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经》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诗经发祥地初步考察报告
2005年10月14日至18日,我被邀请到陕西省汉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西安附近的凤尖城遗址了解相应的音乐文化遗址。虽然由于行程和时间所限,兼之年老行动不便,未能深入调研,仍感到收获颇丰。特报告于下:一、周朝期的夏商两国乐歌,是周朝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中游,滔滔河水自北向南倾泻,急流汹涌地跃过龙门,在巍峨的华山脚下,来一个急拐弯向东奔流,在这里与渭水、洛水会合,共同孕育出一片广袤的平原——富饶美丽的八百里秦川。这里号称“天下粮仓”,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诗经》的发祥地。《诗经》的时代是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公元前11世纪至前5世纪,最初是周王朝为应用而编集的三百乐歌。八百里秦川是周人发祥和周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周始祖后稷居邰(今陕西武功县),公刘迁豳(今陕西县),古公父又迁于周(今陕西岐山县),文王建丰邑,武王迁镐京。丰、镐二京一水之隔,地处八百里秦川中部,成为周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秦川西部的邰地、岐地、豳地,是周人的老家,《诗经》中的周人开国史诗记述了他们兴起和建国的历史。秦川东部的渭南、洽川一带,本是夏人的兴盛之邦、商汤的重要活动区域,周王朝在这里接收了夏商两代积累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成果。孔子说“周监于二代”,即指明灿烂的西周文化是对夏商两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我们从《诗经》的《风》、《雅》、《颂》三个部分进行考察,产生时代最早的是《周颂》31篇,全部是西周初期和中期制作的宗庙祭祀乐歌,制作者是王公贵族和在王朝掌管礼乐的太师(乐官),应用于宗庙,这些作品当然产生在丰、镐二京。二《雅》中的《大雅》31篇,是周王朝的朝会乐歌,作者是朝廷的公卿大夫;《小雅》74篇是贵族享燕乐歌,作者是公卿列士和少数下层贵族,他们的创作和最后配乐制作完成,也必然在京都。《风》诗160篇是15个国家和地区的地方乐歌,应用于贵族的各种燕享集会,其中《豳风》7篇,《秦风》10篇以及《周南》、《召南》中的早期作品,都产生在秦川的东部和西部,其他诸《风》虽采自各国,最后也集中到朝廷的乐官手里加工润色和编集。在西周时代的镐京,这样的辑集已经进行。我们说以丰、镐为中心的八百里秦川是《诗经》的发祥地,正是因为《诗经》的大部分乐歌在这里产生,并且最初在这里编集。东迁后,东周的朝廷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辑集,完成了《诗》三百篇的规模。孔子的时代,《诗》因周王朝的没落而散佚,孔子进行的收集和重要的整理工作,除了去重,主要是正乐和雅言。正乐,即“《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世家》)。《韶》是虞舜的乐舞曲;《武》是周初制作的、《诗经》中《大武》乐歌所用的乐舞曲;《雅》乐的“雅”通“夏”,雅乐由夏乐流传而来,有一种乐器叫“雅”,是从夏代夏地传下来的,周代又作了一些改进,成为当时贵族社会的正乐。《颂》乐是祭祀祖先神灵的乐舞曲,与原始时代黄河中游沿岸流传下来的祭祀乐舞有天然的联系。孔子正乐:“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阳货》)他把《雅》诗归《雅》乐,《颂》诗归《颂》乐,即“各得其所”。雅言就是“夏言”,是长期传承下来的通行于以镐京为中心的秦川地域的普通话,孔子把《诗经》中各地的方言土语变为雅言,实现了词语和声韵以秦川通行的语言为标准的统一。所以,《诗经》的语言是规范化了的先秦汉语的代表,其原产地在秦川。从《诗经》大多歌诗的产地、所写的内容、最初的编集以及它所用的语言和乐曲,我们肯定地说八百里秦川是《诗经》的发祥地。