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地貌特征_第1页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地貌特征_第2页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地貌特征_第3页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地貌特征_第4页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地貌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地貌特征

1阿青公加阿青公加西本是蒙古语,意思是“美丽的女孩”。在西藏,该地区被称为“阿青观众”,意思是“蓝色的凉山”。1997年12月国务院批准并公布当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气候条件及气候特点保护区总的地貌特征为南北两端高,中间稍低,内有高寒山地独有的冻丘、冰帐、石环等高原地貌,又有各类湖泊、湿地。区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4600m以上,最低4200m(豹子峡),最高6860m(昆仑山的新青峰也叫布喀达山峰),除南北边缘山地和中部起伏的高山外,主要为中小起伏的高山和高海拔的丘陵、台地和平原,地势宽阔、高山绵延。该地区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年均降水量173~495mm,且多为降雪形式,年蒸发量1500mm,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9倍,日照充足,年日照时间2870h,气候寒冷,年均温-4.4℃~-10℃,无绝对无霜期,植物生长期不足3个月,5月下旬开始萌发至8月下旬停止生长。风大沙多,全年盛行西北风,年均风速4.0~4.2ms,最大风速28ms。1.3西里成湖—土壤、水源受地形、水分、风蚀、冻融等条件的影响,形成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和高山寒漠土3种地带性分布,其次为沼泽土,零星分布有草甸土、龟裂土、盐土、碱土和风沙土。可可西里是羌塘高原内流湖区和长江北源水系交汇地区东部为楚玛尔河水系组成的长江北源水系,西部是以湖泊为中心的内流水系,区内1km2以上的湖泊有107个,200km2以上的湖泊有7个,最大的乌兰乌拉湖,湖水面积544.4km2,是青海省第四大湖。可可西里湖泊大部分为咸水湖和半咸水湖,矿化度较高。区内广布现代冰川,冰川总面积2000km2,著名的冰川有布喀达板冰川和冰帽冰川、马兰山冰川、岗扎日冰川等。1.4野生植物资源区内动物区系组成简单,但种群密度大,数量较多。有哺乳动物23种(青藏高原特有种11种);鸟类48种(青藏高原特有种18种);爬行动物6种均为青藏高原特有种,还有一些昆虫和水生低等动物,经济意义较高的水生动物有卤虫等。野生植物资源较丰富,有高等植物210余种,其中青藏高原特有种84种。重点保护的植物有马尿泡(Przewalskiatangutica)、女娄菜(Melandriumapricum)、唐古拉翠雀(Delphiniumtangkulaense)、昆仑雪兔子(Saussureadepsangensis)、黑芭风毛菊(S.humilis)等,垫状植物特别丰富,有50多种,约占全世界垫状植物种类的13。草地建群种和优势植物有:紫花针茅(Stipapurpurea)、高山嵩草(Kobresiapygmaea)、矮生嵩草(K.humilis)、早熟禾(Poaalpigona)、西藏嵩草(K.tibetica)。2高海拔地区的草地类按照《全国重点牧区草地资源调查大纲和技术规程》分类原则要求,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草地资源,主要有高寒干草原草地类和高寒草甸草地类2个大类,2个亚类,4个组,5个型。高海拔地区为高寒草甸草地类、高山(亚高山)草甸类、沼泽化草甸亚类。海拔4700~5200m为莎草草地组的2个草地型,即苔草+水嵩草草地型和藏嵩草草地型;海拔4700~5000m为莎草草地组的1个草地型,即高山嵩草草地型;海拔4500~4700m为禾草草地组的1个草地型,即早熟禾草地型;海拔较低地区为高寒干草原草地类,禾草草地组的1个草地型,即紫花针茅草地型。3保护区的草坪资源和生产力的特点保护区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大部分地区仍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区内5个草地型和生产力特点分述如下。3.1草科及优势种分布在保护区东部的海拔4700~5000(5200)m的碟形洼地、高山鞍部、山麓潜水溢出带及高山冰雪带下缘等地段,属隐域性的非地带性草地群落。