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彝族民间歌诗习俗的养成机制
作为一个典型的诗族,彝族人民在节日、婚礼、葬礼、结婚、结婚、结婚、家谱和调解等方面有许多口头民谣。在广大彝区,长老、毕摩、巫师能昼夜滔滔不绝地演述洪水泛滥、开天辟地、六组分支等神话古歌,即使是普通的彝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也离不了歌谣。彝人的日常叙事,属于一种诗性“唱述”,他们藉歌达意,以歌传情,以歌择偶,以歌连理,以歌庆生,最后以歌送灵归祖。总之,歌谣伴其一生,对于彝人来说,没有歌谣的日子是难以想象的。彝族诗论家布麦阿钮在《论彝诗体例》中说:“还有的诗歌,它能表达,对父的尊敬,对母的孝心,对子的爱护,对妻的真情,对老的敬重,对长的虚心。还有的诗歌,它能表达出,夫妻的和睦,青年的爱憎,朋辈的友谊,男和女之间,相互的真诚。”彝族民间歌谣及其歌诗传统,具有文学意义上的诗性艺术美,是彝族传统深层诗性智慧的诗化硕果,更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之一。彝族浩如烟海的经籍诗歌及其诗化经唱,是彝族传统信仰、道德、价值观的神圣诗学载体及其诗性文化本身。一、劳动歌的传承“在艺术的领域,再没有别种艺术,像诗歌那样能无限制地支配着无限制的材料。不论是外界或内在的现象,诗歌从来没有不能将它们捉住与表出的;而且它的工具——就是语言的形式——又是一切人们所能取得与熟悉的,同时它又能够达到最复杂和精致的审美的完成。”(P205)格罗塞这里所说的诗歌捉住和表达的“外界或内在的现象”,应指诗歌的题材,而达到“最复杂和最精致的审美”的诗的语言,就是诗的形式和载体。诗歌就是这样由外在的诗体语言和内在的诗性思维,紧密结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审美过程及其结果,彝族口头传统历史悠久,底蕴丰厚,除少量散文体民间传说故事外,其余民间口承传统均以“诗的形式”传承着。一切有关天地开创、万物起源、族群迁徙、部落争战、英雄史诗、宗教信仰、情恋传奇等等记录和反映民族重大历史遭遇、文化命运、社会礼俗的民族文化,无不以“诗体语言”得到严格的传承,诗意般地被人们代代口耳相传。彝族民间歌谣的种类异常丰富,按题材一般可分为劳动歌、仪式歌、习俗歌、情歌、苦歌、儿歌等。劳动歌和仪式歌是歌谣的始机,讴歌了彝人与自然间最淳朴的关系,其中彝族民间各类祭祀仪式歌谣,特别是创世古歌和人类起源神话,是彝族传统的溯源思维和审美诗化的结果,更是彝族祀神崇祖意识形态外化的产物。只要一有歌舞,繁重和枯燥的劳作立马化为诗情画意的审美活动。彝族丰富的劳动歌,其劳动场域覆盖了狩猎、耕作、建房等时空,云南楚雄武定有一首彝族撵山1歌这么唱:追麂子,扑麂子。敲石子2,烧麂子。围拢来,作作作3。(P44)彝族民间撵山,主要以村寨为单位进行,有时甚至要举寨出动参与吆喝驱赶,人们击打着各种各样的响器,唱着围猎撵山歌朝统一的方向驱赶。猎物受惊后纷纷逃窜,而尽头早设有各种扣子和禽网,猎手在一旁持弓弩、枪械静候,只要猎物一露头便被猎获,然后按“见者有份”的共享原则进行分配。有的在山上就地生火烤肉,人们围拢来席地而坐,一边“作作作”享用可口的野味,一边开始诵唱歌舞。流传在云南楚雄南华地区的《兄妹造天地》,(P66—67)唱述了天地的起始:古时没有天,古时没有地。格滋4天神他,丢下一个球,炸出两兄妹。叫哥去造天,叫妹去造地。哥哥学蜘蛛,结网把天造。妹妹学藤树,发芽把地造。妹妹缝地皮,团团缝一转。哥哥来拉线,团团拉一圈。天与地拉拢,将好一样大。地边起皱折,就成山与河。大地有山河,山在四周围,平地在中间。有意思的是,还演唱了哥哥因玩性大,把天造小了,妹妹很勤劳,地造得很大,天地合不拢,兄妹二人商量把地缩小,于是哥哥找来钩藤刺做针,妹妹找来芦苇草做线,将天与地拉拢合一块的现实情节。