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福鼎市国兴寺遗址
国兴寺遗址位于福建省福鼎市太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1年9~11月,福建省博物馆等对国兴寺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位置选择在遗址的中部和南部,共发掘面积1300多平方米,揭露出房屋、天井、水沟、花台、甬道等遗迹,出土了大批遗物。另外,对遗址周围所发现的舍利塔基址和古墓葬也进行了清理,基本弄清了国兴寺的布局和年代。一、唐国兴寺遗址太姥山在福鼎市南部,地属秦屿镇太姥洋村。南距福州市250公里,北距温州市150公里(图一)。据《三山志》等史书记载,自从唐玄宗敕建国兴寺后,太姥山及周边地区建有三十六座寺院,使之由道教圣地转为佛教活动中心。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封霍童山为东岳、太姥山为西岳,派遣大工正周启文为主祭,每年拜祭该山。唐宋时期,太姥山佛教文化最为繁荣,至今还保存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建筑遗址。国兴寺遗址地处太姥山景区东北部一处相对平坦的山坳中。南、北两面有小山环绕,东、西两面是狭长的谷地,南部有一条小涧经过(图二)。在遗址东南约100米处有一座实心石构塔——楞伽宝塔,西边约100米处也有一座石塔基础,北面有一舍利塔基址,东部山坡有1座墓葬。遗址上废弃有数以百计的石柱、石刻、碑铭、砖瓦等材料和陶瓷器,遗址中部尚有七根方形石柱依然叠立,当地俗称“石柱林”遗址。国兴寺的始建年代,据《闽书》记载:“乾符四年,敕建国兴寺于山麓,僧师待居之……”①;《八闽通志》记载:“山本无寺,乾符间,僧师待始筑居于此”②。所以,国兴寺始建于唐代乾符年间应是可信的。二、地层堆积的基本情况国兴寺遗址北部于20世纪90年代修建了新的寺院建筑,并对周边进行了垫高平整,致使部分区域的堆积遭受破坏。从总体上看,发掘区域内的大部分文化遗存,如天井、甬道等遗迹均为石构建筑,而且埋藏较深,所以保存较好。地层堆积主要是历代建筑兴废过程中所形成的,遗迹间存在着叠压打破关系。在发掘过程中,对晚期遗迹在做好必要的记录之后,就不予保留,并一直发掘到宋代国兴寺建筑层面。现以发掘区中心区域的T0305~T0307北壁剖面和T0505、T0405、T0305东壁剖面为例,说明遗址地层堆积的基本情况(图三;图四)。第1层:耕土层。灰黑色土,厚0.08~0.26米。此层分布普遍,为现代堆积。第2层:灰黄色土,深0.08~0.35、厚0.16~0.6米。此层在遗址北部分布较厚,南部渐薄。内含较多的砖、瓦片和石构件,出有青花瓷盘、盒、勺及青瓷、黑釉瓷器等。该层为清代中晚期文化层。此层下叠压有清代房屋、护基、水沟等遗迹。第3层:红褐色土,土色较杂,局部呈黑色、红色,深0.55~0.85、厚0.12~0.9米。此层内含较多的杂石、砖瓦碎块、炭烬等,是建筑倒塌后形成的瓦砾堆积层。出有板瓦、筒瓦、石柱、柱础、须弥座等建筑构件和青瓷、青白瓷、黑釉瓷等,瓷器器形有碗、盏、盘、罐、器盖等。据篦划纹碗等器物的形制,推测该层年代为南宋。该层下叠压着宋代的房屋、天井、甬道、水沟、灰坑等遗迹。为了保护宋代建筑遗存,发掘工作揭露到该层底部后即停止。三、清代的区分和报道在本次发掘区域内所发现的遗迹现象,多属建筑遗存。年代可分清代和宋代,本简报仅就宋代部分加以报道。宋代建筑遗存主要有房屋、天井、甬道、花台、塔基等(图五;图版陆,2)。