地形平缓,气候冷湿,土壤为草甸沼泽土,地下发育着多年冻土,牧草生长期短,草群结构为单层,生长茂密,植株低矮,高10~20cm,盖度95%,主要建群种和优势种:矮生嵩草、草地早熟禾(P.pratensis)、双柱头草(Scirpusdistigmaticus)、盐地风毛菊(S.salsa)、海韭菜(Triglochinmaritimum)、高山嵩草、小灯心草(Juncusbufonius)等,可食鲜草产量4092.3kghm2。3.2优势种牧草群分布在保护区东部海拔4700~5200m的高山区的山间盆地、冰碛台和坡麓。由于雪水潜流的不断补给,土壤水分过饱和,形成具有泥炭化和明显潜育化特征的沼泽土,有机质含量高,牧草生长期短,其结构为单层,草丛低矮,高10cm,植被盖度70%~90%,根系密集,表土形成厚层草皮。主要建群种和优势种是莎草科的藏嵩草,伴生植物主要有:矮生嵩草、黑褐苔草(Carexatrofusca)、青藏苔草(C.moorcroftii)、高山嵩草、圆头蓼(Polygonumsphaerostachyum)、珠芽蓼(P.viviparum)、华丽风毛菊(S.superba)、高山唐嵩草(Thalictrumalpinum)等。可食鲜草产量为2584.65kghm2。3.3运动草种及伴生植物分布于唐古拉山以北及开心岭煤矿等海拔4700~5000m的山地、山间谷地、浑圆低丘和滩地,昆仑山内部亦有零星分布,分布区气候寒冷,太阳日照强烈,土壤为高山草甸土,土层薄,生草过程较弱,有机质含量高,具有10~15cm的草皮层。草群层次分化不明显,结构简单,外貌较整齐,草层高1~7cm,植被盖度70%~90%,主要建群种和优势种是高山嵩草,伴生植物主要有矮生嵩草、青藏苔草、紫花针茅、波伐早熟禾(P.poophagorum)、异叶米口袋(Gueldenstaedtiadiversiffolia)、黄芪(Astragalussp.)、委陵菜(Potentillachinensis)、短穗兔耳草(Lagotisbrachystachya)、马先蒿(Pedicularissp.),禾叶风毛菊(S.graminea)、沙生风毛菊(S.arenaria)、美丽风毛菊、高山唐松草、兰花棘豆(Oxytropisloerulea)、尖叶龙胆(Gentianaaristata)、垫状蚤缀(Arenariapolytrichoides)、垫状点地梅(Andyosacetapete)等,可食鲜草产量为817.05kghm2。3.4粗糙度不能形成草角质层分布于河谷和沱沱河沿岸的河谷阶地,海拔4500~4700m,与紫花针茅镶嵌分布。分布区气候寒冷,无绝对无霜期,土层薄,土壤贫瘠,质地粗糙,不能形成草皮层。草地群落结构简单,无明显层次,植株低矮,生长稀疏,植株高5~15cm,总盖度20%~45%,主要建群种和优势种是丛生禾草早熟禾,伴生植物主要有青藏苔草草(Koeleriacristata)、矮火绒草(Le-ontopodiumnanum)、多裂委陵菜(P.multifida)尖叶龙胆、沙生风毛菊、葶苈(Drabanemorosa)短穗兔耳草、兰花棘豆等,可食鲜草631.5kghm2。3.5山地适宜性植物分布在保护区北部和西部通天河以北,风火山以南,沱沱河两岸的广大滩地、山坡、昆仑山内部的山地,海拔4500~4700m(西部可达5000m),是保护区内草地面积最大的一个草地型。分布区内气候寒冷、干旱、多风,终年可出现霜冻。土壤母质为冰碛物、坡积物,土壤为高山草原土,土层薄,质地粗糙,草地生草过程微弱,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草地群落结构简单,大致可分为2层,紫花针茅高25~45cm,其他植物高7~15cm,植物生长稀疏,总盖度25%~50%。主要建群种和优势种是寒、旱生的丛生禾草紫花针茅,伴生植物主要有冷地早熟禾(P.crymophila)、光稃早熟禾(P.psilolepis)、赖草(Aneurolepidiumdasystachys)、冰草(Agropyroncristatum)、青藏苔草、粗壮嵩草(K.robusta)、黄芪、多裂委陵菜、矮火绒草、美丽风毛菊、沙生风毛菊、小麻黄(Ephedraminim)、葶苈、尖叶龙胆、蚓果芥(Torulariahumilis)、异叶青兰(Dracocephalumdiversifolium)、镰叶韭(Alliumplatystylum)等,可食鲜草1005.15kghm2。大面积的紫花针茅是藏野驴、藏羚羊的主要食物来源。4人类历史上的自然状态草地生境的变化主要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可可西里由于高寒缺氧,气候恶劣,被誉为“人类禁区”,很少有人进入,因而是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地区。然而这块神秘的土地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加快,其原有的生态机制已愈来愈多、愈频繁的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4.1生物多样性分析保护区内湖泊众多,大部分为咸水或半咸水湖。