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古代汉语3-介词连词课件_第1页
22古代汉语3-介词连词课件_第2页
22古代汉语3-介词连词课件_第3页
22古代汉语3-介词连词课件_第4页
22古代汉语3-介词连词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虚词1.介词2.连词3.代词4.副词1虚词1.介词1整体概述THEFIRSTPARTOFTHEOVERALLOVERVIEW,PLEASESUMMARIZETHECONTENT第一部分2整体概述第一部分2介词1.语法功能2.历史概貌3.主要介词3介词1.语法功能31.语法功能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介词大部分是由动词转化而来的,因而从表达的意思上看,仍然保留有类似动词的意义。有些介词在具有介词的用法的同时,还保留了动词的用法。(以、及、用)41.语法功能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1.1.语序上的特点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通常同现代汉语一样放在介词的后面,但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面。如:吾道一以贯之。——“一以贯之”即“以一贯之”。介词“以”的宾语“一”前置在介词前面。1.2.省略问题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不能省略,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51.1.语序上的特点52.历史概貌自今至于戊寅雨?介词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62.历史概貌自今至于戊寅雨?63.主要介词1.于、於、乎2.以73.主要介词1.于、於、乎71.于、於、乎“于”与“於”上古不同音,本义也不同。作为介词,差别主要在书写形式上。“于”作为介词,甲骨文中已大量出现。介词“於”,在西周金文中才出现。“乎”上古音与“于”接近,用法也与之接近。81.于、於、乎“于”与“於”上古不同音,本义也不同。作为介语法特征1.表示处所2.表示时间3.涉及物件4.表示比较

5.表示被动9语法特征1.表示处所91.表示处所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下。(《论语·季氏》)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述而》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逍遥游》101.表示处所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下。(《论语·季氏》)10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荀子·劝学》)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遂寘姜氏于城颍。——《郑伯克段于鄢》11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有时介词“于”可以省略。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左传·僖公三十年》吾闻秦军围赵王鉅鹿。——《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则夜起饮帐中。12有时介词“于”可以省略。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左传·僖公2.表示时间⑴自今至于戊寅雨?(前三、二一、五)⑵(文王)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尚书·无逸》)⑶子於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⑷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韓非子·五蠹》)⑸有志乎古者稀矣。(韩愈《答李翊书》)(6)材不为世用,道不行於时也。——《柳子厚墓志铭》)132.表示时间⑴自今至于戊寅雨?(前三、二一、五)133.介绍涉及的对象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问也。(《荀子·大略》)尧让天下於許由。(《庄子·逍遥游》)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赏必加于有功,而刑必断于有罪。——《史记·范雎列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143.介绍涉及的对象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问也。(《荀子4.表示比较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荀子·劝学》)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於长安君。(《战国策·赵策四》)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寡人之於国也》154.表示比较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5、介绍出动作的主动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165、介绍出动作的主动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诸——之于、之乎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梁惠王上》不识有诸?(同上)17诸——之于、之乎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17以

诺基亚:科技以人为本民以食为天以牙还牙、以德报怨18以诺基亚:科技以人为本18甲骨文作“”象耕作的农具(耒耜)。《玉篇·人部》:“以,用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涉江》)1919本为动词。《说文》:“用也。”即“用”,或表示“认为、用、根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战国策·齐策》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张释之列传》20本为动词。《说文》:“用也。”即“用”,或表示“认为、用、语法功能

1.引进工具、方式2.表示资格、身份3.表示原因

4.表示时间

21语法功能1.引进工具、方式211.引进工具、方式

⑴蛇出于其下,(逢丑父)以肱击之。(《左传·成公二年》)⑵(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荀子·劝学》)⑶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221.引进工具、方式

⑴蛇出于其下,(逢丑父)以肱击之。(《2.表示资格、身份或地位

⑴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西门豹治邺》)⑵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⑶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史记·孙子吴起列传》)232.表示资格、身份或地位

⑴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以3.表示原因

⑴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策·魏策四》)⑵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⑶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243.表示原因⑴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4.表示时间

⑴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⑵韩说以太初三年为游击将军。(《史记·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⑶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韩愈《柳子厚墓志铭》)254.表示时间⑴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学习介词“以”必须注意两点:1、“以”的宾语的位置“以”的宾语一般在“以”之后,但有时出现在“以”字前。有两种情况:其一,宾语是疑问代词,置于“以”字前。何以教我?何以为生?26学习介词“以”必须注意两点:1、“以”的宾语的位置26其二,非疑问代词作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以”前。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许行》27其二,非疑问代词作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以”前。272、“以”的宾语常省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庄公十年》小有人母,皆尝小人之羹,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郑伯克段于鄢》282、“以”的宾语常省略283、为用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介绍出动作的主动者。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韩非子·五蠹》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所以为陛下禽也”——《史记·淮阴侯列传》293、为29第二种,介绍行为关联的对象,可译为“给、替、向、对”等。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滕文公》为长安君约车百乘。——《战国策·赵策》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孟子·梁惠王上》30第二种,介绍行为关联的对象,可译为“给、替、向、对”等。30第三种,表行为发生的原因或目的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荀子·天论》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31第三种,表行为发生的原因或目的31其他介词: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李斯《谏逐客书》我不杀周侯,周侯由我而死,幽冥中负此人。——《世说新语·尤悔》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孟子·公孙丑上》由尧授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孟子·尽心下》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然颇用材能自进。——《史记·佞幸传》32其他介词:32练习

