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时世》的艺术特色_第1页
《艰难时世》的艺术特色_第2页
《艰难时世》的艺术特色_第3页
《艰难时世》的艺术特色_第4页
《艰难时世》的艺术特色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艰难时世》的艺术特色

《困难时期》出版于1854年,是科克斯特的第十部小说。小说虚构工业化城镇“焦煤镇”,刻画了两个核心人物Gradgrind和Bounderby。Gradgrind是个五金批发商,后来凭借经济实力成为该区的一名国会议员。Dickens批判以他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哲学,仅以利益为驱动,全然不顾情感和人性,是不道德的。另一个人物Bounderby,既是银行家、商业家,又是工业家,掌握着焦煤镇的命运,对工人阶级进行最大限度的压榨,是唯利是图的典型代表。与Dickens的其他作品相比,《艰难时世》有很多独特之处。首先,就其篇幅而言,这是Dickens长篇小说中最短的一部。第二,它在报刊《家常话》(HouseholdWords)每周连载之时,没有前言和任何插图,而且Dickens之前的作品都是以每月连载的形式发表。第三,Dickens大部分小说都以伦敦为背景,唯独这部,没有涉及伦敦的场景,而是在一个虚构的工业化污染严重的焦煤镇展开。Dickens一生创作了15部长篇小说,赵炎秋把它划分到了“第二时期,即从1842年至1858年”11,它属于Dickens的中期作品。《雾都孤儿》发表于1838年,是Dickens早期作品。它讲述了孤儿OliverTwist的悲惨遭遇:从小生活在孤儿院里,后来去做童工,当过学徒,他只身前往伦敦,但却不慎误入贼窝,被迫参与偷盗行为,之后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可谓是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查出了他真实身份,过上了幸福生活。通过研究《艰难时世》与它的差异,可以看出Dickens创作过程的变化,另外,两本小说篇幅相当且均为叙述性文体,因此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本文拟使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试图甄别出Dickens中期作品的特殊文体风格。一、语料库文学文体学文学文体学的本质就是用语言学的手段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文学意义及美学价值,是众多学科交叉性的研究,它包括文学、语言学、文章学、美学和心理学等等。传统的文学文体学研究通常通过不同视阈,不同理论对文学文本进行阐释,在一定程度缺乏了客观性和全面性。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语料库语言学逐渐兴起并被广泛运用到文体学研究之中,进而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即语料库文学文体学。语料库文学文体学是利用语料库的手段来分析储存为电子格式的文学文本。迄今为止,基于语料库文学文体学研究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文学作品的主要方法,例如:Mahlberg(2007)使用语料库的手段对Dickens作品中的模糊词汇进行了详细地阐释;Starcke(2009)对Austin中Persuasion做了语料库文体学分析,重点研究了其中的词组。二、收集和研究文献1做了词性附码。三、分析与讨论文件(一)《艰难时世》与《雾都孤儿》的比较类符形符比(Type/TokenRatio,简称TTR)是指特定语料库中类符数(type)和形符数(token)的比值。它们的比值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本用词的变化性,即TTR值越大,说明该文本所使用的不同词汇量越多,反之词汇量则越小。超过1,000词的语料库一般使用标准化类符形符比(Std.TTR)来衡量用词的丰富程度,即按一定的长度(通常是是1,000个形符)分段计算文本的类符形符比。表1对两个语料库的类符数、形符数及Std.TTR进行了统计:由表1可知,《艰难时世》的形符数为105,692;《雾都孤儿》为159,017;这说明它的篇幅略短于《雾都孤儿》,此外,它的Std.TTR为41.66,而《雾都孤儿》的Std.TT为44.12。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χ2=217.24,p<0.01)。