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书愤》课件_第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书愤》课件_第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书愤》课件_第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书愤》课件_第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书愤》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书愤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课件命名中前缀数字编码说明:第一个数字:标识系列,必修为1,选择性必修为2第二个数字:标识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为1,中册为2,下册为3第三个数字:标识单元,第一单元为1,第二单元为2第四个数字:标识课节,第一课为1,第二课为2第五个数字:标识文章,某课第一篇文章为1,第二篇文章为2第六个数字:标识课时,某篇文章第一课时为1,第二课时为2课件命名中前缀数字编码说明:【核心素养】

1.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了解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特点。

3.理解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4.背诵全诗。【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教学重难点】【导入新课】

收复失地的宿志得不到实现,而国土沦陷的愤懑却一如既往。诗人回忆起夜雪战船、秋风铁马的过去,想起自我期许的落空、失地收复的无望。通过感叹诸葛亮出师雄文,暗示朝野上下都是主降的碌碌小人。全诗感情沉郁,齐韵浑厚,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诵读此诗,应体会诗作内容与诗人亲身经历的关系,理解“书愤”的丰富内涵。【导入新课】【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但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他也多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作者介绍】

【题解】

①书:书写

②愤:愤慨,愤懑

③标题的含义是:书写愤慨的意思 【题解】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他也多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请赏析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后半句则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与上句形成对比,悲愤之意充分体现。表现重点:《书》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表现了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六、素材积累—陆游名句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用两次胜仗,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四是蓝田玉烟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情破灭后的迷惘。第五个数字:标识文章,某课第一篇文章为1,第二篇文章为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7、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用两次胜仗,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二是望帝魂化杜鹃的典故,意为曾经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之自勉;【写作背景】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赵眘)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他也多【明确典故】

①“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明确典故】

②“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陆游入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③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 ②“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精读课文·深入分析】【精读课文·深入分析】(七)诵读感悟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七)诵读感悟【品读课文·明晰主旨】第二个数字:标识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为1,中册为2,下册为3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二是望帝魂化杜鹃的典故,意为曾经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第五个数字:标识文章,某课第一篇文章为1,第二篇文章为2“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第四个数字:标识课节,第一课为1,第二课为2用两次胜仗,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那知”写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7、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思考1】分析首联的主要内容【思考1】分析首联的主要内容

“那知”写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气如山”写出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品读课文·明晰主旨】【思考1】分析首联的主要内容【思考2】鉴赏颔联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用两次胜仗,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请赏析它在写景上的特点。

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思考2】鉴赏颔联【思考2】鉴赏典故1.典丽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

一是庄周梦蝶的典故,意为曾经有过梦想,曾经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

二是望帝魂化杜鹃的典故,意为曾经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三是鲛人泣珠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相思都破灭后所得只是满眼的泪水;

四是蓝田玉烟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情破灭后的迷惘。

【思考2】鉴赏典故【思考3】分析颈联的手法及作用

用典明志,用檀道济自比,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后半句则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与上句形成对比,悲愤之意充分体现。【思考4】有人说这首诗结尾一联对表达诗的主旨和意境作用重大,请谈谈你的理解。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之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既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而产生的难言的悲愤,又可以中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说明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的积极心态。【思考3】分析颈联的手法及作用【思考5】“书愤”之“愤”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1)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2)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思考5】“书愤”之“愤”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思考6】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①通过对比,抒发情感。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②借用典故,表明志向。本文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表示要像诸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思考6】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思考7】比较阅读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思考7】比较阅读临安春雨初霁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注:①本诗与《书愤》同写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诗人在家乡山阴赋闲五年后重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前在临安等待皇帝召见时写下此诗。②京华:京城之美称。③草:指草书。④细乳:彻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⑤陆机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陆游化用此句。临安春雨初霁问题: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两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表现重点:《书》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表现了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临》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牢骚。

诗歌风格:《书》严肃激愤,沉郁顿挫,深沉蕴藉;《临》富于情趣,含蓄婉深,轻松诙谐之中蕴含惆怅沉郁。问题: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两【品读课文·明晰主旨】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品读课文·明晰主旨】通过感叹诸葛亮出师雄文,暗示朝野上下都是主降的碌碌小人。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品读课文·明晰主旨】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思考1】分析首联的主要内容8、楼外晓星犹磊落,山头初日已苍凉。第三个数字:标识单元,第一单元为1,第二单元为2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思考1】分析首联的主要内容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用两次胜仗,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用两次胜仗,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后半句则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与上句形成对比,悲愤之意充分体现。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之自勉;收复失地的宿志得不到实现,而国土沦陷的愤懑却一如既往。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8、楼外晓星犹磊落,山头初日已苍凉。六、素材积累—陆游名句1、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2、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3、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4、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5、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6、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7、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8、楼外晓星犹磊落,山头初日已苍凉。9、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人卷来。通过感叹诸葛亮出师雄文,暗示朝野上下都是主降的碌碌小人。六、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思考1】分析首联的主要内容【思考1】分析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