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的功能与保健_第1页
消化系统的功能与保健_第2页
消化系统的功能与保健_第3页
消化系统的功能与保健_第4页
消化系统的功能与保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物消化与营养吸收我们都知道当食物存放过程中,会变质。是因为食物受到了细菌等微生物污染,经过一定时间不是变酸、就是变臭,长霉,表面黑色的一层霉其实就是微生物一霉菌。细菌怎样利用食物?这是因为食物的一些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糖类等也是细菌生长所需要的,但这些成分对微小的细菌来说太大了,必须将他们变成小分子才能将这些营养成分摄入菌体。于是,细菌就会产生分解这些成分的酶类并将它们分泌出菌体到食物中,等这些酶将食物分解后再摄取利用,因此使食物中的糖类分解产生了酸、蛋白质分解产生了胺类、吲哚、粪臭素等具有臭味的小分子物质。其实,人体的细胞与细菌一样,也很小,也不能摄取大分子成分,也需要在外面将食物分解后才能利用,只是,人是多细胞生物,有自己的分解场所,这个分解场所就是胃肠道,如果您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胃肠道就是体外。因为其前端通过口腔、后端由肛门与外界相通,假设我们像翻一个口袋一样,从一端翻开的话,胃肠道就成了体外了。这就是说,从严格意义上讲,吃食物只相当于把食物存在了身上,吸收如血液后才算进入了人体,而营养成分要穿过肠细胞,就必须先消化成小分子,因此,食物必须经过消化和吸收才真正进入人体,才能被人体利用并发挥其营养作用。讲营养物质的消化之前,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消化系统。(一)消化系统的构成:(边看图边讲解)消化系统: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设备完善的“食品加工厂”消化道:很长的管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肛门■-“生产流水线”消化腺(产生消化液)---包括唾液腺、肝脏、胰腺和消化道壁上的很多小腺体----“加工厂”里的“化学试剂车间”,“化学试剂''就是消化液(唾液、胃液、胰液、胆汁、肠液等)。含有各种消化酶,营养大分子变成小分子供人体吸收、利用。消化道(1) 口腔:口腔内有舌和牙齿。人的一生有两副牙。一是乳牙,20个;二是32个恒牙,28〜32个。②舌:是口腔中一块肌肉质的结构,主要的功能是搅拌食物、辅助吞咽,此外还与发音和辨别食物的味道有关。(2) 咽:进食与呼吸的共同通道。咽的上、中、下部与鼻、口、喉相通。(3) 食道:食道上接咽,下通胃。长约25厘米,可以依靠肌肉的蠕动,将食物推入胃。胃胃位于左上腹部,是消化管道中最膨大的部分。胃上口由喷门接食道,下口由幽门接十二指肠。胃壁的粘膜内有大量的胃腺,胃腺能分泌胃液,胃壁的肌肉收缩时,能引起胃蠕动。胃壁的结构可以分为四层(借助挂图讲解):粘膜、粘膜下层、肌肉层、浆膜。胃壁的平滑肌十分发达,从而使胃的收缩强而有力。在幽门部的管壁内,有一圈特别发达括约肌,能控制食物通过。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储存并初步消化食物。不同食物在胃里的储存时间各不相同,混合性食物一般4〜5小时。空腹时,胃壁肌肉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故每4小时左右进食一次。小肠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大约有5〜6米,小肠壁的粘膜表面有许多细小突起,叫绒毛。绒毛壁很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上与胃相连,下与大肠相接。小肠开头的一段称十二指肠,总胆管开口在这里。大肠大肠较小肠粗大,长度约1.5米,上端接小肠,未端开口于肛门。可分为盲肠,结肠与直肠三部分。大肠开始部分叫盲肠,盲肠上连一条细小的盲管,叫阑尾。如果肠内的食物残渣进入阑尾,堵塞了管腔,在病菌的作用下,会引起阑尾炎。肛门是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通道。2、消化腺: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胰脏、肝脏、胃脏和肠腺。均可分泌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唾液腺有三对,分别是腮上腺、颌下腺、舌下腺,均有导管将所分泌的唾液输入口腔。