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日三国工业废弃地改造的生态设计_第1页
美、德、日三国工业废弃地改造的生态设计_第2页
美、德、日三国工业废弃地改造的生态设计_第3页
美、德、日三国工业废弃地改造的生态设计_第4页
美、德、日三国工业废弃地改造的生态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德、日三国工业废弃地改造的生态设计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结构和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发达国家传统工业的衰落导致了一些传统工业区的功能衰退,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产业由于城市化蔓延和内城经济萎缩而逐步向城外迁移,在城市中留下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这些工业废弃地成为大面积的城市伤疤。因此,如何对这些因人类过度利用而污染严重的城市伤疤实现生态恢复,是后工业时代景观设计者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工业废弃地改造始于1863年巴黎的比特·绍蒙(ButtesChaumont)公园,它是由废弃的石灰石采石场和垃圾填埋场改造而成。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景观生态学思想的引入,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改变。深层生态学提出生态系统中的任何成分都有其存在的权利,景观作为其外延也应有保存自己的价值。一些理念较为领先的设计师开始提出对场地最小干预的设计原则,场地的场所特性和生态过程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工业废弃地更新、改造的主题转为对生态系统循环过程的尊重和对场地自我改善和恢复的强调。在工业废弃地改造设计中,场地原有的废料、矿渣、废弃工业构筑物等将得到循环利用,它们不仅诉说着历史,而且体现了可持续的生态过程。同时,大地艺术的逐渐成熟为工业废弃地改造的的艺术形式和景观审美要求提供了适宜途径,大地艺术家对自然和生态的关注在工业废弃地这块特殊的场地中被鲜明地彰显出来,正如大地艺术家史密森所说:“艺术可成为调和生态学家和工业学家的一种资源”。史密森认为,大地艺术最好的场所,是那些被工业化和人类其他活动严重降质的场地,这些场地可以被艺术化地再利用。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传统工业的日益衰弱和城市更新运动的不断开展,掀起了生态设计理念注入工业废弃地改造的热潮。本文通过对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德国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园以及我国广东中山歧江公园这三个工业废弃地改造项目的介绍和分析,探讨了生态恢复和景观设计手法在工业废弃地改造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城市生态恢复和景观规划提供参考。1工业废物处理的案例分析1.1工业遗迹的清理与设计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的场地原址是华盛顿天然气公司旗下的一家煤气厂,始建于1906年,后来该厂由于从加拿大引入液化天然气管道而在1956年倒闭。在这50年内,该煤气厂排放的污染物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工厂倒闭后一直闲置,场地经过多年的垃圾、废料堆积,已经成为该地区的一个主要的污染区域。1962年,西雅图公园管理部门买下这块土地,并委托理查德·哈格(RichardHaag)设计事务所负责该场地的改建工作。1971年秋方案完成,但由于方案中保留了许多现存的工业设施,引起了广泛争议,公众普遍认为现存的工业设施毫无存在价值,应当予以清除。经过24次公开报告,公众才开始逐渐认同哈格的观点。1972年,方案终于通过,并予以实施。将场地中较为次要的工业设施清除,随即对场地进行仔细清理,并对保存的工业设施涂以鲜亮的颜色,吸引游客注意。公园于1973年秋建成,获得1981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最高设计奖(图1~4)。理查德·哈格重视场地历史,保留工业遗迹的设计理念,确定了该场地的主题基调。公园所保留的工业设施经过清理和改造,颇具视觉冲击力。保存的工业遗迹向前来瞻仰的游客诉说着场地的辉煌工业史,正因为它们的存在,才使得场地的精神和历史得以在时间的长河中延续。同时,传统的审美观念在此被完全颠覆,锐利、冰冷、锈迹斑驳的工业景观,展示着沧桑、另类的美。哈格的这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对以后的工业废弃地改造具有深远影响,这种秉承工业景观的设计作品在20世纪90年代大量涌现,并且遍布世界各地。