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地理计算能力1/44考情汇报专题二│考情汇报2/44专题备考引擎专题二│考情分析预测3/44专题二│考情分析预测4/44知识网络构建专题二│知识网络构建5/44重点关键点探究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探究点一百分比尺大小比较与缩放1.百分比尺缩放计算(1)将原百分比尺放大到n倍,则放大后百分比尺为原百分比尺×n。(2)将原百分比尺放大n倍,则放大后百分比尺为原百分比尺×(1+n)。(3)将原百分比尺缩小到1/n,则缩小后百分比尺为原百分比尺×1/n。(4)将原百分比尺缩小1/n,则缩小后百分比尺为原百分比尺×(1-1/n)。6/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2.百分比尺缩放后图幅面积改变百分比尺放大(或缩小)后图幅面积倍数,是其百分比尺放大(或缩小)到倍数平方。3.实地面积计算实地面积=图上面积÷地图百分比尺平方。百分比尺大小是按照其比值大小来衡量。判断百分比尺大小方法以下列图所表示:7/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例1[·天津卷]某校地理小组学生在滨海公路沿线山坡上,看到了几千年前形成海浪侵蚀地貌。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在学生绘制该地域由陆到海地形剖面图中,地形起伏不显著。为了突出图中地形起伏,绘图时应采取做法是()A.百分比尺不变,适当扩大图幅B.水平百分比尺不变,适当扩大垂直百分比尺C.百分比尺不变,适当缩小图幅D.垂直百分比尺不变,适当扩大水平百分比尺8/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B【解析】在地形剖面图中,垂直百分比尺选择要考虑到地面起伏大小,普通地图所表示范围内,实际垂直高度远小于水平距离,所以,要突出地形起伏,绘图时应选择较大垂直百分比尺。【点评】在解答包括百分比尺计算和比较相关题目时,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单位关系,在进行百分比尺计算时,尤其要注意二者单位统一。二是百分比尺大小与百分比尺分母关系。百分比尺分母越大,百分比尺越小,反之越大,不能把百分比尺大小与百分比尺分母大小等同起来。三是水平百分比尺和垂直百分比尺关系。为了能更加好地显示地形起伏,普通将垂直百分比尺设置为水平百分比尺5~20倍。垂直百分比尺越大,起伏越显著,反之不显著。9/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变式题
阿根廷国土面积约为278万km2,假如在百分比尺1︰1000000地图上绘出来时,图上面积为()A.278cm2B.2780cm2C.27800cm2D.278000cm210/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C【解析】阿根廷国土面积约为278万km2,即27800000000000000cm2,由图上面积=实地面积×百分比尺平方可得出阿根廷图上面积为27800cm2。11/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探究点一点拨】◎探点——百分比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程度,也叫缩尺。公式为:百分比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认知——百分比尺大小直接决定着图幅大小和表示内容丰富与详略。判断距离长短、地形坡度大小、风力强弱等都要注意不一样幅地图百分比尺大小;这是高考考查地图知识常见方式。◎关键——利用百分比尺计算公式时,要将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换算成同一单位。12/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探究点二时间计算1.地方时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两地经度差(度)×4分钟(东加西减)。2.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所求地域时=已知地域时±两地时区差×1小时。正负号选取标准:东加西减(所求地位于已知地东面,取“+”;位于西面,取“-”)。注意事项:计算时采取全天二十四小时制。①若求出时间大于24,则减去二十四小时,日期加一天;若求出时间为负值,则加上二十四小时,日期减一天(日期加减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及闰年等原因)。②若有航程时间,在已算好时间上再加上航行(飞行)时间。13/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3.北京时间和国际标按时间我国东西跨五个时区,为了使用上方便,全国统一采取北京所在东八区区时,称为“北京时间”。“北京时间”采取是120°E地方时,而不是北京(116°E)地方时,“北京时间”比北京地方时早16分钟。以0°经线地方时作为国际上统一采取标按时间,称国际标按时间,即格林尼治时间,又称世界时。国际标按时间惯用于国际协定、国际通讯、天文观察和推算以及一些国际性事务中,以取得全球一致性,在航海定位和极地科考中更是广泛应用。14/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4.