湖中生长的低等水生物———卤虫,是饲养对虾的优等原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青海、甘肃、宁夏等贫困不发达地区的群众,带着自制的捕捞工具,将费旧的柴油、汽油桶焊接,用木架捆绑后做成简易船,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短短的十年间,保护区内人力所能及的卤虫资源全部被捕捞殆尽,同时,舍弃的油桶浸泡在湖中,余油不断渗漏,湖区严重污染,草地资源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随意碾轧的车辙、暂驻地周围,植被盖度下降80%以上。可可西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复杂多态的地质构造,蕴藏了金、银、铅、锌、铁、盐等多种矿藏。在利益的驱动下,大批的淘金者涌入可可西里,原始粗放的采掘方式,使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草地资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严令禁止在该地区进行采金活动,但零散的淘金者年年都有。可可西里独特的高原生物系统为多种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动物区系组成简单,但种群密度大、数量较多,而且多为青藏高原特有种,其中藏羚羊为我国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群居。近年来藏羚羊绒在国际市场走俏,盗猎者大量捕杀,致使藏羚羊数量锐减,保护区的生态平衡和草地资源均遭到破坏。由于青藏铁路、青藏公路、输油管道及光缆铺设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陆续上马施工,大批作业人员和施工机械的涌入,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和草地资源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4.2地表蒸发量大、鼠害频发受青藏高原气候暖干化趋势的影响,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地表蒸发量增大,河溪断流,湖泊沼泽干涸,草地沙化、退化,鼠害猖獗。目前鼠害对草地的危害是自然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保护区害鼠主要为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和草原田鼠(Microtusbrandtii)。4.2.1草地的破坏主要分布在保护区海拔较高、较干燥的山脊及平原化的滩地。对草地的破坏主要有采食牧草、打洞、形成的土丘覆盖牧草等形式,有效洞口600~1000个hm2。主要采食针茅、高山嵩草等植物的绿色部分,冬天不冬眠,采食干草及种子,群居。4.2.2洞穴混杂,连片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内山梁洼处的阶地,较高原鼠兔相比喜潮湿,栖息地海拔较低,但多与高原鼠兔的洞穴混杂、连成一片。采食针茅、高山嵩草、小嵩草等植物的绿色部分,种子及根芽,冬天不冬眠,秋季贮存大量牧草,对草地的破坏与高原鼠兔类似,啃食植物根系,形成极高密度,有效洞口2000个hm2以上,加剧了水土流失。5关于保护缓冲区草坪的发展建议和措施5.1动植物生态系统发育及资源保护的应对措施可可西里保护区自然地理环境严酷,草地生态脆弱,天然植被一旦破坏将难以恢复。保护区草地资源管理和保护应以保护草地丰富的物种资源、监测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大气环境、土壤结构、演替变化、生产量及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为主。做好基础数据的调查工作,保护草地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维持其自然生态平衡,为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可可西里保护区到目前为止还是人迹罕至,环境资源与人类发展物质基础之间的矛盾(即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不突出。因此,在实施各项措施和工作之前,应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要以科学的依据指导决策,既要重视眼前利益,也要顾全长远利益。5.2预测预报,指导防治制定鼠害防治措施,采取微生物制剂灭鼠、生物毒素灭鼠,集中连片防治。同时加强鼠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及时掌握鼠虫害发生规律和动态,指导防治;做好鼠类天敌保护工作,严禁滥捕乱猎野生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