二、预处理、定量考察和内容挖掘的负气象洽川地处八百里秦川的东部,今属渭南市合阳县,它是美丽秦川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诗经》文化遗迹很多的名胜之地。合阳,旧称洽阳、阳,因洽水得名。它是紧靠黄河河岸几十里的一带肥沃平原,以得天独厚而特有的黄河湿地自然景观、历史悠久的人文传统、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于2004年被国务院定名为“洽川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原阳古城,即古有莘国,就在洽川的莘里村。在洽川,南眺紫气缭绕的西岳,北望黄色土峰逶迤的高大梁山,东沿黄河岸聆听大河滔滔的奔流,一水分秦晋,隔河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山西永济县鹳雀楼遥遥相对。郦道元《水经注》对这里赞美有加,古《洽阳记略》称其“山有飞浮之异,水有神瀵之奇,大河浩荡,又自龙门环绕之,人烟辏辐,庐舍云集,花鸟舟航之胜,不殊楚越”。这里是黄土高原上的江南,芳草萋萋,峰林逶迤,神泉汩汩,十里荷塘,百鸟朝阳,万顷芦荡,烟雾茫茫,洽川充满磅礴大气,又闪烁妩媚之秀。洽川人文历史久远,有新石器时代遗迹,五帝之一的帝喾(高辛氏)的陵墓在莘里村,历来为“洽川八景”之一,今仍在。大禹的母亲是莘里村人,大禹在这一带治水,凿开龙门,使倾泻的黄河进入宽阔的河道。建立夏王朝的夏启,封支子建有莘国(莘国),即今莘里村。这里也是商汤兴国的地方,是“天下第一相”伊尹的故里。《孟子》云(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商汤亲自到这里来三聘伊尹。《商颂·长发》:“允也天子,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阿衡是伊尹的名字,诗中歌颂的是伊尹辅汤建国的故事。商汤还在莘里村娶了修己为妃。我们去百良莘村伊尹故里考察,原来的祠庙、牌坊、院庭等纪念性建筑,荡然无存。康熙皇帝曾指示地方年年拨银祭祀,建筑颇具规模,但历年战乱失修,“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到彻底性的毁灭,伊尹墓也被红卫兵铲平。所幸当年建筑物的照片和建筑平面图仍存,不难按图重建。现仅见旧碑两方,一为只剩中间一截的残碑,上有“阿衡墓”三个大字;一为断碑,尚可拼连,为“商元圣故里”五字,康熙时陕西巡抚毕某题款。莘里村的水土出美女,不但有禹母、汤妃,也是文王的母亲太任、妻子太姒的故里。《大雅·大明》篇记述季历娶太任,生文王;文王娶太姒,生武王。诗中还记述:“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氵矣。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地点明确,其时文王年轻,周的势力还不大,莘国是当时的大邦,子指太姒,“大邦有子,亻见天之妹。文定嘉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丕)显其光”。这些诗句歌唱文王和美丽的姑娘太姒结合,描写了文王迎娶太姒的盛大场景。《大雅·思齐》篇也是歌颂太任和太姒的,《周颂·邕隹》是武王祭祀父母的乐歌,《诗经》中还有一部分诗,歌颂这两位贤德的“第一夫人”对王朝开国的贡献。莘里村原来建有圣母庙纪念她们,规模宏大,亦为古“洽川八景”之一,历年香火不断。抗日战争时曾被驻军长期占驻,大殿用作大伙房,部分厢房圮塌。“文化大革命”时竟被全部拆毁,用原来的建筑材料就旧基框盖成演出“革命样板戏”的大戏台。我们观察这大戏台的基础、四壁和屋顶所用的材料,历历可见当年精细的木雕和石雕。村中原有“太姒故里”石坊,今亦仅见一边石雕的石基。探询父老,相告圣母庙原来的石碑有的被打断或被拿去作石材,但大部分埋在村头一个废弃的大院内。我们前去观察,只见垃圾狼藉,荒草处处,已难觅埋藏的痕迹。被毁灭的何止伊尹和太姒的遗迹。莘里村也曾是佛教的胜地,将佛教传入中国的达摩祖师在莘里村传经坐化,随他来传经的弟子慧可,是在中、日、韩流行的禅宗的创始祖师,从这里背负达摩法身而去。为纪念他们,莘里村外建有上、下光济寺,原亦是“洽川八景”之一,现在也被毁不见。这里还出土汉隶《曹全碑》,隶书500余字完整无阙,是中国书法史上瑰宝,原物幸而早已移至西安碑林保管,但遗址也已不见。