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高原鸟类区系调查_第1页
鄂尔多斯高原鸟类区系调查_第2页
鄂尔多斯高原鸟类区系调查_第3页
鄂尔多斯高原鸟类区系调查_第4页
鄂尔多斯高原鸟类区系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鄂尔多斯高原鸟类区系调查

奥罗斯高原位于内蒙古南部,洛杉矶高原以北。环境和地形复杂。这不仅是中国候鸟南北运动的重要方式,也是许多鸟类的重要繁殖遗址。有人对鄂尔多斯高原的鄂托克旗、乌审旗及准格尔旗的鸟类区系和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及其附近湿地的鸟类群落组成进行过研究,但对鄂尔多斯高原鸟类区系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报道。2005年和2008-2009年笔者对鄂尔多斯高原的伊金霍洛旗、东胜、乌审旗、鄂托克旗、杭锦旗的鸟类组成、生态分布及人类活动对该地区鸟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调查,对鄂尔多斯高原鸟类区系组成特征进行了探讨,旨在为该地区鸟类资源的保护、动物地理分布和环境保护等提供基础资料。1高原气候特点鄂尔多斯高原海拔1100~1500m,地理坐标为106°28′~108°39′E,38°01′~40°47′N之间。东西长约400km,南北宽约340km,总面积约3655219.98hm2,黄河将其东、西、北三面环绕。地表波状起伏,地形复杂多样。东部为准格尔黄土丘陵,北部有东西走向的库布齐沙漠,西部为南北走向的桌子山地,南部是毛乌素沙地。鄂尔多斯高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严冬酷暑、降雨量少而蒸发量大、春旱、多风沙、无霜期短,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东部地区年平均气温5~8℃,年降水量350~450mm,多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以上;西部地区年平均气温7℃上下,年变幅及日变幅较大,最低气温可达-33℃,最高气温可达37℃,年降水量250mm左右,多集中在7~8月,且多是暴雨。冬季西北风占明显的优势,夏季以东南风为主。春季风沙日数约100d,最大风速可达24m/s。自然植被景观,高原东部为典型草原区,以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davurica)、蒙古鹅冠草(Agropyrummongolicum)、芨芨草(Achnatherumsplendens)等植物为主;中部为荒漠化草原区,固定沙丘广泛分布,主要植物有油篙(Artemisiaordosica)、骆驼蓬(Peganumharmala)、沙冬青(Ammopiptanthusmongolicus)等;西部为草原化荒漠区,以旱生的、低矮的小灌木为优势种,主要植物有红沙(Reaumuriasoongorica)、藏锦鸡儿(Caraganatibetica)、松叶猪毛菜(Salsolalaricifolia)等。2湿地样点的设置研究区域包括5种生境类型:林地、灌丛草地、农田、居民区和湿地。以样带法、固定半径样点法对研究区内的鸟类及其栖息环境进行调查。在伊金霍洛旗、东胜、乌审旗、鄂托克旗和杭锦旗共布设样带62条,其中林地8条、灌丛草地17条、农田4条、居民区6条,湿地布设样点27个。样带法是沿着确定的方向在样带中心线行进,以12倍、物镜口径45mm的双筒望远镜观察,并记录样带中心线两侧各50m范围内鸟类的种类和数量,行走速度为2km/h,每条样带长1000m,宽100m。固定半径样点法是在半径为250m的区域内,用20~60倍、物镜口径77mm的单筒变焦望远镜观察并记录鸟类的种类和数量,每次观察15min。鸟类的识别参照《中国野鸟图鉴》和《中国鸟类手册》,鸟类的分布型根据《中国动物地理》划分。