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回顾_第1页
2008年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回顾_第2页
2008年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回顾_第3页
2008年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回顾_第4页
2008年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回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8年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回顾

2008年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历史上最不普通的一年。它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罕见困难和考验,包括年初南方降雨和冷冻灾害、5.12汶川洪水泛滥、夏季南方洪水、北京奥运会以及主要由全球金融危机引起的股债中断和房地产萎缩等重大问题。对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汽车工业不仅经受了上述影响和考验,而且经历了实施国Ⅲ,燃油、煤炭、电力以及钢铁、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或明显波动;国家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促使汽车向节能、新能源和低污染发展,汽车制造成本大幅增加,车市竞争更加激烈。同时,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对美国乃至世界汽车工业产生了巨大冲击,我国汽车工业也未能幸免。下半年我国汽车出口受阻、道路运输市场遇冷等,使我国车市尤其卡车市场提前入“冬”,全年出现了“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局面,更使年初预测的产销汽车1000万辆目标化为泡影。不过,处于发展中的我国汽车市场,在超常因素作用下,这虽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目前的关键是,该如何客观分析、理性审视2008和2009年的我国车市?是悲观,观望,还是坚定信念和积极应对?200行业对汽车工业和侧方向充满信心,当前企业规模偏低近几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03年全行业销售439.08万辆,同比增长34.21%;经连年增长,2007年达到879.15万辆,正好超过2003年的1倍(见图1)。连年的高增长似乎让行业内外对我国汽车工业和车市充满信心和激情。一方面国内汽车产能不断扩展,另一方面国际汽车巨头全线进入,汽车工业支柱地位凸现。2008上半年,我国车市逆“势”而行,受商用车市场拉动,产销双超500万辆,继续保持增长,更让人对1000万辆预期充满期待。与此同时,业内却发出警示,我国车市虽持续增长,但增速明显趋缓,而且2008上半年明显带有“政策因素”烙印;因此,许多企业开始为下半年担忧,不再乐观。现在看来,下半年车市虽未冷到冰点,但“寒冬”早临还是让企业普遍感到不安。1.乘用车市场总体表现为2008年,我国车市“高开低走,跌宕起伏,充满变数”(见图2)。1、2、3月销售同比增长19.83%、19.27%和24.72%,3月更是突破100万辆大关,让人惊喜;然4、5月开始下滑,6月轻微回调,但7月开始大幅回落;8月环比、同比均降,从而为4个月的车市调低基调。当时,我们即认为在不向经销商压库的情况下,全年销售1000万辆已相当困难,预计全年销售940万~980万辆,增幅8%~12%。此后,人们开始寄望于“金九银十”,期待再度回升,然并未完全实现。最后期待后2月能规律性上翘,然11月车市环比、同比分别下降4.26%和14.5%,车市规律曲线彻底被打破。