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刻计算(1)昼夜长短计算①已知昼弧和夜弧所跨经度数,求昼长和夜长:昼长(或夜长)=昼弧经度数(或夜弧经度数)/15°昼长(或夜长)=24×昼弧长(或夜弧长)/纬线长②已知日出和日落时间(时刻),求昼长和夜长: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12时-日出时刻)×2=(日落时刻-12时)×2夜长=(24时-日落时刻)×2=日出时刻×2③已知昼长二分之一(即半昼长,也就是早晨或下午时段)或者夜长二分之一(即午夜长,也就是上午夜或下午夜时段),求昼长或夜长:昼长=半昼长×2=二十四小时-午夜长×2夜长=午夜长×2=二十四小时-半昼长×215/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④据另二分之一球同纬度昼长(夜长)确定:某纬度昼(夜)长等于另二分之一球同纬度夜(昼)长。(2)太阳出没时刻计算①据晨昏线与当地纬线交点确定:晨线与该纬线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日出时刻,昏线与该纬线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日落时刻。②据昼夜长短确定:日出时刻=12:00-昼长/2=0:00+夜长/2日落时刻=12:00+昼长/2=24:00-夜长/216/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5.不一样日期在地球上所占百分比在地球上,分隔日期界限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要求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简称国际日界限,它在地球上位置是固定不变,实际上,国际日界限并不完全在180°经线上,而是稍有波折;另一条则是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经线,即自然日界限,它是由地球自转而形成日期起点或终点,伴随地球自转自东向西移动。自然日界限与人为日界限有可能重合,即180°经线地方时为0点时,此时全球同属一个日期。解答相关某一日期范围占全球百分比问题,首先要明确地球上实际新一天起点(0时)所在经线及其经度,然后再计算自该经线向东至日界限(180°经线)范围占全球份额(此为新一天在全球所占百分比)。以上计算是地方时,在实际解题中,我们还要考虑区时问题。17/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例2[·重庆卷]某地北京时间6月22日6时左右日出,13时太阳高度角到达最大,约83°。回答(1)~(2)题。(1)该地最可能是()A.北京B.沈阳C.成都D.海口(2)该地当日早晨太阳高度角到达36°时,布宜诺斯艾利斯(西四区)区时约为()A.6月21日9时B.6月21日21时C.6月22日9时D.6月22日21时18/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1)C(2)B【解析】第(1)题,当北京时间为6月22日13点时,此地太阳高度达最大值83°,即此地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为83°,由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得此地纬度为16°26′N或30°26′N;由北京时间13点时,此地为正午12点可得此地经度为105°E。由此得出该城市可能为成都。第(2)题,据上题可知此地当地时间5点日出,到12点太阳高度由0°增大到最大83°需要7个小时左右,大约每小时太阳升高12°,当太阳高度为36°时,应为日出3小时后,即105°E(东七区)地方时为8点,进而可得出西四区区时为6月21日21时,故选B项。19/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变式题
下列图为北半球夏六个月同日甲、乙两地太阳高度随时间改变情况,读图完成(1)~(2)题。(1)太阳直射点纬度是()A.10°NB.15°NC.20°ND.23.5°S(2)甲、乙两地最短距离约为()A.2220千米B.4440千米C.6660千米D.8880千米20/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1)C(2)D【解析】第(1)题,由甲图可知当地发生了极昼,北京时间12时,当地0时太阳高度为10°;正午太阳高度为30°,解出当地位置为(80°N,60°W),直射点纬度为20°N。第(2)题,由乙图可知乙昼夜平分,因为此时不是二分日,故知乙在赤道;北京时间12时,乙地为午夜,乙地经度为60°W,故乙地地理坐标为(0°,60°W)。解出甲乙距离约为8880千米。21/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探究点二点拨】◎时间计算——计算时间首先必须区分地方时、区时、国际标按时间和北京时间等时间概念区分和含义,明确所求点经度位置,并在所给条件中找到某一条经线经度数和该经线时间,然后依据东加西减方法计算。◎昼夜长短计算——明确昼弧和夜弧概念,昼夜长短取决于昼弧和夜弧所对应弧度大小。求某地日出、日落时间关键是找到所求点所在纬线与晨线(或昏线)交点,该点地方时即日出(或日落)时间。◎日期百分比——结合自然日界限和人为日界限明确新旧日期范围是判断不一样日期范围大小关键。22/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探究点三等高线图中“三度”计算1.等高线地形图上相关高度计算(1)计算两地间相对高度从等高线上读出任意两点海拔高度,就能够计算这两点相对高度:H相=H甲-H乙。(2)估算某地形区相对高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若某地形区最小等高线值为H低,最大等高线值为H高,该图等高距为d,则该地形区相对高度为:H高-H低<H相<H高-H低+2d。其最大相对高度靠近(H高-H低+2d),最小相对高度靠近(H高-H低)。