此外,还有墓葬、灰坑等遗迹。(一)须年3g石构的遗迹F3位于遗址中心部位,开口于第3层下。方向170度。平面呈长方形,由须弥座台基、两排大石柱、回廊、踏步、过道等遗迹组成,是一座建在须弥座台基之上、面阔一间、进深三间、周边环绕回廊的殿堂类建筑。目前F3仅揭露南半部,其北半部已被20世纪90年代修建的寺庙所叠压。在F3中部等距离分布着两排南北向的方形柱础,每排四个。柱础呈方柱体,边长0.9~1、高0.4~0.6米,下面铺有磉墩。西面一排柱础上仍叠立着石柱;东面一排只保存三根石柱,其中一根石柱倒在第2层堆积中。石柱呈方形,花岗岩凿制而成,边长0.5~0.6、高3.8米,上部略收分。柱头凿有放置梁架的孔槽,孔槽宽0.15、高0.3米。两排柱子间东西向的中心距为7.1米,南北向中心距为3.5米。须弥座台基在F3南半部边缘,为环绕一圈、修筑十分考究、呈“”形的须弥座台基。台基由圭角、下枭、束腰、上枭等构成,东西长12、南北宽3.8、高0.9米,但束腰以上构件已毁弃在地层中。圭角用体积较大的石块雕琢呈如意状,中间刻成水波状,高0.31米。下坊、下枭连成一体,由长2.5~3.2米的石块加工而成,剖面呈覆盆状,高0.2米。束腰由长4.2、高0.2、厚0.12米的细长条石板雕刻,正面饰有竹节状力士,壸门内刻有狮子、牡丹、菊花等动植物图案。上枭、上坊连成一体,剖面呈仰莲状,宽0.3~0.5、高0.2米(图六;图版柒,4)。散水位于F3边缘。其中东西过道以南部分修筑在须弥座台基外侧,由长0.6、宽0.4~0.5米的长方形石板纵向平铺而成,坡度约为11度,宽0.5米。散水与TJ1、TJ2地面之间有0.06米的高差。在东西过道以北,TJ3、G4石构地面即成散水。踏步F3南面中央,有一石板铺成的台阶,宽2.8米,与南面的甬道(L2)相连。踏步仅余三级,每级高0.18、进深0.3米。台阶复原为五级,高0.9米。阶石下面没有铺垫,利用山体斜坡,直接砌在山体基岩上。在台阶的下端,即第一级阶石的东、西两侧的铺地石板上,凿有一个长0.3、宽0.12米的浅槽,用于放置台阶两边的垂带石,防其下滑。过道在F3中部的东、西两侧,分别设有过道。东过道与F3垂直,方向80度。南北长5、东西宽4米,西高东低,坡度15度,是连接F3与东厢房(F5)的通道。东过道下设有连接TJ3与TJ2的暗沟(G5),其南北两侧分别铺砌有石板与TJ2、TJ3隔开。西过道结构与东过道类似,南北长5.6、东西宽4.5米。西过道与F3垂直,方向260度。东高西低,坡度15度。东部与F3回廊相连,西部延伸到F4的东北部。在过道东部深约0.6米处建有暗沟(G3)连接G4与TJ1,其南北两侧均错缝平铺石板与TJ1、G4相隔。从石构遗迹分析,西过道的北壁在后期维修时向北顺移了约0.6米。在北壁石板上发现有阴刻楷书“甲辰年记”刻铭(图七)。回廊位于F3两排大石柱外侧至须弥座台基之间,环绕F3。回廊宽2~2.1、东西长12、南北长13.5米以上(北段未完整发掘),总长度超过39米。回廊地面用黄土夯实,内侧与F3地面相连,外侧由石构须弥座台基围护,南面通过踏步与甬道(L2)相连,东、西两面有过道通向F5、F4。总之,F3是一座设计精巧、制作考究的佛教建筑。它建在须弥座台基之上,周边环绕回廊,面阔单间7.1米、进深三间10.5米以上,总面积超过160平方米,应为宋代国兴寺最主要的建筑之一(图版陆,1)。(二)其他普照式面板刻铭的制作甬道位于T0305西部、F3南面,开口于第3层下。方向170度。南北长6.2、东西宽3.7米。北部通过五级石阶与F3地面相连,南部与寺院外面的山路连接,是寺院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L2中间由长0.6~2.1、宽0.3米的石板横向错缝平铺,东西两侧由长1.9~2.9、宽0.35米的石板竖铺。