因为兄妹两人造天地有神功,“从此凡间人,把哥当天父,把妹当地母,永远来祭祀。”(雍正)《云南通志》卷二十四:“黑乾夷,宣威有之。居深山密箐,婚配不用媒妁。男吹笙,女弹口琴,唱和相调悦而野会,归语父母,始用媒聘迎妇归。”(乾隆)汤大宾《开化府志》卷之九:“阿倮……婚姻悉听男女自择,含口琴,吹唱相悦,即为夫妇。”流传在云南峨山县岔河一带的彝族情歌《哥哥无嫂妹无夫》这样唱到:(P260—261)豆腐开浆靠石膏,纸糊灯笼靠篾条,新打水桶靠木片,彝家成媒靠歌谣。灯盏无油哪有亮?雨不浇花哪有香?天上无云哪有雨?妹不连哥哪成双?男大当婚女当嫁,说来又羞又不羞,哪根花针不拖线?哪根灯芯不抽油?树上斑鸠叫咕咕,哥哥无嫂妹无夫,我俩都是半壶酒,何不倒拢做一壶?这首情歌自由运用“比”、“兴”修辞开篇,巧妙采用反诘句形式谋篇布局,以大量的排比形式来铺垫“哥妹连心成一家”的题旨,无疑更加深了肯定和确定的程度。同时,以“情妹”的女性口吻来进行诉唱,没有文人骚客忸怩故作之嫌,像溪水汩汩浑然天成,性情大胆率真,体现出彝族青年对爱情和婚姻的真挚追求。“跳脚”5歌:(P467)月亮出,大火着6;围着火,来跳脚。尘土飞,鞋子脱;大家唱,多快活,手拉手,使劲跺。月亮落,管不着。儿歌的特点是每句都行韵,便于朗朗上口,语言全部采用平铺直叙手法进行,便于记忆,同时保持着歌舞一体的复合特点,诵唱时要求舞蹈肢体语汇的积极参与,所以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在篝火边,随着欢乐的人群,儿童们唱起这首歌学跳脚,歌谣描写了彝族民间代际之间歌舞传习的真实场域,当大人们围着篝火尽情歌舞时,对于孩童们来说,正是一种活态的即时“舞教”和现场“诗传”,孩童们就这样在旁懵懂蹒跚开始学跳学唱。大小凉山彝区有一种称为“克智”的民间辩辞传统,意为“辩嘴”、“夸口”、“赛说”,是彝族民间口承语言民俗中的一朵奇葩,彝谚说:“克智如繁星,不可用数计”。“克智”在表现形式上即可朗诵又可歌唱,间或诵,间或唱,采取诵唱兼行的方式,深受广大彝民的喜爱。民间婚礼仪式往往是“克智”重要的传承场,姻亲双方各派一位知识渊博,具有高超雄辩力的赛手,双方赛手轮流登场,临场诵唱即兴创作的诗歌,互相辩驳、褒贬,引经据典、盘古论今,以能“穷百家之词,困众人之辩”者为胜。(P188—189)彝族民间克智活动,赛手之间即兴创作演唱诗歌,不仅斗智慧拼脑力,而且是一种浪漫的诗学活动,具有诗学意义上的艺术美育和文化传承功能。“歌谣都是‘活在口头上’,它的生命就在流动生展之中。给它一个写定的形式,就是替它钉棺材盖。每个人都可以更改流行的歌谣,但是没有人有权更改《国风》或汉魏《乐府》。写定的形式就是一种不可侵犯的权威。”(P24)彝族民间歌谣以其鲜活的形态广泛流传于人们口头之间,它的生命就在其“流动的生展之中”,歌谣所依傍的各种传统民间仪式和民俗活动,提供了歌谣诵唱赖以存活、传习的重要时空场域。同时,彝族自古拥有卷帙浩繁的彝文经籍,这些经由数代毕摩书写、记录的写定诗歌,也主要是出于口头诵唱和演述的需要。二、现场讲习与真实演述相结合的诉讼传统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作为其民间主要的宗教和文化传习者,彝族历代毕摩书写并留下了珍贵的经籍文化遗产,“一个出色的毕摩,往往也是一个出色的歌手,他们不仅通晓各类彝文典籍,同时也擅长歌艺,‘操千曲而晓声’。”(P33)纵观彝族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彝文经籍,我们发现它们拥有一个惊人的相同特征,即所有记述其历史、宗教、社会、政治、军事、文化、艺术、医药等内容的彝文经典,无一例外地都是用诗体语言写就的,尤以五言体居多,这是彝族诗性智慧的集大成。