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瑛行年与交游考述_第1页
蓝瑛行年与交游考述_第2页
蓝瑛行年与交游考述_第3页
蓝瑛行年与交游考述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蓝瑛行年与交游考述

兰英是明末清初活跃在祭坛的人。他是不走就走的,创新和创新,开宗建派,才华横溢。他被谢敏刘第一任老人称为“它的形状是独立的,风格是前所未有的”。惜昔日画史对非正统派画家的偏见,所以,对蓝瑛的研究和史料的考证,就显得贫缺匮乏,《图绘宝鉴续编》、《杭州府志》、《钱塘志》等史籍对蓝瑛的生平有一些粗略的记载,其中当以蓝瑛入室弟子冯仙湜鉴阅,蓝瑛参加修编的《国绘宝鉴续编》最为可靠。《图绘宝鉴续编》卷七载:“蓝瑛,号田叔,浙江钱塘人,书写八分,画从黄子久入门而惺悟焉,自晋唐两宋无不精妙,临仿元人诸家,悉可乱真,中年自立门庭,分别宋元家数,某人皴染法脉,某人蹊径勾点,毫不差谬,迄今后学,咸沾其惠。性耽山水,游闽荆粤襄,历燕秦晋洛,涉猎既多,眼界弘远,故落笔纵横,墨汁淋漓,山石巍峨,树木奇古,练瀑如飞,溪泉若响,至于宫妆仕女,乃少年游艺,竹石梅兰,尤为冠绝,写意花鸟具余伎耳。博古品题,可谓法眼。寿至八十,居于山庄。”康熙《杭州府志》载:“……少颖惠。八岁在人家听事,蘸灰画地作山川云物林木,有咫尺万里之势。”长,益神明,于事皴染合古法,其细描宫样,界画衣褶,色色飞动,突出两宋画院诸人。山水法宋元大家,晚乃自成一格,尤长老干大幅,名盛一时,子深、涛洄世其学”。清徐沁《明画录》载:“蓝瑛字田叔,号婕叟,晚号石头陀,钱塘人,画山水初年秀润,摹唐宋元诸家,笔笔入古,而于子久究心尤力云,此如书家真楷,必由此入门,始能各极变化,晚境笔益苍劲,人物写生并佳,蓝石尤绝,寿八十余……。”清谢堃《书画所见录》载:“……山水、人物、花鸟、禽鱼无不臻妙,尝得青绿山水,渲染古厚……。”清厉鹗《东城杂记》云:“……家东城,自号东皋婕叟,又号东郭老农,榜所居曰城曲茆堂”。综上所述史料考知,蓝瑛家住钱塘县城之东,故自称“东郭老农”“东皋媫叟”,其住宅位于杭州横河桥畔,题为“城曲茆堂”,因西湖乃钱塘胜地,故又别署“西湖外史”。又吴山在城内东南隅,是为蓝氏旧游之地,故又名“吴山农”、“山叟”、“石头陀”。少时的蓝瑛,家境平凡,从其既“蘸灰画地”,又能读书习画的景况来看,其家约为一般耕食有余的小户人家。如为簪缨世家,名绅望族,也不至于习画时去“蘸灰画地”了,方志的撰修之士也不至将此胜流家族遗阙不录。又从其“细描宫样,界画衣褶,色色飞动”的画技推断,其少时学画尚从民间画师那里得到启蒙。当然,林麓峰峦“咫尺有千里之势”“突过两宋画院诸人”之语,对一个孩子来说,便是文儒贤长们的夸耀不实之辞了。蓝瑛少年颖惠,“长,益神明”。弱冠之年,蓝瑛似乎悟出了一个道理,“宫样细描”必是画师们的雕虫小技,难登大堂,要想立足画坛,脱出画师的藩篱,还得遍读上古名迹,讫教画界前辈,广结名宿诸公,不得到他们的称许认可,则难以立足画坛,跃入文人画的疆域。于是他舍弃了“宫妆仕女,少年游艺”,凭他颖悟的天资和刻苦的精神,开始向文人画的圈域进取了。他首先来到当时文人画堪称发达的松江,造访了画家孙克弘、赵左等人。孙克弘为前汉阳太守,又为松江画坛的前辈,孙府置有“秋琳阁”珍藏历代名迹甚丰。在孙家,蓝瑛遍读孙府所藏名家宝笈,收益非浅,并曾绘有“朱竹图”呈请孙氏赐教,款为“丁未夏日画于东皋雪堂,呈上雪居(孙克弘号)老先生教正”。时年蓝瑛23岁。