成人每天分泌1〜1.5升,唾液中含有的淀粉酶,能使淀粉分解成为麦芽糖。另外,唾液中还含有溶菌酶,有杀菌作用。胃腺胃腺是胃壁粘膜内陷形成的,可以分泌胃液(主要由盐酸和胃蛋白酶构成),能初步消化蛋白质。肠腺肠腺是小肠粘膜中的微小腺体,分泌肠液,呈碱性,含有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成年人每日分泌肠液约1〜3升。胰腺位于胃的后方,是一条狭长而扁平的腺体,靠近胃与十二指肠。分泌的胰液,经胰管注入十二指肠。胰液呈碱性,含消化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酶。肝脏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位于膈肌之下,腹腔的上方偏右,成人肝脏重1.5千克。肝脏能分泌胆汁,呈碱性,虽然不含消化酶,但可帮助脂肪的乳化,使脂肪变成脂肪微粒。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均先运到胆囊中暂存,待有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引起胆囊的收缩,把胆汁挤压出来,经总胆管注入十二指肠总胆管的末端与胰管合并而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该处也有括约肌的控制,平时紧缩,在进食时才会舒张而打开,使胆汁和胰液经此流入小肠。另外,肝脏还能在蛋白质、糖类、脂肪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并能解毒等等。(二)食物的消化吸收与排泄。1、食物的消化: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即牙齿咀嚼和胃肠蠕动,磨碎、搅拌并与混合。化学性消化即消化酶的作用,营养大分子裂解。食物在人休内的消化过程,按其先后顺序可分为三个阶段。(一) 口腔内的消化食物在日腔内主要是进行机械性消化,经牙齿咀嚼-----食物磨碎----再经舌的搅拌-----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淀粉酶将粮谷类食品中的淀粉变成麦芽糖。唾液中除了淀粉酶外,还有粘蛋白,它可使食物润滑,易于吞咽,使食物由食道经喷门进入胃。由于食物在口腔停留的时间很短,食物中的淀粉并不能完全被消化。因为唾液中没有其他的酶,所以脂肪和蛋白质在口腔中主要是机械性消化。(二) 胃内的消化食糜由胃向小肠排送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胃的排空时间决定于食物的量和质。水只需10分钟就可以由胃排出,糖类食物约需2小时以上,蛋白质较慢,脂肪更慢,一般食物约需3-5小时。食物进入胃后需要继续进行消化。胃有两种机能:一种是暂时贮存食物。成年人的胃一般可容纳1-2升食物,因此一次饱餐后食物在胃内可停留较长时间,使食物得以慢慢地进入十二指肠,这就保证了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的长短与食物的量和质有密切关系。另一种是消化食物。当食物进入胃时,胃壁就逐渐舒张,以容纳食物,同时胃壁肌肉也开始有节奏地蠕动,其蠕动作用是将胃内的食物搅动,使其和胃液充分混合成为粥状食糜。胃的蠕动还能把食糜推送到十二指肠,如果暴饮暴食,会引起急性胃扩张,使胃的蠕动减弱或丧失。胃粘膜内有胃腺,它分泌一种无色透明的酸性胃液,成年人每天可分泌1.5-2.5升胃液。胃液中含有三种主要成分,即胃蛋白酶、盐酸和粘液。胃蛋白酶能够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成为分子较小的蛋白脉和蛋白际。盐酸即胃酸,胃酸能使无活性的蛋白酶元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创造适宜的酸性环境,同时还有杀死随食物进人胃内细菌的作用。胃酸进入小肠后可刺激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胃酸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胃粘液有润滑作用,可减少食物对胃粘膜的损伤,也能减少胃酸、胃酶对胃粘膜的侵蚀,它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分泌受不同食物的影响,蔬菜、蛋白质类食物促进胃液分泌作用较强(浓肉汤、鸡汤、骨头汤和各种煮熟的蔬菜),碳水化合物也有促进胃液分泌的作用,脂肪类食物则抑制胃酸的分泌,使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食物由胃进入小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一般食物入胃后5分钟就开始有部分食物排入十二指肠,但完全排空需要4-6小时;胃排空的时间与食物的量和性质有关,一般流体食物比固体食物排空快。