在东、西两侧竖铺的石板上分别有阴刻楷书“僧道隆捨”、“中堦一所”刻铭(图八)。L2东、西两侧与TJ2、TJ1相邻,它们之间分别设有宽0.07、深0.1米的水沟,路面高于天井地面0.1米。L2南部用长0.7、宽0.35~0.5米的石板纵向平铺,石板下设有连接TJ1、TJ2的排水暗沟。由于南段尚未完全揭露,L2与外界联系的平剖面结构有待进一步了解。从总体上看,L2用材较大,石板加工平整,制作精致。从甬道两侧的刻铭可以看出,它是北宋晚期、南宋早期福建高僧道隆捐捨建造的(图九;见图版陆,1)。(三)明间墩明间位于T0303、T0304西部和T0403、T0404西南部,开口于第3层下。方向80度。从揭露出来的遗迹平面来看,发现16个有规律分布的圆形磉墩。这些磉墩组成一个完整的柱网,构成了明间和南、北次间及回廊等建筑。F4三个房间大小相同,均为面阔4.2米、进深5.5米。在F4南边2.6米,平行分布着一排用较细石块铺成的磉墩;在F4东边2.6米、距TJ1西壁0.5米处也有一排磉墩,推测它们是环绕F4南边、东边,呈曲尺形的回廊遗迹。回廊宽2.6米,稍低于F4地面。东回廊与TJ1相邻,高出TJ1地面约0.7米;其北部与F3西过道相连,长16米。南回廊长度为9.6米。(四)寺院内墩墩位于T0306、T0406、T0506,开口于第3层下。由于破坏较严重,仅剩下几组由小石块铺成的磉墩。其中西部一排磉墩呈南北向,距TJ2、TJ3东壁约1米。从这排磉墩往东9米,即为整个寺院建筑的总排水沟G6(宽2.6米)。从残存的遗迹分析,它是一组与F4相对应的建筑遗存。在F5北部、中部地面及磉墩周围,留有火烧的红土面及灰烬,推测该房屋曾经遭到大火焚烧。(五)“水井”tj1井台排水设施位于T0304东北部、T0305西北部和T0404南部,开口于第3层下。方向170度。TJ1平面呈曲尺形,由水井、井台、水沟、井壁等组成,南北长6.5~10.6、东西宽5.8米。TJ1地面用长石板铺成,其南壁、西壁与花台相连;东壁隔一条宽约0.07、深0.1米的水沟与甬道(L2)毗邻;北壁即为F3的须弥座台基及散水,高约0.9米;西北部有一宽约1.5米的豁口与花台外侧的G1相通,并有一暗沟(G3)与G4相连。这是一处兼具汲取生活用水及排水功能的露天式建筑(见图版陆,1;图版柒,2)。水井位于TJ1中央。平面呈圆形,口、底部较窄,直径0.88~1.46、深1.74米。井底以上约0.5米深是挖凿在灰白色花岗岩体上,其上用宽0.5、高0.26米的弧形石块围砌井壁,共四层。最上面一层井壁之上压着一层尖锥状的石板形成井台,石板伸入井壁约0.2米,并在石板面上刻有一圈凹痕,其上放置圆形井圈。井圈是用一块完整的圆形花岗岩琢制而成,外壁雕凿成六瓣瓜楞形,外径1.23、内径0.9、高0.46米。井底清理出大量的板瓦、筒瓦及陶瓷器等遗物。井台方形,南北长3.6、东西宽3.3米。用尖锥状石板呈放射状围绕井圈铺筑,中间高、四周稍低,坡度约6度,以利排水。石板琢制平整,一端稍宽,另一端渐窄,长1.1~1.28、宽0.1~0.23、厚0.12~0.18米(图一〇)。在井台四周,用长方形石板错缝顺铺成天井地面。其中东部铺筑三排宽0.3米的石板即到东壁,东壁与甬道(L2)平行,它们之间有一宽约0.07米的间隙,形成一条小水沟,水沟的水流到G1,再通过L2底下的暗沟排到外面。在井台南面0.5米、西南1.65米即为曲尺形的花台。天井与花台之间用长条石立砌,光面朝向天井,高0.2米,形成了天井的南壁、西壁。在井台北面用六排长1~1.7、宽0.2~0.3米的石板横向错缝平铺,抵达F3须弥座台基,即为TJ1北壁。