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洋西溪汉话看中英语言风格的对比_第1页
从洋西溪汉话看中英语言风格的对比_第2页
从洋西溪汉话看中英语言风格的对比_第3页
从洋西溪汉话看中英语言风格的对比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洋西溪汉话看中英语言风格的对比

索感觉是现代语言学的父亲。语言是社会“集体智慧”中的一种象征性制度。这种象征性的运用是语言的结果。一般来说,“符号的运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同一个文化共同体内各地区、各行业、各阶层人们之间的交际往来,另一类则是操不同“符号”的民族之间通过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战争征服等不同形式的接触。但无论是怎样的“运用”,在接触过程中所形成的语言新产物的语音、词语,乃至语法成分,最终也将会通过言语形式表现出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往来日益频繁,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促进了汉语与世界各国的语言接触进一步深入和广泛。在这样的条件下,汉语必然会吸收外语中的某些成分,甚至影响到汉语的某些言语表达方式,诸如“洋味儿”汉话就应运而生。在本文中,笔者以“洋味儿”汉话为着眼点,通过对常式与非常式言语风格的分析,逐步探讨汉语语言风格的时代性。一、“洋中”的“新调”语言特点提及“洋味儿”,最容易联想到的便是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借词,或是近年来经常听到偶尔夹杂着几个英文单词的汉语句子。但笔者所要分析的已不是此类单一的概念或是由单一概念拼凑的句子,而是在用于交际中表示一个完整或独立意思的词组或句子中所隐含的某种非“中国的情调”或“味道”。这种“情调”和“味道”也可以通过某些汉语词语形式来体现。基于上述的认识,本文所说的“洋味儿”汉话,就是指近年来在日常交际活动中,一种采用现代汉语词汇组构、现代汉语语法组合,却承载着英美民族文化某些因素的言语表现。并且,随着不断的对外接触,这种“洋味儿”话语有些已经“习焉不察”。当然,这些“洋味儿”汉话的使用层面主要是在当代青少年的言语交际中或者文化人之中,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环境、交际环境和知识、文化程度的高低密不可分,它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为此,我们就有必要去关注它及其背后所体现的时代性。仔细体会,我们不难发现,此类“洋味儿”汉话与国人以往的交际话语最大的区别体现在语言风格上。二、我国中国德语中的常式和非常式出于行文方便,笔者把遵循中华民族风格规范的言语实例称为“常式”,而把体现英美语言风格的“洋味儿”汉话实例称为“非常式”。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离不开人际关系,离不开跟它有关的一切环境。人际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交际环境是千变万化的,人们运用语言必然随着人际关系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变异,必然由于交际环境的差异而有不同的表现。本文实例中A和B的对话,B回答可以各种各样,笔者在常式中只选取了最普遍及最具中华民族文化色彩的言语形式,而在非常式中选用了当下大部分中青年群体普遍认同的新的言语形式:常式非常式1A:今晚你真美!A:今晚你真美!B:胡说!B:谢谢你的赞美!2A:别苦恼了,事情会过去的。A:别苦恼了,事情会过去的。B:放心吧,我没事。B:请让我一个人待会行吗?3A:下个星期交给我行吗?A:下个星期交给我行吗?B:可以。B:明白。4A:早点休息吧!A:晚安。B:好的,你也早点睡。B:做个好梦。5A:今晚咱们出去吃怎么样?A:今晚咱们出去吃怎么样?B:行!B:好主意。1.言语形式和言语结果语言风格实际上是指言语风格,因为它离不开特定题旨情境,也就是说它要受到交际目的、交际对象和交际环境的制约。这种制约的结果主要表现在言语形式、言语行为和言语结果上。黎运汉先生曾对语言风格下了这样的定义:“语言学界通常说的语言风格,实为言语风格,它是人们运用语言的产物,是交际参与者在主客观因素制导下运用语言表达手段的诸特点综合表现出来的气氛和格调。”从宏观上讲,言语风格存在并体现在一个民族的,或同一个民族的同一时代的、同一文学流派的,或同一语体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话语或具体的篇章中。2.质的价值取向对话者都是中国人,说的都是汉语,但“常式”的言语大体上简洁、直白、开门见山,语调也缺乏起伏,情感色彩平淡,而“非常式”言语大体却比较委婉、含蓄、不直接回答问题,表现出一种让人回味的情调。“非常式”言语形式不仅在词语运用上有别于“常式”,在格调方面也表现出外域的色彩,且这种色彩只有在语言风格的比较中才能说得清楚。言语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所以任何言语风格的表现,都离不开它的那个社会群体的语言背景,而这种语言环境就是特定民族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社会文化背景。任何一个人的言语都是在这种背景下选取适合自己言语表达方式和接受方式的,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言语气氛和格调。下面将从文化的角度对上述几个常用实例的言语表现作进一步的分析:实例1分析:“卑己尊人”一向被奉为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礼貌准则,它作为一种美德世代流传。国人对于他人的夸赞一般都会自谦,表示有愧,回答也多是“哪里哪里”、“不敢当”之类的客套话。更甚,当涉及对于人外貌的赞美之词时,中国人一般是不会当面说出来,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是羞于言说或接受的,甚至还会认为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而产生反感,此项常式对话就反映出这个特点,不论是本人真的“反感”,还是一种做作,都一定不会像非常式那样回答。这样客套的话语,对于崇尚个人价值的英美民族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们从不掩饰自己,强调凸显个人价值。所以当他们听到别人赞扬自己的美貌或长处的时候,就非常自得和骄傲,而不是自谦,更不会反感,一般回答的便是大方而简洁的“Thankyou(谢谢)”。中国人这种传统的对话常式,今天多在中老年人中使用,而非常式对话则被青年一代所青睐。