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辽金元时期的史学著作
宋、辽、金、元是指元朝统一中国400多年的历史步骤。在这个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研究的进展和史籍著作的大量出现。因此,宋辽金元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发展时期。在宋代,政府与士大夫十分重视史籍的编修工作,尤其注意对本朝历史的研究与著述,因而产生了许多历史名著,不仅部头庞大,体裁也很完备,成为史籍最多的朝代之一。现在保存下来的宋代史籍,远远超过唐代。在辽代,虽然沿袭唐、五代的制度,设置国史馆,编修起居注、日历、实录和国史,但契丹统治者并不重视本朝史事,因而当代史著甚少。又由于辽对宋实行文化封锁政策,严禁文字南流,宋人很难得到辽朝的历史资料。因此,现在传世的辽代史籍十分稀少,是历代史籍最少的。金元两朝,官府修史制度比较完备,保存下来的史籍比辽代为多。现将这一时期的史学名著和研究宋辽金元史所必读的重要史籍,分别简要介绍于下。一多数计算的资料框架二百九十四卷,宋司马光撰。记载上起周烈王二十三年(前四○三年),下迄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九五九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是我国古代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规模宏伟的通史著作。司马光是宋代著名史学家之一,生于公元一O一九年,卒于一O八六年,陕州夏县人。宋仁宗时中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至宋哲宗即位,作了几个月的宰相。治平三年(一O六六年),宋英宗命司马光置局编纂历代君臣事迹,供统治者治国施政参考,此为司马光撰修《资治通鉴》之始。宋神宗即位后,以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钦定书名曰《资治通鉴》,并亲自为之作序,以鼓励其努力完成。后因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一○七○年)出知永兴军,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从此长住洛阳,以书局自随,专意编著《资治通鉴》。元丰七年(一O八四年)十一月,全书告成,上于朝。司马光用了十九年时间,完成这部历史巨著,它对我国古代史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总结历代统治经验教训,以历史为戒鉴,巩固宋朝的封建统治。自宋仁宗庆历年间以来,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辽、夏又不断侵扰边境,战事迭起,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在这一危急的情势下,朝野上下响起了一片“求治”和“兴致太平”的呼声。在这种社会形势下,“以史自负”的司马光,企图以历史启发帝王“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他在进书表中说:“臣今所述,止欲叙国家之盛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要求神宗“以清闲之宴,时赐省览。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除此主要目的之外,司马光还打算在史书体裁方面有所创新,写出一部比较简明完整的通史著作,为读史者提供方便。他说:“《春秋》之后,迄今千余年,《史记》至《五代史》,一千五百卷,诸生历年不能尽其篇第,毕世不暇举其大略。”因此,“常欲删取其要,为编年一书。”在编写《资治通鉴》过程中,从开始收集资料到最后笔削定稿,司马光制定了一套科学的方法和步骤,为历史编纂学提供了宝贵经验。编写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把收集的资料,按照年月日的顺序,标明事目,剪粘排列起来,叫做丛目。丛目所列史料,极其详备。第二步是把丛目中编排的史料,进行初步整理,经过选择,决定取舍,然后重新组织,从文辞上加以修正。遇有年月事迹相抵触之处,则加以考证,说明取舍的理由,作为附注。由此写成的初稿,叫做长编。长编的写作原则是“宁失于繁,毋失于略”,以便作进一步的修改。从编辑丛目到写成长编,由其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分工负责进行。第三步由司马光就长编所载史事,考其同异,辨其真伪,删其冗繁,修改润色,写成定稿。采用广泛而丰富的历史资料,是《资治通鉴》一个重要特点。司马光在编写过程中,“遍阅旧史,旁及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摘幽隐,校计毫厘。”他的儿子司马康说:“其在正史外,……唐以来稗官野史,暨百家谱录、正集、别集、墓志、碑碣、行状、别传,亦不敢忽也。”他究竟采用了多少种资料,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据宋人高似孙所撰《纬略》的记载,说《资治通鉴》引书凡三百二十二种。近人张须据《资治通鉴》和《通鉴考异》所引各书加以考索,分为正史、编年、别史、杂史、霸史、传记、奏议、地理、小说、诸子十类,共得三百零一种。由于《资治通鉴》征引广博,而所引之书,今已大半亡佚,所以在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佚书的史料,这不能不说是它的额外贡献了。