(六)排水系统和井台位于T0305东北部、T0306西北部和T0405东南部,开口于第3层下。方向170度。它是一组与TJ1相对称的建筑遗迹,其大小、方向、布局均于TJ1相近。平面呈曲尺形,南北长6.5~10.35、东西宽5.6米。TJ2地势比F3~F5、TJ1均低,各建筑单位的排水通过水沟可以流到这里,并经过南壁的暗沟(G2)流到山外(见图版陆,1)。水井位于天井中央。平面呈圆形,直径1.26-1.32、深1.64米。井底以上约0.3米深是挖凿在灰白色花岗岩体上。井圈用整块花岗岩凿就,上、下平直,外径1.14~1.18、内径0.87、高0.45米。井台正方形,边长3.05米。从井圈到井台四个角落的石板中央起脊,将井台分为四个平面(图一一)。在井台四周,用长0.65~2.15、宽0.25~0.27米的长方形石板错缝顺铺形成天井地面。从井台边缘往西0.8米即为TJ2的西壁;往南0.9米、往东1.7米即为曲尺形花台,花台两侧用宽0.22米的长石板立砌,形成天井的南壁、东壁;井台北部较为开阔,从井台边缘向北延伸2.5米,抵达F3的须弥座台基,也就是TJ2的北壁。在TJ2东北角建有一个排水暗沟(G5),与TJ3相连。(七)fps3.井圈、井台、前壁位于T0505东部,开口于第3层下。方向170度。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3.9、南北长4.6米以上(北段未清理)。TJ3由水井、井台、边壁、排水沟组成,地面用石板、河卵石铺成(图版柒,1)。水井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03、深1.04米。井壁用宽0.3~0.5、厚0.18米的石板立砌,共计三层。井圈用长1.2~1.23、宽0.5、厚0.14~0.16米的石板侧立圈筑。井圈口沿按顺时针方向,阴刻楷书“弟子李闰及妻叶六娘并男女等捨□造井一所上月一日住持赐柴示归志”刻铭(图一二)。井台用方形石板铺筑,并向四周倾斜。北半段用河卵石铺底,由于未做全部发掘,其北壁范围不清。西壁用长条石板立砌,光面朝向天井,高0.9米,即为F3东北部回廊的台基。南壁残高0.15~0.5米,同时也是F3东过道的北面护基。东壁用条石立砌,残高0.3~0.35米。在井台与边壁之间设有宽0.2~0.35米的环形水沟,西南角有一暗沟(G5)通向TJ2(图一三)。另外,在F3西北有一个与TJ3相对应的天井,但已被改造成花台和水沟。(八)石土壤环绕F3东、西两侧,TJ1西、南侧,TJ2东、南侧。开口于第3层下。大致呈回字形,宽1.2~1.7、高0.2~0.3米,总长度在35米以上。花台两侧用长0.8~2.4、宽0.2~0.35、厚0.15~0.25米的长石板立砌,石板光面朝外,成为TJ1、TJ2、G1、G4的边壁;石板内填以灰黑色杂土,局部经过夯实,即成花台。北段的花台比南段稍宽,其向北延伸的情况尚待了解。西部的花台保存较好,为了能把TJ1的水排到G1去,在花台西北段设立一个宽1.5米的缺口,其上架设长石板。花台的建造方法,是在天井、水沟地面石板铺好后,再在二者之间用长石板立砌,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台状构造。花台内侧为天井,外侧为水沟。(九)水沟共有6条,其中G2、G3、G5为连接各个建筑之间的暗沟,G1、G4、G6为排水明沟。(一〇)H1位于T0203东南部、F4南面,开口于第3层下。方向170度。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四壁均较直,坑底凹凸不平,长1.9~1.92、宽1.38~1.43、深0.27~0.45米。