莘里村头,有子夏(卜商)传经旧址,原为古“洽川八景”之一的“石室桃花”一景。子夏是孔子死后传《春秋》和《诗经》的传经大师,考察《诗经》传授源流,《诗经》是在战国初期由他传下来的,子夏还是《诗序》最早的作者之一。子夏晚年在莘里传经终老,有墓、祠。所以,这里又是战国初期《诗经》传播的重要基地。如今,墓、祠均毁,但村中民众记忆犹在,仍称这里为“子夏洞”、“文章台”。风景区管理局正计划恢复“子夏洞”。莘里村因是阳古城,古有莘国旧地,所以是洽川风景名胜区的一个主要景区。现在保存和管理较好的景点,主要是神泉和万顷芦荡。莘里村紧靠黄河岸,从地下却涌出七面泉水成池,因可用于灌溉,故总名瀵泉,《列子》和《水经注》称誉为神泉。七泉宛如七面明镜,为万顷芦荡所环绕。其中一名“处女泉”者,尤为优美,泉水明净而温润,如绸拂身,水温常年保持在30度左右,故隆冬仍可沐浴。水质含多种矿物质元素,有益健康。民间传说太姒出嫁前来此沐浴,苇叶撩面,她用牙轻轻咬住苇叶,从此洽川的苇叶中间都有一道浅浅的牙印。当地民俗,姑娘出嫁前要到这个泉池来沐浴,取增进健康和智慧、迎接新生活之意,“处女泉”即以此而得名。处女泉现已由民间投资两千多万元开发,成为一个旅游热点。游人可以温泉沐浴,也可以游览风景,有太姒出浴塑像和几处诗碑,建设已具规模。我们在处女泉登船,穿行在万顷芦荡之中,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百多种禽鸟飞翔其间,绿波荡漾,水草漂浮,荻花满目,迷迷茫茫,一望无际,恍若进入《秦风·蒹葭》篇那扑朔迷离的意境,泛起若即若离的惆怅。在伊尹故里百良莘村一个荒废的祠堂里,我意外地发现正屋外面两边墙壁上,各有一方《诗经图》砖雕,各题《诗经》的一句文字。砖雕各长约一米,宽约60公分,画面凸凹,线条精细,雕出的图像尚可见,由于长期暴露室外,日晒雨淋,有的字迹则漫漶难辨。经仔细辨识,一方是“呦呦鹿鸣”,取自《小雅·鹿鸣》篇;一方是“鹤鸣在阴”,是《小雅·鹤鸣》篇“鹤鸣在九皋”的变异。因为是用于祠堂,所以变异为“在阴”,图像还是鹤在鸣。据同行的县人大雷主任相告,洽川的民间建筑,至今还有人沿用《大雅·绵》篇中记述的建筑技术,即诗中所写的“其绳则直,缩版以载”,“筑之登登,削屡冯冯”。他说,在文王祖父的时代,还不可能把木材锯成木板,而是把一根根粗细大致相近的圆木绑在一起作版,两边置版,中间填土夯实,这种古老的建筑技术,在洽川乡间仍可见。我过去在文章中把“版”注释为木板,显然错了。洽川风景名胜区的另一主要景区是“黄河魂”景区。在黄河魂景区,我们考察了黄河水利枢纽、十里荷塘、夏阳古渡、河中洲、上雷村。黄河水利枢纽是现代建筑,是从黄河提水送入灌渠的现代化水利工程。过去所说的“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已经过时了。我们的母亲河也在与时俱进,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大兴黄河水利,受益的再不止河套一地。漫步在平坦的河岸道路上,一边是浩淼的黄河奔腾流响,一边是十里荷塘。荷花的季节已过,仍见亭亭婀娜,翠盖滴珠,水草漂浮。这幅画图以蓝天白云和大河滔滔为背景,如果荷花绽放,五彩缤纷,连接十里之长,该是多么壮阔优美和妩媚。在黄河水利枢纽和十里荷塘,我们都毫无阻挡地望见河心水洲,走到夏阳古渡,就是去河心水洲的渡口了。“夏阳古渡”是古“洽川八景”之一,当年韩信指挥大军进攻魏国,就是在这里木罂渡河,以奇兵破袭魏军,灭亡了魏国。如今我们已寻觅不到当年金戈铁马的遗迹,只有滔滔的河水声,似乎在叙说当年英雄完成国家统一的功绩。现在这里也是由民营经济开发的,有游艇多艘和安全设备,可以载游客往返河心水洲游览,有兴趣的也可以一试黄河漂流。河心水洲,正是《关雎》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指之地。经实地考察,河洲长形,面积约数平方公里,乘船登洲,只见灌木丛集,苇蒿茂密,间杂点点野花。据科学院考察,这里有百多种鸟类,其中有多种珍禽,或在沙洲栖息,或在河面低翔,闻其鸣声,确如“关关”。河岸水塘漂浮着大片大片荇菜。洲上刚开始开发,仅有一条土路、几间房屋、一处花圃,尚不成规模。平整的一片场地上塑起一座混凝土雕像,开发的农民企业家原来称这是“圣母太姒像”,因为塑得太不成样子,管理局不同意,他们就改称“黄河圣母像”,当然还是不成样子。洽川民间传说,《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的就是文王和太姒的爱情故事。万里黄河,只有这一段河面宽阔,水流不湍急,才能形成这样的河心沙洲。