各类食物中碳水化合物排空较快,蛋白质较慢,脂肪更慢。因此,人们吃了油腻的食物后不易饥饿就是这个原因。混合性食物,排空时间约为4-5小时。(三)小肠内的消化胃内的食物进入小肠后,因带酸性,刺激胰腺分泌胰液,肝脏分泌胆汁,小肠粘膜分泌小肠液。胰液是由胰腺分泌的一种碱性消化液,成年人每天分泌1-2升,其中含有一些重要的酶类,如胰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胰脂肪酶等。胰淀粉酶能将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并在麦芽糖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将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胰蛋白酶能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胰脂肪酶能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由此可见,胰液是消化液中最强的一种。因此,当胰腺功能受损时(如慢性胰腺炎),食物的消化将明显受到影响,这时在患者的粪便中就可出现未消化的肉类、纤维和脂肪微粒。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一种金黄色或深绿色、味苦的碱性液体。它平时贮存在胆囊中,当食物进入小肠后,引起胆囊收缩,胆汁就排入十二指肠中,成年人每天分泌胆汁约1.0-1.5L。胆汁中不含消化酶,其成分除水外,还有胆色素、胆盐、胆固醇、卵磷脂等。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胆盐,它的主要作用,一是使脂肪乳化变成极细小的脂肪微粒。这样,一方面加大了胰脂肪酶和脂肪接触面,有利于脂肪酶对脂肪的分解,另一方面被乳化的脂肪微粒有一部分可以直接被肠粘膜吸收;二是增加胰脂肪酶的活性,从而加速对脂肪的分解。小肠液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一种弱碱性液体。成年人每天分泌1-3L。小肠液含有多种与消化有关的酶,对食物中三大营养素成分都有消化作用。其中主要的消化酶有淀粉酶、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脂肪酶、肠肤酶等。这些酶和胰液中的消化酶及胆盐相互配合,把食物中的多糖和双糖分解成单糖。这样食物在小肠内就彻底完成了化学分解,消化成完全可以被肠壁吸收的物质。大肠的功能:大肠中不含或只含少量的消化酶,所以大肠无明显的消化作用。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大肠内有大量的细菌,这些细菌能利用肠内某些简单的物质合成人体需要的维生素K和B族维生素,被人体吸收和利用。2、营养成份的吸收: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基本没有吸收作用,胃只能吸收小量水分、无机盐。大部分营养物质被小肠吸收。大肠只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糖类经过分解为单糖(主要是葡萄糖,还有果糖和半乳糖)以后,由小肠粘膜吸收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再通过门静脉入肝,一部分合成肝糖元贮存起来,另一部分由肝静脉进入的体循环,供给全身组织利用。蛋白质主要以氨基酸的形式被小肠粘膜吸收,经过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脂肪在胆汁、胰液和肠液的作用下消化分解,变成甘油、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一脂,以及少量的甘油二脂和未消化的甘油三脂,被小肠上皮细胞直接吸收。3、 肝脏的功能:肝脏对人体内蛋白质、糖类、脂类等物质的代谢有重要作用。肝脏能够把多余的葡萄糖变为糖元贮存起来。