这个结果意味着,《艰难时世》在用词丰富程度上低于《雾都孤儿》。这是因为:首先,两部作品的读者群体不同。《艰难时世》有非常明确的读者群体,即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在创作之初,Dickens还参加了一次工会会议,为小说寻找素材。Johnson(1952)回忆:“Dickens一生就参加了一次工会会议,是在1854年1月,当时正值普雷斯顿工人罢工。”811由于工人阶级这一读者群体受教育水平有限,因此,为了方便他们理解这部作品,Dickens在词语的使用上,变化较小,简单易懂。而《雾都孤儿》,作为一部Dickens早期的作品,读者受众广泛,它既要迎合上流社会的审美要求,又要照顾普通平民的阅读能力,所以Dickens在《雾都孤儿》中,用词的变化性更高。正如赵炎秋所讲:“Dickens使小说成为真正大众化的艺术形式。”14第二,两者故事情节发展方面,有很大不同。《艰难时世》是一个悲剧,从开头介绍以Gradgrind为代表的“事实哲学”,到最后描写这一哲学带来的人生悲剧,包括Gradgrind自身的悲剧以及他儿子和女儿的悲剧。整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平缓,没有大起大落。而《雾都孤儿》中,OliverTwist经历几次大起大落,最后得到好心人帮助,以喜剧形式而终。因此,平缓的故事情节导致《艰难时世》中的用词丰富程度受到限制。(二)与《艰难时世》及《雾都孤儿》的比较平均句长指的是文本中句子的平均长度(由单词数量表示);而句长标准差反映的是文本中句子的长度在平均句长左右浮动的程度,标准差越高说明文本中句子长短变化越大,句式越为灵活,可读性也就越强。平均句长及句长标准差通常被认为是用来衡量作者文体风格的典型因素(高博,2012)。表2统计了两个语料库的句长信息:从表2可以看出,《艰难时世》平均句长为14.97,句长标准差为14.83,《雾都孤儿》的平均句长为16.13,句长标准差为16.18。t检验结果显示两者存在显著差异(t=4.82,p<0.01)。这说明,《艰难时世》用句更为简单且句式变化程度低于《雾都孤儿》。首先,《艰难时世》包含很多人物对话,口语较多,决定了文本句式较短。而且小说背景局限于焦煤镇,其中的主要人物都未受过良好教育。小说主人公Gradgrind是五金销售商,而银行家Bounderby家财万贯,但思维简单,说话谈吐非常粗野,除了对钱关心外,其他都毫无兴趣。小说其他人物包括工人和杂技团的人员,很多英语发音都不标准,Dickens在小说中特意安排,从而让这些人物看起来栩栩如生,符合他们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这都造成整本小说句式简单化,以便反映焦煤镇小城的真实生活。而《雾都孤儿》主要是以大都市伦敦为背景,涉及生活诸多方面。小说人物来自各个不同阶层,在处理上流社会的语言关系时,句式相对较复杂。第二,两部作品主题存在差异。《艰难时世》具有明显的针砭时弊主题,批判性强,导致语言直白,句式较短。赵炎秋指出“《艰难时世》批判功利主义。……Dickens批判时,只抓住了一面,则忽略了另一面。这有时造成了某种片面性。但Dickens宁愿犯这种片面性的错误,也不愿使自己的立场模糊,使读者产生误解,无所适从。”44紧扣批判功利主义这一主题,小说的故事性反而处于次要地位,那么在句式方面相对简单直白,句式较短。《雾都孤儿》则是有多个主题,涉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救济院、童工以及帮派吸收青少年参与犯罪等等。因此,由于紧扣单一主题,它在用句方面要比《雾都孤儿》简单。(三)《艰难时世》与《雾都孤儿》词汇密度是指在特定语料库中实词在总词数中所占的比例。根据胡壮麟的分类,英语中的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副词和动词;而虚词主要包括连词、介词、代词和冠词。165词汇密度的大小直接反映了译文中信息承载量的多少及文本的难易程度,即词汇密度越高,说明该文本中实词所占比例就越大,信息量也就越大,文本的阅读难度也就越高。223-243本研究借鉴了胡壮麟的词性分类并采用是Ure(1971)提出的计算词汇密度的方法,即词汇密度=实词总量/总词数×100%。通过对两个语料库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就词汇密度而言,《艰难时世》明显低于《雾都孤儿》(χ2=321.58,p<0.01)。这说明《艰难时世》用词更为简洁,承载的信息量小于《雾都孤儿》,文本更加容易让读者理解。首先,《艰难时世》受到发表形式的极大限制。它以每周连载的形式发表在《家常话》。在这之前,他的作品都是以每月连载形式发表,即每月Dickens要写32页,可以很方便的分为2到3个章节,但是,现在以每周连载形式出版,即一个故事章节要浓缩在8页纸内,难度相当大。