2008年1—11月,全行业销售汽车862.98万辆,同比增长8.52%,比前10月增幅减缓2.59百分点,与上年同期增幅23.19%比,减缓12.08百分点,增幅再度趋缓。按目前态势,预计行业全年销售930万~950万辆。我国汽车市场尽管难以实现预期,但依然可圈可点,毕竟,无论乘用车还是商用车,总体依然保持了增长态势,而且从全球汽车工业看,我国车市依然可以说“风景这边独好,可惜迎来海啸”。2008年我国乘用车市场增速趋缓,主因是:股市波动、房市萎靡不振,导致财富缩水,使人们的消费更加谨慎和趋于理性。不过,由于我国经济经过多年高速发展,老百姓的经济基础提高了很多,抗风险能力也在加强,轿车大量进入家庭的趋势正在显现。2008年1—11月乘用车销售616.45万辆,增幅8.87%,保持增长但更趋理性,其中:基本型、交叉型稳步增长,SUV增速依然较高,MPV下滑。(1)基本型(轿车)依然是乘用车市场主导。1—11月行业销售基本型(轿车)458.83万辆,同比增长8.20%,比同期增幅24.32%回落16.12百分点,占乘用车市场的74.43%。(2)MPV市场下跌。由于耗油较大,加之主要是商务用车,随着对节能减排的重视,以及政府公务用车的改革等,MPV市场出现下滑,且部分市场被高端SUV取代。1—11月行业销售18.35万辆,同比下降9.92%,比同期增幅21.11%下滑31.03百分点。(3)SUV市场依然高速增长。近年来,以东风本田CR-V为代表的新一代SUV,由于具有越野、商务等用途,同时又有优良的驾驶性能和品质,成为拉动SUV市场的主力。1—11月行业销售40.68万辆,同比增长27.55%。其中两驱、四驱SUV分别为22.06万、18.63万辆辆,同比分别增长22.20%、34.52%。(4)交叉型乘用车增速不低。尽管交叉型乘用车一直处于尴尬境地,其基本市场似乎是各大城市郊区“黑的”和乡村交通工具;但因我国区域多且发展很不平衡,加上城郊乡村管理滞后等,这个市场不可轻视。2008年1—11月行业销售交叉型乘用车98.59万辆,同比增长9.69%,应当说这个增速依然不低。销售前5位的企业依次是上汽通用五菱、长安集团、哈飞汽车、东风公司和南京长安。3.—商用车市场:全年表现尚可,但上下半年“两重天”2008年,我国商用车市场以重卡为代表,特别是受国Ⅲ实施影响,上半年出现强劲增长态势,而下半年卡车市场出现较大波动——从7月开始一路下跌,上下半年热冷两重天,以至于传统的“金九银十”风光不再。卡车包括货车、半挂牵引车和货车非完整车辆都在低位收市(见图3);而客车市场尽管也受到一定影响,但相对于乘用车和卡车,并无大的挫折(见图4)。笔者认为,以2008年为标志,我国车市将进入理性增长周期。尽管2008下半年商用车市场“急转直下”,但由于上半年的高位拉动,全年商用车市场的情况是:重卡较高增长,中卡明显下降,轻卡稳步增长,微卡高速增长,客车稳步增长。预计2008年卡车销售约230万辆,占汽车行业总量的约24%,客车销售约34万辆,增幅约10%。具体表述如下。(1)重卡较高增长。1—11月行业销售重卡(含重型货车、重型货非和半挂牵引车)52.02万辆,同比增长15.39%,增速比上年减缓,但相对其他车型仍属较高增长。其中:重货1.01万辆,同比增长19.80%;重型货非22.91万辆,同比增长14.40%;半挂牵引车18.96万辆,同比增长14.32%。半挂牵引车中:总质量<25t的512辆,同比下降72.01%;总质量25~40t的16.95万辆,同比增长23.84%;总质量>40t的2.22万辆,同比下降20.58%。11月重卡销售环比下降25.87%,同比下降51.56%,再度大幅回落;为此,重卡市场将在低位收关,但因上半年高位拉动,预测全年销售约54万辆,增幅约10%,依然可高于汽车行业增速。(2)中卡明显下降。1—11月行业销售中卡(含中货和中型货非)19.64万辆,同比下降10.02%。其中,中货11.69万辆,同比下降3.35%,中型货非7.95万辆,同比下降18.31%。11月中卡虽环比增长9.15%,但同比下降23.08%,预测中卡全年销售约21万辆,降幅约8%。(3)轻卡稳步增长。1—11月行业销售轻卡(含轻货和轻型货非)110.40万辆,同比增长7.44%。其中,轻货101.44万辆,同比增长8.41%,轻型货非8.97万辆,同比下降2.49%。11月轻卡环比、同比分别下降13.62%、24.02%,预测全年轻卡销售117万辆,增幅约6%。(4)微卡高速增长。