又从其壬戌《仿古山水册》(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款识“王右丞雪霁捕鱼卷在吴江周敏仲家,此仿其意耳”(第一开),“赵令禳所画荷乡清夏卷在董太史家,曾于吴门舟中临二卷,复作是……”(第五开)考知,在松江,他还拜访了画坛巨擘董其昌,并去吴江拜观了大收藏家吴敏仲所藏,在董、吴两家,他做了大量的临摹学习,并得到了董其昌和陈继儒的指教,这为他中年步入艺坛,自立门户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蓝瑛所处的时代,正是摹古寻源风盛至极的时代,因此,蓝瑛的艺术生涯也不可避免的不自觉的卷入进去,他一生临摹了大量的宋元名迹,功夫之深,以至达到“悉可乱真”的境地。和他同时的一些在画史上卓有成就的画家,如新安的渐江,金陵的髡残,江西的朱耷,扬州的石涛以及金陵的龚贤等,虽中年以后都自辟蹊径,脱颖而出,但早期受时风气所染,也都不自觉的接受摹古风气的熏陶,接受董其昌复古理论的指导。同样,蓝瑛早年造访过松江画家以后,也就接受了文人画的思想启迪,从其万历癸丑29岁所作《溪山秋山图卷》(天津艺术博物馆藏),万历甲寅30岁所作《仿王蒙林亭晚酌图》(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来看,其时他的画作笔墨清淡秀润,线条柔曲,深受松江派的影响,显有元画的遗韵。在董其昌的影响下,他遍临宋元名迹,更沉溺于黄公望,并倾心研究黄公望作品达30年之久。蓝瑛对黄公望的画作服膺之至,称是“一峰道人,元人六法领袖也,人品与画,咸服其品,蓝瑛师之,乙未”。他在55岁时临有黄公望画卷,曾自题“一峰道人传世卷画,得观海内袭珍者强半,参研三十年而至于是。即元四家见我,定呵可入林”。松江画派另一头面人物,董其昌的挚友陈继儒在得观此图后也大加赞赏,称是“江上浑厚,草木华滋,此张伯雨题子久画,若见田叔先生此卷,略展尺许,便觉大痴翻身,出世作怪。珍藏之,勿令穿橱飞去。”按陈语所言,虽诙谐幽默,想不是戏谑之言,在陈继儒看来,晚辈的蓝瑛临摹切实精到,“略展尺许”便看出了味道,把个黄公望画活了。从笔者掌握的蓝瑛现存有纪年的画迹排比,可以看出,他最早的作品为万历癸丑年29岁所作的《溪山秋色图卷》(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和《松溪放钓图》,最晚的作品止于顺治巳亥年75岁,虽文献记载他“寿至八十”,但75岁以后有纪年的作品未于著录。从绘画风格上看,他37岁以前的作品主要是在临仿,从画中题款来看,大量临仿的是元人作品和宋、元、晋、唐、南宗派系的作品,如黄公望、王蒙、李成乃至王维等,画迹中尚未出现明显的个性。在此期间,壮游寻访也是蓝瑛学习的一个内容。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就曾倡导画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蓝瑛在壮游了闽、粤、荆、襄、燕、秦、晋、洛之后,可谓“涉猎既广,眼界弘远”。当然,黄公望的画迹“得观强半”恐怕也在这时了。从其画迹款识考知,崇祯十五年,他居于扬州平山堂(见扬州文物商店藏《蓝瑛山水画册》十开,末开署款“壬午(崇祯十五年)夏日雨窗画于平山堂之醒园瑛”),在扬州结识了杨文骢、张宏等人,在扬州画了不少的精品,现分藏于上海、浙江、扬州等地的博物馆、文物商店中。是年,他也去过镇江,游了北固和金焦,作有《仿古山水册》。南京他也去了,并被孔尚任写进了《桃花扇》中。之后,他应朋友之邀,也做了短暂的出游,去了宁波,绍兴、嘉兴等地。中年以后,蓝瑛的画风逐渐形成,从其37岁所作《春阁听泉图》即可观得。