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件_第1页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件_第2页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件_第3页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件_第4页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理解我国当前课程改革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张华教授、博士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理解我国当前课程改革1一、为什么把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规定为“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应试教育不只是一套做法,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扭曲了的教育价值观。这是诸多教育悲剧产生的根源。

在应试教育视野中,课程是使学生在中考、高考中获得成功的工具、手段。至于课程本身的引人入胜之处、课程的人的发展的价值则被漠视或未得到应有的体现。做一个有理想的、有想象力的、乐观的现实主义者。一、为什么把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规定为“构建符合素质教2二、新课程一以贯之的教育价值观是什么?新课程一以贯之的教育价值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采的人格。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把课程本身的引人入胜之处、课程的个性发展价值视为根本,让每一个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去健康地接受社会的选拔和其他挑战。二、新课程一以贯之的教育价值观是什么?新课程一以贯之的教育价3三、怎样理解新课程的目标?1。新课程确立起新的知识观,从而走出了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了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从教师中心、内容驱动的(content-driven)课程转向学生中心、探究驱动的(inquiry-driven)课程三、怎样理解新课程的目标?1。新课程确立起新的知识观,从而走4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转变课程的功能传授知识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情感知识与技能转变课程的功能传授52.新课程确立起新的学生观,从而使个性发展成为课程的根本目标。

新课程认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所以,新课程从三大关系上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划课程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将其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这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了新的起点。

2.新课程确立起新的学生观,从而使个性发展成为课程的根本目标63.新课程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连续性,从而使新课程植根于生活的土壤。

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

3.新课程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连续性,从而使新课程植根于生7四、新课程的内容有哪些变化?1。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2。火热的当代社会生活作为课程内容3。文化(科学、艺术、道德)的新进展:例如,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关注四、新课程的内容有哪些变化?1。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8五、新课程在结构上

有哪些变化?课程综合化的涵义:谋求相关综合与经验综合的统一(谋求学科知识与儿童经验的结合)1。积极稳妥地走向课程的综合化(1)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一门学科:向儿童经验与生活回归;不同学科:追求彼此关联新设“综合学科”: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2)综合实践活动五、新课程在结构上

有哪些变化?课程综合化的涵义:谋求相关综92。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1)1-2年级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2)3-6年级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2。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103。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1)什么是“相结合”?(2)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3。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113。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1)基础性(2)时代性(3)多样性(4)选择性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高中生的有个性的发展3。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12六、怎样实施新课程?确立一种新的课程实施观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色“…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六、怎样实施新课程?确立一种新的课程实施观132。教学过程是师生持续交往的过程,倡导“研究性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教学过程是师生持续交往的过程,倡导“研究性教学”143。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仪器中心”,抑或“学习者中心”?3。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15七、新课程确立了

怎样的课程评价观?1。解剖选拔取向的课程评价观

(1)划一的评价标准(2)过分依赖考试等量化评价方式(3)管理主义倾向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1)追求评价标准的多元化(2)承认量化评价的有限性,谋求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3)消解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二元对立,把评价视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协商建构意义的过程七、新课程确立了

怎样的课程评价观?1。解剖选拔取向的课程评163。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倡导“反思性教学”“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3。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174。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4。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18八、怎样理解新课程管理政策的重大变革?1。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2。课程改革的过程不是国家对地方和学校施加控制的过程,亦非各方我行我素的过程,而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类权力主体交往、对话并达成共识的过程。3。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质:课程决策权力的分享与互动。“三类课程”相互渗透,我们的课程体系不能成为“三类课程”的机械叠加。八、怎样理解新课程管理政策的重大变革?1。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194。准确理解“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SBCD)是以学校为核心,以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为主体进行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