1—11月行业销售微卡(含微货和微型货非)33.55万辆,同比增长19.34%。其中微货30.64万辆,同比增长20.06%,微型货非2.92万辆,同比增长12.24%。微型卡车11月环比增长5.56%,预测全年销售约35万辆,增幅约11%。(5)客车市场波澜不惊,稳步增长。近年来,客车市场基本处于不温不火状态。1—11月行业销售大客(含大客非)3万8799辆,同比增长13.60%。其中:大客整车3万3067辆,同比增长29.03%;大客非5732辆,同比下降32.78%。销售中客(含中客非)6万7843辆,同比下降3.45%,其中:中客整车3万8438辆,同比增长15.93%;中客非2万9405辆,同比下降20.77%。销售轻客整车及轻客非20万2558辆,同比下降2.55%。其中:轻客整车16万173辆,同比下降0.58%;轻客非4万2385辆,同比下降9.34%。4.20国在车辆管理中处于重要竞争优势,其也在不断上升回顾分析2008年我国车市,商用车似乎更出风头,甚至决定了大盘走势。总体感觉2008年我国车市竞争正由粗放走向细分,各细分市场异彩纷呈。(1)集团竞争格局大体未变,但前10位汽车企业市场占有率略降,自主品牌有喜有忧。2008年1—11月汽车销售前10位的企业集团依次是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北汽、广汽、奇瑞、华晨、哈飞和吉利(见图5)。前3季度居第10位的江淮被吉利赶超。1—11月前10中:奇瑞、华晨和哈飞分别下降9.08%、5.55%和6.66%,自主品牌再度面临挑战;其他企业继续稳增,但增幅较前3季度均下降。前10企业共销汽车720.11万辆,占行业总销量83.44%,较上年同期下降1.06百分点,主因是奇瑞、华晨、哈飞同比下降。(2)国Ⅲ标准实施,对卡车市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自2008年第1季度,以重卡为代表的卡车市场出现强劲增长,主因是国Ⅲ延期实施,国Ⅱ库存整车可售至2008年6月30日。3、4月又是商用车传统旺季,各大厂商寄望于上半年,积极促销,导致卡市增幅高于乘用车。7月1日起国Ⅲ真正执行到位后,因同排量、同配置下,国Ⅲ重卡比国Ⅱ重卡贵约2.5万元,卡市开始下滑;同时因技术路线的不同,卡市也出现了不同的销售效应。实施国Ⅲ可谓是对我国汽车企业应变能力和技术储备的全面考验。国Ⅲ实施后,商用车价格有所上涨,市场增速放缓,但同比依然增长;同时,对于提前准备应对国Ⅲ的企业而言,实施国Ⅲ成为其扩大竞争优势的重要机遇。(3)经过结构性嬗变,卡车市场向重型和轻微型2端发展态势更加明朗。近5年来我国卡车市场在调整中发展,所占总量比重也在不断变化,2003年卡车销售占行业总销量27.59%,2007年则下降到24.39%,2008年接近24%。总体而言,2008年我国卡车市场是逆“势”而行,在市场逐步扩大的同时,也面临比乘用车更为严峻的形势,卡车企业的日子更艰苦一些。与此同时,卡车市场向重型和轻微型2端发展的态势日趋明朗。目前卡车细分市场,中卡已不到10%,轻卡超过50%,重卡超过24%,微卡约16%。很明显,如果把卡车市场结构比作“哑铃”,那么中卡相当于哑铃的中间,轻卡是一端,重、微卡是另一端。(1)重卡已成为卡车市场竞争的风向标。随着运输方式的变革和国Ⅲ标准的实施等,具有领先技术和品质、性价比较高的中高端卡车将有较大市场增长空间。重卡市场已演绎成企业综合实力的较量。一汽集团曾独领风骚,2002年以前始终超过“半壁江山”;2005年东风公司夺得“重卡王”宝座,出现“东风赶超一汽,五雄争霸市场,新锐不甘寂寞”的新格局,北汽福田、中国重汽、陕汽杀进前“五甲”,华菱、江淮、三环、北奔等异军突起;2006年东风继续保持行业第一;2007年中国重汽赶超一汽、东风,成为新的“重卡王”;2008年1—11月,一汽集团又夺回第一把交椅。目前,重货市场,中国重汽、北奔、东风领先;重货非市场,东风、一汽仍具相当优势;半挂牵引车市场,一汽集团略占优势,中国重汽、陕汽、北汽福田和东风公司旗鼓相当。总体而言,重卡市场正处于“七雄争霸”的混合竞争格局。重卡因技术含量高、经济附加值高而引领卡车技术发展潮流,备受行业关注。重卡市场的竞争已成为企业技术、产品、制造、营销、资金等综合实力的大角力。(2)中卡市场重心西部迁移和区域化表现尤其明显。我国卡市乃至车市起步于中卡市场,中卡在“缺重少轻”时代独领风骚。