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守仁先生的思想与实践
“王守仁是伯安,学者们叫阳明先生,还有余姚人。”(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姚江学案》,第180页)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死于世宗嘉靖七年(1528),享年57岁。因为他曾筑室静修于阳明洞,所以别号阳明,后来一般学者也就称其为阳明先生。王守仁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他的生平历明朱见深、佑樘、厚照、厚总四代,正值明朝由兴盛向衰败的转变期,因而上至朝臣下至庶民的教育都显得异常重要。而此时的程朱理学垄断了社会思想,限制了其它学说的发展。王守仁的哲学、教育思想在这种环境下横空出世,是想力挽狂澜,救每况愈下的明王朝于水火之中。于是他用毕生精力投身教育,他的讲学从34岁起,直到老死,先后约有23年。主要活动是创办书院和学校。先后在龙场建有龙冈书院;在贵阳主持贵阳书院;后改任庐陵知县,修濂溪书院;在江西,集门人于白鹿洞。嗣后在北京、南京做官时,又到处建立“社学”。“三年甲申,先生五十三岁,在越。正月。……于是辟稽山书院,聚八邑彦士,身率讲习以督之。”(王守仁《王阳明全集》,顺生录八年谱一,第1631页)长期以来受科举制度的局限,学子们认为读书是成就功名的最佳途径,因而只读“圣贤之书”,对于其它学科不屑一顾。而王守仁的心学观则认为读书是为了“明明德”,是为了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因而应该全面地学习对心灵发展有利的所有学科。音乐作为对人的心灵有直接作用的艺术学科,被他提到了教育的重要位置。在他所创办的学校中音乐是必不可缺的教育内容,特别是对于儿童的教育,音乐教育更是举足轻重。他将音乐教育看作是学者修身养心最终成为“圣贤”的必修课程。在他的课程安排中,每日都有两次音乐活动,或舞蹈,或歌诗,用作调剂沉闷的学习气氛。还在一定时间举行班际、校际的歌唱交流,扩大了音乐教育的影响,也为学子们提供了艺术实践的舞台。他本人还总结了许多关于音乐各学科教学的方法,如何学习唱歌及其它音乐技能等,这也是他多年音乐教育的心得。本文拟从王守仁音乐教育目的、教材、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其音乐教育思想,并归纳出王守仁音乐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可供现代音乐教育借鉴之处。一、音乐教育观方面—王守仁提倡音乐教育的目的王守仁提倡音乐教育,是与他“心即理”的哲学思想密不可分的。“君子之学,惟求得其心。……博学者,学此者也;审问者,问此者也;慎思者,思此者也;明辩者,辩此者也;笃行者,行此者也。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故心外无学。”(王守仁《王阳明全集》,悟真录一文录四《紫阳书院集序》,第870页)王守仁强调“修心”的重要,认为音乐的教育是为了锻炼人的心灵而不是灌输知识训练艺能这对于之前程朱理学重知识记忆、技能训练,轻心灵感悟的教育传统是一次大胆的改革。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身、心两个方面。其中“心”的方面,即是指通过教育使人的心灵达到真善美的崇高境界,这是教育的绝对价值。音乐是通达人心的万能语言,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王守仁唯心的哲学观虽然长期以来遭到批判,但他这种“唯心”的音乐教育观在当今社会“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盛行的形势下还是具有其时代意义的。另一方面,作为一位封建统治阶级政治家,王守仁仍旧无法摆脱传统的礼乐教化论的影响。他强调音乐教育,更重要的是为他的整体教育目的———为封建统治阶级造士服务。他曾指出:“《书》也者,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礼》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王守仁《王阳明全集》,悟真录一文录四《稽山书院尊经阁记》,第885页)这充分表明了王守仁的礼乐教化观,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封建礼乐教育,如“歌诗”“习礼”等活动,在音乐的陶冶、熏染、疏导下净化心灵,从而使其成为以“学圣贤”为志的“豪杰之士”。王守仁是一位务实的封建政治家、教育家,他把弦诵歌诗、乐舞应节放在其教育活动的重要位置上,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提倡音乐,更不是为了促进音乐事业的发展,而是通过礼乐等伦常教育使学习者“明人伦”,最终达到整个社会“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和谐境界。(王守仁《王阳明全集》,知行录二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第57页)二、对体制的作用王守仁认为学习音乐是修心的重要途径,因而每个学子都要掌握至少一门音乐技能。他说:“琴瑟简编,学者不可无,盖有业以居之,心就不放。”(王守仁《王阳明全集》,知行录三传习录下《已下门人黄省曾录》,第119页)即是说,操琴、弹瑟、学认琴谱是每个有修养的学者的必修课。