《资治通鉴》贯彻了略古详今的原则,这是该书另一特点。在全书二百九十四卷,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中,战国秦汉六百二十二年,共六十八卷,约占全书的百分之二十三;魏晋南北朝三百六十九年,共一百零八卷,约占全书的百分之三十七;隋唐五代三百七十一年,共一百一十八卷,约占全书的百分之四十。这说明了司马光十分重视隋唐五代这段历史的叙述,以便从中吸取更多更直接的历史经验。同时也反映了司马光继承并发展了我国古代历史编纂学的贯穿古今、略古详今的优良传统。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在于“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从封建统治的“治乱兴衰”着眼,为当时的政治服务,因此把全书重点放在记载历代的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也就是说偏重于专详治乱兴衰的政治史。书中对前代历次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运用了大量史料,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而所记史实又往往要比正史写得完备而且具体生动。如对唐末黄巢起义的记载,就远胜新、旧《唐书》的《黄巢传》。书中对历代农民起义原因的分析也比较深刻,其目的在于告诫最高统治者,为了政权的巩固,对百姓不能过分剥削和压迫,把他们逼到“饥寒穷愁”,“相聚为盗”的地步,必须给予百姓以起码的生活条件。由此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历代农民状况和阶级斗争方面的宝贵资料,为我们研究农民起义史提供了方便。《资治通鉴》既是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不致重蹈前人的覆辙,所以司马光在书中对历史上的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特别是封建君主的骄奢淫逸,也作了一定的揭露和谴责。而对其中一些丑恶不堪入目的事情,他也不厌其详地记述,其目的虽然以此作为反面教员,当作深切鉴戒和教训的事例,但在客观上暴露了封建社会的腐败、残暴的本质。在政治史中,关于军事方面也占有很大的篇幅。其中有对外的战争,有和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战争,大部分是统治集团争夺政权的战争。对每次战争的起因,双方讨论军事计划的争论,对战争成败的分析,以及整个战争的具体过程,都详细叙述。这些记载都是研究古代军事史的极好材料。政治史以外,对前代礼、乐、兵、刑制度以及经济制度的变迁,也有一定的重视。尤其对历代的经济制度和一时的经济措施,与国计民生有关的事情,都加以记载,但不够详尽。司马光以十九年的时间,用了全部精力完成这部历史巨著,它在中国古代史学典籍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受到后代统治者以及文人学者备极推祟,一致认为它是一部权威性的史学著作,为必读之书。我们今天使用这部书,对书中所表现的阶级立场和史学观点,虽已毫无参考价值,但它却简明扼要地描述了唐以前的历史发展过程,这对我们了解这段历史仍然是很有用的。就史料价值来说,它是很高的。一方面由于收集材料十分丰富,一方面由于审查材料严肃认真,因此它保存了许多可信的历史资料,而其中大部分是今天看不到的。总的说来,《资治通鉴》的史料大多数是可信的,错误较少。具体来说,三国以后至隋朝的史料价值胜于战国秦汉,唐五代的史料价值又胜于三国至隋朝的一段。因此,隋唐五代部分是研究这段历史的基本史料。二、多见重处,从旧史上看《宋史》修于元末,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除总裁官外,史官二十余人参加编修工作,由欧阳玄总其成,笔削定稿。自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设局修宋辽金三史,至五年(1345年)十月最后修成《宋史》,历时仅两年半。全书四百九十六卷,其中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为二千八百余人立传。《宋史》卷帙浩繁,是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南宋灭亡后,元世祖忽必烈依据历代后朝修前朝历史的惯例,便议修宋辽金三史。但由于辽与北宋并存,金与南宋并存,究竟以谁为“正统”问题,在元朝内部引起争论。一派主张以宋为世纪,辽、金为载记,即以宋为“正统”;一派则认为辽立国在宋先,主张以辽、金为北史,北宋为宋史,南宋为南宋史。两派主张,长期持论不决,使修史工作不能进行。到元顺帝时,采取折衷方式,决定“宋、辽、金各为一史”,三史分立,这样才将长期议论不决的修史义例问题解决了。修宋史时,史官主要依据董文炳从临安接收的宋朝的起居注、时政记、日历、会要、实录、国史等官修史料,特别是实录和国史。当时元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史官急于成书,再加上史学水平不高,对史料没有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只是抄袭旧史,草草完篇。《进宋史表》说:“旧史之传述既多,杂记之搜罗又广,于是参是非而去取,权丰约以损增”,说明了当时修史的情况。