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学人文精神探析_第1页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学人文精神探析_第2页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学人文精神探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学人文精神探析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它指的是人们生活的最后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基于对人类伦理的强调。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为人类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的经验和方法,其广博精深的文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医学人文精神。这一切既体现在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又体现在医家的医疗实践活动中。1中国医学中“仁”与“道”的统一“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学给医学下的定义。汉代以后,人们称医术为“仁术”,称医家为“仁义之士”。“术”即“方术”,是能为病人解除疾痛的医疗技术;“仁”即“仁爱”,是对病人的恻隐之心,怜爱之情,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中国传统医学对医学的定义强调“仁”与“术”的统一,认识到“仁”是医学的核心和特质,具有浓厚的人文意识。如《医门法律》中喻昌说:“医,仁术也”。《医门十要》指出:“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历代医家认识到医学不但是“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技术,还强调医者要有一颗同情病人、真诚地为病人解除痛苦的“仁爱”之心,尊重生命,关爱病人,充满人道主义,做到有“仁心仁术”兼备。可见,“医乃仁术”是医术与医德的统一,是医学职业精神的写照,要求医者必须具备医学人文精神,代表了中国文化对医学的基本看法,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对医学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2中国的人是贵,生命至上的精神基础和载体医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它以治病救人和增进人的健康为天职。人是一切医疗活动的中心和目的,治病是救人的手段和途径。医学时刻以尊重人和人的生命,贯彻人的决定性价值为原则,使生命科学和人文主义相结合,是最具人文精神的科学。所以,以人为本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基本出发点。蕴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上的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和“生命”有着至重的价值。其以生为贵、以人为本的思想相当鲜明。《内经》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荀子谓:“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是万物之中最宝贵的,是一切价值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和载体,已成为历代医家和思想家们的共识。有关保存人的生命的话题也屡见于先哲们的著述之中,他们遇病魔损害健康甚至夺走生命之事,总是痛心疾首。《内经》中黄帝说:“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使面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孙思邈肯定地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所至,德逾于此”。中国传统医学充分肯定了人的伟大,人生命的宝贵,认识到以积极现实的态度防治疾病,尊重生命,以人为本,是医学的基本出发点,具有医学人文精神。3“医生父母心”:临床的“”思维几千年来,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传统医学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逐渐形成了“仁爱救人”的崇高医德,并以之作为医者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规定了行医的目的是出于对病人的救助、爱护与关怀,而非出于其他的功利或谋私之心。清·费伯雄说“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仁爱”是“医乃仁术”思想的核心,也是“贵人”思想的延伸,是体现和实现人本思想的过程。它包括不忍、博爱、赤诚三个层次。“不忍”即对人的恻隐之心。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道出了不忍之心是医者首要必备的品质,是行医救人的前提。博爱,即以爱己、爱亲之心泛爱众生。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有:“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种博爱的思想,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不分贫富,不论长幼,就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都同样施以深切的同情与救助,这是对病人最好的关爱,最好的尊重,是医学人文精神最好的体现。“医者父母心”即此谓也。赤诚,即至诚。是以完全真实可信、不虚伪的态度对待病人,是医者必备的品质,也是衡量医者“仁爱救人”的重要尺度。4“暖”用“慈悲为怀”医学对生命和健康的维护、对人的关爱,其对象不只是个人,还应该包括整个社会,普罗大众。“济世救人”是中国历代医家所追求的崇高理想人格,并以之作为行医的座右铭。其助人于困难之际,救人于危急之时,是最具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善行,是医学人文精神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杏林春暖”一向被作为赞扬医生医德高尚、济世救人的善行的溢美之词。它讲的就是三国时代有个叫董奉的医生,慈悲为怀,行医济世不收钱的故事。苏耽“桔井泉香”;李时珍“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都是此等流芳百世的佳话。每当瘟疫流行,传染病肆意时,大医们不忍生灵涂炭,竭尽全力拯救人们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征服病魔,活人无数,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丰功伟绩,更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光辉写照。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奠定了临证医学的基础,功盖千秋,福泽万代。明代名医吴有性对瘟疫“静心穷理”,创立“戾气”学说,对防治传染病做出了重大贡献,济世救人的功德不可斗量。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清代吴鞠通写《温疫论》、王孟英作《霍乱论》等等,他们敬畏生命,济世活人,造福苍生,这些高尚的行为,不仅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最好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实质所在。5从“神”到“机”,从“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思维方法确定了患者治疗患者基中国传统医学以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思想构筑其理论框架,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形成其独具特色的医学观和诊疗方法。并把人与自然界、社会及精神因素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观察和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思想,更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符合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在要求。由《内经》确立的整体观念强调天人相应、藏象相关、形神合一,认为天-地-人-神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系统,这种自然—社会—形神医学模式强调医者治病不仅要根据人体本身的生理情况,而且要联系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立足社会生活分析人的精神状态来把握病情,认识疾病根源和人的健康状况,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内经》说“人以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强调人与自然界的众多变化相对应。《医宗必读》指出:“大抵富贵之人必劳心,贫贱之人必劳力,……,故富贵之疾,宜于补正;贫贱之疾,利于攻邪”。说明了社会环境的变化,容易造成人身心机能的改变。因而要求医者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傍人事”。中国传统医学独具特色的辨证论治以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医生直接从病人身上收集病情资料、获悉信息的重要手段,主张医患之间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和沟通。这样医患在面对面的近距离接触中,病人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医生的关注,因而体验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病人的多种需要随之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满足和部分满足。这一过程就是一付绝好的灵丹妙药,不但有助于患者对康寿之需求的某种满足,更体现了对患者情感和意志的尊重和关注,《内经》说:“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意志与其病也”。这种“以病人为中心”的传统医学模式,明显有别于近代以来“以疾病为中心、以技术为统帅”的西方生物医学模式,更充分体现了医学人文精神的真谛——尊重和关爱病人,尊重和关爱作为病人的人。6注重保健的意义纵观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防患思想向来受到医家的重视。《内经》有“圣人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说法。这“治未病”思想,跳出了有病治病的对抗性思维的局限,将疾病扼杀于未萌之际,真正的以人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以维护健康而不是以治病为目的。晋·葛洪在《抱朴子》里说“至人消未起之病,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最早建立疾病的三级预防理论,其防病治病的前瞻性意识更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充满人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