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也谈唐宋文学的语言
在一个炎热的下午,我真的无法忍受着主人的诱惑。也不敢指定一个什么范围,就请先生乘兴而谈吧。□我也没有一个系统的可讲的东西。《新文学史料》上有我的传记。我今年八十五周岁,是福州人,确切说是闽侯人。我这个人一身有两种生活。一般人好像不大有这种“兼差”,总觉得古典文学和新文学创作,是很远的两件事。施蛰存先生倒也是既搞新文学创作,又搞古典文学。他原先写小说,编《现代》杂志。但是他和我也不一样,他到抗战以后就不写小说了,后来完全是研究古典文学。而我写新诗一直写到80年代。我在这两方面都没有间断,一边教古典文学,一边照样写新诗。直到最近,《诗创作》九五年五月号上还发表了我的讲话。所以说我和创作这方面没有绝缘,我是“脚踩两只船”。(笑)■从30年代到80年代,您在风格、语言上总有不少变化吧?是不是也反映了现代文学发展的一般倾向?□一个人从年轻到老,风格可能会有一些变化。诗歌是面对现实的,现实不一样,那么对于不同的现实,诗歌的内容也会不一样。而语言上的变化不那么快,语言变化是相当长期的。30年代的语言和我们今天所说的语言,没什么根本不同。说到文言和我们现代语言,距离之所以那么远,那是由来已久了。从唐朝开始就有古白话,就比唐人的散文通俗一些了。到宋代,我们可以看到有那几本已经很白话的通俗小说。这说明,文言脱离我们的生活语言,从宋朝就很明显地开始了。而我们写文言诗歌之所以写不好,也是因为文言太脱离我们的生活语言。文言是传统语言,只能靠概念来学习,不是生活中的语言。而诗歌恰恰要的是生活里的语言,这种语言才能真正表达出高出于生活语言的那么一种境界。如果脱离了生活语言,那反而什么也表达不出来。没有生活,表达什么呢?唐诗那么好,就因为唐诗的语言就是唐朝人生活里的语言嘛。唐人从生活语言里边再加以提高,就产生出那么高的诗歌语言了。诗歌语言是要高出生活语言,但脱离生活语言是不行的,高出并不等于两者没有关系,诗人的思想感情等等还是建筑在生活之上的。■唐诗的语言大多很朴实,很生活化。□唐诗的语言比唐朝以前的汉魏六朝的语言要好懂,甚至比宋朝、明朝、清朝的语言也好懂,你说这不是怪事么?为什么呢?因为唐朝诗人用的就是当时的生活语言。这生活语言的改变也是非常慢的,我们看宋代的古白话,和后来《水浒》里边的那种白话也相去不远。而这种白话和我们今天的口语,和文言比起来要接近得多了。我们这才半个多世纪,从30年代到90年代,语言当然也不会有太大变化。有一些新名词,什么“趋势”变成了“走势”等等。名词当然会有些变化,现在发明了新东西,出现了新事物嘛。但是,作为一种语言。它的语法、语汇等,基本的语言结构,在几十年里并没什么大变化。从个人来说,语言风格会有些变化,譬如青年杜甫和老年杜甫就有些不同。我们搞的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嘛,从“五四”以来,语言就一直是这个“语言”,而且到现在这个“语言”还看不出大变化。■您的特殊“兼差”,大概让您对于古典文学和新文学的各自特点,具有一种非常从容的见解。像自由体的新诗之类现代新的文学样式,从审美上说,从表现力上说,对整个文学有那些拓展开阔呢?□我觉得,所谓新的东西,并不在于样式。当然随着生活的自然发展,文学样式总要有些不一样。文学艺术,并不一定非要“新”不可。并不是说过去的旧了,要搞个新的,我想不是这个意思。可以说,我们现在有些诗写出来,比那唐诗还旧。唐诗再经过一百年一千年,还有人念,还会觉得新鲜。而我们的诗如果再经过两百年就变成陈腐的东西了。比新要比这个“新”,不是说我这里比你多写了点什么,要比还能新多少年,比方说,宋诗、明诗比唐诗当然多出了一些新的东西,可是现在没人去欣赏宋诗明诗了,人们还是欣赏唐诗,还是念起唐诗来最感新鲜。而当时呢,宋诗明诗好像比唐诗新鲜多了,宋人比唐人拓展些了,明人比宋人开阔些了,可没过多久,几百年以后,到今天一看,最新鲜的还是唐诗。比方希腊雕刻,到今天还没法赶得上。我们今天也可以有模特,有裸体,有这个那个,但我们刻出来的东西就是没人家的好。■缺少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新鲜。我最近看到一本汉代画像砖刻的拓片集,很受触动。题材之广,数量之多,跟看常见的山东嘉祥、河南南阳等处的画像砖所留下的印象,有很大出入。很难想象,汉人居然能够把众多普普通通的事物表现得这样具有艺术魅力,只能惊呼一声“天才”。譬如说马的造型吧,现代的徐悲鸿大师备受称誉;而照我看,汉代画像砖上的马,意态更飘逸,风骨更卓拔,造型也更富于变化。