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郡县制与分封制
中国古代社会的地方行政体制采取了两种形式:征收制度和征收制度。从西周开始实行的分封制,至秦统一中国后被郡县制取代。但在秦以后的历代王朝中,分封制又以与西周分封制不同的形式长期延续下来。与此相联系的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也经久不息,从秦汉到明清,成为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永恒话题。本文拟就分封制与郡县制三次大的争论,谈谈这场争论的实质及其没有得出结论的原因。一、“以有侯王”为目的—秦统一后的“废封建”之争分封制与郡县制第一次大的争论发生在秦统一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针对秦统一后建立什么样的地方行政体制问题,秦始皇让大臣们进行讨论。以丞相王绾为代表的大多数官僚认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廷尉李斯独驳众议,他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不顾群臣的反对,坚决支持李斯的主张,他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这次争论的结果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在全国范围内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有存在的合理性。西周之所以实行分封制,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周族是我国西北部的一个新兴民族,它联合许多方国灭商。为了巩固新建立的西周政权,不得不实行分封制。一方面承认当时邦国林立的现状,另一方面用分封同姓子弟、异姓姻亲的方法来屏卫周王室。分封制是把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起来的政治体制。周初的大分封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武王以来殷人复辟的问题,而且把最可靠和最有力量的亲属分封到最要害的地区,巩固了新生的政权。因此,分封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行之有效的制度。但是,在分封制条件下,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关系,主要靠宗法血缘、姻亲纽带和周王室的威望与实力来维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封之初的宗法血缘关系逐渐淡化。这样,维系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关系主要靠周王室的实力。当周王室强大时,各诸侯国尚能臣服;当周王室衰微时,各诸侯国就会出现不服之势,割据一方,与周王室抗衡。一旦周王室对各诸侯国失去了控制,则各诸侯国便成为一种离心力量,周王室与各诸侯国之间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必然加剧,整个社会呈现出无序状态。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证明,西周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并作结构性的整体转换,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否则新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就无法建立。这就是当时的大趋势,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管理方法。秦统一后,首要考虑的是用何种手段控制这个版图辽阔的大帝国。秦始皇独许李斯推行郡县制而否定王绾等人提出的分王子弟的建议,固然出于集权的需要,同时也是接受历史教训。秦始皇加强皇权的个人意志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互相吻合,因此,郡县制的推行如顺水行舟,没有遇到任何阻碍。二、关于分封制的认识由于秦朝是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因此,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合理性受到后人的怀疑。踵秦之后的西汉帝国惩戒亡秦孤立之败,部分恢复分封制,实行郡国并行的双轨制。但是,随着诸侯王势力的不断强大,逐渐形成了与汉中央政府抗衡的割据势力。从文帝开始,采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的建议,将诸侯王国剖分化小。景帝时,晁错建议对诸侯王采取更加强硬的“削藩”政策,结果引起吴楚七国之乱。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等率军很快平定了这次叛乱,并下令取消诸侯王在其封国内的治民权,削减诸侯王的官属,从此,诸侯王实际上变成“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汉书》,卷十四,《诸侯王表》序)的封君。武帝时,实行主父偃的“推恩”政策,又作“左官之律”,设“附益阿党之法”,诸侯王势力进一步受到打击。武帝以后至东汉末,尽管保留着郡国并行的双轨制格局,但分封制的性质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分封制在政治上已不起任何作用,形式上存在的王国和侯国已形同郡县。但是,分封制又不能完全废除。因为历代大多数皇帝都信任自己的家族成员,把他们视为巩固统治的屏藩。又由于皇位惟一合法继承人是太子,而其他家族成员无不觊觎皇位。为了安抚同姓子弟,避免祸起萧墙,皇帝又不得不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侯。因此,分封制作为调节皇家内部矛盾、优待宗室和功臣的工具,一直延续到明清。曹魏时期,虽然分封宗室为王,但史称“封建侯王,皆使寄地空名,而无其实。王国使有老兵百余人,以卫其国。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为匹夫”(《三国志》,卷二十,《武文世王公传》评注)。宗室曹有感于此,曾上书《六代论》,追述周以下六代兴亡的历史,公开为分封制辩护。目的是让曹魏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加强宗室子弟的权力,从而巩固曹魏政权。