当血液中的葡萄糖减少时,肝里的糖元可变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供给人体的需要。此外,由胃、小肠吸收的一些有毒物质如铅、铜等)随血液流经肝脏,在肝脏的作用下,转化为无毒物质,经肾脏随尿排出,或经胆汁流入肠里,与粪便一起排出。由此可见,肝脏有分泌胆汁、贮存养分和解毒等作用。4、 排泄:经消化道消化吸收剩下来的残渣废物,在肠的蠕动作用下输送到直肠,成为粪便,从肛门排出。如果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吸收过多而变得干硬,排便就困难。长时间这样,会引起直肠对粪便刺激敏感性减退,以致排便反射不易发生,这是便秘的常见原因。明白这个道理,就应该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整个运输系统,就会发现胃对小肠来说就像是一个宽广的包装中心。胃以下的消化系统都没有足够大的空间来容纳体积庞大的包裹,因为肠道太窄了。任何超过肠道空间的食糜,都被送回胃再继续翻搅消化。当食糜最后达到正确的大小时,它就可以通过胃部末端的狭窄开口,到达下一个器官——小肠。小肠则被区分成三个重要的部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每一部分都有不同大小的月台,可以让乘客(我们吃下的食物)下车及换车。进入小肠的食糜,首先会与来自胰脏及胆囊的酶及消化液混合,促使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分解成极小的粒子,以利于下一阶段的旅程。例如,碳水化合物会分解成单糖类如葡萄糖、乳糖与果糖。脂肪则会分解成极小的微状物,称之为脂肪微粒,而蛋白质则会分解成氨基酸小分子。所有的食物微粒都在十二指肠这个地方被吸收,而糖类和氨基酸则在空肠被吸收,其余的成分,如果是对身体有利的,都在回肠被吸收。下一个工作,就是将欲通过小肠肠壁的食物粒子做筛选。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这就好像有个特殊出入口或是旋转门,可以让符合要求的食物粒子通过。有些粒子不需帮忙就可以顺利通过,但是有些粒子则需要推一把才能通过。如果身体要利用这些物质,就必须先让它们通过小肠肠壁,进入血液中。任何不需要或是不能够通过肠壁的物质,加上其他代谢无用的物质,就会经过大肠、直肠、肛门,而成为粪便排出体外。食物的命运在通过肠壁之后,进入一个新的循环。经消化肠壁的筛选、分类后,各类的食物会在微血管及淋巴管中会合,继续它们的旅程。但在这个时候,它们多半以个体的状态出现,经由血液及淋巴液的输送到达肝脏。氨基酸与糖类直接由血液来运送,而多数的脂肪则绕远路,先进入淋巴腺,再进入血液系统。这时候,我们应该以更严肃的态度来看待运输系统中的任何变化。自胃部起,食物便借由消化管四周肌肉的运动,促使食物得以在消化管中运送。通过小肠壁进入血管之后,运行的速度会更快。因为血液较食糜更具流动性,而且借由心脏规则的跳动,流动的速度就更快了。除了速度的改变外,改变的程度亦很重要。我们可以用绘画的方式说明食物离开胃、进入小肠时,消化道规格的改变。胃的宽度大约在7〜8厘米之间,而到达小肠之后,就变为1.4厘米。另一个改变则是由小肠到微血管之时,回肠的直径约为3厘米,但是微血管却是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到。这些数据说明了食物由大分子分解成多么微小的颗粒,而后由细小的微血管将它们聚集、利用。微血管汇集成静脉,就好像山中的小溪汇集成大河。微血管最后汇集成主流——内静脉,即运输系统的中枢。换言之,这是我们食物旅程的终点,不过,这只能作为它们暂时的休息区,等待接受命令,然后前往最终目的地。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器官,同时它也是生命中绝对必要的绢织。我们可以不需要脾脏、盲肠,或以一个肾脏、一个肺来维持生命,但是绝对无法失去肝脏而过活。它由心脏供给血液,同时它也会汇集来自脾脏、胃和所有小肠道的血液。它会经由分枝状的迷走神经及脾脏神经直接与脑部通讯,成为良好的后勤补给联络中心,密切地注视着身体各部分的状况。由此,我们便可清楚地了解,为什么肝脏会被称为身体的精髓所在,或者被叫做“生化机器”及“最大的腺体”等名称。它不仅具有贮存、合成、快速传输以及汇集的功能,而且它也具有监视和摧毁有害物质的功能。药物和毒物可以借血液经由肺脏、心脏而进入肝脏,或是经由门静脉(来自小肠)进入肝脏。除此之外,肝脏尚有其他功能,但在此,我们将把重点放在食物的代谢上。许多激素携带着身体所需的讯息和命令,经由血液进人肝脏。根据身体所需,葡萄糖和氨基酸会经由微血管的血液来传输。肝脏上布满了小静脉,这些小静脉最后汇集成大静脉而离开肝脏,再进入腔静脉。