在这里他并没有把弹琴的技术放在首位,而是强调了弹琴时的心境、感受,只有在弹琴时做“存放心”的功夫,心无他物超越技术完全沉浸在音乐的境界中方才可以真正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同时,王守仁非常推崇“歌诗”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他认为《诗经》是历史留下的经典艺术作品,性情所致往往要吟诗以宣泄,以往的“诗”多为吟诵,为了适应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应将“吟诗”改为“歌诗”,让文雅的诗词活跃起来。而将“歌诗”安插在读书、背书之间,也是调节身心、活跃校园氛围的重要方式。王守仁还很注重多种教材的综合应用,强调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他认为《六经》包含了修炼人性的各个方面:“君子之于《六经》也,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而时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所以尊《书》也;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而时发焉,所以尊《诗》也;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著焉,所以尊《礼》也;求之吾心之欣喜和平而时生焉,所以尊《乐》也;求之吾心之诚伪邪正而时辩焉,所以尊《春秋》也。”(王守仁《王阳明全集》,悟真录一文录四《稽山书院尊经阁记》,第885-886页)其中《诗》《乐》《礼》都是音乐方面的教材,为了有情要抒时可以随性歌唱,为人处事可以进退有节,心浮气躁时可以自我调节,这些都是他选择音乐作为重要教育内容的原因。三、孔孟儒学及程朱复合理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意义王守仁的音乐教育思想中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不同于之前的孔孟儒学、程朱理学中学校音乐教育的方法,也有别于其后清朝直至学堂乐歌时代的学校音乐教育,因而在历史上具有非常独特的价值。1.儿童心理对教学方式的改良几千年来中国的学校教育都是本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教条,褒扬“悬梁刺股”的学习精神,老师严加管束甚至体罚学生都是合理的。至于学生是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学习,从没有引起重视。王守仁反对当时十分盛行的“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的封建家长式教学方法,认为对学童“鞭挞绳缚,若待拘囚”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童产生逆反心理,以致“视学舍为圄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不但不能达到使学童乐学向善的目的,相反会驱使儿童“偷薄庸劣,日趋下流”。他在儿童教育重要著作《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提出了对传统教育实行改良的主张。王守仁认为利用音乐教育采取诱导讽的教学方法是“栽培涵养之方”。他从分析儿童心理入手,提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王守仁《王阳明全集》知行录二传习录中《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第90页)所以,他主张顺应儿童的心理要求,利用其“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心理特征,在教学内容上,发挥各门课程多方面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将音乐穿插到读书、诵书之间,起到调节身心的作用。王守仁所安排的这种教学程序,比起从早到晚捧经苦读的教学方法要合理许多。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针对儿童好动的天性,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大声唱歌,随性舞蹈,享受音乐的乐趣,身心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2.《训蒙》的情感表达王守仁对于“歌诗”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有其独到的理解,他说:“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以泄其跳号呼啸于泳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王守仁《王阳明全集》知行录二传习录中《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第90页)他在这里提出了一个直到当代仍有学术价值的儿童心理学问题。他敏锐地感觉到儿童在一定时期心理上有自我表现的欲望,生理上有宣泄精力的要求,他认为“歌诗”、“习舞”不光可以激励学生立志向、懂礼仪,而且可以满足他们“跳号呼啸”的生理需求,在“习舞”过程中得到宣泄,把他们内心的忧郁情结引导、化解于“歌诗”活动中。王守仁把历代士大夫文人讲究的“吟诗”、“咏诗”改为学校的“歌诗”,而且提倡放声歌唱,顺应了学生的心理特征,突出了“歌诗”的音乐教育意义。(2)《歌诗教学法》王守仁在社学教条中指出了歌诗具体的教学方法。