不论是记录创世、人类起源、部族迁徙和征战的历史篇《西南彝志》、《宇宙人文论》、《查姆》、《梅葛》、《六组分支》等,还是记述自然崇拜、祖灵崇拜的《指路经》、《吾查们查》宗教祭祀类篇目,虽具有不可更改的写定权威性,但均以诗歌的形式,在民间各种大大小小的仪式场域中被反复演唱。很多毕摩在各种大小民间仪式上,虽携带并摆现出各自相应的彝文经书,但他们从小就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从老毕摩处学习演述、记忆和贯通了经文内容,将彝文经籍摆出来只不过是神圣仪式的一个程序而已。按照毕摩传说,据说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获得毕摩神的护佑和神威,如此看来彝族经籍文字仅仅是一种文化保存的书面文献实体,以便使其在物质层面上获得一种至上的权威地位,真正重要的是毕摩的现场口头唱诵和真实演述,他们与想象中的各种天地神灵、历代祖灵通过唱诵沟通交流,以及他们与民众通过聆听接收信息之间的现场互动,构成了彝族民间的歌诗传统。“对有彝文书写能力的演述人而言,文字的掌握无疑是他们解读古雅深奥的史诗文本,掌握大量古代语汇的前提和条件;同时,在史诗的习得、传承与演述能力的提高中,民间的歌诗传统如叙事长诗、抒情长诗、仪式歌调等,尤其是口头言语技巧如谚语、格言的娴熟掌握与综合运用,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P14)毕摩举娄布佗在其《诗歌写作谈》中说:“所有诗歌呀,用诗写的书,边写边要看,边写边要念,这样写出的,读来既好懂,字句也明白,这样才完善。”彝族毕摩教育当中,呗若(小毕摩)一般被要求先跟老毕摩口头诵读、演唱大量的口诵经,等记忆、诵唱到了娴熟的程度,才逐步进行经籍的誊抄和写记。在口头吟唱念诵到文本誊写的传习过程中,老毕摩的诵唱、歌调、表情、神态、手势以及举手投足等“声教”与“身教”紧密结合在一起,最后在具体真实的仪式情境场域中,一齐集中投射和作用到呗若身上。这种特有的“言传声教”的诗教方式,完全取决于彝族歌诗传统下诗歌经唱的需要,从毕摩演唱的长期传承效果来看,这种诗教传承方式是非常有效的。《查姆》是楚雄彝族讲述天地、日月、风雨、人类、民族、衣食等万物起源的一部创世史诗,在彝族还没有发明文字前,其先民就已创作并流传《查姆》了,有了文字之后,又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进入了彝族经籍典册记录系统。“查姆”是彝语音译,即“万物的起源”,当地彝族把天地之间一种事物的起源叫做一个“查”。《查姆》规模宏大,据说共有一百二十个“查”,1958年调查队搜集到十一个“查”,1980年又搜集到十二个“查”,整理出版的《查姆》,一共有三千五百多行,分为上下两部,主要讲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和民族起源。彝文经籍《查姆》是用五言韵文写就的彝族诗歌形式,琅琅上口,易于背诵吟唱,在双柏县新街一带,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播种收割、狩猎放牧、起屋建房,都要请毕摩来演唱史诗《查姆》。毕摩演唱时,采用“阿色调”,配以民族乐器大四弦,五言音节为一句,音声和谐铿锵,声调庄重深沉,可以连唱数日不绝,白日里炊烟缭绕,入夜则篝火熊熊。“拉文”是我们彝家的祖先,最早的“拉文”是两兄妹,他俩名叫阿卜独姆7,阿卜独姆西是他们的子孙。亲亲的阿哥,亲亲的阿姐,请慢慢听彝家的“查”,请细细听彝家的古根。……在“托得多查”(即天地的起源)结尾时又唱道:万物在动中生,万物在动中演变。不动嘛不生,不动嘛不长,这就是万物的起始,这就是万物的来源。