3结果3.1繁殖鸟及古北界种类调查期间共记录到鸟类168种,隶属于14目39科(表1),其中留鸟31种,夏候鸟73种,旅鸟60种,冬候鸟4种。繁殖鸟(包括留鸟和夏候鸟)104种,占该地区鸟类种数的61.9%,具有显著优势,构成了区系主体。168种鸟中非雀形目鸟类有115种,占该地区鸟类种数的68.5%;雀形目鸟类有53种,占该地区鸟类种数的31.5%。非雀形目鸟类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雀形目。繁殖鸟中,古北界种类有92种,占繁殖鸟总数的88.5%;东洋界种类12种,仅占繁殖鸟总数的11.5%。3.2池鹭类鸟类湿地鸟类1983年张永让等对鄂尔多斯高原乌审旗、鄂托克旗的鸟类进行了初步调查,记录到鸟类64种,1990-1996年何芬奇等对鄂尔多斯高原桃力庙-阿海子湿地的鸟类进行了调查,记录到鸟类90种。本次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68种。其中,新记录鸟类34种:池鹭、大麻鳽、小天鹅、白尾鹞、普通鵟、草原鵰、灰背隼、燕隼、斑翅山鹑、翘嘴鹬、红嘴鸥、珠颈斑鸠、鵰鸮、长耳鸮、楼燕、灰头绿啄木鸟、(蒙古)百灵、云雀、黄鹡鸰、田鹨、水鹨、灰伯劳、灰椋鸟、红嘴山鸦、达乌里寒鸦、小嘴乌鸦、棕眉山岩鹨、穗即鸟、北灰鹟、东方大苇莺、黄眉柳莺、银喉长尾山雀、大山雀、红颈苇鹀。另外,先前记录到的6种鸟类在本次调查中未观察到,分别为斑嘴鹈鹕(Pelecanusphilippensis)、黑海番鸭(Melanittanigra)、灰鹬(T.incana)、黑尾鸥(Laruscrassirostris)、鸢(Milvuskorschun)、普通燕鸻(Glareolamaldivarum)。3.3生境鸟类组成调查区域主要有5种生境类型:(1)林地:主要树种有杨树(Populussimonii)、榆树(Ulmuspumila)和人工种植的松树(Pinustabulaeformis)。记录到鸟类52种,占本次调查总数的31.0%。其中,旅鸟12种,占该生境类型鸟类的23.1%;冬候鸟2种,占3.8%;夏候鸟17种,占32.7%;留鸟21种,占40.4%。繁殖鸟构成该生境鸟类的主体,其中留鸟优势种有斑翅山鹑、环颈雉、灰斑鸠、喜鹊、麻雀等,常见种有红隼、珠颈斑鸠、大斑啄木鸟、灰头绿啄木鸟、楔尾伯劳等;夏候鸟优势种有红脚隼、燕隼、凤头麦鸡、灰头麦鸡、楼燕等,常见种有戴胜、红尾伯劳、灰椋鸟等。(2)灌丛草地:灌丛草地分布广泛,是研究区域的主要生境类型。灌丛草地主要由达乌里胡枝子、芨芨草、油蒿、骆驼蓬、沙冬青、藏锦鸡儿、松叶猪毛菜等植物组成,以油蒿、芨芨草、小叶锦鸡儿为优势种。记录到鸟类36种,占本次调查总数的21.4%。其中,旅鸟1种,占该生境类型鸟类的2.8%,冬候鸟3种,占8.3%;夏候鸟15种,占41.7%;留鸟17种,占47.2%。繁殖鸟构成了该生境鸟类的主体,其中留鸟优势种有斑翅山鹑、环颈雉、红隼、灰斑鸠、喜鹊、麻雀等,常见种有大斑啄木鸟、灰头绿啄木鸟、凤头百灵、亚洲短趾百灵等;夏候鸟优势种有红脚隼、燕隼、凤头麦鸡、灰头麦鸡、短趾百灵等,常见种有戴胜、云雀等。(3)湿地:在降水与径流补给形成的大小河流20余条和多个湖泊中,记录到鸟类100种,占本次调查总数的59.2%。其中,旅鸟48种,占该生境类型鸟类的48%,冬候鸟1种,占1%,夏候鸟50种,占50%,留鸟1种,占1%。旅鸟和夏候鸟构成了该生境鸟类的主体,其中,旅鸟优势种有大天鹅、鸿雁、绿翅鸭等,常见种有小天鹅、豆雁、赤颈鸭等;夏候鸟优势种有赤麻鸭、绿头鸭、白骨顶、凤头麦鸡、灰头麦鸡、黑翅长脚鹬等,常见种有小ue862ue861、红脚隼、红脚鹬、须浮鸥、白鹡鸰等。(4)农田:农田零星散布于灌丛草地,以玉米为主要农作物。记录到鸟类19种,占本次调查总数的11.3%。其中,冬候鸟2种,占该生境类型鸟类的10.5%,夏候鸟5种,占26.3%,留鸟12种,占63.2%。该生境以留鸟为主,其中优势种有斑翅山鹑、环颈雉、灰斑鸠、喜鹊、麻雀等,常见种有红隼、达乌里寒鸦、金翅雀等。(5)居民区:选取聚居人口相对较多的村落进行考察,其周边通常有开放式垃圾存放点、稀疏的林地和面积较小的农田。在该生境记录到鸟类19种,占本次调查总数的11.3%。