这是唯一的,别处绝无。诗中反复咏唱“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以及闻听洲上禽鸟的关关叫声,这里的自然情景与诗中的情景完全相合。从人事来看,洽川的水土出美女,文王的母亲太任的故里在莘里村,年轻的贵族青年姬昌到母亲的娘家来,看到淑女太姒,爱慕、追求、文定、迎娶而“钟鼓乐之”,合情合理。不仅《大明》篇可参证,传统序疏也可参证。朱熹注《关雎》说是写文王和太姒的爱情故事,我看是可以说通的。在座谈会上,合阳的同志提出,根据旧注,《葛覃》、《卷耳》是太姒所作,《周南》中的《木》、《螽斯》、《麟趾》等篇也与太姒有关。当然,这些都可以一一具体研究。我认为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诗经》中有一些歌诗与洽川直接或间接有关,或是洽川人所作,或写了洽川的人和事。除了以上的考察见闻,我还有意外的收获。在黄河水利枢纽上面的东雷村,蒙合阳县领导和村人的盛情,为我表演了一段“上锣鼓”。“上锣鼓”是黄河岸上古老的乡人傩遗存,作为民间的社火形式,它在每年元宵节前后三天进行活动,多时三四百人,少时八九十人集体表演。这种社火表演,以奇异的装束、激烈的争斗、火爆的鼓点、狂怒的呼喊和刚劲的舞蹈,向神灵祈福,向鬼魅示威。我所见的表演者的装束,有的戴着用半个葫芦制作的帽子,上面涂着彩色,插着鲜艳的羽毛,正是《陈风·丘宛》中所写的“值其鹭羽”和《简兮》中的“万舞”;也有的戴着半片葫芦制作的面具,涂染成奇形怪状的鬼脸,俗称“兽脸子”,大概是《生民》等诗中的“人尸”的原型吧。由于社会发展,或不用葫芦而用马笼嘴,上面扎根红萝卜,或用纸糊的面具,用油彩画个鬼脸,它们的象征意义还是相同的。表演时大多赤膊,以火爆的鼓点配合嗷嗷的叫喊,真像在与鬼邪争斗。演出所用的乐器是大鼓和铙钹,都比较沉重。正式演出时,广场上笼起大火堆,人人拿着火把,因为火既驱寒,又驱逐鬼邪和野兽。东雷村村民说,这一社火形式不知起于何时,“一辈一辈地老早就传下来了”。我考察,它渊源于黄河中游两岸原始的祭神和驱鬼乐舞,在《诗经》中可以看到。陈国紧邻汤亳,与洽川同为商汤旧地。这种乐舞,今陈州已不见,而洽川犹存。经考察,合阳又是戏剧之乡。流传多种地方剧种,其中有一种叫“跳戏”。据《合阳文史资料》第八辑介绍,跳戏在当地民间又叫“跳调”,表演时,有乐曲,有舞蹈,也有吟诵。舞蹈是缓慢的机械性动作,有吟诵和乐器伴奏,乐器则是鼗鼓、大钹、祝吾攵、埙等,乐调和舞蹈动作都比较呆板和迟缓。据他们考证,这种乐舞加之吟诵的表演形式,渊源于商汤的《大氵萑又氵萑又》乐舞,是夏代夏地乐舞的发展。洽川是伊尹故里,这种源自原始巫术和祭神驱鬼的宗教仪式上的乐舞,与黄河岸边民间傩舞结合,为汤或伊尹所吸收与改进,成为商代的乐舞。“周监于二代”,把这种形式的某些基因移植到《周颂》的祭祀乐舞。关于《周颂》乐舞的记载,其形态、格调,与“跳调”有许多相似、相近之处,我们通过洽川的“上锣鼓”和“跳戏”,对《诗经》的乐舞、乐调以及有关诗篇可加深一些了解和体会。在洽川市场上,我看到有出售《诗经》时代一种名叫“埙”的乐器的仿制品,这种古老的乐器我吹不响,但售货员能吹出不同声响,可证洽川人还会使用这类古老的乐器;不过,作为今日的商品,它已经不是陶制品,而是仿青花瓷制品了。据以上种种,我发现洽川的民间艺术,还保存着一些《诗经》的遗迹。洽阳历代多诗人,县里编印有洽川历代诗选和现代诗选各一册,各收数百首。从座谈会发言来看,研究《诗经》的同志颇有心得。民间有名为“关雎诗社”的社团组织,定期出版《关雎诗刊》。我感受到,洽川处处弥漫着《诗经》的乡土气息,可称洽川是《诗经》之乡。在八百里秦川这片《诗经》发祥地上,洽川是其中一颗明珠,它产生了《诗经》中的一些乐歌,散布着众多的《诗经》文化遗迹,也可称为中国爱情诗之源。三、关于周南的地域性质在洽川考察,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划多有变动,使我的眼界不能不越出风景名胜区的范围,把视线扩延到相邻的一片地区。《大雅·韩奕》篇写韩侯受封、入觐、迎亲及其担负的政治使命,时间在宣王时代,老韩侯死了,年轻的新韩侯受命。开篇写“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有倬其道。韩侯受命,王亲命之”。诗中梁山之所在,当即韩侯受封的韩国之所属,而自古以来注解分歧,主要有两说:一说是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之南,一说在今河北省固安县东南。