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进士身份考证_第1页
康有为进士身份考证_第2页
康有为进士身份考证_第3页
康有为进士身份考证_第4页
康有为进士身份考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康有为进士身份考证

科举制度被废除了100多年。长期以来,人们对它往往诸多偏见,认识不清,因之在相关研究中亦不少犯错。本文拟以康有为中进士问题为引子,进而探讨与之相关的一些科举制度的问题。一、近代中国的维新运动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清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晚清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发动者与领导者,对近代中国命运产生过重要影响。有关康有为的事迹,人们早已见诸史册耳熟能详。然而,关于他的进士身份问题,却至今仍是一桩悬而未决的疑案。相关史籍或对他中进士的科年、甲次的记载相互矛盾,或甚至否定他曾经中过进士。(一)“有为生事”:为科贡士,事与理想国在治维新史家的眼里,康有为的进士身份根本不成其为问题。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亡日本,是年十二月他写成了《康南海自编(订)年谱》。根据他自己的说法是:越日发榜,中进士第八名。本拟会元,总裁徐桐以次篇‘优优大哉,礼仪三千’题,文分‘天、地、人、鬼’四比,恶其太奇,降第五云。殿试、朝考皆直言时事。读卷大臣皆圈矣,惟李文田不圈,并加黄签焉,降至二甲四十八名。(p31)(p27)据此,康有为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第二甲48名进士。另据康有为《康南海先生诗集》,卷二《汗漫舫诗集》中收有一首题为“登第,释褐,谒辟雍,奠文庙,摩挲石鼓,门外进士题名碑千百,乙未新题名碑已立”(p87-88)的诗,也说明他是在“乙未”年中了进士。与之相一致的,是《清史稿》的记载。据《清史稿·康有为传》:“康有为,字广厦,号更生,原名祖诒,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用工部主事。”(p12830)。《光绪朝朱批奏摺》第三二辑“内政·戊戌变法”,收录了一篇光绪二十一年五月某日康有为通过有关部门代递的奏折,折中有“具呈进士康有为为安危大计,乞及时变法,富国养民,教士治兵”等语。(p527)该书还收录了一篇同年八月二十六日甘肃新疆巡抚陶模的奏折,其中有“阅进士康有为所陈‘近支王公妙年英迈者,宜令入学堂学习’,洵为储才要计”等语。(p552)上书皇帝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如果康有为不是进士,那他自己以及巡抚陶模是不敢以“进士”相称的。一些晚清笔记也记载康有为是光绪二十一年进士。如胡思敬《国闻备乘》卷一“梁启超乙未会试被黜”条:乙未会试,徐桐为正总裁,启秀、李文田、唐景崇副之。文田讲西北舆地学,刺取自注《西游记》中语发策,举场莫知所自出,唯梁启超条对甚详。文田得启超卷,不知谁何,欲拔之而额已满,乃邀景崇共诣桐,求以公额处之。……桐恶之,遂靳公额不予。……文田黯然,遂取启超卷,批其尾云:‘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启超后创设时务报,乃痛诋科举。是科康有为卷亦文田所拔,廷试后不得馆选,渐萌异志。(p1788-1790)这段话叙述了梁启超在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会试中被徐桐等主考官黜落的过程,并提到康有为在这一年被录取为进士。胡思敬字漱唐,江西新昌人(今宜丰县),光绪二十年甲午科贡士,二十一年乙未科补殿试成进士。他是一个典型的保守派,对维新变法绝无好感。张勋复辟,授其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他竟真的北上赴任,只是因道途梗阻,黯然而返。(p662-672)胡思敬著有《戊戌履霜录》四卷,其中卷二有《康有为构乱始末》一文,(p306-313)对康有为颇多讥刺嘲讽,批评变法维新堪称“旗帜鲜明”。作为一个康有为维新主张与变法活动的反对者,胡思敬有关康有为中进士的说法显然更觉可信。又如《凌霄一士随笔》:“光绪乙未,徐桐主会试,欲摈康有为(时名祖诒),误摈梁启超,而有为竟高列。徐恚甚。”[P67)这段话无疑是胡思敬有关康有为光绪二十一年中进士说法的旁证。然而,另外一则颇具权威的史料的出现,却使康有为中进士问题变得复杂起来。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光绪二十四年新进士引见单》记载:康有为系“二甲四十六名进士,复试三等四名,朝考二等一百二名。”(p88)康有为似应是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第二甲第46名进士。这就质疑了前引各则史料中关于康有为光绪二十一年中进士的记载,同时也否定了《康南海自订年谱》中“殿试降至二甲四十八名”的说法。建国以后,研究康有为的著作日渐增多。大家一般都持康有为是光绪二十一年第二甲第46名进士的说法。如童强《康有为传》:“徐桐那帮人横加阻拦,横挑鼻子竖挑眼,最后,把康有为列在二甲四十六名。”(p145)又如坂出祥伸《康有为传》:“二十八日举行了殿试(皇帝亲裁之考试)。……(康有为)只考上二甲第四十六名。”(p129)(二)《明清进士社会考2001年,湖南教育出版社《书屋》杂志刊发了傅国涌《康有为的神话——读〈温故戊戌年》和万方《<康有为的神话>质疑》两篇文章,针对《温故戊戌年》一书对所谓康有为的六大神话展开讨论。万方作为正方立足相关史料为康有为作辩护,并论及康有为中进士问题:倒是关于康有为中进士的问题有必要在此顺便提及。笔者在检索资料时,尚有许多疑问,质之于几位治戊戌变法史或近代史的专家,亦未能获得明确的解答。……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记载,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的共二百九十二名进士中没有康有为,甚至连姓康的进士也没有。