之后,再往上走,通过横膈膜,进人心脏的右边,经由心脏的压缩,再迅速前进至肺脏。在肺脏血液会释放出废弃的二氧化碳,补充足够的氧气,血液的颜色也会由暗红色变成鲜红色。离开肺脏之后。血液回到心脏左侧,此处,心脏强大的压缩力会经血液压入主要动脉——大动脉,血液乃借着大动脉而运送至全身。事实上,我们吃下的食物,在此已经是最后阶段了,最后的目的地是细胞。人体是由无数个细胞所组成。这些细胞集合起来便形成了皮肤、骨骼、神经、肌肉、脂肪和身体所有的组织和器官。所有的细胞无论在形状、或是功能上各有不同,但它们都需要足量的食物。微血管负责运送食物到细胞中,因为细胞太小,我们必须要用显微镜来观察。在显微镜下,微血管就像是精细的网络通往身体各个细胞。微血管壁是由单一薄层细胞所组成,这样食物就可以通过孔洞及交界处,进入紧临的细胞内。到此,食物完成了全部的旅程,它所提供的原料,被身体做生长、修补和贮存之用。细胞中维持生命所需的燃料会被利用,废弃的产物会被收集全血液中。这些废弃物包括我们呼气时由肺部呼出的二氧化碳。其他来自细胞或食物的废弃物会重回肝脏,再次循环或转变成尿经由肾脏排出体外。我们吃下的食物,在身体内的传输及汇集,全依赖血液的循环,它可以被视为具有许多出口及人口的循环交通路线。主要的大动脉和小动脉好像高速公路主线一样,而微血管就好像小回转道。这些小回转道路不断地回转交错,但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必定有一点与高速公路相连接。这个循环系统中的任何一点均不会因插入而被截断。由心脏流出的血管即是动脉,流入的血管则是静脉。血液沿着动脉由心脏流至身体末端微血管,之后,再沿着静脉流回心脏。在这复杂的血液循环系统中,某些合作关系是很重要的。身体的某个部位,很可能突然间需要某种营养物质。例如,当手指割伤或是骨头断裂时,身体会急需蛋白质及矿物质促使伤口愈合。此时,所需的营养物质会由肝脏中释出,经由血液运送全伤处。因此我们便可了解到贮存充分营养成分的重要性。而平时饮食中摄取的营养均衡,就是确保身体贮存量的唯一方法。身体本身就会贮存一定量的有用物质,以供紧急之需,但是这些贮存量并不大,所以需要不断地补充。由食物消化的途径,我们可以得知身体主要的消化系统及活动中心。只要身体某一部位有了疾病,便会使营养的传输及消化管道出问题。消化系统是身体借以吸收、利用食物的组织,所以一定要好好爱护,不要虐待它,避免使它挨饿、工作负荷过量或吃些无用的食物。所以我们必须好好地计划,让进入身体的食物能够更有效地被利用,而使我们获得健康,远离病痛。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注意我们前一章学过的循环系统,包括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和食道几乎无吸收养分的能力,胃粘膜仅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这也就是喝酒伤胃的原因。大肠则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因此营养物质主要是依靠小肠来吸收的。小肠为什么能完成这一主要功能呢?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其内表面有皱襞,因此具有相对大的表面积,其实小肠的表面积决不只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大。环行皱壁的存在使小肠面积增大了三倍,而皱壁里还有些更微小的结构呢!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借。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微绒毛。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面积比5〜6米长的圆柱体面积增大了六百倍。小肠的表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这一特点决定着小肠吸收的快,吸收量也多。此外,(利用挂图或书上的图)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营养物质可渗入内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经循环输送至全身各处的细胞,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是不同的,脂肪酸和甘油要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其余营养成分进入毛细血管。