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练习的总体创作构思_第1页
和声练习的总体创作构思_第2页
和声练习的总体创作构思_第3页
和声练习的总体创作构思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和声练习的总体创作构思

由于课程的限制、空间的限制和内容的浓缩,基础训练和声音练习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如此,教学时仍应竭力缩短这个距离。我们不妨将和声习题视为小型作品的模型,根据教学程序中内容允许的范围,以及习题现有的节拍、节奏、旋律或低音等具体情况,有意识地赋于习题一定的形象表现意义,亦可假设演奏或演唱的形式,以这一音乐形象或表演形式为习题总体构思的依据来决定习题各个方面的写法。这就是和声习题的创作构思。它虽不是真正的创作,但却能缩短和声习题与创作实践之间的距离。习题的创作构思必须围绕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或表演形式来考虑六个方面的具体写法。每条习题均要涉及到几个方面,故本文采取先分别阐述,然后综合分析谱例的办法。下面先谈谈这六个方面的具体写法与总体创作构思的关系。一、和弦选择作为和声练习题必须在教学程序所规定范围内选择和弦。不同的和弦以及同一和弦的原位与各种转位都具有不同的音响效果。应根据习题创作构思的总体要求,曲式结构与功能逻辑来选择最合适的和弦。二、和声节奏和声节奏的宽与紧是由和弦变换的次数与同一和弦延续的时间所决定的。不同的习题或同一条习题因创作构思的不同,均可选择不同的和声节奏(包括演奏速度)。例如悠长的山歌旋律可选择和弦变换次数少,同一和弦延续时间较长的以宽为主的和声节奏与缓慢的速度;欢快的旋律则选择和弦变换次数较多、同一和弦延续时间较短的以紧为主的和声节奏与较快的速度;歌唱性的旋律如采用不同的和声节奏与演奏速度则可产生不同的表现效果。如是低音题则不同创作构思的可能性更多,和声节奏选择的余地亦更为广泛。虽然习题的旋律或低音的和声内涵往往大致确定了和声时值的长短,但和弦的配置并非一定要与其内涵完全一致。这就为我们选择不同的创作构思与和声节奏提供了可能性。三、声部节奏的组合声部节奏的组合是指四声部之间的节奏关系。它分为节奏大体一致与节奏对比两大类。配置的三个声部与习题原有的旋律或低音在节奏上大体一致,这种情况在实际作品中以合唱、合奏的形式居多。所以我们在进行创作构思时如假设习题为合唱、合奏的形式便可采用这种声部节奏组合。节奏对比是指所配置的三个声部或其中一两个声部与原有的旋律或低音形成繁与简或简与繁的节奏对比。这种组合法在声部的旋律化写作与模仿呼应时应用较多,各声部的独立性较强。对于一些假设为重奏、重唱或独奏、独唱加伴奏的创作构思尤为适用。四、相同旋律片断的和声配置同—旋律片断在习题中多次出现,属于同一乐思的再现。要根据创作构思中形象表现的需要和功能逻辑的安排来决定配置完全相同或大体相同的和声进行,还是不同的和声进行。同一旋律片断,配置完全相同或大体相同的和声进行,往往是同一形象因素的强调;配置不同的和声进行,是强调同一形象的进一步发展。在为习题配置和声时,这些都要根据创作构思的要求以及和声进行的逻辑与音响效果而定。五、动机的贯穿与声部的模仿呼应要善于抓住习题原有的旋律或低音声部中有特点的动机或节奏型,贯穿在整个习题的写作过程中。原有动机如在前面出现,可在后面其他声部中相继模仿;原有动机如在后面出现,则其他声部可预先在前面出现该动机的节奏型,为后面动机的出现埋下伏笔。还可利用原有动机的节奏型将习题推向高潮或高点。在终止式或补充终止中亦可出现动机的节奏型,造成呼应效果。这样写作的习题四声部材料统一,浑然一体,艺术表现力大大增强。同样,亦可在其他声部出现原有习题旋律片断的自由模仿,造成此起彼伏的声部呼应,使整个习题处于同一乐思的贯穿发展之中。但动机节奏型的贯穿与声部的模仿呼应不宜过多使用,写法上应有所变化才不至于单调。六、低音与旋律的写作一般来说,当音乐表现宽广激动、辉煌有力的形象时,或采用合唱、合奏等形式时,常需要坚实丰满的和声效果。这时可采用和声基础性低音部写法,当旋律宽广抒情或流动性不强时,可采用线条起伏较大的旋律化低音部写法。其他以级进或半音化进行为主的低音部与持续平均流动的低音部等写法,也都要根据习题的创作构思与和声的整体安排来选择。低音题的旋律写作是极为重要的,在进行创作构思时首先要考虑旋律的设计。同一条低音题可以写出若干种不同的旋律,但无论哪种旋律在结构设计上,都必须考虑呈示、发展、高潮或高点与终止这几个部份。更要考虑旋律的形象表现、音调的优美动听。当高音题的旋律逐步推向高点时,低音部常采用连续下行的写法。两个外声部在音区上的反向扩张,具有很强的拉力作用,可以将习题推向高潮。反之,在为低音题写作旋律时,低音部如在习题的四分之三处连续下行,亦可在此处设计高潮。以上是六个方面的写作与创作构思的关系。下面综合分析各类习题的创作构思与具体写法。