20年后,蓝瑛再观此图时虽于画中题有“仿李咸熙(成)法,辛巳(崇祯十四年56岁)冬抄……山尘社兄出予二十年前画题记……。”但画中“巳具其后来体形”(谢稚柳《鉴余杂稿》)。蓝瑛这以后的作品,一直到75岁所作,展卷阅目,虽个性渐出,但却因时风所染,大都写有“仿某某”“拟某某”。看来,其中原委只是托古以自重罢了。中年以后,他独具的画风日趋显露,别出新裁,确是前无古人了。蓝瑛画风的特色在于他苍劲雄强,骨力豪放的用笔和敷色,“荷叶皴”、“乱柴皴”是他的独创。蓝瑛在学习传统上,不是泥古而不化,他学黄公望,更非象王原祁那样以学得“子久些子脚汗气”为满足。他仿倪云林,也临黄鹤山樵,黄公望的“披麻皴”、倪云林的“折带皴”和王蒙的“解索皴”、“牛毛皴”,经他的吸收,演化成其独具新姿的“荷叶皴”。他似乎也学过明代前期的王履,王氏挺健雄强的直笔经他的处理,脱颖出长短线相交的“乱柴被”。名曰“乱柴”,但以乱非乱,线条交错,层次丰富,十分耐看,显出明快的节奏和强烈的力感。他作树木,老笔雄阔,纵横恣意,显得圆浑健劲,十分沉厚。尤其在流泉水口的处理上,蓝瑛愈显得法。秦祖永认为水口为“山之血脉贯通处,能安置稳贴,邱壑之理思过半矣”,所以要画好水口,并非易事。蓝瑛则以画水口见长,展观其作,溪流水口,寥寥数笔,十分简练,然几许清流,已潺潺若响了。当然,他最终也犯了“南北宗”的忌。中年以后,李唐的画他也学,马远的笔法,他也吸取,刚劲的“斧劈皴”在他的画作中也时有出现,题款上,他也大书“仿李希古之法”。于是,张庚出来贬他了,“硬、板、秃、拙”的恶名便扣在他的头上。秦祖永讲得比较含蓄客观,谓“蓝田叔雄奇苍老,气象峻增,当时颇有声誉,此老功力极深”。但是,他站在正统派的立场上,又批评道“林木山石均有犷悍习气,此笔墨如能浑融柔和之气化之,何尝不可与文沈诸公争胜也”倘若蓝瑛真以“浑融柔和之气化之”,去迎合正统派的审美标准,那蓝瑛个性和其所创的“武林画派”便无谓于画史了。善用重彩,是蓝瑛风格一绝。重彩的使用,乃山水画中之大忌,用之不当,媚俗浅恶,十分难看;况且时在文人画勃兴的明末,水墨渲淡,明洁古雅才为上品,又有谁愿意“触电”去以重彩招惹媚俗之讥呢?即使中国传统的审美观也认为中国绘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因为墨中分五色(浓、淡、干、湿、焦)已有色感,而色彩只有象征性的罩染,淡淡的敷施罢了。色淡则雅,色重则俗,这是一般画家禁忌所在。即使隋唐时期,山水画处于稚拙阶段,主要以重彩平涂解决山石质感的问题,如展子虔《游春图卷》、李思训《江帆楼阁图轴》也只限于石青、石绿、赭石、金粉等调和色的使用,青绿相间,倒也十分古雅静秀,显出早期山水的质朴。蓝瑛则不然,画中色彩对比强烈浓重,朱砂的秋木,层层点染,红的耀眼,石绿的山峦,石青的峰巅,加之粉染的白云,极度对比,和殷红的秋叶争相斗艳,相映成趣(《红树青山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但他最大的能耐在于色重而不浊,彩杂而不乱,观之,令人精神振奋,这种匠心独运的重彩运用,恰恰形成了蓝瑛画风中一个明显的特色,形成了他独卓的色彩审美倾向。所以,对蓝瑛的画,不能仅以文人画水墨渲淡的眼光标准去衡量评定。《西湖十景图》是蓝瑛晚年山水画的鼎力之作,画中既有摹仿南宗画家的“披麻皴”、“折带皴”和“雨点皴”山水,也有摹仿北宗画家的“斧劈皴”和重彩青绿山水,更有蓝瑛独创的“乱柴皴”、“荷叶皴”山水,作品风格多样,技巧娴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