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旅游资源评价_第1页
安徽省池州市旅游资源评价_第2页
安徽省池州市旅游资源评价_第3页
安徽省池州市旅游资源评价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池州市旅游资源评价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南岸。东临铜仁市,南临黄山,西邻江西。它管理着桂池区、东部的石台、庆阳区和九江区的管理。总面积为871.7公里。该市具有开发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等特点,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该市目前已作为安徽生态省三大示范基地之一。该市地处中亚热带北缘,气候温和湿润,以山水秀丽、人文荟萃、民物滋丰、佛教鼎盛而著称于世,地方色彩较浓郁。1池州市旅游业资源分析1.1生物资源丰富池州市处于黄山、庐山、天柱山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辐射区域内,拥有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九华山游览区,还有省级风景名胜齐山—秋浦仙境(包括齐山、万罗山、大王洞、秋浦河、四岭水库等)和石台县的喀斯特溶洞群风景区。国家级的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石台县与祁门县共辖),主要保护对象是原始森林和大量野生动物;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至县)以鹤类等水禽动物为保护对象。九华山具有奇特的花岗岩山地地貌景观,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以主峰十王峰(1342m)为轴心,环绕着形态各异的名峰99座,其超过千米的高峰有20座,可谓是奇峰耸立、怪石嶙峋,观赏价值很高。自然景观主要有老常住、大古岭、莲花峰,加上36洞、18条瀑布、3条水溪,山间清泉潺流、银瀑飞泻、日出、云海、佛光、雾淞、雪霰、幽潭等蔚为奇观。池州市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发育,已发现并命名溶洞200多个,其中具有游览价值的有近30个。“石台溶洞群”已被列为安徽省级风景名胜区,已开发开放的大型溶洞有大王洞、蓬莱仙洞、鱼龙洞、慈云洞和神仙洞等。该市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九华山的金钱树、娃娃鱼、叮铛鸟号称“九华山三宝”,还有凤凰松、香果树、红豆树、天女花等植物更是千姿百态,自然分布的维管植物共有1400余种。牯牛降有木本植物520多种,野生动物251种,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的动植物数十种。1.2石台县杜村古遗址该市有以佛教著称的古庙、古塔、古民居、古牌坊、古墓葬;有历代文人墨客、游士留下的大量遗迹与诗歌,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一定的考古、科研和寻幽价值。池州设州置府有1300多年历史,晚唐杜牧、北宋包拯先后任过池州刺史、知府。唐代诗人李白曾五游秋浦河,三上九华山,留下45首不朽诗篇;石台县杜村是晚唐诗人杜旬鹤的故乡;杜牧的《清明》诗,使十里杏花村名扬中外;陶渊明、苏轼、岳飞、文天祥等都在池州留下大量足迹和游歌。该市的古文化遗址主要有新石器时代的七星墩遗址、团山泡遗址,著名的石刻和碑刻有万罗山石刻、齐山摩崖石刻、钓鱼山石刻、宝胜寺碑刻等。池州市主要旅游景观和名特产品分布详见表1。1.3阿斯塔纳的景区池州市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处于类型各异的名山、秀水、奇洞之中,既特色鲜明,又与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在同一客源方向上。东与黄山、太平湖风景区紧依;东南与齐云山、东北与敬亭山风景区毗邻;西南与庐山风景区,西北与天柱山风景区襟连。特别是九华山,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既分布相对集中,又是高度融合在一起,风景质量和旅游观赏价值都很高。2总体规划设计近几年来,池州市对该市旅游资源分别进行全面考察、论证和定级工作,并分别对一些重点开发的旅游景区(详见表2)开展了总体规划设计,按要求,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保护、开发和建设,对重要的寺院、祠堂、亭阁、塔、桥等古建筑,进行不同程度的维修和改造;新建和改建一批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据2005年统计,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99.6万人,接待国际入境游客25000余人,其中,以九华山游览区接待的游客量为最多。2.1山西大陆开发开放程度高2000年,全市共有大型溶洞8处,但目前游客量呈减少趋势。除九华山对外开放较早外,其余景点都是1986年以后开发的。由于这些景点知名度不高,旅游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配套的旅游服务商品,加上交通比较闭塞,游览内容单一、商业网点少,因而旅游经济效益较低。2.2总体规划内部的矛盾,矛盾较多,制约和矛盾较多主要是旅游风景区的地域与行政管理区域交叉,相互制约和矛盾较多,如九华山120km2的总体规划,与相邻的贵池区、青阳县矛盾难以协调,规划方案至今不能付诸实施。2.3通信设施薄弱池州市丰富的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在东南丘陵山区,而山区大多为乡村公路,旅游的可进入性较差。一些景区(如牯牛降、仙寓山等)移动通讯仍存在盲区,通讯设施薄弱。目前池州境内一无机场,二无铁路,三无高速公路,新兴旅游业发展所依赖的现代化交通体系极不健全。该市旅游资源虽然量多质高,但一般旅游者知之甚少,如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升金湖湿地、贵池傩戏等。2.4旅游资源的开发池州市是一个农业市,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必要的资金,很多适宜开发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另外,各层次旅游管理方面人才不足,现有宾馆、饭店硬件较差,规格和档次不高,成为发展国际旅游的限制因素。3池州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对策3.1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流失的力度,强化生态带的建设,营造丰富的水土流失的水土流失的水土流失的水土流失治理实首先,必须努力执行“区内游、区外住”的布局原则,以达到有效控制和减轻污染环境的目的。其次,应大力加强旅游景区(或点)及其周边生态环境建设。应大力加强山地灾害的防治和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主要是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使水土流失的治理同开发保护相辅相成、同步进行。在这些山丘区可以发展观光农业,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同时建立旅游活动的立体利用模式。3.2建设“人满为患”的生态体系体系必须尽快实施此总体规划,扩大管理处辖区范围,下迁管理机构,这对于增加九华山环境容量,尤其是缓解九华街区“人满为患”的城镇化倾向,保护九华山风景区生态环境,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完成120km2范围的标界立碑,景区外围打通东、南大门,形成北门柯村、南门南阳、东门朱备3个接待门户,并分别建立3个接待中心、4个高山游览区、2个植物园、5个养鹿场。近期重点建设南阳湾、扩建柯村,并将九华山管理机构下迁至柯村。3.3生态旅游方面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池州市旅游资源的优势,大力开发生态旅游商品,如:竹编工艺品、有机茶、佛伞、竹杯、绿色饮料、香菇、笋干等,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形成批量生产,以增加经济效益。如:九华山名茶“东崖雀舌”“金地茶”在国际上多次获奖,但其产量很有限,必须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并增加科技投入。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原理,应重点开发九华山旅游风景区,必须根除一些陋习,创造生态旅游方式。在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可开展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如:开展植树旅游、科普与环境教育游、自然生态观光游、休闲养生健康游、科学考察和探险游、竹文化考察探秘游、植物园参观游览、珍稀动物观赏等生态旅游项目。在核心区域,旅游者要以步代车。3.4保护优先,健全区域合作体制在开发旅游资源之前,必须划定特定范围的严格保护区域,在这些区域内严禁游客进入。对开发区(点)也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的基本原则。强化旅游业的法制管理,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笔者建议独立设置环境保护局,并建立环境保护监测站(点),以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并应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规,实行依法治山。3.5硬件配套的安排包括增加一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