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希望你喜爱物理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物理研究之一光学现象2012年12月10日,上海出现的“三个太阳”,2013年6月18日上午,位于重庆的西南大学育才学院出现了“两个太阳”。2013年11月1日上午,赤峰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和承德的部分地区上空出现“四个太阳”,个别位置可以看见“五个太阳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让一束手电筒的光照射到空气跟水的分界面上,你将看到有一部分光返回空气中,另一部分光进入水中,发生了偏折。活动一:光的折射与反射蒙住蝙蝠的双眼,它仍然能自如飞行,蝙蝠是靠什么“导航”的呢?根据这种现象,科学家发明很多仪器应用与海洋和太空探索.物理研究之三声现象我们的“母亲”-地内部储藏着大量的热,能使地下的水变成蒸汽。右图的地热喷泉温度很高,能煮熟食物呢。为什么温度会这么高呢?物理研究之四热现象南昌摩天轮刚建时,是世界第二高的摩天轮,你去玩过吗?您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力量让这么大的轮子转动起来的呢?
物理研究之五力现象一直以来,人类就在探索世界万物是由什么构成?比如中国的“五行”学说等。现在我们认识到物体都是由分子,原子以及更小的粒子组成的。物理研究之六物质结构2、物理学研究什么?物理学就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发展:1、简单的机械应用:古代人在建造金子塔2、蒸汽时代:
世界上第一辆载客蒸汽机车
蒸汽机车比马跑的快。3、电气时代:
北京奥运会开幕夜景3、高科技时代:我国大亚湾核电站可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互联网使世界各地的人们方便快捷地交流伟大的科学家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三、物理学的召唤四、学习物理的方法:1、积极的学习态度,坚强的意志品质;2、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演示物体下落实验)3、勤于思考,重在理解;4、联系生活,联系社会。“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观察生活,尝试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1、思考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判断他们分别属于物理学中的哪种现象?
A.打人自己手也会疼
B.大山或礼堂喊话可听到回声
C.秋天早上经常出现雾
D.下雨后天空会出现彩虹
E.磁铁可以吸引铁屑解析:A.力现象B.声现象C.热现象D.光现象E.磁现象练一练2.苹果熟了,为什么会向地面掉,不能飞上天?解析:这是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对周围物体都有吸引力,力的中心点在地心,故称地心引力,又叫重力。因为这个力,苹果会掉下来。实际上,苹果对地球也有引力,那么为什么不是地球飞向苹果,而是苹果飞向地球呢?因为地球质量远比苹果大的多,地球移动的距离可以忽略。所以人看见都是苹果飞向地球。练一练3、当火灾发生时,从现场逃生的方法之一:用湿毛巾捂住嘴鼻,弯下身体,从熟悉的通道逃走,为什么要弯下身体呢?解析:燃烧的有毒气体因密度比空气底,会浮在房间上,所以要弯着身体。练一练4、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都存在着物理现象.这两者有什么区别?解析:自然界的现象完全来于大自然,没有任何人工利用的痕迹。比如四季的更替,太阳东起西落,海水的潮起潮落等。生活中的现象是根据人类的生活出现的,这些现象看起来平常,但蕴涵着人类丰富的智慧。比如:钉子一头大一头小,温度计的使用等等.练一练没有艰苦的学习,就没有最简单的科学发明。
结束语第三章
光和眼睛眼睛与光学仪器
课前思考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记录实验数据并绘制了物距
u和像距v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B.当u=3cm时,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C.当u=20cm时,在光屏上得到缩小的像D.当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移到1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C课前思考2.小杰同学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发现细胞位于视野的左侧,他应该怎样调节才能使细胞位于视野的中央?
显微镜是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制成的,由物镜成的是物体倒立的实像,像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细胞偏在了视野的左方,要想让物象位于视野中央,则应该将玻片向左方移动,物像才能往右方移动到达视野中央.
课堂互动知识点1:人眼如何看见物体阅读教材阅读教材第73页的内容,了解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并完成以下内容.
课堂互动1.眼睛看到物体的过程: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________上,形成物体的像,这是一个倒立、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______(选填“实”或“虚”)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凸透镜视网膜缩小实2.人的眼睛是靠调节晶状体的___________,改变______从而获得不同距离的物体的清晰像.弯曲程度焦距
课堂互动1.如右图所示,人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观看节目表演时,演员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A.正立、缩小的虚像B.正立、缩小的实像C.倒立、缩小的虚像D.倒立、缩小的实像D
课堂互动2.眼球的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是________(选填“可改变”或“不变”)的.当物体到眼睛的距离发生变化时,连接在晶状体上的睫状体就会使____________________程度发生改变,相当于改变了凸透镜的________,所以总能使清晰的像呈现在视网膜上.不变晶状体的薄厚(曲度)焦距
课堂互动知识点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阅读教材阅读教材第74页的内容,掌握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并完成以下内容.1.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晶状体太_____,折光能力太____,因此来自远处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_____,达到视网膜时已经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因此纠正的办法可以让光线进入人眼之前先_____(选填“会聚”或“发散”)一些,所示要配戴_____镜.厚强前方发散凹透
课堂互动2.远视眼的形成原因是晶状体太______,折光能力太______,因此来自近处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______,在视网膜上形成的也是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纠正的办法可以让光线进入人眼之前先______(选填“会聚”或“发散”)一些,所以要配戴______镜.薄弱后方会聚凸透
课堂互动1.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是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矫正B.甲是近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C.乙是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矫正D.乙是近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C
课堂互动2.近视眼是指来自远处的光经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成的像落在视网膜_____(选填“前”或“后”),上图中的_____(选填“甲”或“乙”)是近视眼矫正后的原理图.前乙
课堂互动知识点3:显微镜与望远镜阅读教材第76~77页的内容,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并完成以下内容.显微镜和望远镜主要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两组透镜组成.目镜物镜
课堂互动我们要观察植物的细胞,应选用()A.平面镜B.放大镜C.显微镜D.望远镜C随堂检测1.如下图所示,是人的眼睛视物原理的光路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凹透镜B.景物在视网膜上成的是虚像C.甲图是观察远处景物的光路图D.人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会变薄C随堂检测2.如上图所示,表示近视眼成像原因及其矫正方法的示意图是()A.甲和丙 B.甲和丁C.乙和丙 D.乙和丁C随堂检测3.有一种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缩小的实像,它相当于一架()A.幻灯机 B.放大镜C.照相机 D.投影仪C随堂检测4.小亮的爷爷是老花眼,爸爸是近视眼,如图甲、乙示意图中,_____图是爸爸眼睛的成像示意图,矫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城市河道整治项目2025年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风险评估能力提升报告
- 浙美版初中试题及答案
- 安全工程师职业能力要求试题及答案
- 幼儿园数字与游戏结合的能力考察题试题及答案
- 家具定制化设计的未来发展研究试题及答案
- 安全工程师职业技能测试试题及答案
- 内蒙古杭锦旗重点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5月模拟(三模)生物试题理试题含解析
- 深入探讨课堂教学的反思试题及答案
- 金融行业反欺诈技术新趋势:2025年大数据在移动金融安全中的应用
-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策略的试题及答案
- 2025鄂尔多斯准格尔旗事业单位引进40名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银行领导力培养试题及答案
- 中医养生馆运营方案中医养生馆策划书
- 医疗社工笔试题及答案
- 新时期统战知识课件
- 小学生眼保健操视频课件
- 西藏参工参建管理制度
- 2024银行春招招聘面试问答试题及答案
- 机械系统动力学试题及答案
- 电子商务大数据分析方法试题及答案
- 【MOOC】理解马克思-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