第三节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一、营养物质的吸收(一) 吸收的概念:营养物质经过消化道管壁进入循环系统(血液和淋巴)的过程(二) 可吸收的物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水、无机盐、维生素(三) 吸收的部位:1、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1) 表面积大;(2) 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3) 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四) 吸收的途径:葡萄糖、氨基酸、水、无机盐、维生素-血液脂肪酸、甘油—淋巴酒的化学成分是乙醇,在消化道内不需要消化即可吸收,吸收快而且完全。一般在胃中吸收20%,其余80%被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空腹饮酒时,15分钟吸收50%左右,半小时吸收60%-90%,2-3小时吸收100%。酒对人体的作用与其浓度和吸收速度成正比,即浓度越高,吸收速度越快,作用也越明显。进入人体内的酒,约10%由呼吸道、尿液和汗液以原形排出。因此,饮酒者都是“一身酒气”,也可用呼吸测酒器检测出来。其余90%经由肝脏代谢。乙醇首先被氧化成乙醛,脱氢后转化为乙酸,最后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但乙醇的氧化,并不受血液中酒精浓度高低的影响,也不按机体的需要进行,它只按其固定的规律进行,即肝脏以每小时10毫升的速度将酒精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糖,直至消化完为止。为什么喝酒有的人会脸红,有的人会脸发白?让我们从脸红的原因说起吧。很多人以为是酒精导致的,其实不然,是乙醛引起的。乙醛具有让毛细血管扩张的功能,而脸部毛细血管的扩张才是脸红的原因。所以喝酒脸红的人意味着能迅速将乙醇转化成乙醛,也就是说有他们有高效的乙醇脱氢酶(alcoholdehydrogenase)o不过我们不能忘了还有一种酶,乙醛脱氢酶(aldehydedehydrogenase)。喝酒脸红的人是只有前一个酶没有后一个酶,所以体内迅速累积乙醛而迟迟不能代谢,因此会长时间涨红了脸。不过大家都有经验,当1—2个小时后红色就会渐渐腿去,这是*肝脏里的P450慢慢将乙醛转化成乙酸,然后进入TCA循环而被代谢。那么喝酒比较厉害的人是怎么回事呢?这些人往往越喝脸越白,到一个点突然不行了,烂醉如泥。那是因为这样的人高活性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均没有,主要*肝脏里的P450慢慢氧化(因为P450是特异性比较低的一群氧化酶)。那么,这样的人为什么会给人很能喝酒的感觉呢?那时因为他们*体液来稀释酒精,个头越大感觉越能喝酒。在正常情况下,酒精浓度要超过0.1%他们才会昏迷,对大多数南方人来说是半斤白酒,而北方人由于体型大,可以喝到8两到一斤白酒。但不管什么人,如果他是脸越喝越白型的,最好不要超过半斤,不然有急性酒精中毒的可能性。如果一个人即有高活性的乙醇脱氢酶又有高活性的乙醛脱氢酶会怎样呢?他/她就是传说中的酒篓子。如何判断他/她是不是酒篓子呢?看是不是大量出汗。因为如果两个酶都高活性,酒精迅速变成乙酸进入丁。人循环而发热,所以大量发热而出汗。碰到这样的人你只能自认倒霉,就是十个八个正常人也斗不过他。好在这样的人不多,大概10万分之一左右吧。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喝酒脸红的人其实不容易伤肝脏,而和酒脸白的人特别容易伤肝脏。红脸的人大家一般少劝酒,因此喝得少,酒后发困,睡上15—30分钟就又精神抖擞了。而白脸的则往往不知自己的地线,在高度兴奋中饮酒过量,直到烂醉。他们体内的酒精由于没有高活性的酶处理而发生积累,导致肝脏损伤。酒精性肝损伤一般只发生在这些人身上。红脸的人可以连续几餐即便喝吐了也喝酒,而白脸的人需要更多时间的休息,因为酒精的代谢需要一两天的时间。喝啤酒,排啤酒怎样防止酒精伤害?醉酒的后吃什么好?喝酒不醉的小窍门1、 不要空腹饮酒,因为空腹时酒精吸收快,人容易喝醉;而且空腹喝酒对胃肠道伤害大,容易引起胃出血、胃溃疡,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在喝酒之前,先行食用油质食物,如肥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