正如Dickens曾对好友Foster抱怨到:“这种写作空间,真是让人难以忍受。宛如一个人平时在宽阔的室外空间活动,如今却只能在狭小房间内活动一般。”203每周连载的形式,导致Dickens不得不在有限的篇幅内,把语言做到最简化。在细节上,他的描写更加简洁,与先前每月连载的作品大为不同。“由于篇幅的限制,Dickens在细节上用词简洁,整部小说都可以看出这一点,尤其是如果把《艰难时世》的开篇第一章和《荒凉山庄》的第一章对比的话,更加明显。”203这就导致了《艰难时世》的词汇密度较低。第二,《艰难时世》是一个寓言性质的小说,正如Leavis(1950)所言:“这部小说就是一部道德寓言,对此我无需更多阐释,这部寓言中的人物、情节等等,所代表的含义是清晰易懂的。”227作为寓言性质的故事,它必须简洁,才能被读者理解。(四).作为完成时机的助动词“had”的使用张道真(2002:210)曾把过去完成时态用法分为三大类型:“1)过去完成时表示过去某时前某事业已发生;2)过去时间有时由一时间状语表示出来,但在更多情况下时间都由上下文表示出来;3)这个时态还可用在故事中追叙更早时间发生的事。”《艰难时世》有大量倒叙和插叙,为了叙述故事中过去以前的事情,就需要借助完成时用法。使用WordSmith工具,对两部作品高频词汇进行了检索,从图2中可以看出,“had”一词在《艰难时世》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排在了18位。从图3中的高频词汇并没有“had”或者“have”的出现。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一方面,两部作品有很大差别。随后对《艰难时世》全文中的“had”一词进行再次检索分析,从图2可以看出,65%以上的“had”都是作为完成时态中的助动词出现,也就说明《艰难时世》中使用较多完成时。究其原因,第一,是由小说情节中因果逻辑关系决定的。朱虹(1985:3)指出:“在《艰难时世》中,Dickens首先通过搞实业起家的议员Gradgrind的形象以及他推行的‘事实和数字’的‘哲学’揭露和抨击以边沁为代表的曼彻斯特学派,即代表自由资产阶级利益的功利主义哲学。”小说以揭露功利主为目的,整个前半部分,可以说,是先做铺垫,描述“功利主义”的存在形态,而后半部分,则开始凸显“功利主义”的不良影响,这个从小说的三大部分之标题也可以看出,比如第一部分叫做“Sowing”,第二部分叫做“Reaping”,第三部分叫做“Garnering”1。有明显的前因后果关系。所以,在表述前半部分对后半部分造成的影响之时,Dickens需要借助大量的完成时态,来渲染这种“功利主义”对当时生活在焦煤镇的人们带来了怎样深刻的影响和变化。而完成时态,则正好是为了体现过去某一时间或动作之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动作,并强调其对过去造成的影响。第二,从结构上看,《艰难时世》中存在着大量的倒叙和插叙。在已叙述了过去发生的事情后,反过来追述或补述以前发生的动作时,常使用过去完成时。例如,在介绍人物Gradgrind时,第一章是从他的语言出发,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然后到第二章才开始介绍他是怎样一个人。这就是一种倒叙。文中还有两个非常突出的悬念设置,均使用倒叙。第一个悬念是关于Bounderby的母亲。Bounderby一直自吹自擂,声称自己是个孤儿,白手起家。实际上,他母亲一手把他抚养成人,而且不时地千里迢迢赶来焦煤镇看望他,但是Bounderby拒绝同他母亲见面,而只是每年提供微乎其微的抚养费。最后真相大白,虚伪的面纱落下,让读者深感此人可恶至极。第二个大的悬念是Bounderby银行资金被盗一案。Gradgrind的儿子Tom,由于赌博成瘾,欠下很多外债。他利用在Bounderby银行工作的机会,夜间盗走巨额资金。刚一开始,案子一直没有破解,很多人以为是远走他乡的工人Stephen所为,但后来发现,真正的偷盗者是Tom。这种倒叙的运用,有助于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倒叙的过程中,完成时出现的频率较高。四、《艰难时世》小说的特点通过上述基于语料库的分析可以看出,Dickens的中期作品《艰难时世》和早期作品《雾都孤儿》两者存在以下差异。第一,它词汇丰富程度低于《雾都孤儿》,一方面受读者受众群体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故事情节发展的限制;第二,它的平均句长较短,一方面是由于其中口语化语言和主要人物受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