而它们的作者只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砖刻匠人,真是不可思议。汉人的砖刻艺术,恐怕后人想模仿也模仿不了其中所蕴含着的,那种属于一个时代的精神韵致。□对,就是这样。虽说我们的艺术从我们的生活里来,他们的艺术从他们的生活里来,彼此不必一样,但是,总有个比较呀。好比两份水果摆在这里,总要比一比谁的新鲜。固然品种有时不同,我是这个果子,你是那种蔬菜,但是,总是要新鲜得像刚生长出来的那样有一种生命的力量,透着朝气才好。文学艺术要的就是这个,比的是新鲜。不然的话,你那时代写那果子,我这时代写这蔬菜,仿佛就不同了……文学艺术的开阔创新,决不能这样简单地讲。时代不同了,总要写些新东西的嘛。■我很愿意听先生谈创作新诗的心得。我在文艺理论教研室,个人偏重于中国文化思想史。所以,我也想听先生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角度来谈谈诗学精神,譬如从孔子谈起如何?□孔子的思想基础实际上是建立在《诗经》上的。■的确如此,孔子教“小子”,就是强调由《诗》开蒙,那就是,一切美德和真知都要建立在“真性情的发露”之上。前年我写《体认孔子》一书,就以“真性情的发露”作为第一章的标题。□《诗经》代表的是西周到春秋的文化,到孔子的时候已经基本上不存在了。《诗经》的特点,“诗可以兴、观、群、怨”,我们不必引孔子的话了,我们现在也体会得出来。我觉得《诗经》是“女性的文化”,特别是“国风”部分。在古代,唱这些“山歌”的,大部分是妇女,所以其思想感情也是女性的。为什么说是女性的呢?因为《诗经》的思想感情是一种“群”的生活感情。男女的性格是不一样的,男性似乎比较单独,不信你看校园里的大学生,男生单独活动的比较多,而女学生总是三三两两,需要找个伴儿。所以,女性的思想感情倾向于“群”。从美学上说,男性美是比较单纯的,就是阳刚、奔放;女性美是谐和的。所谓谐和美就是多样统一,就是包容并蓄,就是含蓄。《诗经》时代的这些民歌,拿来和《楚辞》一对比就知道了。《楚辞》是男性的,尽管屈原写了不少女性的东西,什么香草美人,但是那种奔放的浪漫主义,完全是男性的。它是不谐和的调子,而《诗经》则总是谐和的调子,是这样吧?可以说,从屈原开始,中国诗歌才从《诗经》的女性特点转向男性风格,才开始显得奔放,才要求个性的独立等等。当然,“美”与“力”,女性的美和男性的力,按中国的说法,“阴柔的”与“阳刚的”,这两者反正都不可偏废。孔子所向往的呢,正是那种“群”的生活。他不是说“鸟兽不可与同群”么?人总要有“群”么。孔子的“群”的感情,就是从《诗经》来的。他所谓的“仁”也就是“群”的感情,所以他实在没法具体说清“仁”是什么东西,他实际上只说了人总该有“群”的生活。■“君子群而不党”嘛。□既然是“群”的生活,就不能没有一个秩序,所以,他的“礼”、“乐”也无非是为了维护和发扬这么一种“群”的感情。如果我们从这一点来理解,孔子的思想又有什么不好呢?人应该有“群”的感情嘛,人哪能老是斗来斗去,老是当反对派呢!我们总要生活吧!如果说革命的时候反抗的精神应该更多一点,那么到建设的时代还是应该具有“群”的感情。所以我觉得,孔子的思想所起的主要作用,是使人比较温和。人应该有这种“群”的感情,人为什么要孤单到那种程度呢?当然人也应当有孤立的感情、反抗的感情,像屈原那样“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所以,孔子倡导的温和也只是人性的一个侧面。可是东方人确实比较接近于温和的一西方人则比较粗犷一些。我常常说,中国人是“诗”的,西方人是“剧”的。西方文学不是以诗歌为核心,从古希腊一直到莎士比亚、雨果等等,西方的整个文学发展是以戏剧为核心的。■戏剧就强调冲突,而诗歌一般是比较追求和谐的韵致……□是啊。中国正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所以中国文学整个思想感情和孔子的比较接近。■那么把这个说法拿到新文学中,是否仍然合适呢?或者说,在现代,孔子的这种思想对文学还有什么意义呢?□对文学的意义和对人生的意义,又有什么分别呢?孔子的问题,是到汉朝搞坏的,那些汉儒把礼乐看成是那么一种僵死的东西,一种不能违背的教条,所以就成了一种令人讨厌的东西,到六朝时反对儒家思想才成为一种潮流。而孔子本来所向往的东西并非如此,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所谓“仁”就是“群”的生活感情嘛。