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第2章 血液_第1页
动物生理第2章 血液_第2页
动物生理第2章 血液_第3页
动物生理第2章 血液_第4页
动物生理第2章 血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血液目的要求:了解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掌握血浆和血细胞的生理机能。理解生理性止血机理和血型含义。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一、体液与内环境(复习)体液:体内水及其中的溶质,细胞内液40-45%占体重60-70%组织间液10-15%细胞外液20-25%血浆5%概述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体液的分布二、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

1.运输功能2.缓冲功能3.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4.参与生理性止血5.机体的防御功能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第一节血液的组成

一、血液的组成(一)生物学组成(复习)

明确全血、血浆、血清、比容、压积等概念。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

用离心方法测得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水(80%)HCO3-、Cl-、SO42-、HPO42–等Na+、K+、Ca2+、Mg2+等无机物固体物(20%)有机物全血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蛋白质血红蛋白(红细胞内)补体不含氮有机物(葡萄糖、乳酸、酮体等)非蛋白含氮物(氨基酸、尿酸、尿素等)(二)、化学组成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水、固体物(无机物、有机物)二、血液理化特性1.血液的比重(1.050-1.060)。

2.血液的黏滞性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数

血液:4~5血浆:1.6~2.4

3.血浆渗透压

4.酸碱度(7.2~7.5)碳酸氢盐缓冲对(碱贮)磷酸氢盐缓冲对蛋白质缓冲对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中所含蛋白质产生的渗透压。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第二节血细胞及其功能一、红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选择性通透2.渗透脆性3.悬浮稳定性

(三)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运输O2和CO2,缓冲血液酸碱物质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二、白细胞生理(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NeutrophilsEosinophilsBasophilsLymphocytesMonocytesWhiteBloodCells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二、白细胞生理(二)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名称百分比主要功能中性粒细胞50~70%吞噬与消化嗜酸性粒细胞2~4%参与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0.5~1%参与变态反应淋巴细胞20~40%T细胞

细胞免疫B细胞

体液免疫单核细胞4~8%吞噬、免疫白细胞分类及功能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三、血小板生理(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促进止血、加速凝血、维护血管壁完整性(图)(三)生理止血

1.小血管收缩

2.形成松软的止血栓

3.形成坚硬的止血栓(一)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图)四、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一)造血过程的调节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可识别前体细胞外周成熟血细胞(二)红细胞生成的调节1.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其他激素(雄激素、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三)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破坏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一)血液凝固的现象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溶胶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它包含着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的酶解反应,其最后阶段表现为血浆中的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图)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根据其发现的先后顺序,由国际凝血因子命名委员会以罗马数字编号命名,共有13种,即凝血因子Ⅰ—ⅩⅢ。(二)凝血因子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除钙离子与磷脂以外,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绝大多数是蛋白酶,它们在血液中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须通过其他酶的水解作用才具有酶的活性,习惯上在该因子代号的右下角标上“a”,如InactiveⅪ(FⅪ)被激活为ActiveⅪa(FⅪa)。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二)凝血因子ActivationInactiveXIXIIaActiveXIa+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血浆和血小板中的酶,加强纤维蛋白间的结合和维持血凝块稳定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ibrin-stabilizingfactor,FSF)ⅩⅢ蛋白水解酶,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接触因子(contactfactor)Ⅻ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将引起血友病C。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血浆凝血激酶前质(plasmathromboplastinantecedent,PTA)Ⅺ肝合成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机制Stuart-Prower因子Ⅹ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时将引起血友病B。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血浆凝血激酶(plasmathromboplastincomponent,PTC)Ⅸ肝合成球蛋白,缺乏时将引起血友病A。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抗血友病因子(antihemophilicfactor,AHF)Ⅷ肝合成血浆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机制前转变素(proconvertin)Ⅶ肝合成或血小板释放的血浆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机制前加速素(proaccelerin)Ⅴ从饮食和骨释放获得,参与血凝全过程Ca2+Ⅳ损伤组织释放的磷脂蛋白复合体,激活外源性凝血机制组织凝血激酶(tissuethromboplastin)Ⅲ肝合成的血浆蛋白,可被激活为凝血酶凝血酶原(prothrombin)Ⅱ肝合成的血浆蛋白,可被激活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Ⅰ特性和功能名称因子血液凝血因子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三)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凝血酶原激活物Ca2+第二步凝血酶原凝血酶凝血酶第三步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四)血液凝固的机理

1.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来自血液的凝血途径。BloodVesselInjuryIXIXaXIXIaXXaXIIXIIaⅡⅡaFibrinogenFibrinmonomerXIII内源性凝血途径FibrinpolymerPK

K

Ca2+VIIIPF3Ca2+VPF3Ca2+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2.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凝血的组织因子(组织凝血激酶,Ⅲ因子)是来自组织,而不是来自血液的凝血途径,故又称为凝血组织因子途径。XaⅡⅡaFibrinogenFibrinmonomerXIIITissueInjuryTissueFactorThromboplastinVIIaVIIX外源性凝血途径FibrinpolymerVPF3Ca2+Ca2+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BloodVesselInjuryIXIXaXIXIaXXaXIIXIIaⅡⅡaFibrinogenFibrinmonomerXIIITissueInjuryTissueFactorThromboplastinVIIaVIIX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FibrinpolymerPK

K

Ca2+VIIIPF3Ca2+VPF3Ca2+Ca2+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VPF3Ca2+(五)抗凝和促凝措施1.机械因素(图)2.温度因素3.化学因素(柠檬酸钠、草酸盐)4.生物学因素(肾上腺素、维生素K、肝素(图)、双香豆素等)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二、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