查韩国最初是武王一个儿子的封国,在宣王以前昭、穆时并无灭国的记载,传了几代,老韩侯死了,年轻的新韩侯袭封,他入觐受封,又迎亲结婚,回到韩城,于是唱乐歌祝贺他,还歌颂他荣膺大任。洽川的同志据《汉书·地理志》及毛《传》、郑《笺》、朱《集传》等旧注,坚信诗中的梁山是今合阳县和韩城县之间的梁山,在洽川风景名胜区的北边,韩侯的封国即在韩城之南,大禹治水就在这一带。这个解释与诗的开篇完全相合,怎么会说大禹治水跑到北燕去了?洽川北边的梁山,是当时的名山,河北固安重名的梁山则不是大山,也不是名山。封韩的任务是安定国都的东北方向,防备犭严狁入侵。新受封的韩侯受封后才结婚,可见还是个小青年,怎么会到北燕立有功勋觐京受封赏?在这个问题上胡承珙《毛诗后笺》考证尤详,可参考。说这个梁山是河北省固安县的梁山,始于魏代的王肃,而后郦道元、顾炎武等从之,盖因诗中有“溥彼韩城,燕师所完”句而误。这一点,朱熹的注解如下:“韩初封时,召公为司空,王命其以众为筑此城,如召伯营谢,山甫城齐,春秋诸侯城邢城楚丘之类也。”朱熹的解释很清楚。从西周到东周,军队不打仗时就干工程,诗中说的是周初的燕师发来河西筑韩城,这类动用工程兵的事,经史上多有记载。现在有些注释仍取王肃之说,不妥。在我们考察和座谈中,洽川的同志提出了《周南》作品的时代和地域问题。洽川是太姒故里,《诗经》中的一些歌诗或为太姒所作,或为歌唱太姒之事,而且多编在《周南》这一组歌诗的前面,很明显地说明这些歌诗产生和最初流传的地域,而且,它们产生的时代要早一些。《周南》如此,《召南》当然也如此,这就可以肯定十五《国风》不全是西周后期和春秋时期的作品,由二《南》可证,《风》诗中确有西周前期的歌诗。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说到“周南”,将之作为地域名词。司马迁自称龙门人,龙门又称夏阳,即今韩城县,文献可证,其墓、祠均在,当无异议。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多有变动,韩城曾分置夏阳县,夏阳与阳是相连的,时分时合,又曾合称西河,其地在梁山以南、黄河岸边的一带地方,“夏阳古渡”在今洽川风景名胜区“黄河魂”景区,即是明证。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追叙家世,说到其父司马谈因未能参加汉武帝泰山封禅大典而以“滞留周南”为憾。司马谈是太史令,理应随皇帝参加盛典,他不能参加,按洽川同志的解释,只能是因为老病而滞留家乡养病了,那么,司马迁是把家乡这一带地方看作“周南”之地的。但此说于文献无征,并不可信。《史记索隐》则谓“周南”为洛阳,司马谈是滞留在东都洛阳,后人多从此说。《诗三家义集疏》录“《鲁》说曰:古之周南,即今之洛阳。又曰:洛阳而谓周南者,自陕以东,皆周南之地”。今几种注译本采取此说,解释说:“周南,地区包括洛阳以南直到湖北省江汉流域。”或说:“二《南》是总合南方江汉流域一带许多小国的诗。”这类说法,就二《南》诸诗来验证,不能圆通。二《南》采诗之地究竟何在?我认为在纷纭的古注中要多注意最早的注说。《周南》毛《序》:“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自北而南也。”这是说《周南》诗是周公推行文王教化的诗,其教化逐渐向南发展。郑《谱》说:“周、召者,《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文王受命,作邑于丰,乃分岐邦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之采地,施先公之教于己所职之国。”宋代朱熹反《序》,也不尊汉,他经过研究,这样写:“成王诵立,周公相之,制礼作乐,乃采文王之世风化所及民俗之诗,被以管弦,以为房中之乐……盖其得自国中者,杂以南国之诗,而谓之《周南》。”清代独立思考派的崔述《读风偶识》也这样说:“盖成王之世,周公与召公分治,各采风谣以入乐章。周公所采,则谓之《周南》;召公所采,则谓之《召南》耳。其后周公之子,世为周公;召公之子,世为召公,盖亦各章旧职而采其风。是以昭、穆以后,下逮东迁之初,诗皆有之。”周在文王时代的政治势力和文化影响逐渐发展,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其统治力量向南达到江沱汝汉,所以二《南》中有周人本土之诗,亦间有《汉广》、《汝坟》等南国诸诗。研究二《南》,单就方位而言,就懵了。二《南》的“南”,原不是指方位。经古今诸家考证,原来有一种古老的叫做“南”的乐器,演变为一种地方乐调的专名。