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府县关村村汉墓发掘简报_第1页
江苏徐州府县关村村汉墓发掘简报_第2页
江苏徐州府县关村村汉墓发掘简报_第3页
江苏徐州府县关村村汉墓发掘简报_第4页
江苏徐州府县关村村汉墓发掘简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徐州府县关村村汉墓发掘简报

淮阳淮北一号墓位于县城北门工厂附近,曾多次被盗。1988年8~11月,为配合淮阳县纱厂扩建工程,周口地区文物队和推阳县博物馆联合对此墓进行了发掘,现简报如下。形制方面的置石与铺地砖此墓为砖石多室结构,墓门东向,方向90度(图一)。墓顶原有封土堆,以后逐渐被削平。现存封土埋于深约4米的黄水冲积层以下,中部高,四围低。封土为掺有料礓的黄色五花土,经过夯打,土质坚硬。夯层厚10~25厘米,夯窝不明显。在封土的偏北部残留车轮痕迹。据现场观察,所用封土大部分是从其他地方搬运来的。墓室平面略呈长方形,顶部距现地表0.4米。由墓道、墓门、甬道、左右耳室、前室、后室和四周回廊组成,回廊内另设7室。各室均作长方形,有甬道、券门相连通。整个墓室东西长28.3、南北宽18.2米,砖室建筑面积515平方米(图二、三)。此墓所用砖石种类繁多。以长方形、楔形和扇形为主。长方形砖分大、小两种。大砖长48.5、宽24.5、厚12.3厘米,一面饰席纹,用于甬道、前室、后室等券顶部。小砖中素面(或饰绳纹)的一般长40~48.5、宽20~24、厚10~12厘米,主要用于甬道、前室、后室各壁及铺地。侧面模印双线或三线菱形纹饰的制作较精,一般长40~48.5、宽16~20、厚6~7.8厘米,主要用于砌筑回廊墙壁。有的在菱形纹中模印“安君寿壁”字样。砖长39、宽18、厚7.5厘米。这种砖多用于右回廊前、后室和后回廊北段壁上(图四)。楔形砖制作精致,一般长40~48、一端宽12、15、另一端宽18~20、厚6~7.8厘米。有的素面,有的一端印二乳钉或四乳钉,或侧面印菱形纹饰。主要用于回廊墙壁上部和券顶。扇形砖一般高46~50.上口宽37~42、下口宽24~36、厚10~12厘米。分大、小两种,有的素面,有的一面饰较密的方块纹、席纹。主要用于砌筑甬道、前室、后室的券顶。所用石块颜色有红有青,形状有长方形和扇形两种。长方形石块中又有大小之别,大的长100~120、宽46~50、厚25厘米。小的长46~60、宽18~46、厚25厘米。用于甬道、后室内壁及铺地。扇形石高46。上口宽41、下口宽30、厚18~22厘米,用于甬道和后室内层的券顶。墓壁采用一顺一丁、二顺一丁,三顺一丁方法砌筑。石灰勾缝。甬道、左右耳室、前室壁厚1米,顶部用两层扇形砖(石)券砌,厚1米。回廊(及回廊7室)壁厚0.6米,顶部券砖3层,厚0.6米。其余拱券顶皆两层,厚0.5米。甬道、前室、左右耳室和左回廊中室皆有铺地砖(石),一般下部竖砖铺一层,上面再用平砖铺两层。后室下面铺一层竖砖,上部再铺一层石板。墓门用单层砖封砌。墓道:呈斜坡状,长4.3、宽3.7、西部最深0.75米。填土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五花土,杂有碎砖、炭粒等;下层厚0.15米。经过夯打,底部铺席。墓门:东西长2.5、高2米。封门砖上部已塌毁,上部错缝平砌,下部竖砌。宽3.47、厚1.7、残高3.55米。封门砖种类较杂,应是利用修筑各室后的剩砖。甬道:长11.75、宽1.85米。根据高低和形制,又可分前、中、后3段。前段长1.6、外高4.1米。东部顶端有一盗洞。中段长8.1、外高4.65米。