万方详细查阅了各种史料,其中包括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这是目前国内所见记载明清进士最权威的工具书。据查该书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和二十四年戊戌科中确实没有康有为的名字,这无疑是否定了康有为的进士身份。其实,除了《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另外一部同样权威的专门记载清代进士的工具书中也没有记载康有为的名字。这便是由旅美学者房兆楹、杜联喆夫妇编著的《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附引得》。和前者一样,该书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第二甲第46名和第48名进士亦分别为“李国材,广西平南县”和“成连增,山西文水县”。(p230、p231)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进士中同样找不到康有为。《引得》和《索引》在编纂时都参照了今藏北京孔庙的进士题名碑的拓片。与这两部进士索引工具书的记载相一致的是,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二十四年戊戌科的进士题名碑上同样没有康有为的名字。可以说,《引得》和《索引》是建国前后海内外出现的记载清代进士最权威的工具书,而进士题名碑也无疑是确定进士身份的权威的碑刻材料。康有为的姓名在这两部工具书和题名碑里的缺失,似乎可以断定他确非进士!(三)“为激发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三则新史料的发现,为康有为中进士提供了确证。第一则史料是《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会试录》,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据这份材料记载,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会试共“中式各直省贡士二百六十六名”,其中第五名为:“康祖诒,广东广州府南海县廪生”。(p22)“康祖诒”也就是改名前的康有为。据这则史料,康有为在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会试中被录取为第五名贡士。第二则史料是《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登科录玉音》,今亦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据这份材料记载,光绪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一日殿试传胪,共录取了282名进士,其中“第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二甲一百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一百七十九名赐同进士出身”。在第二甲第四十六名的位置,我们发现了康有为的名字:“康有为,贯广东广州府南海县民籍,荫生。曾祖健昌,祖赞修,父达初。癸已科乡试第八名,乙未科会试第五名。”(p13)据这则史料,康有为本年会试中第五名贡士,殿试中第二甲第46名。联系两份材料,我们知道康有为用“康祖诒”的名字参加会试,中贡士后改名“康有为”参加殿试。第三则史料是《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该书原藏美国夏威夷大学东西文化中心图书馆,本名《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1969年由台湾成文出版社商借并予影印出版后改为今名。该书记载了明清全部201科进士题名碑录,其中载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进士题名碑录第二甲46名进士为:“康有为,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p2851)这与“登科录”的记载正好相符。“会试录”和“登科录”是由清朝礼部衙门在会试和殿试后刊刻印行的中式者名单,它们是考生是否中过进士最权威的官方材料。清国子监的“进士题名碑”就是以登科录为底本雕刻的。而《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则是根据“进士题名碑”编纂并印刷发行的,它是考生是否中过进士最权威的民间材料。这三则史料的记载是统一的,它们为康有为的进士身份提供了确证。二、进士身份的错误叙述我们确证康有为是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第二甲第46名进士。但是,在考察康有为进士身份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由于人们对科举制度的模糊认识,常常直接导致对相关史实的错误叙述。从下文我们可以看到,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离今天的人们(甚至是学术研究者)的距离已经很远了。(一)关于“优优大吾,礼使用”等三句的记载“年谱”目前所见两种版本,即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出版的手抄本《康南海自订年谱》和北京中华书局据剪伯赞校点本出版的《康南海自编年谱》。为了考察康有为中会试、殿试的甲次,本文前文曾引“年谱”以作说明。对这则材料,两种年谱的记载略有不同。相关字句“文海”本的记载是“次篇优优大哉,礼仪三千,题文分天地人鬼四比”,而“中华”本的记载则是“次篇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题文分天地人鬼四比”。