《吕氏春秋·音初》记:“涂山氏之女,时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这是说这种乐调,是夏禹时代的一种乐调,涂山在南方,夏禹娶涂山之女,夏禹在洽川治水,夏启封支子立有莘国,因而这种乐调流传在洽川。说洽川一带属于《周南》早先采诗之地,是可信的。四、“姜片”4年北魏科技大学发布的“宏观”碑—丰、镐考察文王作邑于丰。丰是公元前11世纪文王政治活动的中心,西周初期的国都。镐京是武王灭商后兴建的,在公元前771年西周覆亡之前约四百年间,是西周王朝的国都。《辞源》记镐京在西安市东南镐京镇,我们前去考察,发现《辞源》记载错了。它在西安市西南,过阿房宫遗址西行不到2公里,有镐京村。原来有镐京镇(乡),镇治距镐京村约3公里,由于并乡,撤销了镐京镇建制,并入斗门乡(镇)。镐京村确是西周镐京旧址所在,它东靠阿房宫,西临沣水,南接汉昆明池,北临氵高池,两千七百年前是西周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孔夫子极为神往的有着灿烂文化的西周王朝,在这里经历了兴盛、衰落和灭亡的全过程。当年周公姬旦在这里制礼作乐,钟鼓齐鸣,济济多士,万邦来朝;那时的原野上,“良耜,亻叔载南亩”,“千耦其耘”,“百亿及禾弟”。如今,只见萧瑟的秋风,摇曳稀疏的村树,土墙旧瓦,一派寥落。刚刚播完小麦,田野袒露着黄土地,昔日的河水早就湮涸了,变成一片空旷的田野。诵《王风·黍离》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我深切地体会到这位返回故京的诗人面对国家巨变,宗庙尽毁的内心沉痛:“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镐京被当年的犬戎劫掠一空,又纵火尽毁,平王率百官和王室东迁,还有一些人不愿舍弃祖先陵墓,留了下来。这一部分西周遗民,在京都原址聚为村落,务农为生,延续四时祭祀。年代久远,现只有镐京观和烽火台两处遗迹。烽火台原是幽王宠褒姒烽火戏诸侯的地方,本是国都卫戍部门发布警报要求救援的重要设施,但褒姒当作儿戏,故意燃烽火把诸侯骗来,藉以取乐。当犬戎攻来,再发警报,不灵了,无人来救援,幽王被杀,褒姒被掠,国家覆亡。这是失去诚信的必然报应,一个政府失信于民,必无好下场。我们本打算前去观察,村民劝我们不用去了,因为“文化大革命”时已经夷平。在“破四旧”的口号下,烽火台是公众用土取土之地,人们到那里挖土,大部分是垫猪圈。几年下来,早是一片平地。一个有教育意义的历史遗迹,却被平毁用来沤猪粪,可悲可叹!现在只有镐京观还在,它初建于北魏时代,距今一千五百余年。北魏孝文帝统一北方后,于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来镐京村祭周时兴建了镐京观。孝文帝道、佛、儒并用,观内供奉有道教的无量天尊,所以称名为观;同时,供奉西周文、武、成、康四王,四时共祀。据长安县志和观内碑记,镐京观建筑“原有三门,中门额楷书‘镐京观’三字,门内紧连大戏台,台前有广场阅台,并建无量天尊殿,武王殿,塑文、武、成、康四王像。观院内古柏参天,道亭花茸繁茂”。岁月沧桑,如今大非昔时模样,第一进殿和院均已不见,中门变成临街大门,戏台、广场、阅台、古柏、道亭、花木,也全然不见。院内堆杂物,正殿和三间厢房都不大,原来的第三道门也不见,只剩下一个小天井式的后院。村民集资于2003年和2005年各维修一次,各立一方维修碑记。问古碑何在,说是“文化大革命”砸了。现在正殿供奉武王塑像,两壁绘有武王伐纣灭商建国的连环壁画;后院供奉文王、太姒塑像。雕塑和壁画艺术拙劣,显系乡间画匠手笔。经村民指点,邻村常家庄石婆庙有汉石刻。村路半途不能行车,乃徒步前往,所见原来是西汉时牛郎织女石刻。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刘彻为训练水军南征,在今斗门乡一带开凿昆明池,作水军操演之用。池中刻置石鲸,两岸刻置牛郎织女,以象征天河。织女石刻在此,身高2米,底座高1.2米,牛郎石刻在斗门乡街东,身高2.15米,底座高1.25米;二者均为花岗岩雕,刀法粗犷,朴实浑厚。石刻距今两千一百余年,昆明池早已变为良田,但两座石刻,准确地标明昆明池东西两岸,而镐京就在昆明池南岸,东临阿房宫,西隔沣水,过沣水就是丰京。镐京与丰京本来是一水之隔,相距约12公里。沣水已湮平,由镐京西行,在土路上颠簸20分钟,远远看见广阔的田野上孤零零地座落着一处建筑,那就是周文王灵台遗址。找到文王灵台,也就证实这里就是三千年前的丰京遗址了。