23/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3)估算陡崖相对高度普通情况下,等高线不能相交,因为同一点不会有两个海拔。但在陡崖处,等高线能够重合。假设陡崖处重合等高线有n条,等高距为d,则陡崖相对高度H取值范围是:(n-1)d≤H<(n+1)d。(4)估算陡崖绝对高度①陡崖崖顶绝对高度范围为:H大≤H<H大+d。“H大”指重合等高线中数值最大。②陡崖崖底绝对高度范围为:H小-d<H≤H小。其中“H小”是指重合等高线中数值最小。24/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2.等高线地形图中坡度比较坡度=高差/水平距离=高差/(图上距离/百分比尺)=高差/图上距离×百分比尺。3.等高线地形图中两地间温差计算已知某地气温和两地间相对高度H相,依据气温垂直递减率(0.6℃/100m)能够计算这两地间气温差异:T差=0.6H相。25/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例3[·课标全国卷]读图2-4,完成(1)~(2)题。(1)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A.50mB.55mC.60mD.65m(2)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坝顶长度约()A.15mB.40mC.65mD.90m26/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1)C(2)B【解析】第(1)题,图中最高处海拔在80~85米之间,最低处海拔在20~25米之间,所以最大高差无限靠近65米,但不能是65米。第(2)题,在河流①与②之间等高线最窄处修建大坝,依据坝高并结合百分比尺可知,坝顶长度约为50米五分之四,所以坝顶长度约为40米。27/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变式题
读某地等高线图(等高距:100米),回答(1)~(2)题。(1)P点与Q点之间相对高度可能是()A.190mB.385mC.550mD.632m(2)若P地一观察者测得当地温度为20℃时,Q地最高温度是()A.21.8℃B.18.2℃C.23℃D.17℃28/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1)B(2)B【解析】第(1)题,河流发源于山谷中,所以b高于a,图中等高距为100米,a、b高度分别为200米、500米,依据闭合等高线判断规律知P、Q高度范围分别是:100<P<200、500<Q<600,利用交叉相减法能够计算出P、Q两地之间相对高度为300<H<500。第(2)题,P、Q最小高差靠近300米,依据温度随海拔递减规律可知,Q地最高温度为20℃-300米×0.6℃/100米=18.2℃。29/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探究点三点拨】◎高度计算——绝对高度相对海平面而言,相对高度是相对某一地点来说,其单位为米、千米等高度单位。计算高度关键是对等高线图判读熟练程度及相关公式利用。◎坡度计算——坡度是一个比值,是坡面垂直高度和水平宽度比,计算关键是结合等高线地形图找准垂直高度和水平宽度,然后进行计算。◎温度计算——等高线地形图中温度计算关键是把握气温随海拔垂直改变规律,熟练利用公式得出正确答案。30/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探究点四人口与城市问题相关计算1.人口问题相关计算(1)人口出生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域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口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通惯用千分率(‰)或百分率(%)表示。人口出生率=出生人数/人口总数×100%。(2)人口生育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域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口数与同期育龄妇女总数之比。通惯用千分率(‰)或百分率(%)表示。生育率=出生人数/育龄妇女(15~49岁女性)人数×100%。普通情况下,生育率越高,出生率越高。31/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3)人口死亡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域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口数与同期人口总数比值。通惯用千分率(‰)或百分率(%)表示。人口死亡率=死亡人数/人口总数×100%。(4)人口自然增加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域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与人口总数比重,或者说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域年净增人数与总人数之比。通惯用千分率(‰)或百分率(%)表示。人口自然增加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100%。32/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5)人口增加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域一定时期内人口改变数(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迁移人口)与人口总数之比。