人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毒在家庭内传播,表明人传人的风险可能在增加。4处理方法4.1控制传染病的起源4.1.1强化疫情监测预警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农业、卫生、林业、检验检疫部门等)应加强协作,建立有效的禽流感监测网。如设立各级疫情监测站和国境口岸疫情监测点,加强对家禽、家畜(特别是猪)和野鸟(主要是候鸟)的监测、预防接种和检疫,并密切跟踪、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做好疫情预警预报,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控制”,坚决把疫情扑灭在疫点上,严防疫情扩散蔓延。4.1.2完善发生机制,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各地、各有关部门之间应建立和完善长效防控合作机制,实行联防联控,在尊重科学规律的基础上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健全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各级禽流感疫情应急反应机制和应急预案,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制定疫情处理机制,做好消毒药物、疫苗等常规物资的储备,依照法律法规做好疫区的划定、隔离和从业人员的经济补偿,对感染禽只采取有效扑杀办法,对污染物采取无害化处理等。4.2加强疫点内鱼类的消毒处理尽快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疫区、疫点进行隔离封锁,限制禽类、人员、运输车辆的流动;对病死禽、扑杀的活禽及其排泄物、污物等进行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加强对疫区疫点内禽类的养殖、屠宰加工、储藏等场所及交通工具、装卸用具的清洗、消毒;对疫区周围6km范围内的所有禽类实施强制性、紧急免疫接种,并按国家规定取缔疫区10km之内的活禽市场;对禽类的粪便和分泌物及其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空气进行消毒。活禽及禽类产品、观赏鸟类必须经过当地检疫部门检疫并签发许可证后方能出场。4.3保护人类健康4.3.1加强其他传统知识宣传,提高出入境人员自身预防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板报、宣传册等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宣传人禽流感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公众对人禽流感的认识,消除恐慌心理,做到科学防护;引导人们养成勤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禽流感患者、染病禽类及其粪便或沾染了粪便的灰土、泥土;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禽肉。检验检疫机构应在口岸加强禽流感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出入境人员的自身防病意识。来自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发生国家或地区的出入境人员,如有类似流感症状(发热、咳嗽、头痛、全身不适等),出入境时应主动向检验检疫机构口头申报,入境后出现类似流感症状的,应当立即就医,并向医生说明近期的旅行史,以便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从流行病学角度看,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低温有机物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因此,人禽流感好发于冬、春季,这两个季节是预防的重点时期。4.3.2人致病性疫苗根据传染病防治理论,疫苗免疫是控制禽流感等疫情的关键环节、主动措施和最后防线。无论是对人还是禽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禽流感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已经实现商品化的人禽流感疫苗。我国已自行研制出禽流感H5N2灭活疫苗、H5N1基因重组灭活疫苗、H5亚型禽流感重组禽痘病毒活载体疫苗,可分别用于鸡、水禽、肉禽的疫苗免疫接种,保证了各种不同禽类的免疫需要;我国人用禽流感疫苗临床研究进展顺利,有很好的开发前景。虽然流感疫苗不能直接预防人禽流感,但易感者接种流感疫苗后,可以减少禽流感病毒基因和人流感病毒在人体重组的机会,从而降低使人患病的机会。因此建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全民接种流感疫苗,尽可能地把下一次大流行的灾难降低到最小。4.3.3控制职业暴露人员捕杀、处理病、死禽的人员,在禽流感疫区进行相关工作的医务人员和疾病预防控制等职业暴露人员,应严格按照《禽流感职业暴露人员防护指导原则》进行个人防护。4.3.4加强其他卫生检疫工作各口岸检验检疫机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