随着重卡的持续高速增长和轻卡的稳步增长,中卡市场呈萎缩之势,但通过研究1997以来的发展态势,会发现中卡市场萎缩程度并非想象的那样大,年均需求始终保持17万辆左右。2007年东风公司中卡销量同比增长21.29%,位居榜首,2~6位依次是一汽、成都王牌、四川南骏、江淮和成都新大地。2008年1—11月,销售前6位依然保持上年竞争格局。显然,位居前列的中卡企业中,地处西部者占有重要地位,中卡市场重心西移和区域化表现尤其明显;所以,把握好中西部市场,就能抓住中卡市场的关键。(3)轻卡拉动商用车市场,举足轻重。近年来轻卡销量保持稳步增长,市场需求空间远大于重、中卡和微卡,在卡车市场占绝对优势。轻卡市场稳步增长的主因是:第一,轻卡车体小,运输灵活,在大量短途零散货运输中优势明显,随着运输业的发展,有替代中型车的功能;第二,为解决城市交通和污染问题,大中城市对中、重卡的限制增加,推动了对高端轻卡的需求;第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公路“村村通”,促使轻卡比例提高,尤其是国家强制报废农用车及要求排放达标,使低端轻卡在农村具有较大潜力。因此,轻卡市场不可轻视。2008年1—11月轻卡对卡市的贡献度为51.10%。可以说,轻型车对拉动商用车总量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纳入行业统计的轻卡生产企业超过40家,就竞争实力而言,销售排名前5位的依次是福田、东风、江淮、凯马和江铃。总之,2008年我国车市高开低走,达不到1000万辆预期虽有遗憾,但未必是坏事;因为,对我国汽车工业而言,销量并不能代表发展本质。未达预期,表明我国车市理性增长时期的到来,不能再单纯追求销量增长,我国车市应趁此走向稳健和成熟,更何况2008年特殊因素较多。2009年车市仍充满变数,我们只有勇敢面对。200温度、湿度等对企业能源安全的影响有机构预测,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全球经济将陷入衰退,可能只有2%的增长;因此,“反衰退”成为2009年全球共同的课题。对我国经济而言,采取扩张性政策对2009年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中央新政的引领下,有人预计2009年GDP增长约8.2%,低于2008年预测值9.5%。2009上半年,外需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将可能放慢,加上2008年第4季度的惯性,经济可能继续下滑;下半年,扩大内需的政策刺激效果才会逐步显现,经济增长缓慢回升。预测,只是一个参考,就好比每天听天气预报,并非完全要计较精确的温度和湿度,而只需知道大概的天气情况。若有雨就带上雨伞,若天冷就加衣服,而企业发展则需未雨绸缪。2008下半年我国车市寒冬提前来临,汽车企业既要做好防寒保暖,又要注意强身健体,提高抗寒能力。1.20相关系数:2009年我国单车市场份额交易从目前的信息和资料看,总体上对2009年我国车市持悲观态度的多,认为车市“危大于机”的多,尤其是汽车企业的信心指数偏低。基于对宏观经济因素、车市规律及关联因素的分析,2009年我国车市总体环境与1994年相似,但基本面略好于1994年,当然也有专家认为可能出现零或负增长。综合专家观点,2009年车市有以下3种基本走向。第一,正增长。能增长多少?按照与1994年相似的观点,1994年我国车市增幅约4.39%。按2008年基数930万~950万辆计算,预计2009年汽车销量970万~990万辆;按照增幅约6%计算,预计2009销量为986万~1007万辆。第二,零增长。我国车市将保持2008年930万~950万辆规模,卡车市场也保持230万辆左右。这种可能也是有的。虽可能还是这个数据,但销售结构可能有本质变化。第三,负增长。笔者查阅历史数据,发现我国汽车市场自1991年以来基本没有出现过负增长;但卡车市场出现过多次,其中1995、1996、1998和2005年分别下降3.17%、7.27%、1.57%和0.60%。2009年,我国车市是否会出现负增长?笔者认为可能性不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因2008上半年卡车市场是高开走势,下半年大幅滑落,因此,2009上半年可能出现负增长,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与2008年高开低走不同,2009年可能出现低开高走,到下半年才可能缓步回升。