后段长1.95米,高度与前段相同。甬道前段和中段前部堆积大量草木灰,杂出宋至清代瓷片。左右耳室:位于甬道东西两侧,结构、大小相同。耳室外有短甬道,东西宽1、南北长1.1、内高2.15米。耳室南北长2.95、东西宽2.1、内高2.9米。铺地砖低于门道0.2米,中部稍高,四周近壁处有宽5、深5~10厘米的排水沟槽。左耳室出土石仓楼,右耳室出土陶罐、盆等残片,应分别象征仓库和厨房。前室:破坏最为严重。南北长8.1、东西宽3、残高1.1~4.25米。东部、西部、南部均有门,分别与甬道、后室和回廊中室相通。中部铺地砖稍高,四周较低。出土彩绘漆片、石凭几、石俑、画像石、银缕玉衣片、五铢钱和散乱人骨等。据鉴定人骨为男性,应属墓主。后室:东西长5、南北宽2、残高2.6~2.8米。东端有门道与前室相通。门道宽1.5、厚1.35米。门框、槛、扉、楣皆残损。门扉仅存一扇,残长0.9、宽0.6、厚0.11米。正面光平,四周刻卷云纹,中部浮雕铺首衔环,环内一树,树上下有瑞鸟(图五)。门框残高0.98米,背面有宽0.07、厚0.07米的突出部分嵌入墙内。正面宽0.15、厚0.32米。刻蟠螭波涛图案。门楣残长1.07、高0.33、厚0.3米,画像用长方形相隔,上部刻奇兽异鸟和龙;下部刻蟠螭,细身长尾,吞一物;右端刻长尾凤鸟。门臼圆形,直径0.13、深0.04米。门楣上部砌一层条石,再用砖石券砌。壁顶分内外两层,内层砌长条石块,外层砌长条砖,各厚0.5米。后室内空无一物。回廊:内高2.5、内宽前廊为1.1、余皆1.25米。前廊与甬道相通,右廊有甬道与前室通,四周回廊结构基本相同,底部经夯打,未用砖铺砌。回廊内7个小室,分布在四角及左、右、后回廊的中部。7室中除后回廊左右角两室为穹隆顶外,其余5室皆为拱券顶。左回廊前室南北长2.45、东西宽1.85、内高3.9米。左回廊中室东西长2.8、南北宽1.55、内高3.6米。左回廊后室东西长2.65、南北宽2.05,内高5米。右回廊前室南北长3.8、东西宽1.95、残高3.05米,券顶已毁。右回廊中室东西长1.95、南北宽3.15、内高3.17米。右回廊后室东西长2.7、南北宽2.1、残高4米,穹隆顶上部已毁。后回廊中室南北长2.5、东西宽1.65、内高3.19米。部分小室的墙角距地面1.5米处有一向外突出的方砖,上有直径7、深4厘米的圆槽,应为壁灯。唐至清盗掘适当大礼典墓此墓盗扰严重,随葬器物大部分失去原来位置。扰土中发现铁镢2件,铁斧1件,为东汉晚期之物。另外还有唐至清代瓷碗、罐残片和唐“开元通宝”、宋“大观通宝”、“淳熙元宝”等铜钱。故推测此墓于东汉末年即被盗掘,以后历唐宋至清又多次被盗扰。但这次清理,仍出土了一批有价值的遗物。天禄承盘石楼出土器物以石器为最多,也最有特色。除石珠、杵外,皆青石质。各种动物模型的眼珠涂朱砂。石俑3件。皆残,分属3个男性个体。1件存胸以下部分,体格健壮,赤上身,着短裤,皱褶明显,一足翘起,一足跪屈(图六:左)。另1件头足残失,赤身,右臂上扬,似举物,左手抚胸,下身着短裤。高32厘米(图六:右)。第3件仅存头部,方面大耳,深目高额,塌鼻阔嘴,头发上盘,短颈。高8.5厘米(图一九)。虎形座1件。呈伏卧状。张口怒目,形象凶猛,背部凿成平面。长33、通高26厘米(图版陆:4;图七:1)。应是器物的角座。狮形座1件。侧首伏卧。双眼圆睁,张口露齿,鬣毛清晰,背部凿平。长33、高25厘米(图七:2;八)。也应是器物的角座。双兽座1件。在一石上雕刻出两兽的前半身,呈90度相交。两兽圆耳圆眼,口紧闭,温顺地趴伏在石座上。长12.5和11.5、底座厚4.5厘米(图九:3;一〇)。凭几1件。平面呈椭圆形,表面光滑,通体刻阳线卷云纹。下有弯曲的几足。