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rguson双言制研究综述_第1页
ferguson双言制研究综述_第2页
ferguson双言制研究综述_第3页
ferguson双言制研究综述_第4页
ferguson双言制研究综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ferguson双言制研究综述

0.“双言制”的提出双语制是双语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在希腊语中,di-是“二”的意思,“glossia”意为“舌头”,因此“diglossia”为“两个舌头”“两种语言”之意。(Zwicky,1989:66)Ferguson(1959)将“双言制”这一概念引入英美社会语言学界,以描述在希腊、埃及、瑞士和海地等国的语言状况(Mesthrie,2001:226)。在上述这些社会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变体,分别履行一系列明确的功能,其中一种用于政府公告、宗教仪式、政治演说、学校教育、报纸社评等正式的公共场合,另一种则用于市场闲谈、熟人之间交谈、广播“肥皂剧”等非正式场合。前者称为“高级变体”(Highvariety)或“标准体”(Standard),而后者叫做“低级变体”(Lowvariety)或“土语体”(Vernacular)。此后,“双言制”引起了西方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语言学家们围绕双言制的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地位、文学传统、习得、标准、稳定性、分布、产生机制以及发展条件等因素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本文拟从双言制的定义、类型、特征及社会意义等方面做初步的探讨。1.双言制的定义双言制是指一种相对稳定的语言状态。除了一种语言的主要方言之外(可能包括一种标准语或数种地区标准语),还存在一种异质、高度规范化的高级变体(通常其语法更为复杂)。该变体是大量源于古代或另一个言语社团的、受社会尊重的文学典籍的载体,用于大多数书面及正式演讲等场合,主要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习得,社团中没有任何人用它来进行日常会话。(Ferguson,1959:336)根据这一定义,高级变体(以下简称H体)和低级变体(以下简称L体)属同一种语言,如阿拉伯的标准阿拉伯语和阿拉伯语土语,瑞士的标准德语和瑞士德语以及海地的标准法语和海地克里奥耳语。尽管如此,这两种变体之间往往差异很大。例如,在一个说阿拉伯语的双言社团中,古典阿拉伯语为H体,用于布道、政治演讲、授课、新闻广播等正式场合,而现代阿拉伯语土语为L体,用于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闲谈、民间诗歌等非正式场合。古典阿拉伯语在各个层面上均与当地的土语体不同,只学过标准阿拉伯语的人甚至无法理解用土语进行的会话。Fishman(1969)对Ferguson的定义做了扩展:双言制是一种“长期的社会安排,两种语言各自具有稳定、合法、广泛的功能。”他认为语言应当包括它的次级变体,因此他的定义不仅包含了Ferguson所描述的语言状况,也可以延伸至许多社会所存在的、两种无亲缘关系的语言分别充当H体和L体的情况。Fishman的定义被称为“扩展双言制”(extendeddiglossia),对Ferguson的“古典双言制”(classicaldiglossia)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中欧的犹太区就存在这种双言现象:L体为依地语,H体为希伯来语。前者是德语的一种方言,属印欧语系,后者不属印欧语系,二者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却构成了双言关系。儿童先在家学会依地语,进入学校后再学会希伯来语。此外,巴拉圭的西班牙语(H体)和瓜拉尼语(L体),印度的梵语(H体)和埃纳德语(L体)也都属于“扩展双言制”的范畴。除了Ferguson(1959)的“古典”双言制和Fishman(1967)的“扩展”双言制之外,Kloss(1966:138)提出了“内双言制”(in-diglossia)和“外双言制”(out-diglossia)的概念。前者指两种变体之间密切相关,后者指两种语言没有关系或至少关系较远。Timm(1981:363-364)根据同样的标准区分出“语内双言制”(intralanguagediglossia)和“语际双言制”(interlanguagediglossia)。Scotton(1986)把Ferguson的定义称为“狭义”双言制,Fishman的定义为“广义”双言制。以上这些区分都是以社团交际语库中两种语码的结构相关度为依据的。