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浙江潮》教学课件剖析_第1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浙江潮》教学课件剖析_第2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浙江潮》教学课件剖析_第3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浙江潮》教学课件剖析_第4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浙江潮》教学课件剖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浙江潮》教学课件剖析第一页,共64页。

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第一页第二页,共64页。

钱塘潮指发生在浙江省钱塘江流域,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使海洋水面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的潮汐现象。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倾倒了众多游人看客。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是观潮的最佳时节,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之说,这也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钱塘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

第二页第三页,共64页。每年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在中秋佳节前后,四面八方宾客蜂拥而至,争睹钱江潮的奇观,盛况空前。或遇年头潮大,涌上江岸,冲伤观潮人。文献载《钱塘观潮》诗:“乍起闷雷疑作雨,忽看倒海欲浮山。万人却步如兵溃,白浪高于阅景坛。”第三页第四页,共64页。钱塘江观潮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当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交流资料第四页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第五页,共64页。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涌潮有三处:山东青州涌潮、广陵涛和钱塘潮。海宁观潮最佳地段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镇海塔下观潮亭一带。在这里可看到"宝塔一线潮"的雄奇壮丽景象。第五页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第六页,共64页。宝塔一线潮第六页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第七页,共64页。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其入海口成喇叭状,每逢涨潮海水倒灌,水势受阻,形成著名的“钱塘潮”。波澜壮阔,气势磅礴古人赞曰天下壮观无。第七页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第八页,共64页。十字潮第八页第九页,共64页。冲天潮第九页第十页,共64页。一线潮横贯江面交叉潮白色城墙第十页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第十一页,共64页。(一)浙江之潮作者介绍周密(1232-1298),中国宋元间文学家。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华不注山人,南宋文学家。祖籍济南,流寓吴兴(今浙江湖州)。

第十一页第十二页,共64页。初读课文,理解大意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划出不懂的字、词、句,质疑提问。第十二页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第十三页,共64页。浙江之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周密第十三页第十四页,共64页。浏览课文课文中哪一句是概括写“浙江潮”的?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罕见的、奇特的、壮观的、有气势的。?第十四页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第十五页,共64页。

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读课文,思考:

提示:可以引用文中的话来讲一讲。但要注意突出奇的含义:一是少见,二是壮丽。第十五页第十六页,共64页。学习文言文方法:

先弄懂古文字词的现代意思,理解文言文句式,再逐句翻译成现代文来理解。理解课文第十六页第十七页,共64页。重点字词解释伟观:雄伟壮观的景象。自:从既望:农历十六日。农历十五称“望”以至:到方:当……的时候海门:钱塘江入海口既而:一会儿际天:连着天沃:灌溉,这里指淹没是:代词,“这样”的意思,代指大潮之景。第十七页第十八页,共64页。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的钱塘江雄伟景象从已经八月十六当…时发、起不久就连接着天用水淋洗气势雄伟豪壮到第十八页第十九页,共64页。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杨万里就是这样的景象第一段: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描写钱塘江潮的雷霆之势。第十九页第二十页,共64页。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的雄伟壮观的景象。

第二十页第二十一页,共64页。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海潮最盛的时候

第二十一页第二十二页,共64页。

方其远出海门,

当潮水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第二十二页第二十三页,共64页。仅如银线;

仅仅像一条银线;

第二十三页第二十四页,共64页。既而渐近,

过了一会儿,(潮水)渐渐涌近,

第二十四页第二十五页,共64页。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就像玉砌的城墙、大雪覆盖的山岭一样,连接天空涌来,

第二十五页第二十六页,共64页。大声如雷霆,

洪大的声音好像雷霆一样,

第二十六页第二十七页,共64页。震撼激射,

震动摇撼,冲激飞溅

第二十七页第二十八页,共64页。吞天沃日,

(好像要)吞下天空、淹没太阳,第二十八页第二十九页,共64页。势极雄豪。

气势非常雄伟豪壮。

第二十九页第三十页,共64页。杨诚斋诗云:

杨万里的诗句:

第三十页第三十一页,共64页。·“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译文:海水涌起,像银子堆起来的城郭;钱塘江横卧在大地,潮水像给它系上了一条白玉的腰带。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写的《题文发叔所藏潘子真水墨江湖八境小轴·浙江观潮》中的名句。第三十一页第三十二页,共64页。者是也。

说的就是这种景象。

第三十二页第三十三页,共64页。再读课文,思考问题1.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伟观”的呢?2.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描写顺序来写“浙江潮”的呢?3.课文在写“浙江潮”的时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呢?第三十三页第三十四页,共64页。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形状颜色声音气势远近比喻比喻夸张比喻夸张第三十四页第三十五页,共64页。体会结尾杨诚斋的诗句既是对上文的形象概括,又是对开头的呼应,这样写使全文结构十分严谨。这一诗句也说明了浙江潮的“伟观”被广为称颂。作者引用了杨诚斋的诗“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作为课文的结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到底是什么呢?第三十五页第三十六页,共64页。天下奇观第三十六页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第三十七页,共64页。观潮(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近处,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观潮》第三十七页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第三十八页,共64页。这时候,江潮还没有来,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熟悉江潮的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向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第三十八页第三十九页,共64页。日积月累: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人山人海惊心动魄猝不及防席卷而去有惊无险漫天卷地若隐若现吞天沃日齐头并进吞天沃日震撼激射天下奇观昂首东望浩浩荡荡风号浪吼第三十九页第四十页,共64页。人声鼎沸横贯江面白浪翻滚水天相接全神贯注习惯潮水吞下县长古塔亭子隆隆声闷雷坦克分裂涨水浙江震撼书斋贯彻鼎盛涨潮第四十页第四十一页,共64页。学完这课,我积累了这些词语,你呢?若隐若现人山人海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人声鼎沸吞天沃日惊心动魄有惊无险第四十一页第四十二页,共64页。闷雷mènléi

闷热mēn

háo号叫风号浪吼hào号码吹号

第四十二页第四十三页,共64页。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第四十三页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第四十四页,共64页。出现白线,横贯江面第四十四页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第四十五页,共64页。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令人惊心动魄。据说解说前的一年,曾有大潮上岸,几百人猝不及防,被潮水席卷而去。而今天,站在坚固的海塘大堤上,则是有惊无险,让我们充分领略到大自然的雄伟奇观。

第四十五页第四十六页,共64页。浩浩荡荡第四十六页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第四十七页,共64页。齐头并进第四十七页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第四十八页,共64页。排山倒海第四十八页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第四十九页,共64页。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第四十九页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第五十页,共64页。再看那江面,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六丈来高了。

第五十页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第五十一页,共64页。余波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第五十一页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第五十二页,共64页。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第五十二页第五十三页,共64页。惊涛拍岸白色战马浊浪滔天汹涌而来第五十三页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第五十四页,共64页。浏览《观潮》1.找出文章中与《浙江潮》内容相对应的句子。2.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提示:可以从内容结构、思想感情、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比较)。第五十四页第五十五页,共64页。1.“过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第五十五页第五十六页,共64页。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层楼高的白色城墙。”“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第五十六页第五十七页,共64页。

3.“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令人惊心动魄。”“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第五十七页第五十八页,共64页。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层楼高的白色城墙。”“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第五十八页第五十九页,共64页。《浙江潮》和《观潮》这两篇文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A、相同之处:1、写作顺序:由远及近;2、修辞手法;B、不同之处:

1、文章体裁不同,《浙江潮》是文言文,《观潮》是现代散文。2、语言方面:《浙江潮》语言简洁,以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而《观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详细地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的景象。3、写作结构方面:《浙江潮》是按“总分总”的结构,而《观潮》是“总分”结构。第五十九页第六十页,共64页。语言描写的方法:1.多角度描写如:本文从形、声、色写到了气势。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本文的比喻、夸张。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如:本文第四小节的侧面描写就是点睛之笔。第六十页第六十一页,共6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