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24课 司马光 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24课 司马光 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24课 司马光 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24课 司马光 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24课 司马光 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精心整理精品文档可编辑的精品文档课题24司马光主备教师【课前解析】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本课重点是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关注朗读与理解:教师应在朗读中,结合注释和生活经验,不断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达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停顿的目标。这样,朗读与理解双线并行,在朗读中帮助理解,在理解中促进朗读。关注文字与画面:文章虽短,但画面感十足,根据课后“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这一要求,教师应抓住文中系列动词,聚焦每个画面,让学生看清、听清,把短小精悍的古文还原成一个生动具体的白话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让人感觉如临其境,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物的认识。关注汉字教学:这篇课文中的生字不算多,也并不算难,但是汉字教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应该和谐地融入整个教学中,与教学相得益彰。教师应将汉字音、形、义的教学纳入整个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想象画面、体会情感。【教学目标】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2.能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教学重点】1.能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教学难点】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课前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电子版教案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2.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人物1.看图猜古诗,揭示课题(出示课件3)(1)引导学生欣赏两张图片,回顾一、二年级学过的古诗《村居》《池上》,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里的儿童生活是什么样的。(2)学生交流,教师揭示课题:这两首古诗都是古人用他们自己的写作方式描写儿童生活的作品。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古人讲述司马光小时候故事的课文——《司马光》。(3)教师板书课题,(板书:司马光)学生齐读课题。2.学习复姓,了解“司马光”(出示课件4)(1)指名学生说说“司马光”的姓和名。(2)引导回顾一年级下册《姓氏歌》,说说学过哪些复姓,自己知道的复姓的人。(3)教师讲解“司马”一词,提醒学生:司马不仅是复姓,在古代还是官职的名称,比如,我们熟悉的大诗人白居易就做过江州的司马。(4)教师介绍司马光,学生了解识记。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言文特点1.读好课文,读出节奏。(出示课件5)(1)学生跟着范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2)出示正确停顿。(3)全班齐读。2.感知文言文特点。(1)(出示课件6)提问: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预设:字数比较少、比较难理解。(2)(出示课件7)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认识文言文:在我国古代,要表述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如问某人吃饭没,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所以文言文就是古人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设计意图:文言文与白话文相比,在遣词句上的风格截然不同,能否正确断句、流利朗读是学生们首先遇到的难题。因此在让学生初读时,采用了跟着范读来读的方法,降低断句难度和心理压力,并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味。)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出示课件8)请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圈出表示人物的词语。(1)学生默读,圈画。(2)出示圈画出的人物,教师相机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词语分别指的是谁吗?预设:“群儿”指在庭院玩耍的所有孩子;“一儿”指其中一个孩子;“众”指除了司马光和跌倒在水翁里的孩子之外的其他孩子们;“光”指司马光;“儿”指登瓮的孩子。2.借助注释,感知课文大意。(出示课件9)出示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借助课文注释,四人小组合作说说文中的人物都做了什么事。提示: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在古文学习的过程中,一般会在难理解的字词右上角标一个数字标记,根据数字标记,我们可以在文章下面找到相应的解释,这就是注释。(1)理解“群儿戏于庭”。(出示课件10)①引导学生通过组词来理解“群”“戏”“庭”的意思。②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预设: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③教师小结: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板书:群儿戏于庭)(2)理解“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出示课件11)①引导学生给“跌”“没”组词。预设:跌(跌倒);没(淹没)。②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预设:一个小孩爬上水瓮,一不小心掉到了水里。(板书: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3)理解“众皆弃去”。(出示课件12)①引导学生给“众”“弃”“去”组词。预设:众(众人);弃(抛弃);去(离去)。②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皆”是全,都的意思。③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预设:其他孩子都丢下他,吓跑了。④提问:你知道哪些带有“皆”字的四字词语?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示课件13)含“皆”的成语有皆大欢喜、人尽皆知、比比皆是、草木皆兵、全民皆兵、举世皆知……学生抄写积累。(4)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出示课件14)①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持”“击”的意思:“持”是拿的意思;“击”是砸的意思。②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预设:司马光拿起石头把水瓮砸破了。(板书:光持石击瓮破之)(5)理解“水迸,儿得活”。(出示课件15)①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迸”是涌出的意思。“水迸”就是瓮被砸破后,水一下子就涌出来了的样子。②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预设:水涌了出来,那个孩子得救了。(板书:儿得活)3.(出示课件16)请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找找停顿规律。再次出示正确的停顿,并提示朗读时可以在人物后面稍作停顿: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4.