但是,当时司马氏已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复兴曹魏宗室已不可能。所以,曹的上书并没有引起任何反响。晋时陆机又著《五等论》,也要求恢复古代的分封制,他认为实行分封制可以“使万国相维,以成磐石之固;宗庶杂居,而定维城之业”(陆机:《五等论》)。司马氏代魏以后,鉴于曹魏宗室孤弱的教训,大力加强宗室诸王的权力。西晋诸王不仅掌握封国中的行政大权,而且控制部分军队。西晋分封诸王的目的本来是为了藩卫皇室,但后来随着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发展,诸王大都卷入了争夺皇权的竞争。惠帝时发生的“八王之乱”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最终导致了西晋的灭亡。经过魏晋南北朝长达四百多年的分裂割据,至隋唐时期,国家又恢复统一局面,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与此相应的郡县制已实行几百年,分封制的残余形式虽然亦长期保留,但在政治上已不起什么大的作用。因此,唐初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几乎是一边倒,力主分封者仅萧一人而已,而魏征、李百药、颜师古等人皆主郡县制。贞观初,唐太宗问萧:“朕欲长保社稷,奈何!”曰:“三代有天下所以能长久者,类封建诸侯以为藩屏。秦置守令,二世而绝。汉分王子弟,享国四百年。魏晋废之,亡不旋跬。此封建之有明效也。”(《新唐书》,卷一百,《萧传》)唐太宗让群臣讨论分封之事。魏征以为:“若封建诸侯,则卿大夫咸资俸禄,必致厚敛。又,京畿赋税不多,所资畿外,若尽以封国邑,经费顿阙。又,燕、秦、赵、代俱带外夷,若有警急,追兵内地,难以奔赴。”(《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唐纪九》)李百药上《封建论》,认为周代实行分封制数世之后,即出现“王室浸微,始自藩屏,化为仇敌。家殊俗,国异政,强凌弱,众暴寡”的现象,导致“春秋二百年间略无宁世”;同时指出“祚之长短,必在天时,政或盛衰,有关人事”(《旧唐书》,卷七十二,《李百药传》)。颜师古也认为“古今异俗,文质不同”,所以大举分封,不仅“于理不合”,而且“制度难成”,故封国不宜过大,“间以州县,杂错而居”,“使各守其境,而不能为非,协力同心,则足扶京室”,对诸王“为置官僚,皆一省选用,法令之外,不得擅作威刑”(颜师古:《论封建表》,《全唐文》卷一四七)。唐太宗听取群臣的意见,虽然也分封了一些王侯,但他们没有治民权,仅衣食租税。自从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郡县制以来,分封制虽然在西汉初和西晋曾两次部分恢复,但已经不是政治的主流。实行郡县制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是与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密切相关的。但是,历史上封建王朝的治乱兴衰又给古人造成了某种错觉。秦朝废封建、行郡县,二世而亡,而周朝实行分封制,享国八百载。实际上,实行郡县制或分封制与国祚的长短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秦朝二世而亡不在于实行郡县制,而是由于秦的暴政。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秦“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柳宗元:《封建论》)。秦以后,两汉基本上实行郡县制,国祚前后长达四百年,而西晋曾恢复分封制,国祚并不长,唐朝完全实行郡县制,享国近三百年。实行郡县制或分封制与国家治乱的关系,也是双方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曹、陆机等人认为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的治理。陆机说:“五等之君,为己思政;郡县之长,为吏图物。”分封制下的国君,由于是世袭制,因此“知国为己土,众其我民,民安己受其利,国伤家婴其病。故前人欲以垂后,后嗣思其堂构,为上无苟且之心,群下知胶固之义”。而在郡县制下,民无常主,官无常人,为了功名利禄,“侵百姓以利己者,在位所不惮;损实事以养名者,官长所夙慕也。君无卒岁之图,臣挟一时之志”(陆机:《五等论》)。柳宗元则认为“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而实行郡县制,地方长官“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奖。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柳宗元:《封建论》)。分封制的各国诸侯由于实行世袭制,很可能因子孙不肖而给生民带来灾难。郡县制的地方行政长官由于实行选举制,虽然也可能因用人不当而给生民带来灾难,但要相对小一些,因为郡县制的官员是非世袭的,可以随时调动或免职。因此,从行政体制上看,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较,是进步的,有利于国家的治理。实行郡县制或分封制与私天下、公天下的关系,又是双方争论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曹说:“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而莫救。”(曹:《六代论》)也就是说分封制是公天下,郡县制是私天下。李百药则指出,“设官分职,任贤使能”,这也是“共治”而非“独治”(《旧唐书》,卷七十二,《李百药传》)。柳宗元也认为殷周实行分封制是不得已而为之,“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蓄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封建论》)。这就是说,分封制是私天下,而郡县制是公天下,并由秦首创。实际上,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家天下(即私天下)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一个牢不可破的传统。所谓家天下,即国家成为王或皇帝一家一姓的私有物。秦统一后,秦始皇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既然王或皇帝把天下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自然想方设法永远保住这份家业。