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珠江三角洲细粒子气溶胶的环境效应
1气溶胶粒子的概念由于其全球气候影响,大气通粘膜近年来已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重要领域(伦桐等人,2004;卢姆伦等人,2002;穆伦等人,2002)。与大气通粘膜相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它的环境效应。水污染和污染是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珠江三角洲也是一个有着相当大的区域,拥有8000多年历史的企业家城市和大约80000名人口超过8000公里的市中心。在香港、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澳门、珠海等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国际城市和数十万名人口超过数十万的中等城市。在大规模土地工业、植被减少、交通和市政工厂蓬勃发展的情况下,该地区经常发生的大气污染事件引起了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污染不仅威胁到居民的健康,而且影响到影响城市经济活动和市民生活的严重影响。该地区的景观和城市景观非常负面。高频泄漏的影响对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生活非常不利。地方当局还面临着改善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的巨大任务。环境因素和适当的改善措施的研究与珠江三角洲整个城市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气溶胶粒子是悬浮在大气中的直径为10-3~10μm的固体或液体粒子,其质量仅占整个大气质量的十亿分之一,但其对大气辐射传输和水循环均有重要的影响(罗云峰等,1998).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的自然来源主要是海洋、土壤和生物圈及火山等.气溶胶对气候变化、云的形成、能见度的改变、环境质量变化、大气微量成分的循环及人类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直接向大气排放大量粒子和污染气体,污染气体通过非均相化学反应亦可转化形成气溶胶粒子.1999年欧美科学家发现,在亚洲南部上空经常笼罩着一层3km厚的棕色气溶胶云,并称其为亚洲棕色云(Ramanathanetal.,2002),也将其称为灰霾天气(吴兑等,2006a;2006b;2007),其组成主要包括:黑碳、粉尘、硫酸盐、铵盐、硝酸盐等,后来发现各大洲都存在类似现象,因而又将其称为大气棕色云.研究进而提出,原来假定的气溶胶辐射强迫的冷却效应要作一定的修正,尤其认为大气灰霾中的黑碳气溶胶是气候变暖的重要角色(Ramanathanetal.,2002),这就使得气溶胶辐射强迫对气候变化影响的不确定性增加.而获取供我国独立自主评估气溶胶气候效应和环境效应所需的准确、时空分辨率高的气溶胶直接观测资料就显得更加迫切.因此,本文使用珠江三角洲长期的能见度资料和大气成分资料分析其变化趋势,讨论能见度恶化的细粒子污染本质.2气溶胶谱和黑碳气溶胶浓度本文主要使用了珠江三角洲(图1)气象台站1954—2010年的能见度、湿度、天气现象资料,2004—2010年在广州番禺南村观测的气溶胶物理化学特征资料,以及2007年EOS/MODIS卫星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定义当日均能见度(MOR)小于10km,日均相对湿度(RH)小于90%,并排除降水等其它能导致低能见度事件的情况为一个出现霾的日子;日均能见度小于10km,日均相对湿度大于90%,并排除降水等其它能导致低能见度事件的情况为一个出现雾(轻雾)的日子(Schichteletal.,2001;Doyleetal.,2002;吴兑,2005;2006).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利用地球观测系统计划(EOS)卫星Terra和Aqua所搭载的MODIS仪器对地球进行多光谱高分辨率观测,本文使用NASA建立的MODIS资料业务处理系统中提供的分辨率为10km×10km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Level2产品.谭浩波等(2009)曾利用在华南地区长期观测得到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与NASA的气溶胶产品进行详细对比,认为这一产品具有比较高的精度,可用于描述我国像华南这样常年植被密集、地表可见光反射率比较低的地区的气溶胶特征.本文使用德国气溶胶粒子谱仪(Model1.180,GrimmTechnologies,Inc.Germany)和黑碳仪(欧洲MageeScientificAethalometerAE-16-ER,AE-31-HS,AE-31-ER)在广州番禺南村气溶胶观测站观测,得到气溶胶谱和黑碳气溶胶浓度资料(Wuetal.,2009).3区域能见度的长期变化趋势(Long-termtrendofregionalvisibility)图2为珠三角地区过去50余年(1957—2010年)灰霾天气(MOR<10km,RH<90%)出现的天数.以广州为例,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该地区的能见度急剧恶化导致灰霾天数增加,其中有3次大的波动.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后期是第1次明显上升期,一般认为与改革开放后珠三角的第一次经济发展有关,当时我国环境保护法规还不完善,环境保护措施刚刚实行,大气污染物直接排放,气溶胶污染较为严重;80年代末出现了持续好转,与我国当时的环境政策有关,珠三角地区开展的消烟除尘措施有效地改善了能见度.