长61、宽19.5、高34厘米(图七:3;一八)。天禄承盘1件。一天禄立于圆形底座之上。昂首,四肢微屈。头顶生角,尖圆耳,圆眼,狮鼻,张口露齿,颏下垂长须,肩生双翼,长尾卷曲。天禄背上立一圆柱,柱顶出4个斗拱,承圆形盘。盘外中部有一周沟槽,内有直径9、深3厘米的圆槽。槽内刻划向四周幅射的线条。柱体和盘外刻阴线卷云纹、波折纹。圆座直径22、天禄长22、承盘通高46厘,米(图版陆:2图九:1)。井1件。侧面中部有对称方孔。长26.1、宽15.8、高24厘米。这件器物又似石楼模型的附件。鸡1件。雌鸡,昂首,矮冠,短尾,造型肥胖,双足残失。长45、高35厘米(图一一)。猪2件。1件长身,粗腿,体型圆肥,立于方座之上。座长20、宽11.2、猪长32、高15,带座通高17.9厘米(图版陆:5;图九:2)。另1件卧姿,长嘴,背上刻交叉划纹。长8.5、高2.8厘米。砚2件,皆残。1件为扇形,弧长15、厚1.1厘米。另1件为圆形,器表粗糙。直径3.8、厚0.5厘米。滑轮1件。圆柱形,中间凹,两端有长0.9厘米的圆轴。轮径4.1~5厘米。应是辘轳模型构件。窍塞3件。扁圆柱体。径0.4~1.3、长0.9~1.2厘米。舂1件。柄断面呈四棱体,春头上部呈方形,下部半圆形。柄体中部有相互对称的圆轴。长42厘米。杵1件,残。似蒜头形。残高4.5、最大直径4厘米。珠25枚。椭圆形,表面光滑,半透明。仓楼1件。面宽147、高120厘米。楼顶、楼身各用1块青石雕成。楼身前面接一平台,平台左右有楼梯各8层。平台正面刻4个方框,右侧第1方框内刻1只狗(图一二:7),其他3个方框空白。紧依楼梯的楼壁各刻1人。左侧的头戴帻,回首后视,两臂一前一后,正迈步上楼(图一二:1)。右侧的也戴帻,右臂前伸,左臂抱持一袋,正负重上楼(图一二:4)。人物画像与楼梯结合自然。上部楼壁凿3个长方形窗。3窗之间刻两幅画像。左侧1人头戴前低后高的冠,身穿长袍,坐姿(图一二:3)。右侧1人戴三梁进贤冠,左右手皆持物,身前倾(图一二:5)。楼身左侧壁刻两幅画像,下面的为羊,长角弯曲,短尾(图一二:6)。上面的为牛,短角长尾(图一二:2)。皆用缰绳牵系。右侧壁刻长条形浅槽,无画像。背面画像分上下两部分,用浅条槽隔开。下部4个方框内皆有画像,左侧方框内一人立姿,头戴帻,两手前伸持物。其余3方框内各刻一马,姿态各异(图一三、一四)。上部画面刻2人3马。左侧2人似在谈话。右侧3马中有的腾跃,有的站立。画像雕刻技法皆为减地浅浮雕,细部阴线刻。仓楼正背面各出9根、两侧面各出4根挑檐榑,楼顶为庑殿式。瓦垄下端有十字圆圈纹瓦当。正脊上立3个天窗,造型相同,正面皆刻5~6条浅槽(图版伍:1~3;图一五)。画像石1块。已残。四周刻卷云纹,内刻宴饮图。画面由屏风相隔为两部分。左面3人:中间1人身材高大,着博服,坐姿;左下角1人戴帻,坐姿,左手持耳杯,右手执勺,正从樽中酌酒;右侧1人也戴帻,双手持耳杯前递,下身已残失。右面4人:左边1人戴帻,右手持便面,立姿;另3人戴进贤冠,坐姿,身边置耳杯、盘,似正宴饮(图一六)。银调整玉片设物汉白玉板残碎。长条形,正面线刻卷草纹、卷云纹,内涂朱砂。残长15~24、宽2.9~11.8、厚0.6~1.6厘米。璜2件。绿玉质。1件透雕一螭一凤。长9.1、厚0.3厘米(图版陆:3左;图一七:3)。另1件残,透雕两龙,卷云纹衬底。舞女1件。褐玉质。两面雕。一手举过头顶,长袖飘摆,舞姿翩翩。下有圆孔供佩戴。高4.9、厚0.21厘米(图版陆:1;图—七:1)。觽。已残。绿玉质。透雕螭纹,卷云纹衬底。残长9.7、厚0.3厘米(图版陆:3右;图一七:4)。饰2件。绿玉质。皆残。其中1件呈龙形,残长4.7、厚0.3厘米。猪1件。绿玉质。卧姿。