《宋史》诸志多抄自国史,其中职官志、食货志、刑法志又抄自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因此,只用短短的两年半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大部头的史书。《宋史》的编修者草率从事,照抄旧史,对史料不作认真的剪裁和加工,对史实也不加核对与考订,再加上多人分纂,成稿后又没有互相参校,因而阙漏、重复、错误之处甚多,为二十四史中质量较差的一种。明清以来,史评者皆指谪《宋史》“繁芜”,说它剪裁不精,篇幅太大,史实错漏甚多。赵翼《廿二史劄记》曾指出《宋史》存在许多问题和错误。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指出《宋史》有四弊:一曰南渡诸传不完备,记述南宋史事,不如北宋之完善,宁宗以后四朝,又不如高孝光三朝之详。形成详于北宋而略于南宋,结构前后比例失调。二曰列传部分有的一人重复立传,亦有应立传的而又无传。三曰列传编排前后失实,不顾年代顺序,有的前后颠倒。四曰对人物历史功过的褒贬,不尽可信。盖《宋史》抄自宋朝的国史、实录,而国史、实录之人物传记又本自神道碑、墓志铭、行状、家传等资料,故多有谀词而隐恶,官修史书,率有此弊,《宋史》也所不免。因为《宋史》问题较多,从明代以来就有许多学者主张改编或重修宋史,成书的有明人柯维骐的《宋史新编》二百卷,王洙的《宋史质》一百卷,王惟俭的《宋史记》二百五十卷,钱士升的《南宋书》六十八卷,清人陈黄中的《宋史稿》二百十九卷,陆心源的《宋史翼》四十卷。这些著作大体上从纠正《宋史》“繁芜”出发,做删繁就简的工作,或补充、纠正《宋史》中的缺漏错误之处,在史料上仍不能超出《宋史》的范围,所增亦极有限,因而没有一部可以取代《宋史》的地位。《宋史》尽管存在种种弊病,但它详细而系统记载了宋代三百二十年的历史事实,这就为我们研究宋史提供了详实的史料。特别值得注意的,由于《宋史》大多抄袭宋朝的国史、实录等官府资料,而这些资料均已佚失,因而藉《宋史》保存了大量当时的史料。因此,《宋史》仍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为研究宋史的一部基本史籍。—百三十卷’南宋王偁撰。是记述北宋九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该书仿欧阳修《新五代史》体例,分本纪(十二卷)、世家(五卷)、列传(一O五卷)和附录(八卷)四部分,无志。《东都事略》主要依据北宋的国史和实录编修而成,旁采野史居十之一。洪迈推崇此书,认为“皆信而有证,可以据依。”因此,他在奉敕修神、哲、徽、钦《四朝国史》时曾参考此书。元修《宋史》,虽参考此书,但采用不多,只在编写《文苑传》时有所资取。《东都事略》史料价值较高,居《宋史》之上,用它可校正《宋史》之误。因此,可将两书参照阅读。其缺点是记载简略,史实记述不够详备,是一部北宋简史。四、《长编》主要内容今本五百二十卷,南宋李焘撰。记载建隆至靖康一百六十八年的编年体史书,是研究北宋历史最基本的史籍之一。李焘,四川眉州丹稜县人,在四川各地作了二十几年地方官,后任兵部员外郎兼礼部郎中、礼部侍郎等官职。他在公事之余,博览群书,尽力史学,尤专心于宋代掌故,以个人力量用将近四十年时间完成这部历史巨著。李焘说他的一生“精力几尽此书”,对宋代史学作出了巨大贡献。明人朱彝尊认为李焘为宋代第一流史家,不为过誉。李焘编著《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当时学士大夫对北宋的重要历史事件的认识与评价当权人物的功过是非问题上存在的“家自为说”与“各信所传,不考诸实录、正史,纷错难信”的混乱状态,因而“发愤讨论,使众说咸会于一”,写成一部信史,统一认识,传之后世。淳熙十年(1183年)三月,全书修成,上之于朝。当时分为九百八十卷,另有总目五卷,举要六十八卷,修撰事目十卷,通计一千零六十三卷,六百八十七册。《长编》问世之后,引起文人学士的广泛重视,评价甚高,争相传抄。著名思想家叶适,对《长编》尤为推崇,认为“《春秋》之后,才有此书”。说明《长编》对当时史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长编》是继司马光《资治通鉴》之后的又一部史学名著,对北宋一代史实,记述详尽,史料丰富,剪裁适中,考辨详实,史料价值甚高,为治史者所公认。它有三个最显著的优点:第一,李焘遵循司马光主持编修《资治通鉴》的长编时制定的“宁失之繁,毋失于略”的编写原则。《长编》虽然主要取材于日历、实录、国史、会要,但对有助于说明史实与历史真相之诸家杂史、笔记小说、学士文集、家乘志状等有关资料,旁证博引,取材十分广泛。据有人统计,今本《长编》所引的书籍,有名可考者约有四百种,而其中大部分已经失传。由于宁繁毋略,《长编》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宋代史料,为今天研究宋史提供了极大方便。第二,继承《通鉴考异》的优良传统,采摭群书与诸家之说,对诸家所记异同,于《考异》中详加考辨,并将所据资料大段引录,附于正文之下,以备后人鉴别与采择。今本《长编》的注文约有一万二千余条,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可忽视。例如李焘反对王安石变法,“耻读王氏之书”,但在《长编》中仍然大量收录王安石的《熙宁奏对日录》和其他变法派人物的记载,有时聊备一说,有时也加以反驳。这样便将南宋后期就已失传的《熙宁奏对日录》的大部分得以保存下来,为今日研究王安石变法提供了详实可信的珍贵史料。第三,李焘重视典章制度的作用,用很大篇幅详细记录了北宋各项典章制度的沿革兴废情况,这对我们了解北宋各种制度很有帮助。《长编》广搜博采,淹贯详瞻,史料价值极高,但也要看到,李焘在征引文献上亦有疏忽之处,考证亦非完全准确。