《大雅·灵台》篇歌唱周文王发动百姓修筑灵台,灵台范围内有养鹿的灵囿,养禽和养鱼的灵沼,老百姓兴高采烈积极劳作,乐师和舞者在灵台表演乐舞,钟磬齐鸣,铙鼓喧天,文王与民同乐。除了《诗经》的描写,文王筑灵台也见诸史籍。文王灵台近似后代供观赏的动物园,其中有歌舞表演的高台,文王开放它与民同乐,所以民众积极参加工程建设,正如诗中说“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唐代在这里建大平等寺,将灵台遗址圈在寺内。灵台遗基高近7米,周长约60米。现在大平等寺供奉的是观音菩萨,有一些香火。寺内为女僧,寺的收入靠善男信女来烧香拜佛时布施,女僧也以修建为名向我们化缘。在丰京,我们没有找到其他的《诗经》文化遗迹。五、关于反思和初步理解在4天考察中,我主要思考三个大问题,现将初步的认识提出来,供大家讨论。(一)第一,《关临床说》是中国爱情诗之源国内有多位名学者、名作家到洽川风景名胜区来,有的甚至多次来,他们或写文章,或题词、留言,称洽川是“诗之源”,或“情诗之源”,或“《诗经》发源地”等等,我认为上述定位并不准确。我说八百里秦川是《诗经》发祥地,这片发祥地中心是丰、镐,西部是岐地、豳地,东部是渭南、洽川。《诗经》的大部分歌诗产生在这个区域,《诗经》的语言是这里的雅言,许多歌诗的乐曲也是这里的乐调。全部作品在中心地编集,所以只能说《诗经》发祥在八百里秦川,不能只归属其中的一地一点。说《诗经》发祥地是八百里秦川,不是和洽川没有关系,而是其中包括洽川,洽川还是发祥地之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很重要的地方。可以把洽川比喻为这片土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为《诗经》中有20篇左右或者为洽川人所作,或者歌唱洽川的人和事,即作品的素材来自洽川;而且洽川还散布着许多《诗经》的文化遗迹,如我们考察所见的古迹、民间传说、乐舞、民间艺术和民间建筑等等,都在散发着《诗经》的乡土气息,可以称洽川是积淀深厚的《诗经》文化之乡。我认为洽川是中国爱情诗之源,综合起来有以下三点理由:一是中国最早的爱情诗产生在洽川,《关雎》是中国书写诗歌中最早的爱情诗,产生在西周初期,距今三千多年。不可否认,在这以前也会有讴歌爱情的民歌民谣,那属于口头文学,《关雎》则是爱情诗中由口头歌谣转化为书写诗歌的第一篇作品。这里有一个问题,即《关雎》是不是歌唱年轻时的文王和太姒的爱情故事,而且是最初产生于西周之作?根据民间传说、自然地理以及众多的古注,我们还没有证据来否定。第二,孔子整理《诗经》,把《关雎》编定在第一篇,而且给予很高的评价,以此来阐明爱情婚姻是人伦之大本,也是礼乐教化的重要内容,这就肯定了爱情诗存在的价值,及其符合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由于孔子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和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崇高地位及其影响,无人能够推翻,所以爱情诗在以后能够大量产生,并以其表抒健康的、真挚的感情而进入大雅之堂,即使提倡“男女之大防”的封建卫道派也难以反对。所以,我们可以说由《关雎》开始了中国古典爱情诗创作的长河。第三,孔子把《关雎》作为推行诗教的首篇,“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他评论《关雎》这篇乐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爱慕而不越轨,“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毛诗序》)这里说的“先王之泽”,指文王的礼乐教化,即诗中的“钟鼓乐之”,合乎礼法的正式结合。中国古典爱情诗很多,不超出《关雎》所开启的基本格调和内涵,在这个意义上《关雎》当然可以称作“源”。我在这个概念上所以加上“中国”这个定语,因为世界各国都有爱情诗,中国与欧美在上古很少文化与文学交流,欧美古代的爱情诗与《诗经》无关,所以有必要加上这个定语。我不说“情诗”而称“爱情诗”,是让这类诗的题材扩大一些,“情诗”这个概念,一般是表达男女的爱慕和思念,“爱情诗”则可涵盖与爱情有关的诸如恋爱、婚姻、离异、背弃乃至争取恋爱婚姻自由等等题材和内容,这些诗在《诗经》中也为数不少。