坑内堆积为灰黑土,内含较多瓦砾、碎砖、炭料、红烧土。出有少量青瓷、青白瓷、黑釉瓷片等遗物(图一四)。(一一)H2位于T0204中部,开口于第3层下。方向170度。平面大致呈椭圆形,斜壁,坑底较平坦,长2.8、宽2.12、深0.44~0.5米。坑内堆积为灰黑土,内含密集的瓦砾碎片及小石块。出有少量青瓷、青白瓷、黑釉瓷片及筒瓦、板瓦、瓦当等遗物(图一五)。H1、H2呈东西对称分布,二者相距3.25米,方向一致,大小、深度较接近,应属某个建筑单位的遗迹。另外,在遗址北面约30米的半山腰有舍利塔基址。塔基建在斜坡中开凿出的一个直径约4米的圆形平台上,平台的西、北、东三面用毛石垒砌高约0.3~1.2米的护基,南面残留有数级石台阶。塔身已遭破坏,石构件散落四处,目前仅局部清理。基址最底部铺有一块长1.15、宽0.65、厚0.2米的石板,上面叠压一块边长0.5、厚0.2米的六边形石板。周边散落的石构件有须弥座圭角(与楞伽宝塔圭角相似)、六边形石板、圆锥形石柱等。塔基中还清理出土了篦点纹、萱草纹青瓷碗。从地理位置、塔基结构及散落石构件判断,该遗存应该是一个占地约20平方米、建有须弥座台基、六边形塔身、圆锥形顶的舍利塔性质的建筑物(图一六)。在遗址东南约100米的小山丘顶部有楞伽宝塔。塔平面呈八角形,高七层,为楼阁式实心石塔。石塔的建造,首先在山顶用石板修建一个边长为5.6米的八角形平台,然后在平台中央的石板上直接构建。石塔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座分为两层,下面一层加工成须弥座圭角形状,外径约1.5米;上面一层束腰,高约0.25米。束腰的壸门内雕刻有牡丹、狮子等动植物图案,壸门之间雕刻力士。束腰上面直接承托塔身,每层均设有八个佛龛(图版柒,3)。其中第一层塔身正面佛龛上部阴刻竖写两行楷书“楞伽宝塔”四字。从塔座须弥座构件的雕刻图案和工艺看,与F3台基风格完全一致,可以判断它为宋代之物。在寺院西南约100米的山坡上,也发现一个石塔基址,清理采集的石构件与“楞伽宝塔”较接近。四、出土遗物在宋代地层中出土了许多瓷器和建筑材料、石构件等遗物,在调查中也采集了一批同时代的石槽、残碑、石柱、柱础等,现择要加以介绍。(一)《清德》长安公林德黑釉带盘多为宋代青瓷、青白瓷,少量黑釉、酱釉瓷。器类有碗、盘、碟、盏、罐、钵、器盖等。碗36件。分敞口、敛口、直口三型。A型:26件。敞口碗。弧壁,深腹。G5:1,灰胎。内外施青釉,釉面有细小冰裂纹。口径17.8、圈足径5.5、高8.2厘米(图一七,3)。T0407③:30,白胎,器壁较薄。碗心鼓突,圈足细高。内外施青白釉,足内露胎。口沿内、碗心各饰一周凹弦纹,内壁刻划篦纹、萱草纹,外壁刻划斜线纹,足底墨书“山”字。口径16.5、圈足径6.2、高7.4厘米(图一七,2;图版捌,4)。T0407:23,灰白胎。施青灰釉,足内无釉。碗心刻花卉图案。口径17.2、圈足径5.5、高8.6厘米(图一七,8)。T0404:3,灰白胎。施青釉,碗心釉下刻有“净供”二字。内壁刻划萱草纹,外壁刻划斜线纹。口径12.9、圈足径4.3、高5.2厘米(图一七,1)。T0407:20,灰黄胎。厚唇。施青黄釉。内壁刻划篦划纹,外壁刻划斜线纹。口径18.3、圈足径7.1、高9.2厘米(图一七,4)。B型:7件。敛口碗。尖唇,浅弧腹。T0407③:3,灰白胎。施青绿釉。口沿内饰两道凹弦纹,内壁刻划萱草纹、篦划纹,外壁刻划竖条纹。口径16.8、残高5.8厘米(图一七,7)。C型:3件。直口碗。造型近半球形。尖唇,深弧腹,矮圈足。T0407③:14,灰白胎,施青灰釉。