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蓬山区红头长尾山雀繁殖生态观察_第1页
紫蓬山区红头长尾山雀繁殖生态观察_第2页
紫蓬山区红头长尾山雀繁殖生态观察_第3页
紫蓬山区红头长尾山雀繁殖生态观察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紫蓬山区红头长尾山雀繁殖生态观察

1鸟类繁殖生态红头尾山雀是紫蓬山林区常见的繁殖鸟,也是重要森林食虫鸟。有关其繁殖生态的资料见于志书的记录,目前对于其雏鸟的生长发育特征了解较少。为了积累森林益鸟保护的基础资料,作者1996年4~7月在紫蓬山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圆通山林区对其繁殖生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2001年3月和5月分别以对其繁殖行为进行了一些补充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2研究区域和方法2.1其它艺术和文化等nyctioraxnyctiorax、池鹭、山斑鸠、山斑鸠、山斑鸠、山斑鸠、山斑鸠、山斑鸠、山雀、银山雀、山斑鸠、山从子以及银喉山雀等3种常见的文化政策研究地点在安徽省合肥市紫蓬山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圆通山林区,位于116°55′E,31°42~43′N,海拔90~178m,林木类型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以及阔叶林。研究样地中繁殖鸟类除了红头长尾山雀外,还有夜鹭(Nycticoraxnycticorax)、白鹭(Egrettagarzetta)、池鹭(Ardeolabacchus)、牛背鹭(Bubulcusibis)、山斑鸠(Streptopeliaorientalis)、红尾伯劳(Laniuscristatus)、松鸦(Garrulusglandarius)、画眉(Garrulaxcanorus)、棕头鸦雀(Paradoxorniswebbianus)、黑卷尾(Dicrurusmacrocercus)、乌鸫(Turdusmerula)、大山雀(Parusmajor)和银喉长尾山雀(Aegithaloscaudatus)等。2.2形态变化测量观察亲鸟的繁殖行为以及卵的孵化情况,对雏鸟用彩色绒线缚跗跖部进行标志,记录雏鸟生长情况以及巢后期活动。记录巢的形态及大小,卵的形态、重量以及雏鸟的体重变化。卵和雏鸟的长度测量使用游标卡尺,精确到0.01mm,重量称量用药用天平,精确到0.1g。对雏鸟的形态参数拟合生长曲线方程,研究形态发育特征。用SPSS公司的SPSSforWindowsRelease10.0.1标准版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结果与分析3.1小型鸟巢红头山雀非繁殖季节,红头长尾山雀在圆通山集小群于林中、林缘及灌丛中觅食,自3月中旬以后取食群变小,开始发情,追逐配对。在圆通山样地先后遇见5巢,在营巢期和孵化初期各发现2巢,另1巢是在约16日龄时发现。5个巢都筑在低矮的杉树(Cunnighamialaceolata)上,其中,1巢见于死的杉树,巢树高都在3~4m。5个鸟巢见于针阔混交林的有3巢,针叶林1巢,阔叶林林缘1巢。巢筑于杉树披垂的侧枝上,虽距地面的平均高度只有1.6m,但却十分隐蔽。红头长尾山雀的巢距白鹭、池鹭、牛背鹭等鹭鸟的巢树最近水平距离约5m,与画眉等其它小型鸟的巢树相距在20m以远。3月下旬开始营巢,4月初营造完毕。巢球形,侧开口(2巢)或侧顶开口(3巢),外径9.1(8.5~10.0)cm,内径6.3(6.0~6.5)cm,高19.1(16.5~21.0)cm,深8.1(7.5~8.5)cm,巢口径3.8(3.5~4.3)cm。巢材为苔藓、羽毛、植物纤维、树叶,内衬羽毛和苔藓。3.2大丝束卵,卵为长卵圆形,大小为9.263.05.0最早见到卵的日期是4月2日。窝卵数为6.25(6~7)(n=4)枚,卵为长卵圆形,大小10.84(10.6~11.0)m×14.26(13.8~15.0)m(n=4),重0.88(0.8~1.0)g(n=4)。卵白色,略带砂土红色,钝端具茶色斑,并集成环状。3.3翅目的幼虫产满窝卵后,雌雄亲鸟正式开始孵卵,孵化期为15~16d,孵化率88%。雌雄亲鸟共同育雏,亲鸟觅食地点在样地及附近的树冠和灌丛中,4日龄的雏鸟食物中见有同翅目的蚜虫(Aphididae)、鳞翅目的幼虫等昆虫,但以鳞翅目的幼虫为多。当年4~7月,阔叶树上的鳞翅目昆虫暴发2次,而红头长尾山雀的育雏期正值此时。