尽管汽车企业都感觉2009年要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但还是期盼车市有一个增长;因此,笔者对2009年我国车市倾向于正增长观点,基本判断是:总量依然有所增长,但增速再度减缓,并由此进入理性增长期,出口也将趋缓。商用车市场可能会进入新一轮调整。2009年GDP增长即使为8%,从全球角度看仍是高增长;再基于国家4万亿元投资拉动,笔者相信我国商用车商机依然无限。乘用车方面,汽车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R值(=车价/人均GDP)达到2~3时轿车开始大规模进入家庭。我国乘用车消费先导地区市场发展遵从了R值规律,深圳、北京、广州、上海的R值于2003年前后逼近3。未来几年乘用车增长会保持在正常水平。此前有机构预测:轿车大量进入家庭的时点在2009年左右,但从目前看有可能推迟。2.20我国汽车市场改革:d-为汽车企业提供新机遇(1)金融海啸的影响。整体而言,2009年最大的影响因素是金融危机蔓延。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日益显现。我国汽车产业未来几年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以下形势:经济减速带来车市增速放缓;消费者信心不足影响购车;世界经济不景气影响汽车出口;车市竞争进一步加剧;影响汽车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对上述形势必须充分估计,不可掉以轻心。目前国内汽车企业普遍预感到金融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准备显然不足。2009年,我国车市生存环境可能比2005年调整期的环境还要恶劣,企业的首要任务是风险防控。(2)油价调整的影响。油价调整对车市是个超敏感话题。国际石油价格大幅起落,2008年从最高每桶接近150美元跌到近日的40多美元。国际油价走低带来对国内油价下调一片呼声。2008年12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国务院决定2009年1月1日起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原在成品油价外征收的公路养路费等6项收费。同时,国家发改委决定自12月19日零时起,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出厂价下调。与此相适应,国内汽油零售价1L下调0.91元,柴油零售价格1L下调1.08元。油价下调,对2009年汽车市场恢复信心是利好因素。(3)燃油税实施的影响。燃油税改革在我国已酝酿14年之久,终于在2008年底迎来实施的“黄金时期”。实施费改税后,小排量汽车和卡车使用成本明显降低,有可能刺激这类车的消费;但卡车作为生产资料,使用成本下降只是运营支出减少,然而近期运输需求减弱也导致收入剧降:所以,此次使用成本下降还不能吸引用户购买新车从而促进卡车销售。不过,实施燃油税将会推动用户用车更加理性,推动汽车技术进步,促使车辆向轻量化、更节油、高速、高效发展。卡车“两头大、中间小”趋势将更加明显。为实现区域集约型、高效化运输,我国货运市场将逐步学习欧美“城际货运重卡为主,城内采用微、轻型卡车配送”的做法,同时可能在较短时间内促使国产“超级”卡车诞生,例如发动机功率370~450kW的重卡。(4)4万亿投资的影响。近期以来,针对世界金融危机,中央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措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增长”已成当前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其中,国务院采取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