其中,夏候鸟6种,占该生境类型鸟类的31.6%,留鸟13种,占68.4%。留鸟构成了该生境鸟类的主体,其中优势种有灰斑鸠、喜鹊、灰椋鸟、麻雀等,常见种有红隼、大斑啄木鸟、达乌里寒鸦、金翅雀等。从林地到居民区,随着人类活动程度的加剧,各生境鸟类的种数也有较大差异。人类活动较少,且又能提供固定水源的湿地记录到的鸟类种数最多,为100种;最少的为人类活动频繁,且无固定水源提供的农田和居民区,为19种。除湿地外,其他生境类型中留鸟成为主要组成类群,可见,鄂尔多斯鸟类区系主要由常驻鸟种组成。另外,留鸟所占比例从1%增高至68.4%,夏候鸟所占比例从50%降至26.3%,反映出随着人类干扰程度的升高,留鸟的比例越来越大,夏候鸟比例越来越小。3.4金雕塑、遗柳本次调查中记录到的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6种,占记录鸟类总数的15.5%。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有5种:东方白鹳、玉带海雕、白尾海雕、金雕、遗鸥;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有21种:赤颈ue862ue861、角ue862ue861、白琵鹭、疣鼻天鹅、大天鹅、小天鹅、白尾鹞、日本松雀鹰、雀鹰、苍鹰、普通鵟、大鵟、草原雕、红隼、红脚隼、灰背隼、燕隼、蓑羽鹤、雕鸮、纵纹腹小鸮、长耳鸮。其中,遗鸥鄂尔多斯群体占世界繁殖群体的60%,使鄂尔多斯高原成为其主要繁殖地。4分析与讨论4.1草原-草原化荒气动物区系鄂尔多斯高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生态过渡地带,在全球范围也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生态过渡区。虽地处北方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境内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间有数目众多的草甸和湖泡分布,加之人工林的营造,使其成为一个特殊而敏感的生态过渡带,鸟类区系组成复杂多样,既有反映北方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带性特征的鸟类,又有适于湿地等非地带性环境栖息的鸟类。鄂尔多斯高原属于古北界中亚亚界蒙新区中的东部草原亚区和西部荒漠亚区,两亚区界线与荒漠化草原和草原化荒漠两个植被带之间的界线相符。植被差异直接影响到鸟类的栖息环境、食物的丰富程度和营养结构,因而生存其中的鸟类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东部草原亚区动物区系主要由典型草原成分所组成,分布云雀、穗即鸟、金雕、雀鹰、大鵟、沙即鸟等蒙新区典型鸟种,白骨顶、凤头麦鸡、苍鹭、翘鼻麻鸭等夏季在这里繁殖;西部荒漠亚区动物区系主要由白顶即鸟、凤头百灵等荒漠成分组成。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的鸟类区系与贺兰山西部的草原化荒漠动物区系十分相似,均有欧夜鹰等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西部荒漠地区的种类。在鄂尔多斯高原的东部,荒漠化草原的优势种在向西进入草原化荒漠时种类逐渐减少或消失,而草原化荒漠种类数量增加,成为优势种。东部草原的沙地环境有荒漠成分出现,西部荒漠边缘山地草原上有草原成分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在蒙新高原区某些动物有较强扩散能力,但较依赖于栖息地。因东部草原亚区和西部荒漠亚区间无明显地理屏障,因此,草原-半荒漠鸟种兼有分布,如蒙古百灵等。