如果一个人没有“群”的感情,那么要“礼”有什么用,要“乐”有什么用呢?你看,孔子的思想原本是有真情实感的。我们今天来谈它对文学的意义,那就要看是用什么角度来看“礼乐”了,究竟是孔子的还是后儒的。我这些话,也都是随便一说,未必很准确。■先生过谦了。先生虽然是在谈理论问运,可是谈起来感情也很充沛,那些比喻都是信手拈来,妙趣横生。咱们谈了这么半天,我发现您说话的时候不仅中气很足,而且手势也非常有感染力,简直比一些五六十岁的人还显得强旺健康。□哈!哪会有那么年轻呢。我是1910年生的,今年八十五。施(蛰存)先生身体也很好嘛,他比我还大五六岁呢。■这恐怕跟您一直创作新诗有点关系。□我是一直在搞创作,所以如此吧。而且我还讲唐诗的课程。关于唐诗,不是有两个专用词吗,一是“盛唐气象”,一是“少年精神”。我觉得唐诗最可宝贵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少年精神”,它所写的正仿佛是少年人一般的心情;特别是盛唐时代,尤其具有青春的力量。我这么讲,以至于大家把“少年精神”变成了关于我的附带的形容词似的,有时一些年轻人写关于我的文章也这样写。■这倒是很生动、很准确的讲法。(笑)□我觉得,人的精神状态还是要昂扬向上,不应该很没落。现在我们的一些新诗作者,已经带上世纪末的感情。这么多自杀的,这么多心理变态的,……这些年轻诗人怎么会搞成这样呢?人家戏剧、小说也没搞成这样呀,人家别的行当更没我们这么些反常现象。这对人对己毫无好处。诗写出来,不能使人精神奋发,反而使人颓唐没落,这不是诗,不是好诗。■是不是个人的境遇太困苦了才不得不如此呢?□那不见得,比如三十年代的时候,我们的境遇也有很困苦的。■您的意思是不是说,那时诗人大多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有的人和时代、社会一起承担起责任,包括一些和革命都合拍的;有的人尽管不这样,但从他个人意义上说也还是奋发向上的。□对对,那时总的说来,精神状态还是比较好的。圔诗人对自己也应当有自律,而现在一入诗人籍,就好像彻底“解放”了。□依我看,根本不是时代的问题,也不是个人的问题。问题出在“全盘西化”上。因为自己没多少创造力,但是又想要一鸣惊人,那就只能从西方找一点儿哪怕是“破铜烂铁”来。西方确乎有许多新的诗歌流派,也有许多奇谈怪论,这些东西就是在西方也并不走红,但是我们拿来之后就不得了。从“五四”以来,特别现在对外开放,西方好像成了“圣土”似的,从那里捞到一点儿就尽量地发挥,结果呢,此路不通,走来走去走到无路可走,就完了。要移植西方的东西是可以的。现在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了,交流总是必要的,我们也应该吸收外国好的东西。但是,且不说外国的东西是否全好,即使那些东西在外国是优秀的部分,也总要适合中国的土壤吧。文学艺术,特别是诗歌,就和花果一样,是有生命的东西,总要种在合适的土壤是才能生长嘛。我们和西方固然有很多相通之处,因为彼此都是人,但是也有很多不同,那就是文化土壤不一样。而现在生硬地非要把西方的东西拿过来,它在我们的土壤里,不可能生根开花,移植过来又有什么用呢?现在在诗歌领域,模仿西方倾向太厉害,而对中国自己原有的好东西却一点儿也不知道。■有时候甚至是一概排斥。□是啊,自己土壤都不要了,移植人家的花果还能活吗?难道还能把土壤一起移过来吗?自然界的土壤,也是长期风化而成,各地土壤矿物成份各不相同,酸性碱性也要慢慢改变。文化土壤是一个历史的积累,并非想变就变,譬如刚才说到的,语言不是一百年就能根本变化的。所以,文化土壤也不是一二百年就能容易地形成的。我们现在在生产、科技、思想等方面,引进了一些西方的东西,这当然会使我们的文化土壤有所改变,但变化不会是短期的,也不可能改得和人家一样。西方文化土壤里的并不都好,吸毒、枪杀之类,我们为什么要拿过来呢?反正现在年轻人思想里问题不少。■依您看,现在在诗歌创作领域,不同思想、风格等等的冲突严重么?□你知道近年诗歌界一连串自杀的么?像北大的海子,还有顾城。你说发生这样一些事情,是不是一种变态?■我并不很了解这些诗人的个人情况,但从我所读过的几首诗看,他们的才华和内心感受,大概还是有不少过人之处吧?□其实从总体上说,我们中国现在还是在向兴旺发展嘛。这些年无论是大家的生活,还是民族自信心,各个方面都有提高嘛,何至于就会产生世纪末的感情呢?不应该嘛。如果某个个人产生这样的感情,那是你自己走错了路。你想要走那么样很窄的一条路,想一举成名,结果走错了。成名哪是那么容易呢?全世界真正能成名的又有几个呀?