而后随着经济规模扩大,二氧化硫污染日趋严重,二氧化硫通过化学氧化形成的硫酸盐粒子与直接排放的气溶胶粒子叠加形成了第2次能见度恶化时段,时间大体是在1990—1997年;而后我国开展了以酸雨控制和二氧化硫控制为主的大气污染治理,珠三角地区是“两控”区,因而1998—2000年能见度出现了明显好转.目前进入自2002年开始的第3次能见度恶化周期,近年来珠三角地区运输业高度发展后,人流、物流、交通流迅猛增加,机动车尾气污染引发的光化学污染在珠三角地区出现,再叠加上直接排放的气溶胶和化学氧化的硫酸盐粒子,珠三角地区进入了复合大气污染的时代.当然,中长期天气气候背景的波动也会对能见度的变化产生影响,但这个问题非常复杂,研究难度很大.作为对照,惠州地处珠江三角洲东部边缘,在雨季,珠三角地区近地面盛行东南气流,在旱季,珠三角地区盛行东北气流,因而惠州大都情况下处在珠三角地区的上风向.从图中可以看到,灰霾天气的日数没有由于人类活动或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生趋势性变化,其波动主要反映了气候波动固有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可以代表珠三角地区能见度变化的本底水平.珠三角地区不同方位观测站能见度的长期变化趋势不尽相同,佛山、东莞、深圳的灰霾天气长期变化趋势类似但与广州不同(图2),这些城市都处在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地带,共同特点是第2次灰霾增长期在图中开始有所反映,近期新型复合污染阶段灰霾天气增加明显;值得注意的是第3次上升期,东莞灰霾天气的出现日数超过了广州、佛山,每月达15~20d,灰霾天气非常严重;而肇庆长年处于珠三角地区的下风向,也就是说,肇庆处在珠三角气溶胶云的尾羽内,本地没有重要的气溶胶污染源,表现出灰霾天气波动较小并缓慢增加的趋势.另外.佛山在1991—1995年间出现的灰霾天数低值,是受气候波动的影响,还是经济活动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以上分析在图3中也有所体现,而且还发现珠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在旱季(9月—次年2月)的灰霾日明显多于雨季(3—8月),且表现有准10年的气候震荡特征,以广州的特征最为明显,大致10年左右出现相对较多的灰霾天气.图4为广州不同能见度的灰霾天气长期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能见度小于8km的灰霾天气与小于10km的灰霾天气长期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出现天数前者占后者的2/3左右;而小于5km的严重灰霾天气的长期变化趋势波动较小,仅在1993年、1997—1998年和2004年有明显的峰值,最大值出现在1997—1998年,小于5km的严重灰霾天气出现了61d,说明这些年份的细粒子污染水平较高.2003年以后对气溶胶细粒子浓度进行了持续的在线观测,2004年的PM2.5年均值高达88.8μg·m-3,是在线观测9年中的最大值.图5为广州市1954—2006年及香港地区1968—2006年每年出现灰霾天气(MOR<10km,RH<90%)的天数图.由图5可知,在1975年以前,香港每年的灰霾天数超过广州,反映其经济容量比广州要大;1975—1980年,两地每年的灰霾天数相差不多,说明两地有类似的经济规模;从1980年开始,一直到2000年,广州的灰霾天数明显超过香港,反映了广州地区的经济容量大幅增加,出现了失控的爆发性增长,以及香港经济容量呈现出有序的温和增长;而自2001年开始,广州、香港两地每年的灰霾天数非常接近,这一现象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珠三角地区的细粒子污染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已经不是早期单个城市个别发展的污染现象了.珠江三角洲区域能见度恶化与该地区经济容量的快速增长密切相关,课题组曾给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7个城市的能源消耗、GDP、人口、机动车增长的情况,发现自1980年以来,珠三角地区的能源消耗与经济规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其中,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期和21世纪初增长率较快,与前述的能见度恶化趋势有对应关系(吴兑等,2006).从图6可以看到,广州地区出现灰霾天气的天数从2001年的56d、2002年的65d增加到2003年的87d,2004年达到142d,2005、2006年略有下降,但仍有132d和123d,2007、2008年仍维持在131d和110d,平均不到4d就有1次灰霾天气,旱季灰霾天气比雨季多,最多的月份有23d出现灰霾天气.从图6可见,广州近年来的灰霾天气从10月份开始增多,一直到次年4月都持续较多的灰霾天气.公众的抱怨主要针对的是恶劣的能见度,有无灰霾天气时的视觉对比非常强烈.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大气透明度越来越差,表现为与人类活动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以及明显的区域特征(吴兑等,2006a).图7是珠三角地区2007年8月31日和2000—2011年的EOS/MODIS卫星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图,可以看到,珠三角城市群上空的大气气溶胶污染明显比周边地区严重,550nm的平均气溶胶光学厚度在0.7~1.2之间,较周边地区几乎大1倍;长期稳定存在气溶胶云,而且重污染区位于珠江口以西的珠江三角洲西侧,而香港处于气溶胶云的边缘,气溶胶光学厚度明显小于珠三角核心区,这与广州、佛山及南海、番禺、顺德等地大量分散的加工业排放源和密集的区域交通网有关.但这与近地层的水平能见度还不是一回事,表明卫星观测的光学厚度不能完全表示地面气溶胶污染状况,需要进一步开发处理.4气溶胶粒子谱的变化能见度与粒子的散射、吸收能力和气体分子的散射、吸收能力有关,但主要与大气粒子的散射能力关系最密切,如果入射光波长确定,忽略化学成分和气体的作用,影响散射光强的因子就是粒子尺度和浓度.