通惯用千分率(‰)或百分率(%)表示。人口增加率=人口自然增加率+人口迁移率(迁入大于迁出为正,迁入小于迁出为负)。人口增加率=(现有些人口-原有些人口)/原有些人口×100%=自然增加率(出生率-死亡率)+机械增加率(迁入率-迁出率)。(6)人口密度某地人口与土地面积之比。通惯用人/平方千米表示。人口密度=人口/面积。33/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7)人口算术密度表示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通惯用人/平方千米表示。人口算术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8)人口生理密度表示总人口与耕地面积之比。通惯用人/平方千米表示。人口生理密度=总人口数/可耕地面积。2.城市问题相关计算(1)城市化水平计算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数/该地域总人口数×100%。(2)人均GDP增加率=(某时段末GDP总量-该时段初GDP总量)/该时段初人口总数。34/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例4[·重庆卷]图2-6表示—间我国各省(市、区)省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年为统计单位,不包含港澳台地域)。读图回答下题。图中能够反应省际人口迁移情况是()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B.净迁移率小于-5%省(市、区)多C.净迁移率大于10%省(市、区)少D.全部省(市、区)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35/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由图能够看出迁入率最大值(18%左右)大于迁出率最大值(6.5%左右),A项错;净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经过计算可知净迁移率小于-5%省区应该比较少,C项是正确;由图中数据能够直接排除D项。36/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变式题
人口增加可分为自然增加和机械增加(人口迁移为主因)两种方式。读甲、乙、丙、丁四个城市某年人口改变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1)若图中四个城市年初人口规模相当,人口自然增加率最高是________。乙城市人口增加方式属于________。(2)四个城市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较多是________。简述判断理由。37/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1)丙机械增加(2)乙甲、丁为人口净迁出地,人口规模在减小;丙人口增加主要靠人口自然增加,且人口迁移目标地为乙;乙人口自然增加为负值,城市规模扩大靠大量外来人口迁入。【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中数据,经计算可知丙城市人口自然增加数是1800,若图中四个城市年初人口规模相当,则丙城市人口自然增加率最高。乙城市人口自然增加数是-1000,但该年迁入人口数是3500,人口增加为机械增加。第(2)题,经济原因是人口迁移主要原因,乙城市人口迁入数最多,说明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38/44专题二│重点关键点探究【探究点四点拨】◎相关人口计算——依据条件找出新增(或死亡)人口及其原有些人口数值是基础,掌握并能利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得出正确结论是关键。◎相关密度计算——明确相关人口数量及所在区域面积是基础,掌握并能利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得出正确结论是关键。◎相关城市化问题计算——城市化最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明确城市化概念是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抽纱绣片剪裁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碳九石油树脂装置操作工新员工考核试卷及答案
- 牙刷刷毛储存条件优化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锅炉管阀检修工主管竞选考核试卷及答案
- 应聘者面试题库及答案
- 银行转正测试题目及答案
- 银行英语面试题及答案
- 给排水专业试题及答案
- 养老护理专业试题
-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 CJJ166-2011 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
- 化肥欠款协议模板
- “对校园欺凌说不”主题班会课件
- PLC电气控制设计污水处理系统样本
- 青春筑梦强国有我
- 新一代5G网络-全网部署与优化
- 导学案:化学合成材料
- 高中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方案七篇
- MT-T 1199-2023 煤矿用防爆柴油机无轨胶轮运输车辆通用安全技术条件
- Linux系统基础操作培训文档
- 石油化工工艺装置蒸汽管道配管的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