总想走捷径,觉得写这么几句诗就成名了,哪有这回事。路子不对。现在由于商业化,投机心理滋长起来,各方面都以为可以有暴发户,抓住一个什么就一夜之间发了。但是,文化事业不会是这样。找着一个窍门,就马上成了大诗人了吗?■也许诗歌创作还稍微可以存这么个想头,文学艺术、学术研究的其他专业,恐怕还需要更多的积累工夫。特别是古典文学,单是道理明白还不行,还要老老实实积累“功力”。这和学理科不一样,聪明的小青年也许会解出一道老教授解不出的题目。□是啊,文学艺术领域里,积累和创新互为因果。■您刚才对“新鲜”一词发挥了很多,强调创造的精神,现在又谈了“功力”的积累,也是从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讲起的。我想问先生,您年轻的时候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者特殊的机缘,使您一生认定这样的原则,始终保持“少年精神”呢?像您所说的,讲了一辈子古典文学,八十来岁还继续创作新诗。□好像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您觉得自己童年、少年时和其他孩子有什么不一样吗?是否已经对诗歌表现出特别的兴趣?□没有没有。我小时候比起别的同学还显得晚熟一些,对社会人生等等的看法比较幼稚简单,我的中学同学不少已经很世故,所以都说我这人“天真”。到上大学以后才突然发生变化,开始直面社会,思考起人生来。我上中学是在现在和平门附近的北师大附中,那是所理科中学,我们同班有十几个人考上清华,全都是念理科。所以我进清华头两年念的是物理,不过我稍微带点哲学思想。当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来不久,我很感兴趣。能不能从中理解一些宇宙的奥秘呢,我当时比较有这么些想法。但是,那时的清华物理系偏重于实验,而我呢,比较有这种抽象的理论的愿望,所以念了两年之后,我就转到中文系,想从艺术的角度来了解宇宙、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从理科到文科,这一转变确实比较大。人总是要追求自己的目标,解决自己的问题嘛。我想要解决的问题,跟纯粹物理实验不太协调。■您后来指导唐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生,假如您自由选择余地比较大,您现在会让您的学生主要研究哪些问题呢?毕竟您从《楚辞》到新诗,有着非常大的学术跨度。□我自己呢,一生搞了四个方面:一是新诗,二是文学史,三是唐诗,四是《楚辞》研究。我在新诗方面,既有创作的,也有理论的,共出版了六本诗集。北大版《问路集》里还有十几篇诗论,印了两万本,恐怕也买不到了。我在中国文学史方面,出版了《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简史》。我的文学简史和一般的也不太一样。像某人哪年生,何处人,当讨什么官,出过什么集子,其中有多少首诗,……这些我都不写。我只讲他在整个诗歌或文学发展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有什么可取的东西。所以,虽名为简史,但内容也不少。我把那些篇幅用来评说这些诗人、作家了,而不是在那里“报账”。■那么您写的就不只是“文学史”而是“文学史论”了。□不过,“论”的色彩也没有那么浓厚。我的取材标准是它必须对叙述、评论有直接帮助,比如唐代,我所选取的都是与我论说“盛唐气象”、“少年精神”有关的内容,以便突出论题。■如此说来,您的写法本身就是“诗性的”。经学分汉宋,史学也有“考辨的”和“诗性的”两种风格。□是这样。我最早的一部文学史就是这种写法,那是1947年我在厦门大学的油印讲稿。当时朱自清先生还在,他给我作了序。我在清华时,他是我的老师。朱先生是崇尚美,崇尚真情和气节的。在清华时,跟我最好的两个老师就是朱自清和俞平伯。解放以后院系调整,俞先生到了中科院文研所。有些先生学问很好,但在课堂上不太会讲;又有一些因为“三反”运动,那就是批判知识分子嘛,搞得学生和他们很对立。所以这些学者就到文研所关起门来搞研究工作。俞先生到了文研所也还是关不了门,1954年批他的《红楼梦》研究。这有什么好批判的呢,人家只不过是一种学术观点,也不会变成“反革命”,可是上面就来找事了,若说胡风,还算有些政治影响吧,可是俞先生,那么一个与世无争的人,又有什么呢?■您在反右、文革各次运动中,吃的苦头多么?□我倒还没什么。