同时,引入生态学思想的土地利用和再生方案是哈格的另一个具有指向标作用的尝试。原有场地本身的土壤毒性很高,并含有多种污染物。哈格没有采用耗资巨大的换土措施,而是通过咨询相关专家,采用生物降解法处理污染物。哈格对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所采取的干预最小和促其自我恢复的策略,充分体现了现代生态学的理论观点。西雅图煤气厂公园是工业废弃地改造和恢复的经典案例,其巨大的历史意义和极高的生态、审美价值使其成为开辟后工业时代工业遗迹改造的里程碑。1.2对工业遗迹的基本认识杜伊斯堡位于德国西南部的鲁尔区。鲁尔区从1989年提出“IBA计划”,即运用国际博览会形式,通过工业旅游开发,达到区域复兴。鲁尔地区杜伊斯堡市北端的蒂森钢厂于1985年关闭,1989年杜伊斯堡市买下该场地。同年,IBA决定将钢厂及其周边地区发展成为一个新型城市公园。彼德·拉兹(PeterLatz)的设计事务所通过竞标获得了该项目的具体实施权。拉兹的设计理念受大地艺术流派的影响,认为工业废弃地上的构筑物本身就是工程师们创作的大地艺术。他认为废旧的厂房、锈迹斑斑的机械设备是人类工业历史遗留的工业景观,是工业文明的见证。在他的方案中,工业建筑、构筑物、机械设备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的运输仓储等设施都得到保留,并将钢铁厂以前的原状,包括工业建筑、构筑物、设备设施以及工厂的道路系统和功能分区,都加以承袭,使人能感知到原工业生产的操作流程。部分构件被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在彰显和突出工业遗迹景观的同时,拉兹还对这些工业构筑物进行了再利用和再创作。例如,基地中一座原先拥有巨大体量的煤气罐被改造成一座水上救援训练中心;原先贮存焦煤的仓库场地被改造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另类攀援基地,是欧洲一家著名攀援俱乐部的训练基地;原有变电站改造成餐厅;原有钢厂的主体构架和高炉部分也被整合成一个可达的观光设施。还有一座被称为“金属广场”(PiazzaMetallica)的开放空间,是由放置在砂上的47块铁板组成,经压缩空气和高压管清洗后,显出冰晶般的钢铁表面(图5~6)与此同时,拉兹在该公园的设计中融入了可贵的生态学思想。首先,将原有场地中的材料将作为植物生长介质和建筑材料循环使用。例如,原砖块磨碎后用作红色混凝土的骨料。利用工业废渣和受污染土壤营造了一个小型生态系统—演示花园(图8)。在演示花园中,焦炭、矿渣和金属都是植物生长的介质。其次,注重水的循环使用。由于有废水渠穿园而过,水道应当进行清理,但拉兹认为,污水景观是工业文明的见证,应让其存在。于是,从屋顶、地表汇集起水,实施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由于水中含有粉尘,必须经原先净水厂的风力设备处理,然后进入老埃姆歇河的不同区域,实现了污水自然净化(图7)。再次,拉兹尝试了对场地最小干预的设计思路,工厂的原有植被均得以保留(图9~10)。与西雅图煤气厂公园相比,该公园的设计者通过对场地生态发展过程的尊重,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对场地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从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体现了生态学思想。1.3生态设计理念的借鉴歧江公园场地原址是广东中山市的粤中造船厂,该厂在鼎盛时期曾拥有1300名工人,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国营企业。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随着珠江流域由传统的农业产业区转变为中国顶尖的工业产业区之后,粤中造船厂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厂址总面积11hm2,水系与歧江河相联。场内遗留了不少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包括龙门吊、铁轨、变压器等。俞孔坚的土人景观设计研究所负责该项目的设计工作,有趣的是,与哈格一样,最初的设计方案遭到了不少专家和其他部门的反对。但他们创造性的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最终得到了认可和赞赏。建成后的歧江公园很好地融合了历史记忆、现代环境意识、文化与生态理念,不仅是中国近代工业史的生动记忆,也是中山市市民往常生活的工业时代再现。设计师承认在方案之初曾受到三种设计思路的诱惑:一是利用当地丰富的环境资源和材料资源,借用地方古典园林即岭南园林的设计手法;二是借鉴西方古典几何式园林的风格,以彰显中山市作为华侨城市的身份;三就是参照哈格和拉兹的对工业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和再利用的设计手法。最终,歧江公园的设计选择了借鉴第三种设计手法,对工业设施和自然采取保留、更新和再利用。而与之不同的是,歧江公园强调了新的设计,并通过新设计来强化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化载体的意义,揭示人性和自然之美。