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针灸文献杨继洲的学术思想初探_第1页
明代针灸文献杨继洲的学术思想初探_第2页
明代针灸文献杨继洲的学术思想初探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针灸文献杨继洲的学术思想初探

杨继洲(1522-120),又名济时,出生于浙江省三曲渠(今衢州)。明代针灸学家。祖父曾任太医院太医,留有著作及大量医家抄本。杨继洲本人,幼业举子,博学绩文,一再厄于有司,遂弃其业,业医。”他秉承家学,也曾任职太医院,一生行医四十余年。在杨继洲生活的明代,针灸学已发展至鼎盛时期。有关针灸理论和实践的论述在众多的医籍中均可见到。针灸学家也纷纷著书立说,阐发已见,使针灸学的内容不断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汇集历代针灸文献,便于临床使用,进一步推动针灸学的发展势在必行。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这部书收集了明代以前医籍中有关针灸的内容,对针灸学的经验和成就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他的总结是针灸发展史上继《内经》、《甲乙经》后的又一次大的总结。在《针灸大成》一书中,杨继洲不仅整理辑录了古典医籍,而且还阐述了自己的学术见解,介绍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因此这部书在针灸学界久负盛名。本文兹以《针灸大成》为据,试对杨继洲的学术思想从以下五个方面作初步探讨。一、由《素》、《难》求深,分清各家之义杨继洲探术针灸发展是从研究渊源入手的。他认识到诸家流派均是由此渊源发展而来,所以必须溯其本源而穷究流派。他说:“不溯其源,则无以得古人立法之意,不究其流,则何以知后世变法之弊。”为了溯源穷流,杨氏博览群书,精心研究,终于形成“由《素》、《难》以溯其源,又由诸家以穷其流”的整理医籍的方法。他认为《素问》、《灵枢》和《难经》是医学的鼻祖,针灸发展的渊源,因而摘集其中的有关内容,列于《针灸大成》的首卷,名为“针灸直指”。之后他又进一步广泛搜集在《素》、《难》以后逐步形成的各家流派的著述,博采众长,熔历代针灸精华于一炉,把诸家流派的成就并蓄兼收于《针灸大成》中。书中他直接引用的医籍有十二种,加上转引的二十余种医籍,共辑用的医籍达三十余种之多,可以说全书集中而系统地概括了明代以前的针灸学的主要成就。杨继洲在溯源穷流,并蓄兼收的思想指导之下,治学十分严谨。在《针灸大成》中,他无论是阐述学术见解,还是注释医籍原文,都能旁征博引叙理精透。在实践中他又能“贯融神会”,知常达变,而成为当时著名的针灸学家。二、重视络经理论的思想经络理论在祖国医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用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并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体系之一。历代医家对此都极为重视。杨继洲也非常重视经络理论,他一再强调“执事发策,而以求穴在乎按经”。他还以医者掌握经络理论与否来评价其医术的水平,他说:“得之则为良医,失之则为粗工。”杨氏重视经络理论的思想,体现在辨证施治的整个过程中,对待病人他是“先审病者是█病?属何经?用何穴?审于我意:次察病者、瘦肥长短,大小分肉,骨节发际之间,量度以取之”这实际是他辨证施治全过程的总的概括,其中的毎一环节都与经络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杨继洲重视经络理论还体现在他强调依经用穴。他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道路,人体患病时经脉为病邪所阻,而致气血凝滞,运行受阻。就象江河中水流被杂物所阻,浣泻畅一样。那么于江河就应搬掉阻物以通水流,于人体就应以针灸疏通经脉,使气血正常运行。故此他强调依经取穴,他说:“变症虽多,但依经用法,件件皆除也。”在实践中他注重经脉间的相互联系,如经脉的阴阳表里的配属,气血循经脉周而复始的运行等等,取穴时既注意病变本经,又兼顾与之相关的经脉,其意在于保持气血的正常运行以治疗疾病。他说:“能识本经之病,又要认交经正经之理,则针之功必速矣。并进一步说明道:“本经者,受病之经,如心之病,必取小肠之穴兼之,余仿此。”三、求本的思想给人极深刻的宣传纵观《针灸大成》,杨继洲注重脉诊,精思脉理,审证求因,治病求本的思想给人极深刻的印象。由于他精研脉理,重视脉诊的作用,又善于探求病因抓疾病的本质,因而辨证施治颇具特色,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精思脉理,意究病源”。下面就此两方面加以论述。