口径11.8、圈足径5.6、高7.2厘米(图一八,4)。另外,一些瓷碗底部有墨书文字。T0306③:8,灰胎。施青绿釉,内壁刻划萱草纹、篦划纹,外壁刻划斜线纹,足底墨书“常住”二字(图一九,1)。T0303③:17,灰黄胎。施灰白釉,内底刻划简体花卉纹,足底墨书“住”字(图一九,5)。T0406③:2,灰黄胎。施青白釉,涩圈。足底墨书“谷兴”二字(图一九,3)。T0506③:10,灰胎。施青釉。内壁刻划萱草纹,足心墨书“住”字(图一九,4)。T0604③:1,足底墨书“德直”二字(图一五,2)。盘16件。敞口,浅腹,宽圈足。T0407③:16,灰白胎。宽折沿。施灰青釉,釉层稍厚。口径10.6、圈足径6、高3.1厘米(图一八,9)。T0407③:2,灰白胎。器底较厚,足根尖细。施青绿釉,有冰裂纹。口径14.8、圈足径7.4、高4.1厘米(图一八,12)。T0307③:26,灰白胎。微卷沿,器壁较薄,器底稍厚,足根尖细。施青釉,器内刻划萱草纹、篦划纹。口径15、圈足径4.8、高3.6厘米(图一七,6)。T0407③:5,灰黄胎,质疏松。足根斜削。内施青绿釉,外施青黄釉。口径15.7、圈足径6.5、高4.8厘米(图一八,1)。T0407③:4,灰白胎,施青灰釉。口径14.9、圈足径6.8、高4.1厘米(图一八,3)。T0407③:9,灰白胎,施青白釉。口径16.2、圈足径6.5、高4.2厘米(图一七,12)。碟12件。多为敞口,浅腹,宽平底。灰白胎,施酱褐釉,外底露胎。。T0407③:20,口径9.4、底径4.6、高2.1厘米(图一八,10)。T0405③:2,直口,假圈足。口径10.8、底径4、高3.2厘米(图一八,7)。T0407③:13,口径9.2、底径4.4、高2.2厘米(图一八,8)。盏6件。尖唇,敞口,弧腹。T0405③:4,灰白胎。口沿加厚呈宽棱,小平底。施青釉。口径8.3、底径2.8、高3.5厘米(图一八,11)。T0406:28,灰白胎,施青灰釉。口径10.8、圈足径3.2、高4.3厘米(图一八,15)。T0407:15,黑胎。施黑釉,釉面有兔毫纹。口径11.5、残高4厘米(图一八,5)。H1:1,形制与上件相近。口径12.8、圈足径3.8、高5.4厘米(图一八,6)。这两件器物是典型的建窑兔毫盏。罐多出自井底、水沟中,口沿多残。胎质较松,含粗砂,内外施酱釉。T0407③:10,灰黄胎。平底。底径9.8、残高6.5厘米(图一七,5)。T0407③:29,青红胎。底附圈足。内壁饰凹凸弦纹。圈足径9.3、残高5.3厘米(图一八,2)。T0303③:23,灰白胎。挖足较浅。外壁刻划网格纹。底径8、残高8.5厘米(图一七,10)。钵1件(T0406③:5)。灰黄胎。敞口,宽沿,弧腹,矮圈足。外表施酱釉。口径13、圈足径7.4、高8厘米(图一七,9)。器盖7件。环状钮,子口,尖唇,盖面斜弧,宽沿斜平。口沿露胎。G5:2,灰白胎。施青绿釉,内壁刷一层浅绿釉。盖面刻划放射状纹饰。口径9.5、高3.5厘米(图一七,11)。T0404③:32,与上件类似。内施青白釉,釉面有冰裂纹,釉层多已剥落。口径9.8、高3.5厘米(图一八,13)。T0506③:22,盖顶残。素面。口径7.3、残高2厘米(图一八,14)。(二)建筑构件、饰件建筑构件、饰件主要出自地势较低的水沟、灰坑、井底中,主要有板瓦、筒瓦、瓦当、佛像、瓦饰,还有大量的石柱、柱础、须弥座、石槽等。板瓦灰色或红色。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略弧。素面。长25~35、宽20~26、厚0.8~1.5厘米。T0407③:33,灰色,夹细砂。长27.4、宽23.4、厚1~1.4厘米(图二〇,6)。