仅刻出嘴和四肢,背刻交叉划纹,刀法简练。长10.3、高2.8、厚2.2厘米(图一七:2)。银缕玉衣已散乱,玉片多出土于前室的扰土中。完整的545片,残片1736片。玉质地以青白玉、白玉为主,还有青玉、绿玉、褐玉等,很多一触即碎。玉片大小、形状不同,以长方形、梯形为多,也有方形、多边形、月牙形、璧形、舌形、不规则形等,达30多种。玉片的边缘四角均有穿孔,部分孔内残留银丝(图二〇、二一、二二)。粗、细簪2件。1件通体光洁,线刻卷草纹。残长11.1、直径0.5厘米。另1件中间粗两端细。饰2件。皆圆形,中部厚,四周稍薄。中心有1大孔,周围有12个小孔。直径2.4厘米。材料表、材料共60余件。大都为车马器及棺饰,计有泡钉、盖弓帽、铺首、当卢、弩机构件等。环3件。器表鎏金。其中1件外径2.7、内径2、厚0.35厘米。刷杆1件。器表鎏金。残长5厘米。出土货币有大泉五十1枚,五铢钱115枚,剪轮五铢34枚,綖环钱79枚。罐、项目、罐、盆物瓦当2件。皆饰卷云纹,直径分别为15.4和12厘米(图二三)。在右耳室出土大量罐、瓮、盆等器物残片,皆泥质灰陶,器形一般较大,烧造火候高。其中1件浅盘陶豆,盘内中部有阴刻篆书印文,两竖行6字:“四彭里公土竖”。四彭里应为地名,公土可能是造器者之名,竖,即豆器。银器有簪1件,残长8厘米。阴山国诸侯王墓夫人刘拜山改造此墓的形制结构与河北定县北庄汉墓相似。墓壁二顺一丁、三顺一丁、四顺一丁的砌筑方法更趋成熟,有的墓室还砌作穹隆顶,因此相对年代应比北庄汉墓晚。如不计回廊,其形制与河北蠡县东汉中期墓相同。墓内出土了一批家禽、楼仓模型,为东汉中期的葬俗。出土的铜钱为洛阳烧沟汉墓的三型五铢,以及流行于东汉中晚期的剪轮五铢、綖环钱等,但未见烧沟汉墓的四、五型五铢。因此我们推断此墓的年代当在桓、灵帝之前,东汉中期偏晚。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置淮阳国,封其子刘友为淮阳王。东汉光武帝刘秀、章帝刘炟分别封刘延、刘昞为淮阳王,章和二年(88年)改淮阳国为陈国。今淮阳城周围,尚存土冢10余座。在已挖毁的墓葬中,出土金缕、铜缕玉片数枚。十年动乱中,群众在城南思陵冢中,挖出大量铜器、陶器。其中两件铜鼎上刻“广平五升鼎重八斤,永平十六年九月十九日工伍当造”铭文,据《后汉书·孝明八王传》载,“陈敬王羡,永平三年封广平王”,后改封为陈王。永平三年即公元60年,思陵冢可能是第一代陈王刘羡之墓。北关1号汉墓原有高大的封土,墓室建筑规模巨大且带有回廊,墓主应是二千石以上的贵族。墓内出土了银缕玉衣,据《后汉书·仪礼志》记载,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始封列侯、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这种制度在西汉尚未确立,到了东汉成为定制。东汉帝陵尚未发掘,至今发现的13套东汉时期的玉衣,皆为银缕、铜缕,墓主身份为诸侯王及其配偶。据此可知,淮阳北关1号汉墓墓主的身分应为诸侯王或始封列侯。回廊墙壁的砖上,有模印“安君寿壁”四字铭文,“安君”二字可能与墓主有关,是墓主的名字、封号或敬称。据《后汉书·郡国志》,东汉章和二年(88年)改淮阳国为陈国,辖九县,人口154万。《后汉书·孝明八王传》载:陈敬王刘羡于章和二年就国,“立三十七年薨,子思王钩嗣”。永元“十二年,封钧六弟为列侯”。“永初七年,封敬王孙安国为耕亭侯。钧立二十一年薨,子怀王竦嗣。立二年薨,无子,国绝。永宁元年立敬王子安寿亭侯崇为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