文化大革命时,总免不了是“反动学术权威”了,苦头也不大,就可惜稿子丢了。来检查我的反动思想,我这人从不作日记,所以也查不出我有什么反动言论,只好把我的稿子拿去查,查了半天似乎也没查出什么。那些学生忽然间分配了,前一天通知,第二天就走了,那些东西也就随便往床底下一扔。我的全部稿子就这么丢了。我的前四本诗集都是三十年代的,到八十年代才出第五本诗集,几十年的东西都在这本《问路集》里了。《问路集》出来后,江西《星火》杂志的编者还给我寄信,说这里还有。我只是大致回想在哪些刊物上发表过诗歌,再去找出来。论文之类如果被拿去了,还可以把主要论点想起来,但是诗歌哪能背得下来呢。我自己搜集不到的,也就没有了。这是一个损失。■那么您现在还写诗歌或论文么?□我自己现在不写什么了,没有精神了。我的手一写快了就不听指挥,必须一笔一划慢慢写。而我的思维还不太慢,笔跟不上思路,譬如脑子里形成三四句话,等我写完第一句,后头的就全忘了。所以像现在这么聊天还可以,不会打断我的思路呀。靠这种口述的办法,还可以写点儿东西。80年代末我出了一本《<西游记>漫话》,就是用这办法。我的助手商伟,现在已去美国,在哈佛当副教授了,也是聪明绝顶的一个人。他鼓励我,愿意帮我整理。我说他记,我讲的时候一点儿次序也没有,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总之是把我读《西游记》的心得体会讲出来,他再爬梳整理。下一次他把前一次的整理稿拿来,我看着真是很愉快,的确把我的意思都写出来了。每周两个上午,就这样我们搞了一年,写出八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给出版了。那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所有看到的人都喜欢。南京程千帆先生收到书,在病中看,竟不能释手,自己看不完,就让人给他念,一气花了三天时间,高兴得不得了。他说这书是“盖自有《西游记》以来之第一篇文章也”。关于《西游记》,多少年来至少有十来种乱七八糟的说法,把“大闹天宫”说成是“农民起义”……诸如此类,我就把它一条一条地理清楚。■那么现在您是否还用这种口述记录整理的办法,来完成新的著述计划?□我已经到这岁数了,还能有什么著述计划。《西游记》的想法是多年的积累了,资料都是现成的。1956年,何其芳说“大闹天宫”是“农民起义”,我就在《文艺报》上写了一篇文章进行反驳。当时张光年先生对我说:“你说‘大闹天宫’不是农民起义,那么你说是什么呢?“我说:“它是什么,我现在还不好说,还要再作些研究。”我是欠了一笔账,我早晚要答复:《西游记》究竟是何种书,孙悟空到底是什么形象。所以这些年来我就留意这方面的材料,特别是文革时期,第二年我们就“靠边站”了,白天批判学习、搞运动,晚上没什么事。当时心情也苦闷,别的书看不下来,就看《西游记》还比较有意思。做些札记,整理想法。那时我的手已经不太行了,也没力量写书。但这本《漫话》在那时打下了基础。■我听说先生最近还将有新著在北大出版社出版?□是我的《中国文学简史》下册,已经印好了,原来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乡镇法治宣传制度方案(3篇)
-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幼儿园综合素质试卷与参考答案
- 2025年保密教育线上培训考试题库(含答案)
- 吉安后河管理办法
- 名校教育管理办法
- 吴江土方管理办法
- 员工在职管理办法
- 售后旧件管理办法
- 商事登记管理办法
- 商店采购管理办法
- 水浒传每回内容梗概
- (译林版)二年级英语上册期中检测卷-附参考答案
- 工地试验室安全培训内容
- 小儿哮喘病护理
- 了解PLC的PID控制原理
- 辽宁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健康照护赛项)理论参考试题及答案
- 中建桥面系及桥梁附属专项施工方案
- 2024年食品安全生产经营大比武理论考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
- 有限空间专项安全检查表
- Unit 1 Making friends(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2024光伏电站设备评级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