比李焘较晚的李心传,著有《旧闻证误》,订正了《长编》中不少错误。《长编》成书不久,杨仲良以《长编》卷帙浩瀚,一事系于诸年,不便检阅,乃仿袁枢《资治通鉴纪事本末》的体裁,将《长编》改编,修成《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百五十卷。彭百川依据《长编》,按事类分立八十八门,辑录成《太平治迹统类》四十卷(今本三十卷)。此二书皆抄录《长编》原文,只有个别文字有所改动或旁引它书作为补充。这两部书都是从《长编》演变出来的。《长编》太祖至英宗五朝一百七十五卷,南宋有刻本流传,后四朝未刻,只缮写一部藏于秘阁,故流传日稀,自元代以来,世鲜传本。清修《四库全书》,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长编》,但已非全本,尚缺徽宗、钦宗两朝及治平四年四月至熙宁三年三月以及元祐八年七月至绍圣四年三月共七年事迹,四库馆臣按篇幅大小厘为五百二十卷,此即今日通行之《长编》残本。后来,黄以周、张大昌等为补阁本《长编》之缺,依据杨仲良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所引《长编》原文,并参考《续宋编年资治通鉴》,作为附注,编成《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六十卷。《拾补》虽不能恢复《长编》原貌,但总算恢复了一个轮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五、《要录》的注文二百卷,南宋李心传撰。是专记建炎元年至绍兴三十二年高宗朝三十六年史事的编年史书,与李焘《长编》相衔接。李心传,四川井研县人,乡试不第,绝意不再应举,博览群书,闭门著述,于嘉定三年(1210年)修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要录》),五年五月奉诏进书于朝,付国史院收藏。李心传撰修《要录》的目的,据许奕在缴上《要录》的奏状中介绍说:“李心传博通群书,尤熟本朝故事。尝谓中兴以来,明君良臣,丰功盛烈,虽已见之《实录》等书,而南渡之初,一时私家记录,往往传闻失实,私意乱真,垂之方来,何所考信?于是纂辑科条,编年记载。”企图纠正私家记载失实,正确阐述高宗一朝内外重要历史事迹,写成一部信史,传之将来。取材非常广泛,博采众说,集众说之长,史料繁富,是《要录》显著特点之一。全书以官修的日历、实录、国史、会要为基本史料,此外稗官野史、家乘志状、案牍奏议、百司题名无不采摭。对诸家记载异同,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详加考订,“可信者取之,可削者辨之,可疑者阙之,”“胪采异同,以待后来论定。”依李焘《长编》的修史方法,正文叙述史实,下附注文,说明其资料的来源和取舍的依据。《要录》中由李心传自己所加的注文及其考异,十分精彩,其取舍考订功夫的确达到了当时的高峰,为当时许多史家所不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说:“其书虽取法李焘,而精审较胜,”在《长编》之上。《要录》为私人著述,忌讳较少,再加上李心传对待史实的严肃认真态度,追求历史真实,因而敢于据实直书,为宋代史家所少见,也是该书又一显著特点。如对抗金名将岳飞之冤死,据书直录,在史书上为岳飞平反昭雪,可为信史。今本《要录》系由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而《永乐大典》系依南宋末刻本抄录,这样一来,在《要录》中便出现了许多注文。这些注文的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玩具市场营销策略优化考核试卷
- 童车制造企业生产计划与库存管理考核试卷
- 眼镜行业消费升级与市场机遇考核试卷
- 航空运动赛事策划与推广考核试卷
- 空中交通管制设备维护与管理考核试卷
- 电气机械系统维修与改造考核试卷
- 山东省枣庄市四十一中市级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毕业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 山东滕州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模拟)检测试题生物试题含解析
-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物形象塑造II》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2025年初三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语文试题含解析
- 国开电大 管理概论 形考任务一(画组织结构图)
- 2022年湖南高二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政治试卷真题及答案详解
- 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结构设计
- 仓储装卸服务合同
- 式双钩五点安全带培训课件
- 名片设计 课件
- 钳工实操评分表(凹凸配合)
- 社会组织管理概论全套ppt课件(完整版)
- 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定稿)
-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重点考察知识点)
- 双盘摩擦压力机的设计(全套图纸)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