一、高音题的创作构思例1是运用正三和弦的原位与六和弦写作的习题,高音部的旋律性与流动感不强,有较多的同音反复。这里在配置四部和声时将整个习题设想为一首抒情的园舞曲,在低音部中运用高音部八分音符的节奏型和原位与转位的低音交替,写成有发展逻辑的旋律化的低音部。声部节奏是繁对简、简对繁的组合。低音部流动时高音部同音反复,高音部流动时低音部不动。和声节奏为每小节两个和弦的律动,宽紧适中,均匀流畅,符合园舞曲的节奏特点。如由四部弦乐演奏,则大提琴演奏的浑厚流畅的低音部旋律与高音部相配合,使得整体效果更为丰满,动力感有所加强。例2是一首G宫——D征同音列交替调式的陕西民歌。忧愁般叙事性的旋律为习题的创作构思提供了形象表现的依据。为了塑造并丰富这一形象,总体构思注意到以下几方面的写作:1、随着旋律的调式交替和声亦运用调式交替的手法,通过终止式的和声处理,强调不同的调式中心。和声与旋律在调式上的一致性与单一形象初步呈示的单纯性相吻合。2、为突出旋律的流动和低音模仿呼应以及半音变化的效果,内声部以二分音符为主。3、除为强调调式中心而用的G宫与D征两个大三和弦外,其余大都用小三和弦,或将大三和弦的三音与小三和弦的五音降低,使之变为小三和弦与减三和弦,整个和声色彩偏暗,用以表现忧愁的形象。4、低音部空两拍进入,在旋律停顿时自由模仿旋律的音调,以加强叙事性的递进效果,并利用同一和弦的三音或五音变化,构成局部半音下行,使忧愁的气氛得到进一步渲染。该例由于创作构思的明确,因而形象鲜明,和声运用恰当,声部写作清晰而各具特点。例3是由一个重复五次的乐句加终止式构成的a羽调式民歌旋律。此题如配置单一调式和声则效果因单调而显得噜嗦。所以在总体构思时决定运用小调类同主音完全混合调式的和声配置法,使旋律每次重复时和声均有变化。和声进行四拍一组,与乐句的重复同步。五组和声进行分别是:Ⅰ6—Ⅳ—Ⅲ6—Ⅰ;Ⅳ—Ⅵ/a商Ⅲ64—#3Ⅰ;Ⅰ2Ⅳ6—6—Ⅳ;Ⅰ65、Ⅲ—Ⅶ/a角—Ⅰ—Ⅵ;Ⅵ7/a商—Ⅶ和—Ⅰ—Ⅳ/a商;终止式:Ⅴ7—#3Ⅰ。从以上和声进行可以看出,除a羽调式的和弦外,还运用了含有a商调式Ⅵ级音#F、a角调式[级音bB、a和声小调导音#G以及主和弦的辟卡迪三度音#C等同主音混合调式和弦。乐句每次停顿音均为主音,但所配和弦却不同。和声从a羽调式开始,经过各种混合调式和弦又回到a羽调式。这种由稳定至不稳定再回到稳定的和声构思,完全符合创作中呈示——发展——终止的逻辑。平稳而具变化的低音部以及色彩丰富的和弦配置,既弥补了乐句多次重复的单调,又使得这一叙述性的旋律更有表情。二、低音题的创作构思例4是指定用原位正三和弦配置和声的低音题,和声变化的可能性很少。这就更需要做出好的旋律,否则,单纯的和弦连接练习,便会失去创作构思的意义。旋律开始四拍的音调很有特点,此后便围绕它发展变化,成为一个素材精炼的平行乐段。如用慢板演奏,则优美抒情、格调清新,尤如万绿丛中一泓清泉;如用快板演奏,则活泼轻盈,恰似少女翩翩起舞。鲜明的音乐形象来自于创作构思中的旋律设计。例5的低音部动力感很强,作者在构思时赋予习题坚决有力、行进般的音乐形象。和声以大三和弦为骨干,整体效果明朗辉煌,富有推动力。旋律亦根据这一形象进行设计,音调与节奏模仿低音部。声部节奏组合繁简对比,旋律与低音交错进行,相互推动,到第六小节各声部节奏加紧,将习题推向高潮。整个习题四声部浑然一体,素材集中统一,形象准确鲜明,旋律起伏较大,高潮效果突出。充分体现了作者创作构思的用心良苦。例6是运用属变和弦与离调的低音题。低音部除第一小节具有旋律性外,其余均为和声基础性低音。在创作构思时,假设为四重奏的形式,为强调重奏效果,四声部由长短不同的节奏繁简对比组合,低音部呈示于前,旋律声部模仿于后,内声部穿插其中,与旋律时相呼应。旋律素材取自低音部第一小节,流畅起伏,一气呵成,尤如行云流水。三、发展题的创作构思例7是转调发展题,开始两小节四声部是习题原有的。从这两小节看,基本上一小节一个和弦,内声部为突出两个外声部而以附点二分音符为主。旋律与低音部的音调、节奏型是明确而有规律的,各声部的节奏相互对比补充。这一切已基本决定了习题的写法,剩下的问题是和声布局、旋律与低音的设计。开始两小节的旋律与低音,具有忧郁倾诉般的形象,整个习题的发展便根据这一形象进行构思。第一乐句两个外声部各自抓住节奏型发展下去.情绪逐步高涨。第二乐句开始,高音部原封不动地采用了低音部一、二小节的旋律,低音部则变化采用了高音部第一、二小节的旋律。这种类似复对位的写法,使得习题素材统一,富有情趣。和声是典型的功能布局,通过第六小节共同和弦转向b小调结束。如此独具匠心的构思使得习题具有一定的创作意义。四、变奏题的创作构思变奏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固定旋律的和声变奏;另一种是固定和声的旋律华彩变奏。前者根据不同的创作构思为同一旋律作各种不同的和声配置与织体写法。既可挖掘一首旋律多种和声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