筒瓦分带瓦当与不带瓦当两种,瓦胎分灰、红两色。不带瓦当的筒瓦造型有两种,一种器身呈半筒状,两侧平直,器壁较厚,规格略有差别,长25~30、外径9~15、厚1.1~2.2厘米;另一种是一端稍粗,一端略细呈束颈状。T0407③:32,胎色青灰,含粗砂。器表光滑,内壁有刮痕。瓦唇略残。长28、宽12.5、厚1.5厘米(图二O,7)。带瓦当的筒瓦造型同于前者,瓦当、筒瓦是分开制作,再粘合在一起。瓦当灰色。圆形。直径11~14厘米。T0303③:1,夹粗砂灰白陶。模印有抽象的人物图案。直径13.2、厚2.8厘米(图二O,1;图版捌,2)。H2:1,灰白胎,含粗砂。外部素面,中心模印折枝花卉图案。直径11、厚2.5厘米(图二O,3;图版捌,6)。T0405③:1,灰黑胎,含粗砂,质较硬。从外郭到中心模印三圈乳丁纹,乳丁纹之间模印菊瓣纹。直径11.5、厚3.1厘米(图二O,2;图版捌,5)。佛像T0407③:12,夹粗砂灰陶,质较硬,器物呈窑红色。中空,用手工捏制而成,内壁有多个手指窝痕。宽脸,长耳,大眼,给人以慈祥肃穆的感觉。宽12、高10.8、厚13.2厘米(图二O,5;图版捌,1)。瓦饰多为屋顶上的脊兽、吻兽或鸱尾的残破品。灰陶或红陶。T0407③:34,红陶。中空,器表刻划龙首图案。残长20、宽12.3、高11.5厘米(图二〇,4;图版捌,3)。石柱100多根,均由灰白、灰黑色花岗岩凿成。截面形状有方形、圆形、瓜楞形、抹角方形、六边形等。有的石柱顶部凿有长方形孔槽,用于架设梁架,有的柱体上刻有文字。石柱大小不等,最大者外径达0.5、长4米以上。G6:1,方柱,边长0.29、残高2.3米。在柱体上半段阴刻楷书“福生院比丘建慈捨”八字(图二一,左)。福生院在太姥山下,建于宋代,今寺庙无存。宋《三山志》记载:“福生院,在望海里,祥符年建”③。这类石柱可能是当时福生院和尚为国兴寺捐建的。G6:2,方柱,仅余上半段,刻有“□山比丘希志捨”字样(图二一,右)。柱础采:021,下半身呈六边形,加工成须弥座圭角、上下枭形状,上部呈覆莲形状。外径40、高36厘米。须弥座圭角多用较大石块凿成如意形状,圭角之间凿成水波状。下枭呈覆盆状,有的与圭角连在一起。束腰用高0.21米的长石板制成,刻有瑞兽、植物等图案。T0505③:2,壸门内分别刻有牡丹、瑞兽、狮子、牡丹四组图案,壸门之间刻有竹带状立柱(图二二)。石槽3件。平面呈椭圆形或长方形,剖面呈圆弧形或倒梯形,底部凿有圆形出水孔。长1.5~3.2、高0.38~0.6米。(三)法充增刻法用法收集技术图三计3件。T0505③:19,长方形石板,正面阴刻楷书“祝圣放生池”五字。长70、宽32、厚15厘米(图二三,左)。采:012,长条形石板,其上竖刻楷书“法琏捨一贯文丁酉岁募缘僧守圭记”。长90、宽25、厚14厘米(图二三,右)。T0307③:6,长方形,碑顶两侧抹角,下半段残。碑上阴刻楷书,竖读,残存四行十六字:“僧道晓奉捨钱造法堦道一所月八日住”(图二四)。五、建筑的年代、建筑布局以及各时期建筑的年代国兴寺遗址面积约5000平方米,此次发掘面积仅1300平方米,许多区域尚未涉及。因此,要彻底弄清其总体面貌、建筑布局以及各个时期建筑的年代有一定的难度,尚待今后继续扩大发掘面积。尽管如此,此次发掘揭露出了几组宋代建筑遗迹,出土了一大批遗物,根据这些资料,使我们对遗址的性质、内涵、年代等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一)舍利塔遗迹从发掘揭露出来的遗迹分析,该遗址在建筑平面布局上,是以F3及往南的石构甬道(L2)为中轴线,方向170度。