图8为使用德国气溶胶粒子谱仪(Model1.180,GrimmTechnologies,Inc.Germany)在广州观测得到的气溶胶谱资料,10μm粒子的数量为10个·L-1,2.5μm的粒子每L有上千个,1μm的粒子为10000余个·L-1,0.25μm的粒子为10×108个·L-1,巨粒子与次微米粒子数量相差107倍,气溶胶粒子谱峰值直径是0.28μm,平均直径是0.31μm.因而能见度的恶化主要与细粒子关系比较大,尤其是出现较重气溶胶污染导致低能见度事件出现时,细粒子的比重会更大.从图8c中也可以看到,在3个时间段,随着湿度的增加,气溶胶粒子谱向大粒子一侧拓宽,使得能见度更加恶化.另外,图9也显示,PM2.5和PM1在PM10中的比例非常高,细粒子污染特征明显.将观测到的PM10和PM2.5质量浓度年均值列于表1,可以看到,PM10有一半年份的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年均值浓度限值(70μg·m-3),而PM2.5全部年份的年均值都超过国家二级标准(GB3095—2012)的年均值限值(35μg·m-3),尤其是有些年份的年均值浓度超过标准限值的2倍,细粒子浓度甚高.另外,近年来PM2.5占PM10的比重非常高,可达51%~79%,比20余年前的观测比值大得多(吴兑等,1994a;1994b;1995;2001).结合图10也可以发现,导致能见度恶化时细粒子的比重比较大,这就说明在珠三角地区的气溶胶污染中,主要是细粒子的污染.细粒子一般与气粒转化相关联,虽然自然界也存在一些如NOx和VOC等光化学反应前体物,但高度城市化、工业化以后主要以人类活动排放为主.相对于SO2气体通过化学氧化形成硫酸盐粒子的慢过程,气粒转化的快速过程主要是由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光化学反应前体物通过紫外线驱动的光化学氧化过程,最终形成有机硝酸细粒子(图梅,1984;秦瑜,2003),从图10还可以发现,早期的气溶胶组分中以SO42-、Ca2+等为主,而近年来二次有机碳和NO3-、NH4+等二次粒子的比例大幅增加,这正是珠三角地区近年来能见度迅速恶化的原因.课题组曾使用美国安德森气溶胶分级采样器在华南广大地区进行气溶胶质量浓度谱分析(吴兑等,1994a;1994b;1995;2001),虽然粗细粒子的区分界限是2.1μm,但可以大致与表1的PM2.5相比较,和20余年前的资料相比,细粒子的增加远较PM10的增加大得多,20余年来细粒子在气溶胶中的比重有明显增加.表2给出了广州地区多年逐月的黑碳气溶胶浓度,8年的资料显示,该地黑碳气溶胶浓度甚高,平均月均值为5.0~9.1μg·m-3;5—8月浓度相对较低,月均值为5.0~6.0μg·m-3;11月至次年1月和3月的浓度较高,月均值达到7.7~9.1μg·m-3.8年平均年均值高达6.8μg·m-3,说明黑碳气溶胶污染严重,值得警惕.5经济容量比广州更大,香港更热1)珠江三角洲地区在1954—1978年期间能见度非常好,每年能见度小于10km的灰霾天气不足40d.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该地区的能见度急剧恶化,灰霾天气显著增加,最多1年超过200d(1997年),其中有3次大的波动,分别代表广州地区经济发展相伴随的粉尘污染、硫酸盐+粉尘污染、光化学过程的细粒子+硫酸盐+粉尘的复合污染时期,这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容量的增加密切相关.雾和轻雾造成的能见度长期变化趋势没有因为人类活动或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生趋势性变化,其波动主要反映了气候波动固有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2)在1975年以前,香港每年的灰霾天数超过广州,反映其经济容量比广州要大;1975年到1980年,两地每年的灰霾天数相差不多,说明两地有类似的经济规模;从1980年开始,一直到2000年的20年间,广州的灰霾天数明显超过香港,反映了广州地区经济容量的爆发性大幅增加及香港经济的相对温和增长;而自2001年开始,广州、香港两地每年的灰霾天数非常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DB63-T 2467-2025 多晶硅制造装置基于风险的评价与检验技术规范
- 2025年西式面点师(技师)职业技能理论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河南省继续教育公需课考试题(含答案)
- 第4课 恐龙新说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信息技术重大版五年级下册-重大版
- 气象知识培训动员讲话课件
- 2025年RN系列低压加氢催化剂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低介电玻璃纤维项目建议书
- 瑜伽表演创作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足疗养生连锁店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自然与健康生活方式专业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pbl教学课件模板
- 从S国税局视角剖析转让定价反避税的实践与启示
- 图像几何变换讲解
- 2025自考行政管理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 《胸外心脏按压操作》课件
- 2024-2025学年天津市河西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及答案
- 居家陪护免责合同协议
- 承台大体积砼浇筑方案
- 宣传片管理制度
- 分拣部管理制度
- 食堂不合格食品处置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