在分封制条件下,周天子一方面以嫡长子继承形式保持天子世代独尊地位,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子弟和异姓姻亲为诸侯国君,与之共治天下。在郡县制条件下,首先确认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国家各级政府和大小官员都是皇帝的办事机构和家奴,不过是在为皇帝一家一姓管理私人家业。因此,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为王或皇帝的“私天下”服务的。“封建、郡县,皆所以分土治人,未容遽曰此公而彼私也”(《文献通考》,卷二百六十五,《封建六》)。郡县制并没有改变皇帝以天下为私的根本性质。古人没有从本质上认清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实质,所以此公彼私的争论始终没有结果。三、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北宋以后,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郡县制已经成为历史定式。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皇权,不仅层层削弱地方的权力,而且剥夺朝廷大臣的权力,造成“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的局面(《宋史·太祖纪》)。至明清两朝,中央集权的统治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明太祖朱元璋取消三省,废除宰相,由六部分管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真正是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随着中央集权向极权的发展,作为中央集权产物郡县制的弊端开始显露出来。集权制容易忽视地方利益与需要,失去因地制宜的效果。集权制层层节制,地方官员惟上是从,例行公事,态度消极,行政效率低。高度集权带来的直接严重后果是国力的衰弱。北宋建立不到几十年就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最后被北方游牧民族金朝灭掉。南宋偏安江南半壁河山,又被蒙古族所灭。庞大的明帝国竟被新兴的满族推翻。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一些思想家的反思。因此,至明末清初,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又掀起第三次高潮。颜元、李刚主等力倡恢复古代的分封制,这实际上是行不通的,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极少数。多数人在肯定郡县制的前提下,也指出郡县制的弊病。如顾炎武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亭林:《郡县论》,载《顾亭林诗文集》)。这就是说,分封制是地方分权,郡县制是中央集权,二者各有利弊。这说明这个时期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从分权与集权的高度去认识分封制与郡县制。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为图找出一种新的模式来代替已经陈旧的制度。他们跳出加强皇权的狭小天地,不把分权和集权放到绝对对立的两极,而像黄宗羲所说“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辟方镇》),即兼采分封制与郡县制两者之长处,使其并存互补,以期达到振兴国家之目的。顾炎武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即“尊令长之职,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顾亭林:《郡县论》,载《顾亭林诗文集》),即加强地方政府权力,调动地方官员积极性,利用他们的“小私”以成天下之“大公”。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分封制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合理性,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也是大势所趋,并已实行了两千多年。分封制和郡县制虽各有利弊,但分封之害要大于郡县之害。黄宗羲从限制君主极权出发,提出“复方镇”,使方镇与州县并行,把中央的部分权力下放给方镇,使其有分治之权,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各有其权,各负其责。这样既可限制过分膨胀的君主权力,又可以防止封建割据之害。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不能完全跳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框架,提出一种新的地方行政制度。综观历史上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首先,应当认识到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并各有利弊,不能绝对地判定孰劣。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粉尘防治活动方案
- 红色文献阅读活动方案
- 职业调研活动方案
- 红崖谷游玩活动方案
- 船舶公司春节慰问活动方案
- 职场户外拓展活动方案
- 美业年底收现活动方案
- 肺炎隔离活动方案
- 篮球小组第一次活动方案
- 红色教材研讨活动方案
- 起重吊装、常用吊具简易计算
- 压缩机的检修与维护课件
- 植物的组织和器官
- 山东省济宁汶上县联考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GB/T 40338-2021金属和合金的腐蚀铝合金剥落腐蚀试验
- GB/T 20882.2-2021淀粉糖质量要求第2部分:葡萄糖浆(粉)
- 总账会计绩效考核表
-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省赛一等奖
- 树立反对拜金主义人生观教育模板课件
- 电烙铁使用详解课件
- 三相异步电动机故障分析与维护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