(P73—78)《梅葛》是楚雄彝族的又一部创世史诗,“梅葛”属彝语音译,是楚雄彝族一种民间曲调的总称,因通篇用“梅葛调”演唱,所以定名为《梅葛》。《梅葛》史诗长达五千七百七十多行,分为“创世”、“造物”、“婚事和恋歌”、“丧葬”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又由许多篇章组成。全诗虽没有一个从头至尾完整的叙事,每一个章节均可独立成章,又是全诗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梅葛唱腔约有十多种,分为“辅梅葛”和“赤梅葛”两大类。前者一般俗称“喜调”,节奏比较自由活泼,善于婉转抒情,有时近似说唱,多用于人生礼仪中的婚嫁和生产上的播种收成等喜庆场合。后者一般俗称“哀调”,或叫“古腔调”,音乐性较强,节奏缓慢凝重,旋律沉郁忧伤,多用于丧葬和祭祀场合。《梅葛》唱述了彝民四时节令劳作的规律:一年十二月,月月要生产。正月去背柴,二月砍荞把,三月撒荞子,四月割大麦,五月忙栽秧,六月去薅秧,七月割苦荞,八月割了谷子掰包谷,九月割了甜荞撒大麦,十月粮食装进仓,冬月撒小麦,腊月砍柴忙过年。(P92)彝族民间每逢老人逝去,主家和死者女儿家必请毕摩为亡灵诵唱《指路经》,将亡灵指路引回祖界圣地。祖界是彝族历史记忆中的一个理想世界,据双柏《指路经》(P591—592)记载,在那遥远的祖界:千山绿油油,树花亮晃晃。栗树沉满果,红栗似扇开。树冠银灿灿。鸟儿树上嚷,獐麂顺山逛。右边看一眼,右边有水塘,水波荡漾漾。白鱼尾长长,红鱼把嘴露。此有放鸭处,养鸡适又近。还有好菜园,挑水也方便。左边看一眼,旱地一块块,旱地平坦坦,种的是玉米,种的是麦子。门前眺一眼,梯田水汪汪。田里养着鱼,水田平坦坦,水田弯长长,种谷两道熟。沟水长长流,水声潺潺响,看了很留恋。屋外瞥一眼,大坝平洋洋,小坝长又长,青草绿茵茵,此有放牧场,极宜放牛羊。这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源”,难怪祖界的吸引力之大,毕摩先在堂屋孝台前念诵《指路经》,把归祖路线一程程一站站详细念诵给亡魂,让其安心上路。经过哪座山、哪条河、哪座城等都要一一交代清楚,一直将亡魂指路到祖先发源地,即据考证在现今曲靖会泽洛尼山附近,据说那里曾是彝族共祖阿普笃慕躲避洪水,进行六组分支的地方。彝族《指路经》与其名为亡灵指引漫漫归祖之路,不如说实为活着的人缅怀已故祖先,向后代讲述经文里详细记录的地理状况和具体行走路线。事实上,这也就是历代彝族先祖们,披荆斩棘开疆拓土向着不同方向迁徙和发展的历史,通过毕摩诵唱《指路经》,彝民在旁现场聆听指路,以阿普笃慕为共祖进行认同,强有力地结起紧密的血缘纽带,把整个民族联系起来,整合为一体。三、以诗论诗为体,现有文化知识是使用开放系统图式的一般确认与彝族悠久的经唱歌诗传统相应,大约在一千多年前,彝族就有了举奢哲和阿买妮的诗文理论。举奢哲是大毕摩,是受人尊敬的经师、思想家、史家、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阿买妮是著名的女诗人、诗论家。收在《彝族古代文论》中的十二篇文艺论述,从时间跨度上看,上起魏晋,下迄明清。从表现形式上看,又都以五言诗写就,内容涉及彝族诗歌的起源、诗歌的社会功能、诗歌的创作过程、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诗歌的欣赏等一系列重大的诗歌文艺理论。贾芝在给《彝族诗文论》序中写到:“他们(指举奢哲和阿买妮)的诗学,还凝结了彝族的经师毕摩和歌者摩师的创作经验和人民创作民歌的历史经验。他们的诗学不仅曾对彝族的诗歌创作起了指导作用,而且他们的诗论本身就是用诗体来表述的,这也是彝族诗文论的一个特点。大概这样做也是为了便于推广流传,使人易记易传吧!同时也可见彝族人民是多么的习惯用诗的语言来叙事状物了。”