他说:“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王守仁《王阳明全集》知行录二传习录中《教约》,第91页)在这段话中,他指出了关于歌诗教学法的几个要点。首先,他认为儿童的容貌姿态和呼吸气息会影响其歌诗的音色和节奏,所以教师应使儿童整容定气,使演唱出来的声音清朗、节奏均匀,既不急躁、随意而显得没有修养,也不松懈而显得没有年轻学子的精神风貌。其次,他详细规定了歌诗的标准,其声音要清朗节奏要均审高下强弱急徐要适度这一点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对声音美的标准相一致。只有注意到这两点,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使精神焕发、心气和平。这些是他长期进行音乐教学的经验总结。(3)定期进行集体学习,提高儿童的兴趣和技能王守仁还规定了互相观摩与竞赛的教学法。“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王守仁《王阳明全集》知行录二,传习录中《教约》,第91页)每一日轮一班歌诗,其余静听,这是每日的歌诗观摩会。每五日,校内举行一次歌诗竞赛。每朔望,校际还有歌诗竞赛。在这些观摩和竞赛会中,各班各校的儿童可交流其歌诗经验,从而提高其歌诗的兴趣、技能与欣赏力。进行这种艺术实践的集体学习形式也是王守仁“知行合一”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只在课堂上学习音乐理论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必须要有表演的实践,还要有与别人的交流才能提高。正是所谓真知必能行,不能行非真知。同时这种“会歌”,具有一定的歌唱表演或歌唱比赛性质;而“会礼”则兼有舞蹈表演或舞蹈比赛性质。这些演出、比赛形式都是不包括“背书”、“诵书”等课业在内的音乐、舞蹈活动,属于课余兴趣教学范畴,充分发挥了音乐的娱乐、调节作用。(4)“歌诗”对“习礼”的控制在音乐教学与其他教学的课程安排上,王守仁深知“诵书”、“讲书”和“背书”是“静”的课程,非专心致志不可,时间长了,容易引起儿童的疲劳,而“习礼”和“歌诗”具有歌唱和舞蹈等艺术特征,是“动”的课程,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所以,他把“歌诗”和“习礼”安插在“诵书”、“讲书”和“背书”之间。他说:“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王守仁《王阳明全集》,知行录二传习录中《教约》,第92页)上午,学童背书、诵书疲乏了,通过“习礼”课的“周旋应节”、“拜起屈伸”,使学童在这种礼仪活动中得到体育锻炼,活动了血脉,舒展了筋骨,并通过这种活动向学生灌输了封建礼仪规范,为他们今后踏上仕途打下了礼仪基础;下午诵书、讲书之后在歌诗弦诵之中结束一天的课业。在这里他不仅利用音乐活动让大脑得到调剂,以右脑的锻炼促进左脑工作,增强记忆力,从而促进文化课的学习。同时这也是贯彻了美育与智育相结合的教育原则,美育与智育相互促进使学生全面发展这与今天的学校教育中各门学科安排穿插进行思路相合。四、王守仁音乐产业的独特成就1.传统学风的模糊性王守仁在音乐教育中认识到人有发泄情感的欲望,而歌唱和舞蹈是发泄这种情感的最佳途径,并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放声歌唱,手舞足蹈,从而达到宣泄情感的作用。这一观点在程朱理学垄断的时期具有非常的意义。程朱学派养成的教育传统窒息了自由思想的生机,在学校中学生犹如身陷囹圄,只能按照既定的规章苦学,个性无法伸展,欲望无法宣泄,久而久之,学风也变得禁锢、保守。王守仁提倡读书“反求诸心”,追随自己的智慧之光,摆脱权威的桎梏,尊重学生个性而解除拘检,特别是利用音乐这种强调个性的艺术形式来宣泄情感,调节学习气氛,是非常难得的。尽管王守仁本人在处事上仍旧是身体力行封建礼乐教化论的一套,他所提倡的发挥个性也仅是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得以实现(其它课业仍囿于书本),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注意到保护学生的个性,适当让学生宣泄情感、欲望,仍旧是一大进步。2.《理论》第1223页“最自由”据《王阳明全集》中年谱记载,“地僻官闲,日与门人遨游琅琊、氵襄泉间。月夕则环龙潭而坐者数百人,歌声振山谷。诸生随地请正,踊跃歌舞。旧学之士皆日来臻。于是从游之众自滁始。”(王守仁《王阳明全集》顺生录八年谱一,第1575页)他在家乡余姚绍兴创立稽山书院,讲学于余姚龙泉山寺中天阁时,“聚八邑彦士”,门人来自湖广、直隶、南赣、安福、新建、泰和等地。由于书院以宫刹为学舍,容纳不下这么多学生,“环先生而居者比屋,如天妃、光相诸刹,每当一室,常合食者数十人;夜无卧处,更相就席;歌声彻昏旦。”(王守仁《王阳明全集》,知行录三传习录下,第122页)这是如何的壮景———“歌声振山谷”、“歌声彻昏旦”,我们仿佛看到的是一次音乐的盛宴。音乐的交流是没有界限的,王守仁就是利用音乐这种特性,让自己与学生完全投入到音乐的境界中,没有了师尊生卑的拘谨,有的只是用音乐推心置腹的交流。他用音乐教育把学生吸引、团结在自己周围,使他们乐于接受他的教育五、其他学者所提儒学案,他的儒学成就王守仁把音乐教育作为传播自己学说的工具和桥梁,作为他“扫心腹之寇,以收平定之功”的重要教育手段,作为他实施封建道德教化的得力措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他作为哲学家和教育家,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学说在国外尤其在日本有很大影响。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在他的教育下,其有作为的弟子难以数计,仅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列名记载的就有67人。