1.精神强大,依证经营。在脉象的结合上,其主要有以下杨继洲对脉诊的认识尊崇《难经》“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的思想。在实践中以诊寸口脉象为主,也诊其它部位的脉象作补充。他重视脉诊的作用,把咏诊所得作为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之一。他说:“欲知脏腑之虚实,必先诊其脉之盛衰,既知脉之盛衰,乂必辨其经脉之上下。”他根据脉诊所得进行辨证,而后依证施治。杨继洲还精研脉理,把脉象与病因病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辨证施治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常常以其精湛的脉理分析对一些疑难病证进行准确的辨证施治,取得十分出色的疗效。这些在“杨氏医案”中多处可见。2.病情病机分析杨继洲在实践中善于审证求因.即所谓“意究病源”。对疾病和证候他往往以其发生的病因病机手进行分析,力求抓住疾病的本质。在“治病总要”中载录了他有关病因病机的论述,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的病证,共一五十一条。他认为致病的原因,发病的机理各有不同,而“医当用意推详”,区别对待。他根据病因病机对病证进行分型,据型施治。四、选取手法的因素杨继洲在针灸实践中取穴往往较少,在《针灸大成》中,他所取的腧穴一般均在十个以内,其中有三分之二取穴在四个以内,有些甚至仅取一穴。尽管取穴少,但疗效却十分显著。出现这种现象绝非偶然,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因为他具有很高的医学素养,一是因为他注重手法。他认为“不得其要,虽取穴之多,亦无以济人”。因而他取穴十分精练。同时他极为注重手法,对《内经》、《难经》以及在其后发展起来各家手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结合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手法。如有爪切、指持、口温等十二种基本手法,有烧山火、透天凉等二十四种操作手法,有揣、爪、搓、弹、摇、扪、循,捻的下手八法,等等。对每一种手法杨氏郡详尽地叙述其操作要领及适应症,并提出了选用手法的三个要素。即“一则诊其脉之动静”,“二则随其病之寒热”,“三则随其诊之虚实”。从而使手法丰富而完备。五、种金融选取、以针养源作为一个针灸学家,杨继洲对针灸的治疗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劫病之功,莫捷于针灸。”同时他又十分重视药物及针、灸、药物配合的治疗作用,认为“故其其致病也,既有个同,而其治之,亦不容一律,故药与针灸不可缺一者也。”在治疗中他根据三者不同作用特点有选择地应用于适当的病证。首先,他把三者的作用总结归纳为:“以针行气,以灸散郁”,“针刺治其外,汤液治其内”。又将三者的特点进行比较,指出“夫治病之法,有针灸,有约饵,然药饵或出于幽远之方,有时缺少,而乂有新陈之不等,真伪之不同,其何以奏肤功,起沉疴也。惟精于针、可以随身带用,以备缓急。”“盖一针中穴,病者应手而起,诚医家之所先也。”根据这些作用特点,杨氏提出了选择治法的总的原则,他说:“夫何喜怒哀乐,心思嗜欲之汩于中,寒暑风雨,温凉燥湿之侵于外,于是有疾在腠理者焉,有疾在血脉者焉,有疾在肠胃者焉。然而疾在肠胃,非药饵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焫不能以达。是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在上述原则指导下,杨氏在治疗中对三种治法的选择十分灵活,或针、或灸、或用药、或相互配合应用。无论选择哪一种,其意皆在针对病情,发挥各种治法的特长,使其应用得恰好处。综上所述,木文从五个方面对杨继洲的主要学术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也是对他辨证施治及治学思想的剖析。由于笔者对《针灸大成》一书认识尚浅,谬误与遗漏难免,谨望同道指正。(参考文献略)基于上述思想,杨继洲在针灸史上首次提出了“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宁失其时,勿失其气”的观点。再一次强调了经络理论在针灸学中的重要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杨氏对病因病机的分析以抓住疾病的本质为目的,不随流俗,常有独到的见解。如对痒、麻、痛的分析,般认为“虚嬴痒麻,气弱者补之;丰肥坚硬,疼痛肿满者泻之”。杨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