(二)关于作品的地域、时代和内容的研究这次考察所见所闻,要求我们注意研究的学术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首先,是《周南》的时代和地域。目前的解释还很不一致,如上文所述,我认为《周南》歌诗的时代是从西周前期到东周时期,《周南》的10篇作品就是明证;其中前期的歌诗采自洽川一带,后期的歌诗有的采自江沱汝汉流域。这由于周国的政治势力和文化影响(所谓“文王之化”)由本土秦川逐渐向南扩延,采诗的地区也随之扩大。《周南》的“南”不能简单地作方位词来理解,而是地方乐调,《周南》之诗则是周公及其后世所采的以名为“南音”的地方乐调演奏的乐歌。这是一种在原来夏地即已流行的乐调,秦川东部洽川一带古属夏地,原跨黄河两岸(秦秋时为魏国地,亦跨河),故洽川一带必为《周南》采诗之地,这样的认识,与各种古注及《史记》所记都是一致的。知道《周南》的地域和时代,也就知道了《召南》的地域和时代,因为《召南》的地域在《周南》的地域之西,从无争议。其次,对一些有关作品的时代、地域和内容要作具体研究。如上文提出的《韩奕》诗,对地域的理解不同,会作出不同的注释和解说。洽川的同志在座谈会上提出二十多篇诗与洽川有关,其中《葛覃》、《卷耳》等诗是后妃即太姒所作,乃至《木》、《螽斯》、《桃夭》等等,有些解释与“五四”以后的《诗经》作品诠释不同,其是非自然需要一一研究辨证。通过研究,可以使我们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增加了解,辨别正误,深化认识,把作品诠释水平提高。再者,是如何对待传统序说和注释的问题。洽川同志的研究主要是依据《毛诗序》和毛《传》、郑《笺》、朱熹《集传》、陈奂《诗毛氏传疏》等古代影响大的注本。是耶?非耶?当然仍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具体作品进行研究。我认为,在作研究时,我们对所有的研究资料,都不要先有成见,而应客观地以科学的态度来一一辨别,取其正而黜其非。以《毛诗序》为例,它提出了许多诗篇的背景、本事和最初的题解,曾是两千多年之中汉学家们《诗经》义疏的中心。宋学反汉学,废《序》曾成为一代之学风,但废《序》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朱熹夫子,他去《序》言《诗》,在他的名著《诗集传》中对305篇作出的解释,一多半仍与《诗序》相同或相近,当然不能骂他是“阳违阴从”的两面派,而是他经过精心研究作出的结论,不少地方仍与《诗序》相合,表现出实事求是的态度。《诗序》并非全不可取,他们相合的地方,就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经现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环保宣传教育与社会参与方案
- 景观建筑构筑物设计
- 2025年下学期高中公民参与商数管理试卷
- 城市更新中的城市功能混合与空间再造
- 番茄红素饮料食品生产线项目建筑工程方案
- 热塑制品加工项目建筑工程方案
- 生态景观恢复与保护方案
- 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幼儿角色游戏的实践研究课题评审书
- 2025年应急救援设备安全生产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防尘口罩使用安全生产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广东省佛山禅城区2025~2026学年物理九年级上册开学摸底考试模拟练习卷【附答案】
- 下载标准版门市房屋租赁合同3篇
- 井下安全用电培训课件
- UPS电源维护保养操作规范及要点
- 第2单元主题阅读(阅读策略+阅读)语文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教师版
- 校企合作教材开发协议书
- 2025至2030中国尿动力学设备及耗材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公安新闻写作课件
- 2025年金属冶炼(炼铁)安全生产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监理质量评估
- 2025年9月新版劳务用工合同范本(可规避风险)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