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事物观察看语言的重要性
2004年,日本著名的日本语言专家坂垣雄先生为会议举办了一场题为“世界第一”的精彩学术讲座。针对“世界是一体的”这么一种思潮,野元教授从语言学的角度提出了明确的质疑。曾任上海外国语大学专家的松下教子先生在讨论时表示,她是抱着“世界は一つである”(世界是一体的)这一观点来参加研讨会的,野元教授的演讲使其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从而对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野元菊雄教授的演讲从词汇学、语法学的角度,以爱斯基摩语(Eskimo一个居住在北美北端冰原,以食生肉为主的民族)中有关雪的词汇、英语中有关牛肉的词汇、日语中有关鯔鱼(一种随着各个生长期而有不同名称的所谓发财鱼)的词汇为例,通俗易懂地阐述了语言犹如带有各种色彩的滤色镜,人们可以透过各种色彩的“滤色镜”,即通过不同的语言去观察并发现世界上有些事物看似相同而实际上却又不尽相同的这一哲理。语言是一种文化。而作为文化,与除了语言之外的文化之间也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这里所说的文化的概念并非是人们通常所指的文学艺术等那种经过提炼升华过的文化,而是指那种父传子、子传孙的具有民族性的传承行为及其思维模式。这种对文化的认识,已经成为当今语言学或人类社会学领域的共识。这种意义上的文化差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胜枚举。就中日饮食文化而言,日语中有关鱼类名称的汉字词汇非常丰富,不用说,这与其所处的四面环海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日语中带有鱼字部首的汉字有上百字。当然,其中包括了许多由日本人根据“六书”造字原理创造的日本“国字”汉字。与此相比,汉语中有关猪马牛羊等动物的名称及其各个部位、内脏的名称之多可以和英语相抗衡。这些词汇差异无疑是基于中日两国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结构的不同而形成的。日本的著名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曾经指出,日语的固有词汇中,表示动物内脏的仅有“肝(kimo)”和“肠(wata)”这两个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日本民族的食鱼性而非食肉性这一文化所致。金田一博士的这一观点,追根溯源,《后汉书》〈倭传〉里“无牛马虎豹羊鹊鹊或作鶏”(原文为竖版———笔者注)的记载可能是最原始的佐证。长期以来,日本人由于受佛教的影响,直至明治时代,仍然视“食肉”为野蛮的行为。明治9年(1876年)发行的《音训新闻字引》(日本一种汉字词汇字典———作者注)对“文明”一词的解释是:文明トハ人道ノ礼儀正シク優美ナルヲ云。今文明ト称スレドモ世人ノ行ヲ見ルニ多ク疎暴野蛮肉食ヲ是トシ。(以下省略)/(所谓文明即云人道礼仪之端正优美也。当世虽称文明,观世人之行态,多以粗暴野蛮食肉为是也。)“食肉”文化是进入明治时代之后,在“文明开化”的旗帜下作为西方近代文明之一而被引进日本社会的。明治时期的著名作家仮名垣鲁文在『安愚乐锅』(1871年)一书里对食肉一事大加赞誉。““士農工商老若男女、腎愚貧福おしなべて、牛鍋食はねば開化不進奴”(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福必须团结一致,若不吃牛锅,文明开化就无法得以推进)。当时流行的“文化锅”“文化包丁”这些带有“文化”前缀的词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而“鋤焼”“牛丼”等牛肉的食用法也作为这个时代的产物逐步演变成为深受大众青睐的方便主食而被固定下来。其中,“牛丼”还在上个世纪末又以日本文化的面貌成功地打进了美国的快餐社会。语言与文化有其各自的结构。一般来说,人们容易将自己或本民族的文化内容有意无意地扩大化、绝对化,认为自己的文化具有普遍性,无疑,这是对构成文化的重要要素———语言的错误理解的开端。比方说“汤”和“匙”这两个单词,英语里与之对应的一般为“soup”和“spoon”。但是,东方人用汤匙喝汤与欧美人用“spoon”喝“soup”却是两个不同的文化形式。且不说汤的内容有着很大的区别,即便是进食和餐具的使用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西方人在喝汤时,汤匙的方向基本上是与面部构成直角,将汤匙送入口中,汤汁在很大程度上是被送入口内的。而中国人和日本人喝汤时,汤匙的方向基本上是与面部平行,且尽量用嘴来喝汤匙里的汤的。日前,某电视台的“生活时尚”栏目里播放了一个教人如何正确食用西餐的节目。电视里的境外礼仪讲师非常热心地纠正了示范者的刀叉匙的使用顺序,而对其错误的进食方法却视而不见。这是因为,刀叉匙的使用顺序反映在文化特征上属显性文化(overtculture),比较容易观察。而进食方法相对于刀叉匙的使用顺序这一显性文化来说,则是不太为人们所重视、且难以观察并掌握的隐性文化(covertculture)。现在回想起来,或许电视台的礼仪讲师本人也未必留意到这之间的差异。同样是亚洲人,中国人和日本人都使用筷子吃饭。中国的筷子粗长而头圆,日本的筷子细短而头尖。不仅如此,中国人和日本人放筷子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陆留弟教授根据这种文化特征,称前者为“推”的文化,后者为“拉”的文化。同样,野元菊雄教授曾在《日本人と日本语》一书里,根据自己在伦敦大学执教的经历,列举了欧洲人的锯、刨的用法,铅笔的削法,割草机的移动方法等与日本的不同,提出了欧美文化是“推”的文化,而日本文化是“拉”的文化的观点。综观现实,常常看到持有英语水平8级证书的高材生不能胜任简单的口译,持有日语能力1级(2,000汉字,10,000单词)证书的不会开口说话等报道。究其原因,主要因为我们的外语教学(特别是证书班)一味追求升学率,存在着严重脱离实际、不重视所学语种的文化的现象,导致学生对语言之外的基本常识缺乏一定的了解。日本著名语言学者铃木孝夫曾经针对这种现象指出:“外语教学中更重要的应该在于让学生认识到所学外语可以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来观察这个世界。遗憾的是这一任何人任何地方都可以办到的事,在实际的外语教学中毫无例外地被忽视了”。现今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的轻视母语文化的现象则尤为令人遗憾和忧虑。语言是一种滤色镜。通过各种语言,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对同一事物进行观察,进而得出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结论。野元菊雄教授在演讲中,将这种哲理深入浅出地切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