Britto(1986)根据两种语码的社会分工提出“面向使用”的双言制(use-orienteddiglossia)和“面向使用者”的双言制(user-orienteddiglossia)。前者指一个社团内部使用两种或以上不同语码进行集团内部的交流,各自具有特定功能,后者指某个地区或社会集团的方言被作为操其他方言的人的标准变体。在众多有关双言制的分类中,Fishman(1980:47)的四分法最为详细,也最具代表性:a)H体为古典语言,L体为土语,两者有亲缘关系,如古阿拉伯语和阿拉伯语土语,古汉语和现代北京话;b)H体为古典语言,L体为土语,两者无亲缘关系,如希伯来语和依地语;c)H体用于书面/正式口语体,L体为土语,两者无亲缘关系,如巴拉圭的西班牙语和瓜拉尼语;d)H体为书面/正式口语体,L体为土语,两者有亲缘关系,如高地德语和瑞士德语,普通话和广东话,标准英语和加勒比克里奥耳语。可以看出,a)和d)属于古典双言制,b)和c)则为扩展后的双言制。从古典双言到扩展双言,再经过Fishman二十多年的发展,双言制的外延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它的特点可以归纳如下(Schiffman,2001:206-207):1)功能。双言制中不同变体的根本差别体现在它们的功能差异上,由此使它和双语区分开来。H体与L体用于不同的目的。如果有人在L体的领域中使用H体,或在H体的领域中使用L体,那么社团中操本族语的人会感到奇怪(甚至好笑、愤怒)。2)声誉。在许多研究过的双言制中,人们对H体的评价较L体高得多。H体为“伟大”的文学、正统的宗教典籍、古典诗歌、公共演说以及盛大场合的用语,L体则被认为声望较低,是蹩脚、粗俗、低级的。3)文学传统。在多数双言制语言中,文学作品均用H体写成,L体不用做书面语,仅用于“方言”诗、广告或“低级”有限的领域。在多数双言制语言中,H体被认为是语言,人们有时否认L体的存在,并宣称只有地位低下的人才使用它(如仆人、妇女、孩子)。在一些传统文学作品中(如莎士比亚的戏剧),用L体表示剧中人物粗俗、滑稽、缺乏教养。4)习得。L体为母语和家庭语言,先于H体习得,而H体要通过学校教育才能获得。5)标准化。H体具有严格的标准,并有由本族语语法学家撰写的语法、字典和规范的课文,L体则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标准化。6)稳定性。双言制通常很稳定,能存在数百甚至数千年。有时,L体会扩大使用领域并取代H体,但只有当H体为精英们的母语时,它才取代L体。7)语法。H体的时态系统、性别系统、一致性和句法均比L体复杂。8)词汇。往往有一定程度的共享,但通常有差异。H体中有的词汇L体中没有,反之亦然。9)语音。两种系统不同。一种为H体和L体共享的、相同的语音音素,但H体的语素更复杂,或者H体是L体语库的一个特殊子集。另一种是H体中有对比语音而L体中没有,因此L体可能会从H体中借用音素来替代缺失的对比语音。双言制的这些特征使它区别于其他许多类似的社会语言状况,如双语,标准语—方言等。Romaine(1995)认为双语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双言制是一种社会安排。在双语社团中,某些人使用语言甲,而另一些人使用语言乙,但人们在不同场合会使用同一种语言。如在美国的西南部,西班牙语和英语即构成双语关系。双言制中的两种语码则分工明确,并由社会规约强制执行。在标准语—方言情形中,有些人以H体为母语,有些人则以L体为母语,并把H体作为第二语言来学,而在双言社团中没有人会把H体作为母语进行日常交谈。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来看,双言现象极为普遍,孟加拉、印度、泰国、马来西亚、日本、中国、新加坡、阿拉伯国家、埃塞俄比亚、希腊、波斯、土耳其、俄罗斯、瑞士、卢森堡、爱尔兰、威尔士、意大利等国都存在或曾经存在过双言制。2.双言制中两种体裁的使用双言制的形成、发展和消亡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和社会意义。Eckert(1980:1056)指出双言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上至下以行政的形式强制执行的结果。就其政治和经济地位而言,高级语言成为获得权力和升迁的必要条件。Hamers&Blanc(1989:173-174)认为,一个多语社团中的各种语码的功能往往是互补的,它们依据说话对象、领域、话题和角色的不同而不同,选择何种语码涉及到说话者的身份认同。如果语言社团中不同的变体或语言共存并且每一种都具一系列鲜明、互补的社会功能,那么双言制就形成了。双言体系一旦完全成熟就极其稳定,通常能持续数百年。一方面,统治阶级通过语言的阶层分化维护其等级制度。综观存在双言制的诸多社会,H体往往与上层阶级密切相关,L体则是普通大众的语言。1066年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后,法语迅速成为上流社会的语言,而占人口大多数的英国民众仍然使用英语。