实例2分析:中国式思维自古以来就是强调认识过程的整体顿悟,加之社会主义所倡导的集体主义思想,形成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是以群体取向和他人取向为准则的基本概念。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把国人的集体和他人价值取向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遭遇挫折时,总是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于他人的关怀更多的是给予“我没事”、“我很好”、“别担心”这样宽慰的回应。而崇尚个人独立精神的英美民族,却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所以他们在处理负面情绪时往往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寻求自我解压,甚少对人倾诉,给人的回应也大多是“Letmealone(让我一个人待着)”。实例3分析:中庸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道:“中,上下通也”、“庸,用也”。简单地说,“中”即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自古国人便有“无适无莫”、“过犹不及”这样的观念,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地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千百年来的熏陶使这种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地渗入到灵魂的深处,成为国人处世立身的准则,特别是在遇上一些非命令性指示时,国人总给出一些“我尽力”、“我尽量”这样略带模糊性的应答,以便给自己以回旋的余地。而英美民族则认为满足个体的欲求是上天赋予人类的自然权利,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实现社会价值的最高标准。所以,即便是在应对非命令性指示时,也会给予对方“Understand(明白)”、“Iknow(我知道)”这样确切的回答,以传达“我重视你的嘱托,一定会完成”这样的含义,凸显出对于个人价值的尊重。实例4分析:文化深入骨髓通过语言表现出来且随处可见。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下,儒家宗理法规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并且形成了严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礼仪习俗,造就了中国人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和“德不孤,必有邻”的思想。因此,中国人讲究团结友爱,喜欢群居,人与人的接触自然就会增多,相互的关心便顺理成章。正如实例4常式中回应他人的关怀,除了表认同之外,更多的是表达出了相互关心和团结友爱的精神和品德。而英美文化则以尊重个体意志为其基本精神,推崇自立、自强和自由,主张人人平等,最终致使社会中人际关系较为淡薄。所以在英美人的眼中,朋友亲人的祝福只会被认为是对于个人价值、个人行为的认同,而不会是国人所理解的主体双方没有情感上的认同。实例5分析: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从语言的大方面而言,汉语属于表意体系的语言,英语属于表音体系的语言,归属体系及其演化过程的不同,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具象思维与英美民族的抽象思维的迥异。中国人重视整体直觉,习惯了顺向思维,而英美人重视认知分析,侧重于逆向思维。顺向的思维体现在言语交际中,例如要求接受主体作出肯定性选择时,便常以直截了当的“行、好、可以”来应答。而英美民族的抽象、逆向思维决定了他们多以“Goodidea(好主意)”来应答,通过赞同对方的“主意”,既表达了对表达主体的认同,又隐含了自己的情感意向。于此,笔者已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了中英语言风格。“洋味儿”汉话作为一种新兴汉语言语形式的动态表现,其语言风格上的变异现象的本质就是社会心理,特别是社会语言心理变迁的时代特征的体现。三、语言的兼容性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云:“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291可见,汉语言风格不仅古今有别,同时在古代的不同时期也有明显的发展变化。语言的风格不是一成不变,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精神面貌、时习风尚,在语言上也就会有不同的时代风格,语言的时代风格往往就是时代精神的语言体现。中华民族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有着一颗“兼善天下”的博爱之心,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对一切有益成分都持一种兼容的态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社会经济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汉语和外语,特别是与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的接触也就成为必然,同时,发达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更为直接,万千新鲜事物不断涌现,加之国人心理上的趋时求新求异,也都在不断地激发着人们学习外语的热情。在此类主客观因素制导下,才有了笔者所关注的“洋味儿”汉话。可以说,“洋味儿”汉话所体现的语言风格正是21世纪时代精神的结晶,时刻反映着这个时代的变迁。笔者认为,“洋味儿”汉话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结果,是时代的自然选择,符合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汉语中外语借词的日益增多,充分说明了中国社会已由单元向多元方向发展,如果说这些外语借词还算是语言发展与接触的正常产物的话,不可否认,中外语言的接触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提供了新鲜的血液和丰富的营养。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漠视,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