红头长尾山雀具有强烈的护雏行为。当人接近巢树时,亲鸟十分紧张,在附近惊叫不止,若触动巢树,亲鸟反应强烈,叫声招来附近的同种其它个体,共同向观察者发出警告的叫声,直到人离开才停息。在16~17日龄,亲鸟减少喂食次数,并将雏鸟引诱出巢。出飞后不再回巢,由亲鸟带领在巢区内活动,尔后与林中的其它窝会合成群在林中活动,有时与黄眉柳莺(Phylloscopusinornatus)、黄腰柳莺(P.proregulus)、暗绿绣眼鸟(Zosteropsjaponica)等小型鸟类混群组成树冠取食的同资源种团。4巢22雏全部存活到离巢之日,雏鸟存活率达100%。3.4鸟类的生长3.4.1幼果期生长表现初生雏全身光裸,眼泡黑色,体表具针状羽。2日龄雏具眼缝,透过皮肤可见翼和尾部羽毛原基上的黑色色素,张嘴乞食,叫声微弱。3日龄雏体背、头背亦具有黑色羽毛色素,头能抬起乞食,见排便。4日龄雏腿部亦出现黑色羽毛色素,眼缝仍未裂开。5日龄雏股、胫、头和体背、颈部、腰侧、腹侧出现羽芽。6日龄雏具青灰色芽状的飞羽,羽芽未放缨,廓羽羽芽刚出,眼缝初裂开。7日龄雏喙基侧、腰背侧、腹侧、腿上廓羽已出芽,耳孔已开,眼微睁,能坐起。8日龄廓羽和尾上覆羽羽缨刚放开,肛周出现羽芽,飞羽羽缨未放开,眼睁开约1/3。触动巢时,从巢口伸头乞食。9日龄雏眼睁开约2/3。前额、腰背侧、体侧出现棕红色羽毛,尾羽分黑白二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已放缨。10日龄雏眼基本睁开,次级飞羽放缨,并达初级飞羽1/3处。11日龄雏眼完全睁开,反应敏捷。12日龄雏眼周羽毛刚出羽芽,腹中线裸露,能扇翅飞跃。13日龄雏眼周羽缨初放开,翼上覆羽超过初级羽端,尾下覆羽达尾羽缨基,肛周羽毛放缨,腹部两侧羽毛在腹中线几接近,能扇翅在地面上低飞,但飞不远。14日龄雏眼周羽缨已放开,飞羽羽缨放出2/3,翅覆羽羽缨达飞羽羽缨1/3处,能水平飞出巢,但仍不能飞远。15日龄雏各处羽毛长齐,丰满,能高飞、高栖,但栖落不稳。16日龄雏嘴角仍黄,尾短,亲鸟带领飞行,雏常停栖于枝头,亲鸟叨食喂之。3.4.2鸟类形态生长曲线的拟合4巢22雏的体重、翅、嘴峰、跗跖、飞羽(第5枚初级飞羽)和尾的生长情况(图1)。由图1可见,形态生长曲线呈“S”型。由于Logistic曲线方程能较好地描述雀形目鸟类雏鸟的体重等形态增长情况,因此,对雏鸟的形态增长进行Logistic曲线方程的拟合(表1)。由表1可见,各形态参数所拟合的Logistic曲线方程的R2都较高,观测值与拟合值极显著地相关。3.4.3褐头山雀生长特点与山雀科的银喉首尾山雀、沼泽山雀和褐头山雀相比,红头长尾山雀渐进线值最小,生长率最低,拐点相对较小,完成体重增长90%的时间最长(表2)。4讨论4.1人工湿地特性红头长尾山雀较高的雏成活率与其巢生境选择及其巢结构特点及食物资源保障密切相关。巢极具隐蔽性,不易为天敌所发现;以苔藓等材料构筑的球形侧面开口的半封闭型巢,加之置于披垂的杉树之下,因而具有较强的防雨水浸湿性能,起到较好的保暖作用;此外,在育雏期亲鸟夜间仍回巢,这些因素对于体温发育过程中雏鸟的存活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在育雏期间,林中的虫害严重,而林场未采取杀灭虫害的措施,因而雏食有充足的食物保障。4.2红头长度山雀的生物学特征Logistic曲线方程中,形态参数以第5枚初级飞羽、尾羽长和跗跖的K值(绝对增长率)最大,相应的t10~90较小,表明三者的增长速度最快。Logistic曲线的拐点处于加速增长和减速增长的转折期,拐点处的日龄是完成形态特征发育50%时的天数,而从拐点的比较可以看出,第5枚初级飞羽、尾羽长的拐点值较大,表明与飞行相关形态结构的较大程度发育发生在雏鸟发育的后期,而跗跖的拐点值较小,表明该形态在雏鸟发育的早期就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在出飞前的14日龄,体重、跗跖、嘴峰发育程度达到较高的水平。红头长尾山雀雏鸟的形态学特征,取食及其辅助结构(喙直接承接食物,跗跖在乞食时支撑身体)的发育早于其它形态结构,尤其是跗跖最早较快地发育,为支撑身体占据有利乞食位置增强竞争力,保障使获得充足的营养物,为其它形态的发育奠定了物质条件。当形态发育进入雏期中后期,为了适应飞行,与飞行相关的形态发育相对较快,从而为出飞作好了准备。与山雀科的银喉长尾山雀、沼泽山雀(Paruspalustris)、褐头山雀(P.montanus)的生长特征相比,红头长尾山雀的渐近线与成体体重之比(R)更接近于1,体重增长曲线为标准型。通常认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