中轴线两侧,从南往北分别有天井、花台、厢房等建筑,呈对称分布;在遗址北部的后山也发现有石铺地板遗迹,应为寺院的附属建筑;再往北约20米的山坡上,发现有一座舍利塔遗迹;在遗址东南约100米,建有一座石构的楼阁式的“楞伽宝塔”,在西面约100米也有一处石塔遗迹。总之,国兴寺建筑的平面布局基本上遵循中国传统的建筑方法,坐北朝南,顺着山势依中轴线排列分布。寺院的各个遗迹单位,均为石构,尤其是须弥座台基、甬道、天井、寺塔等,制作考究、刻工精美,是近年来我省发现的同期建筑中的精品。F3结构较为特殊,它建在高约0.9米的须弥座台基上,面阔仅一间(7.1米)、进深三间(长达10.5米以上);周边环绕宽2米的回廊;东西两侧设有宽5~5.6米的过道,与东、西厢房(F5、F4)相连;南侧设有踏步与甬道相连。这种面阔小于进深的佛教建筑在宋代较为少见。各个建筑单位之间均设有排水暗沟,沟口用石板雕凿成如意形状;天井、甬道均用平整的条石铺成;在天井外侧设有宽1.2~1.7米的环状花台。这些都表明,宋代国兴寺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制作、规格较高的寺院建筑。(二)寺院建筑遗迹据《三山志》、《闽书》等记载,国兴寺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敕建,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始建,由高僧师待主持。“……玄宗置图华萼楼,宣示靖王、宰辅,敕有司春秋致祭。乾符四年,敕建国兴寺于山麓,僧师待居之”④。五代时期闽王又把太姥山封为西岳,每年春秋派遣大工正周启文祭祀,禁止砍伐树木,“山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件显示异常
- 理货人员考试题及答案
- 客房考试题目及答案
- 真空垂熔工岗位操作规程考核试卷及答案
- 重冶火法精炼工技术考核试卷及答案
- 石脑油吸附分离装置操作工技术考核试卷及答案
- 竞赛规程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题库试题带答案详解
- 高炉原料工主管竞选考核试卷及答案
- 金属轧制考试题及答案
- 包子铺合伙开店协议合同
- 2025广西现代物流集团第三次招聘109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轴承装配工标准化作业考核试卷及答案
- 入住敬老院协议合同模板
- 英语教学发音课件下载
- 2025年特种设备检验人员资格考试(压力管道检验师GDS)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2025年河南省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试(案例分析与对策性论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光伏施工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挡土墙、围墙施工方案(技术标)
- 2025年中药三基试题及答案大全
- 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青光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护理查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