王守仁所提倡的学校的音乐教育作为他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贯彻这种音乐教育的实践中所积累的许多有用的经验,是值得我们总结和吸取的。1.音乐课堂教学适应了现状。据专业学习能力的限制,开始的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思想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更为重要。正如王守仁所说:“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王守仁《王阳明全集》,知行录一传习录上,第16页)尽管音乐能力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但学习音乐技能还是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生理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开始,否则不仅对学习没有益处,反而会对儿童的身心造成伤害。从心理上来说,王守仁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好动、好玩的天性,在学文的同时学“舞”、学“歌”,调节身心;另一方面强调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王守仁《王阳明全集》,知行录三传习录下,第101页)这即是说教学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停滞不前,这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异曲同工。反思长期以来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音乐课堂教学基本上没有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而是偏重于知识性,违背了音乐教育原本的审美、愉悦功能,以至学生喜爱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今天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就是要还原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从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出发,选择适宜学生的音乐作品教学方法早在一千多年前王守仁的音乐教育思想中就有所体现了。2.音乐、个性音乐直接作用于人心,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不一样,因此音乐教育中学生自己的体验、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王守仁强调学习一定要注重心得、体验、理解和独立判断,这是王守仁“心学”原则在教育上的具体体现。“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王守仁《王阳明全集,》知行录三传习录下,第118页)即是此意。老师不能代替学生理解音乐,在课堂上音乐老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而不是一手包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icu(监护病房)产业竞争格局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 新乡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实验Ⅰ》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财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XX学校2024届中考适应性考试数学试题含解析
- 2025年项目部安全培训考试试题附完整答案(必刷)
- 2024-2025企业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达标题】
- 2024-2025工厂职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答案达标题
- 2025年厂里厂里安全培训考试试题(新)
- 2024-2025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全套
- 2024-2025公司厂级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典型题】
- 净水设备验收方案
- 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2500吨电子冷却液项目环评可研资料环境影响
- 贝雕工艺材料
- 转转的验机报告
- 九年级英语单词默写表(人教版)
- 《草本花卉金鱼草》课件
- 医疗器械销售项目立项报告
- 北京市顺义区2024届中考一模生物试题含解析
- 从龙的形象看妈祖的文化精神
- 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技术指南
- 配电箱验收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