这段材料所描述的是康有为会试所考的题目及其答题的方式。两种版本的记载究竟以谁为准?据徐沅、祁颂威《清秘述闻再续》,光绪二十一年会试首场四书文的三道考题分别是:“‘主忠信’;‘优优大哉’二句;‘居天下之广居’四句。”(p984)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考生在写这三篇八股文前,先要对题目作一处理。第一道题要注明其出处,第二道题要补上“优优大哉”后面的一句话,并以之作为这篇八股文的题目,第三道题要补出“居天下之广居”后面的三句话,并亦以之作为这篇八股文的题目。“优优大哉”题出自《中庸》第二十七章,原文共三句,即“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按照答题规则,考生只需写出前面二句作为题目就可以了,多写与少写都算违例。查顾廷龙《清代硃卷集成》第84册“光绪乙未科”,其中所收录的每一位考生的硃卷,这三道题就都是分别答作“主忠信(上论语)”、“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p233-247)因此,两种版本“年谱”的记载都是错误的。这段话的确切文字及句读应该是“次篇‘优优大哉,礼仪三百’题,文分‘天、地、人、鬼’四比”。两种“年谱”的编者对科举会试考题与答题的具体格式都认识不清。康有为所作这篇八股文的题目,准确的记载应该是“优优大哉,礼仪三百”。“文海”版的“优优大哉,礼仪三千”固然是误以“千”作“百”,“中华”版也多加了“百,威仪三”四字,未尝不是画蛇添足。两种版本中,“题文”二字在句读时都应该断开而不能相连。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第二篇用“优优大哉,礼仪三百”为题,按“天”、“地”、“人”、“鬼”分成四比(也就是四股)进行全文的布局谋篇。(二)《德宗景皇帝提要》对为新进士朝考而生的时间问题根据清代科举制度规定,清中后期会试三场考试的入场时间分别是三月的初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阅卷时间定为一个月,到四月十五日公布会试录取贡士名单;殿试时间为四月二十一日,四月二十五日传胪,公布录取进士名单。(p242-252)有关朝考的时间,查清礼部编《钦定科场条例》卷五十七《朝考》、(清)席裕福、沈师徐《皇朝政典类纂》卷二O一《选举十一·文科·朝考》以及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均未见相关记载或研究结论。据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则言“殿试传胪后三日,于保和殿举行进士朝考,专为选庶吉士而设”。(p125)光绪二十一年的会试、殿试、传胪和朝考的时间是否与以上制度规定一致?据《清实录》第56册《德宗景皇帝实录(五)》:“壬戌,策试天下贡士景禐等二百八十二人于保和殿。……丙寅,上御太和殿传胪,授一甲三人骆成骧为翰林院修撰,喻长霖、王龙文为编修,赐进士及第,二甲萧荣爵等一百人赐进士出身,三甲文同书等一百七十九人赐同进士出身。”(卷三六六“光绪二十一年四月下”,页784、页789)查潘向明《清史编年·光绪朝上》,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壬戌”为“二十一日”,公历为5月15日;“丙寅”是“二十五日”,公历为5月19日,(p831)这与清中后期四月二十一日殿试、四月二十五日传胪的定制是吻合的。关于这一年朝考举行的时间,《德宗景皇帝实录》光绪二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日传胪后没有确切的记载。不过书中记载了两件与朝考有关的事情,一是四月“己巳”引见甲午科散馆人员,(792-793)这是让上科的庶吉士“肄业”,为新进士入馆腾出地方;二是五月“甲戌”御史熙麟上折参奏“本科新进士朝考,大臣阅卷是非倒置”,(798)这说明光绪二十一年新进士朝考在这天之前已经结束。“己巳”是四月二十八日(公历是5月22日),“甲戌”是五月初四日(公历是5月27日)。如果商衍鎏“传胪后三日,于保和殿举行进士朝考”的说法无误,则甲午科庶吉士散馆引见正与乙未科新进士朝考在同一天举行。因此,我们认为康有为被宣布会试中式第八名的时间是四月十五日(公历5月9日),他参加殿试的日期是四月二十一日(公历5月15日),参加传胪的时间是四月二十五日(公历5月19日),参加朝考的时间是四月二十八日(公历5月22日)。我们发现,目前对康有为会试中式、殿试、传胪、朝考及钦点工部主事的时间的说法,大多都不准确。这种不准确,主要是因为对科举制度的模糊认识,导致他们根据康有为“年谱”的模糊记载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康有为在叙述自己中进士这三个月的经历时,没有明确说明会试发榜、参加殿试以及传胪的时间,只笼统地说“越日榜发,中进士第八名。……殿试、朝考皆直言时事,读卷大臣皆圈矣,惟李文田不圈,并加黄签焉,降至二甲四十八名。朝考翁常熟欲以拟元,卷在李文田处,乃于‘闷’、‘鍊’等字加黄签力争之,遂降在二等”。在这段话之前,“年谱”所交待的日期是“四月八日”,也就是“公车上书”的这天。这离当年会试公榜的四月十五日,还有六七天的距离。而紧跟着这个“越日”,康有为又接着叙述了自己参加朝考和被授工部主事两件事,表明他的记忆实在很是模糊:十一日引见授工部主事。自知非吏才,不能供奔走。又生平讲学著书,自分以布衣终,以迫于母命,屈折就试,原无意于科第,况仕宦乎?未能为五斗米折腰,故不到署。徐公树铭至累揖相劝,吾卒不行。前书不能上,二十八日朝考后无事,乃上拒和之论而增末节,于闰四月(按是年为闰五月,此作四月,实误。)六日递之察院,以十一日上于朝。(p32)(p27)光绪二十一年确实只有闰五月,没有闰四月。从编者为该段文字所加的按语,可知康有为在编订年谱时已经记不清当年所闰的月份了。他只记得“朝考”举行的日期是“二十八日”,并且是在“越日榜发”和“十一日引见授工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