(P3—5)这些五言体的诗论诗,不仅是彝族诗歌理论的集大成者,自身就拥有诗学意义上的美学品位,发挥着彝族礼俗文化传承上的联系效能。如举奢哲论“历史书”的创作:大凡历史书,写书须注意,韵律要牢记:上句押下句,五言对五言,七言对七言,九言对九言,三言对三言,这样写下来,念起既和谐,读来也顺畅,文笔更流利。历史书,即史诗类诗歌,内容上不仅要真实可靠,不允许凭空想象和编创;在形式上更要求便于记忆,易于诵唱。彝族自古以诗歌为载体,浓缩整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以经籍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口头歌诗传统的形式千百年来唱诵。论到写经文时,举奢哲继续写道:记下作经文,超度死者领。所有过往事,一一要讲清;过错也要讲,教育后世人。这样人死后,或错指出了,美德也说清。这样一来呀,所有活的人,都会明了呀!人生在世时,好事要多做,坏事要少行;善事要多做,恶事决不行!可见,举奢哲诗论中的经文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学创作,更是一种神圣的诗歌叙唱,它具备强烈的道德宣讲和善恶劝诫作用。在彝族民间各种神圣化祭祀场域烘托下,经唱歌诗在这里仪式性地化作了一曲曲反复咏唱的道德颂歌,带着重要的教化力量,飘荡在享有至高权威的祭坛上空。彝族诗论具有独特的“以诗论诗”特点,它不仅是彝族诗歌理论及其实践的最高总结,其本身更是一首首优美的诗论诗。彝族民间拥有大量的歌手、辩手和史诗演唱家,同时在各种大小宗教仪式中,掌握文字的毕摩又仪式化神圣“歌诗经唱”,这都跟彝族诗论的长期指导和深入影响分不开。彝族诗论与其固有的口头歌谣、经唱歌诗、毕摩诗教,共同构成了彝族庞大的诗学体系,它们之间互相依托、互相影响,共生并存至今。四、身份证明:少数民族传统的“诗教”“诗的思维贯穿着整个传承与传播的过程,成为彝族传统文化最为核心的思维根基。特别是其口头传统始终离不开这一诗化思维的主导,甚至上升为一种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飞机外勤仪表、电气工职业素养考核试卷及答案
- 打击乐器制作工岗位应急处置技术规程
- 石英晶体滤波器制造工协助他人积极性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房产贷款借款合同
- 2026届河南省淮阳县数学九上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个人土地承包合同范例
- 山东省无棣县2026届数学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6届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年物联网MQTT协议性能评估试卷
- 兽医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prs7910数据网关机技术使用说明书
- 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
- GB/T 3810.4-2016陶瓷砖试验方法第4部分:断裂模数和破坏强度的测定
- GB/T 36524-2018冲模矩形截面压缩弹簧安装尺寸和颜色标识
- 手术室进修护士结业理论考试题附答案
- 2004三菱格蓝迪grandis维修手册
- 组织行为学MBA全套课件
- 光伏施工方案
- 支架预压沉降观测报告
- 消防安全知识课件PPT(72张)
- 学位英语试题及答案解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