背诵课文。(出示课件17、18)(1)背一背,填一填。出示课文,只显示人物,其他留空。指名学生读,齐读。群儿___________,一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众___________,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儿___________。(2)背诵指导。提示:背诵本课,需要首先理解文言文的文意,然后反复跟读,在熟读的基础上不看教材,试着背诵,注意背诵时也要和跟读时一样,注意词句间的停顿。(3)尝试背诵。四、书写指导1.(出示课件19)指名认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2.(出示课件20-22)重点指导“庭、登、持”,教师范写。庭:注意先外后内的笔顺规则。“广”要写得舒展,第三笔是竖撇,稍长。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可稍超出第二笔横。登:上宽下窄。上半部分的笔顺为横撇、点、撇、撇、捺,左低右高,右上的两撇短而平行,捺笔从竖中线开始写,注意保持整个字的重心。持:左窄右宽。右半部分“寺”注意横画有长有短,横画之间的距离相等。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五、巩固练习,布置作业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3-25)2.布置作业。(出示课件26)(1)背诵课文。(2)本课生字词写2遍,词语解释写2遍。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感受文中人物形象,体会司马光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2.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巩固生字(出示课件28、29)播放朗读音频,请学生先听音频中的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故事,再将生字填入下面的空格中,读一读,想一想,司马光小时候是个什么样的人。登庭跌众持弃群儿戏于(),一儿()瓮,足()没水中。()皆()去,光()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二、感受人物形象1.(出示课件30)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说一说: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2.引导学生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出示课件31)(1)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中介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2)师生合作读这两个句子,指名说说面对落水小孩,人物的不同表现。预设:众小孩被吓跑,司马光救人。(3)提问:通过人物表现的对比,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沉着冷静)3.引导学生发现司马光救人的巧妙之处。(出示课件32-35)(1)引导学生想一想:平时有人掉水里,人们怎么去救?司马光是怎么救小伙伴的?预设:平时有人掉水里,人们是去拉落水者。司马光是砸缸救小伙伴。(2)追问:司马光为什么这么做呢?预设1:瓮比司马光高很多,司马光够不着。预设2:瓮口小肚子大,小朋友掉进去爬不上来,情况紧急,很危险。(3)请学生结合生活,想想其他小朋友吓跑后会做些什么,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说一说。预设:小朋友们有的吓哭了,有的回家叫父母帮忙,有的跑去求救路人。(4)提问:在最紧急的时刻,司马光能想出最简单的方法救小朋友,你觉得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预设:司马光是一个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孩子。(板书:冷静机智)三、总结提升1.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出示课件36、37)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第二题: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教师提示:(1)可以借助注释来讲述古诗。(2)还可以观察插图中人物的表情,想象当时人物的心理和语言,把故事说得更精彩。预设:一天,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庭院里玩耍。有个小朋友爬到瓮沿上玩,一不小心掉进了瓮里。瓮水太深,眼看那个小朋友就要被水淹没了。别的孩子吓得连哭带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很镇定,他从地上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尽全身力气向水瓮砸去,“砰!”水瓮破了,瓮里的水“哗”的一下子流了出来,掉进瓮里的小孩得救了。2.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出示课件38)提问:学完本课后,你总结了哪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指名学生交流,教师梳理总结:(1)认真跟着老师多读几遍;(2)不理解的地方看注释;(3)给一些字组成词来理解。3.交流背诵文言文的方法。(出示课件39-41)引导交流:《司马光》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说说你有什么背诵文言文的好方法。学生交流,教师梳理总结:(1)记住故事,回忆故事中出现的人物;(2)记住人物,回忆人物内容。四、总结拓展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43)这篇文言文通过写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故事,刻画了司马光聪明机智、沉着冷静的形象和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4、45)司马光(节选)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②讲《左氏春秋》,爱之,退③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④。自是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注释:①凛然:稳重的样子。②闻:听,听到。③退:回去。④大指:同“旨”,主要意思。⑤自是:从那以后。译文: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人一样稳重。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家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他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和寒暑。五、巩固练习,布置作业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46-49)2.布置作业。(出示课件50)(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2)完成《素养提升手册》本课练习。【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司马光》是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也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司马光砸缸。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边读边思考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古文的韵味。运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就是带着问题来朗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读写的过程,这节课体现了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在课前可先让学生搜索耳熟能详的小文言文,通过多次诵读帮助学生认识文言文,这样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不会感觉太生涩了。精品文档精心整理精品文档可编辑的精品文档24司马光【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在实际教学《司马光》中,教师紧紧抓住“读”来完成一系列的问题。一、以读为主,熟读成诵。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