另一方面,社团成员对语言的信念和态度也成为维持双言制的重要原因。Carranza(1982:64)指出语言享有的声望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社会结构是社会成员如何看待一种语言的重要决定因素,而文化价值观在维持一种语言的地位时尤其重要,它必须与说这种语言的人所认同的正面价值观密切相关。双言制中两种变体的使用领域往往有着严格的界线,不可逾越。在一个教育文化不太普及的社会,并非所有的说话者都能从学校习得H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文盲在H体领域可以使用L体,相反,人们期望他们保持沉默。因些,在正式场合不使用H体而用L体会被认为十分荒唐,反之亦然。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因为在非正式场合(咸亨酒店)用H体(文言文)讲话而遭到人们的嘲笑。更有甚者,违反双言制规范有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WilliamTyndale由于把圣经从拉丁语(高级语言)译成英语(低级语言)而遭扼毙焚尸。20世纪初希腊人用Demotiké语(L体)出版书籍时,数百人曾因此被处死(Wardhaugh,2000:68)。此外,从社会交际的角度来看,H体和L体的使用还与人们的社会心理机制有关。Brown&Gilman(1960)指出某些人称代词(T/V)的使用表现了权势和同等关系(powerandsolidarity)。地位同等之人以T回称表示同等关系,但地位不对称的人之间交谈时,使用T的人把自己置于权势地位,期望对方以V回应。同理,互称V意味着互相尊重,社会距离远,任何地位不对称的人使用称呼语时都会表现出权势的不平等。Rubin(1972)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巴拉圭的双言使用情况,他认为在社会交际中,H体和L体的使用与T/V相同。使用L体蕴含同等关系,因此它一般不会用于比自己地位高或距离远的人。同样,H体可能是某种情形下惟一合适的变体。在巴拉圭,西班牙语和瓜拉尼语为扩展双言的关系。与上司讲话用西班牙语,与父母讲话则倾向于用瓜拉尼语,以显示同等关系。(Wardhaugh,2000:97)尽管双言制是一种语言文化中长期、稳定的社会现象,但各变体使用的领域分布是会发生变化的,即一种变体会逐渐侵入原来由另一种变体控制的领域。例如,在泰米尔语中,政治演说曾经仅限于H体,但如今在这一领域主要使用L体,这可能是演说者表达同等关系的一种手段。在其他许多语言文化中,从H体向L体的转变常见于新闻媒体,尤其是政治漫画。在说阿勒曼尼语的瑞士(阿勒曼尼语为一种高地德语方言,通用于德国西南部、阿尔萨斯及瑞士——作者注)及其他一些语言文化中,电视的发展开辟了一个L体所独有的领域,尤其在现场访谈、脱口秀、游戏、体育报道等节目中,在这些节目中使用H体反而显得夸张、不自然。这种变化会逐渐导致双言制的消亡,并往往伴随着深刻的社会变革。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拉丁语被各种欧洲口语体所替代便是最好的例证。在古代的孟加拉和印度,双言制极其严格。后来,由于一些有声望的作家(如泰戈尔)领导的运动,使得文化和教育途径民主化、语言现代化,双言制的格局随之打破。在中国,文言文在1911年清朝覆灭之前一直是统治阶级使用的官方文书、文学和哲学著作的主要媒介,但“五四运动”的兴起迫使它逐渐走向消亡,最终被白话文所取代。3.双言制的局限性和对语言变迁研究的展望语言的变异和变迁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以Labov为代表的变异学派从微观的角度、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来考察社会变量和语言变量的共变关系,进而得出语言变异的普遍规律。这种“切片式”的研究方法虽然有其严谨、准确的优点,但其变量范围往往受到一定的制约,得出的推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双言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从宏观上考察语言变异的特点,为微观研究提供现实证据,从而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另一方面,语言学家对语言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三种解释:1)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产生影响;2)儿童的语言学习不完全;3)语言系统本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