方案除了保留诸如烟囱、龙门吊、厂棚等承载当地工业历史、延续工业回忆的原有工业设施外,生态设计理念贯穿于整个设计方案的始终,例如保留船厂原有的自然植被;利用梯田式种植台、临水栈桥和水际植物群落,设计出一个层次丰富、植被葱郁的亲水生态自然湖岸;开挖内河,在防洪渠的基础上,使古榕树与水塔形成“生态岛”,从而使得这些生长了几百年的古树得以保留。在借鉴国外已较为成熟的工业遗迹保留和生态恢复观点的基础上,设计师将焦点放在强调以新的设计来诠释“足下文化”和“野草之美”,粤中造船厂见证了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时期,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80~90年代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阶段,直到它不再适应现代造船业的潮流而在1998年倒闭。几十年的时间跨度给当地的人们留下深厚的情感和文化积淀。设计师通过新的设计,把对这种文化的感觉通过新的形式传达给造访者,比如被称为“静思空间”的红盒子,以及剪破盒子的直线道路、生锈的铸铁铺装等。同时,在不同的立地环境下,用各种乡土植物来传达新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体现自然与朴素之美,以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图11~14)。歧江公园在设计上既继承了西方工业废弃地改造的先进理念,同时又不局限于单一的借鉴,而是创造性地加入了体现当地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工业文化的新设计,将审美和实用功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成功地完成了对历史、文化和自然之美的再现。2工业遗迹的设计背景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德国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园,中山歧江公园三个工业废弃地改造的典型案例,通过保留、利用和变化老的工业设施和要素,传承工业文化传统,诠释了新的生态和美学理念。三个项目的设计理念基本相同,同时又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三者都尊重生态系统循环过程,强调场地的自我改善和恢复,对工业构筑物和废料采取了保留和重新利用的可持续手段。三者的区别在于:哈格的设计对大部分工业构筑物和设备都作了保留,对场地受污染严重的土壤,创造性地采用生物降解的手段。拉兹的设计也保留了大量的工业构筑物和设备,但在保留的基础上加入了大地艺术的造景元素,其设计手法贯穿于整个园区。与此同时,拉兹的生态设计理念在改造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相对于哈格的点到即止,拉兹的生态设计实践更为深入和广泛。俞孔坚对工业设施态度亦然,除了大量机器经艺术和工业修饰被完整保留,还保留了一些机器的部分机体,并将其很好地结合在一定的场景中,与前两者不同的是,俞孔坚强调了新设计,并以此突显场地的特定文化和历史意义。这三个成功的工业废弃地改造案例,同中存异,为景观设计师针对场地特征改造工业废弃地提供了良好的参照和借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城市传统工业受到巨大挑战,已有不少工业废弃地面临着更新问题。诚然,本文所阐述的三个工业废弃地改造是极佳的借鉴,保留工业遗迹的设计理念在国际上已经获得广泛认同。但是,一味照搬照抄国外保留工业遗迹的手法显然失去了其作为遗迹的历史意义和情感共鸣,过犹不及,我们应有选择地进行工业遗迹保留。我国目前的城市发展正迈入一个以城市更新、旧城保护以及适应性再开发并存共生的新阶段,一些工业废弃地的地理历史环境与发达国家并不相同。一是我国的现存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不完全相同,一些城市传统工业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在许多城市甚至还是重要的经济支柱;二是许多由于传统产业向城市外围迁移而遗留的工业废弃地的地理位置不佳,其周围的同类工业厂房设施仍大量存在。诸如此类的工业废弃地块改造显然缺乏作为工业遗迹的基础条件。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代表性的工厂及工业建筑类型和地段,一般而言,具备以下条件的工业废弃地具有保护和改造再生的价值:第一,在当地某一特定历史环境下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工业,如前文所提及的歧江公园,其前身粤东造船厂在上世纪50~80年代曾繁荣一时;第二,其工业建筑本身的风格、式样或材料具有建筑史的研究意义,如杨树浦煤气厂的前身是上海最早创办的大英自来火房,它的炭化炉房曾经是中国第一座钢结构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