这些现象表明,环境多样和边缘效应是鸟类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鄂尔多斯高原的鸟类区系中,也有其他区系成分的渗透,如属于东北区成分的鸿雁、楔尾伯劳、红胁蓝尾鸲、金翅雀等分布于该区,并成为多种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个别东北-华北型、东洋型种类渗入,如红尾伯劳、灰椋鸟等,东洋型的小ue862ue861、斑嘴鸭、日本松雀鹰、董鸡、灰斑鸠、珠颈斑鸠等。该地区的鸟类区系呈现出以蒙新区成分为主,蒙新区和东北区等多种区系成分相互渗透的特征。4.2东洋界鸟类组成调查区古北界鸟类主要由古北型、全北型、东北型、中亚型、地中海-中亚型、东北-华北型和高地型组成,共计92种。其中,古北型有45种,占古北界鸟类总数的48.9%;全北型16种,占17.4%;东北型10种,占10.8%;中亚型13种,占14.1%;地中海-中亚型3种,占3.3%;东北-华北型2种,占2.2%;高地型3种,占3.3%。东洋界鸟类由东半球温带-热带型、东洋型和环球温带-热带型组成,共计12种。其中,东半球温带-热带型2种,占东洋界鸟类总数的16.7%:即白骨顶和东方大苇莺。东洋型7种,占东洋界鸟类总数的58.3%,即池鹭、日本松雀鹰、董鸡、小ue862ue861、斑嘴鸭、灰斑鸠和珠颈斑鸠。环球温带-热带型3种,占东洋界鸟类总数的25.0%,即黑翅长脚鹬、环颈鸻和鸥嘴噪鸥。鄂尔多斯高原鸟类组成中北方型种类占绝对优势,具有典型的古北界特征。4.3生物多样性变化鄂尔多斯高原的地质结构比较稳定。第三纪后期,北方有较广袤的草原和森林草原,气候温暖湿润,草原动物较为丰富,现代鸟类区系中草原成分属于原始区系。第四纪初期,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地面开始剧烈上升,形成大面积的高原,鄂尔多斯高原下陷为明显的洼地,亚洲大陆中心开始荒漠化,对鄂尔多斯高原鸟类区系的地区分化产生了很大影响,逐渐出现了荒漠化成分。到全新世初期,鄂尔多斯和黄土高原抬升,大陆边界、山脉和沙漠形成了自然屏障,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出现夏季风衰退冬季风盛行的现象,湖面开始退缩,风沙活动强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鸟类区系的分布,鄂尔多斯高原鸟类区系分化基本上已和现代相似。由于第三纪植被繁盛,土壤保水量增加,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了丰富的煤层和大量的地下径流。这些地下径流成为河流湿地、风蚀洼地湿地(湖泊和水泡)的重要补给,为雁鸭类、鸻鹬类、鸊鷉类、鸥类、鹭类等水鸟提供了适宜而较稳定的栖息环境。但随着荒漠化的不断加剧,鄂尔多斯高原明水区域逐渐减少,使得一些对水质要求较高的水鸟迁离此地,不再在此繁殖休憩,鸟类区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例如,先前学者记录到的斑嘴鹈鹕、黑海番鸭、灰鹬、黑尾鸥、普通燕鸻,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没有在此次调查中发现。此外,东北西部及华北地区因其湿度条件相对较低、西北风较强、地形上与蒙新高原区无明显屏障等特点,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季风区鸟类相互渗透的通道,一些东洋界鸟类通过“缺口”向古北界扩散,还有部分低海拔地区的鸟类向高海拔地区扩散。例如,珠颈斑鸠的分布范围由原来的河北向北移至内蒙古,在鄂尔多斯高原有发现;池鹭由原来的吉林中部黑龙江黑河西扩至新疆,在鄂尔多斯高原也有发现。有学者还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鸟类区系变化的主要动因,对鸟类的种群动态、产卵、迁飞时间以及越冬地的选择、分布范围等产生了一系列影响,造成某些鸟类在分布范围上有不同程度的北移或西扩。4.4农田及林地鸟类的群落结构和种植结构对鸟类群落组成的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