⑴子于是时哭,则不歌。(《论语·述而》)⑵﹝公子﹞醒,以戈逐子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⑶王立於沼上,顾鸿口麋鹿。(《孟子·梁惠王上》)⑷名垂乎后世。(《荀子·王霸》)33练习⑴子于是时哭,则不歌。(《论语·述而》)33连词1.语法功能2.历史概貌3.主要连词34连词1.语法功能341.语法功能连接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常用连词:与、及、而、则、以、虽、然、抑、故、苟、若、况、于是、是故

351.语法功能连接词、词组或句子352.历史概貌

上古时期,开始形成的连词比较集中地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362.历史概貌

上古时期,开始形成的连词363.主要连词1.而2.虽3.然4.然则5.虽然373.主要连词1.而371.而(一)用于联合结构

(二)用于偏正结构

(三)用于主谓结构

381.而(一)用于联合结构38(一)用于联合结构(1)并列关系(2)承接关系(3)转折关系39(一)用于联合结构(1)并列关系39(1)并列关系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而不可。(《左传·文公十六年》)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且是人也,蠭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左传·文公元年》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史记·魏公子列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40(1)并列关系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

(2)承接关系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赵策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山海经·北山经》)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赵策》41

(2)承接关系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赵策四(3)转折关系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赵策》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公羊传·隐公元年》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论语·季氏》42(3)转折关系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二)用于偏正结构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赵策四》)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柳宗元《捕蛇者说》)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上自倚瑟而歌。——《史记·张释之列传》43(二)用于偏正结构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三)用于主谓结构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赵策三》)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44(三)用于主谓结构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2.虽1.表示让步2.表示假设452.虽1.表示让步451.表示让步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战国策·赵策四》)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史记·李将军列传》)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乃拜灌婴为中大夫。——《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楚虽有富大之名,而实空虚;其卒虽多,然而轻走易北。——《史记·张仪列传》461.表示让步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战国策·2.表示假设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汤问》)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汤问》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韩非子·五蠹》472.表示假设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3.然(1)作连词(2)作代词483.然(1)作连词48(1)作连词

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左传·成公二年》)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史记·高祖本纪》)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49(1)作连词

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2)作代词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太子所以然者,不过以妾及奚齐之故。(《史记·晋世家》)50(2)作代词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4.然则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韩非子·五蠹》)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对曰:“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楚归晋智罌》514.然则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四)则(1)顺承关系“则”字连接的两部分是承接关系,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发生,前一事情发生以后,紧接着就发生后一事情。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52(四)则52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柳子厚墓志铭》53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5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微子》54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2)表示转折关系“则”字连接的前项和后项,两项内容不一致,或者相反。这时,“则”可以译为“却”。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狗彘食人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孟子·梁惠王上》55(2)表示转折关系“则”字连接的前项和后项,两项内容不一致,(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则”字是在几件事对举时使用,往往形成“则……,……则……”的格式。“则”不能译出。

56(3)表示并列关系56

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将珠玉、米等放在死者口中)——《战国策·赵策》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地生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5757“则”字也可以用在表示对举的词语后面。如:①上则富国,下则富家。——《史记·货殖列传》②横则秦帝,从则楚王。——刘向《战国策序录》③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史记·秦始皇本纪》58“则”字也可以用在表示对举的词语后面。如:①上则富国,下则富5.虽然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孟子·粱惠王上》)(重耳)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王曰:“善载!虽然,公输般为我造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595.虽然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孟子·粱惠王上6.然而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韩非子·五蠹》606.然而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二)与、及这是两个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以及”。61(二)与、及6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孙子·谋攻》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郑伯克段于鄢》62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62介词“与”和连词“与”的分辨

(1)“与”字的前后项互换位置后,是否影响原意。无影响的“与”是连词;严重影响原意的是介词。如“谷与鱼鳖”的位置互换后,句意没有什么变化,其中的“与”是连词。汉王与义帝发丧。——《汉书·高帝纪上》句中“与”的前后项如果互换,则意思和原意正好相反,它们中间的“与”乃是介词。63介词“与”和连词“与”的分辨(1)“与”字的前后项互换位置(2)“与”字前面有修饰成分的,是介词。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孙膑》(3)介于不同词类的词之间的“与”是介词,如“子厚与设方计”,“与”位于名词“子厚”和动词“设”之间,是介词,宾语省略。64(2)“与”字前面有修饰成分的,是介词。64(三)以“以”作为连词,和“与”、“及”的主要不同处在于,“以”是用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内部的连词表示时间上一先一后的两种行为的联系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左传·成公二年》(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目的)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目的)65(三)以“以”作为连词,和“与”、“及”的主要不同处在于,“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晋灵公不君》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五年》(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目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求生”的结果是“害仁”;“杀身”的目的是“成仁”)66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晋灵公不君》66在状语和动词之间——与“而”同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