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图亚特霍尔与文化表征_第1页
斯图亚特霍尔与文化表征_第2页
斯图亚特霍尔与文化表征_第3页
斯图亚特霍尔与文化表征_第4页
斯图亚特霍尔与文化表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斯图亚特霍尔与文化表征

斯图亚特霍尔(1932-)是杰夫学派的创始人和创始人。霍尔所建构的“文化表征”理论对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后殖民文学和文化理论研究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总是能因势而变,结合他所处时代而发生和演变的后结构主义、后现代、后殖民等理论问题,不断地反思现代社会给我们留下的理论遗产。对霍尔而言,“文化表征”被看成是对这些理论遗产反思带来的最有价值、最有效的理论。伴随后殖民运动的兴起,并向纵深拓展,霍尔在反思自己“文化身份”的同时,把接合理论、族裔散居文化身份以及差异的政治完全纳入到“文化表征”理论的研究视野中,为我们思考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殖民语境中的“文化表征”理论,以及霍尔的族裔散居文化身份认同理论,提供了有效的认知空间和研究平台。无论是接合理论、族裔散居文化身份还是差异的政治,它们内涵的本质属性是探究这些理论问题所指向的“意义”内涵,这些非同寻常的“意义”本身是“文化表征”所要彰显和突出的要义和思考的主旨。一表征的文化意蕴表征(representation)和文化表征(1)是当下西方后殖民文学和文化理论研究中最具核心,最有影响力的关键词。雷蒙·威廉斯在《关键词》一书中对“表征”理论从谱系学的角度作出了详尽的考察和阐释。在他看来,以表征为代表的关键词长久以来都是复杂难解的。表征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英文中,在其历史的发展中,表征所指涉的内容主要涵盖了政治、文学与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表征最重要的文化内涵被阐释为“一个符号、象征(symbol),或是一个意象、图像(image),或是呈现在眼前或者心上的一个过程。”(2)托尼·本内特等学者在威廉斯《关键词》的基础上于2005年出版了《新关键词:文化和社会修订的词汇》,这是对威廉斯《关键词》有力的补充和更深入的研究。在他们看来,“表征”具有“象征”意义、“政治”意义和“认知”意义。“表征主题已经成为知识哲学中一个标准性的问题,在当下的传媒和文化研究中拥有重要的位置。”(3)表征所涉及到的学科众多,覆盖的面也非常广。克里斯·巴克(ChrisBarker)在思考表征理论时认为“表征概念最常见的意义是意指实践代表或描述‘现实’世界中的另一对象或实践的系列过程。”就其外延而言,表征反映的是一个独立客观世界的象征行为(anactofsymbolism);就其内涵而言,“表征不是单纯的反映现实世界,而是一种文化建构”(4)。综观以上的阐释,我们不难发现,表征理论有其悠久的历史,众多学科都涉及到了该理论。当今文化研究的思潮中,表征理论无处不在,它不单单是对现实直接和透明的反映,还具有文化建构的意义,具有意指实践的功能,这是表征理论发展到今天最为当下学者所看重的。就表征理论所涉及到的学科来看,表征理论不单是一个理论概念、理论术语,还是一个涵盖了哲学、政治、历史、文学、文化、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理论,是一个系统的理论,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哲学内涵,“文化表征”和“表征的政治”是这种内涵最为集中的体现。作为后殖民理论最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的代表,斯图亚特·霍尔在20世纪90年代对“表征”理论和“表征”理论彰显出来的文化意义作出了独到的见解,并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后殖民文学理论中“接合理论”、“族裔散居理论”、“文化身份认同理论”以及“差异的政治”和“表征的政治”等主题特质的认识,提升了表征理论以及文化表征的文化内涵。霍尔在《表征:文化表征和意指实践》的开篇前言部分就直接提出两个最重要的问题:表征与“文化”有何干系;两者之间的关联是什么?这些问题追问的本质性议题是“意义”在表征和文化中的重要性,即意义的给予与获得。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我们对事物的使用、对事物所言、所思和所感受,即我们通过对事物进行表征,意义才能得以彰显。在现实语境中,意义的存在和意义的生产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而是动态的,与社会实践连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突显出意义在文化意向中和意指实践中的同一性与差异性。在霍尔看来,“表征是通过语言产生意义。它有两个相关的意义,其一是表征某种事物即描述或模拟它,通过描绘或想象而在头脑中想起它;在我们头脑和感官中将此物的一个相似物品摆在我们的面前;其二是指象征、代表、做什么的标本或替代”(5)。这是一种描述性的界定和认知,指出了表征的表层意义,部分强调了表征所拥有意义的外延和内涵指涉。这也是一种反映论的认识,阐述了表征理论的一般性认识和思考。当下的文学与文化研究表明,表征理论之所以重要,更多源于它内涵意义中的权力、意识形态、话语权力、身份认同、主体性等主题内涵。在霍尔看来,“在文化中的意义过程的核心,存在着两个相关的‘表征系统’。通过在各种事物(人、物、事、抽象观念等等)与我们的概念系统、概念图之间建构一系列相似性或一系列等价物,第一个系统使我们能赋予世界以意义。第二个系统依靠的是在我们的概念图与一些类符号之间建构一系列相似性,这些符号给安排和组织到代表或表征那些概念的各种语言中。各种‘事物’、概念和符号间的关系是语言中意义产生的实质之所在,而将这三个要素连接起来的过程就是我们称为‘表征’的东西”(6)。这种认识是把表征所呈现出来的语言、符号、概念、意义等内容视为一个整体,把它们看成是动态的统一体,具有表意实践的功能和文化建构的功能,具有未完成的文化属性和特质。“意义”是文化表征呈现给现实世界最核心的主题,“意义”是一种实现文化表征和意指实践的斗争场域。二未完成的记忆和反表征的“意义”在后殖民文学和文化理论研究中,“文化表征”因其丰富的内核特别受到学者的青睐和重视。在文学文本、社会文本以及文化文本中有其复杂的人物关系,权力关系,社会关系。这些关系构成的复杂的网络体系都蕴涵着“文化表征”对社会生活中“意义”的建构。这种文化表征所指涉的内容一方面是文本本身呈现给我们对世界、对现实生活直观的反映,同时诠释出文化表征在文本背后所彰显出来的权力意识问题、意识形态问题、认同主体性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文化表征所赋予的现实意义。“接合理论”(theoryofarticluation)是霍尔建构其“文化表征”理论最重要的支撑点和理论来源。它所指涉的就是不同要素之间的连接并形成统一体,具有表达和接合的双重意义,不仅指涉“表达”、“说出”、“发声”、“阐发”和“表述”等文化意向,还指涉“接合”、“连接”和“环扣”等文化意向。就其本质内涵而言,接合理论是对现实社会中不同要素之间通过文化表征进行“意义”争夺的一种理论,由此可见,“意义就成为了一种社会生产,文学文本、社会文本以及文化文本并不是意义的源泉,而是各种不同意义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在特定的语境中生产出来的一个场域”(7)。就“接合理论”的本源性特质而言,“接合理论”所体现出的“接合”、“解接合”、“再接合”表征为一种动态的有机统一体。这种接合的过程是一种暂时的、松散的、临时的状态,文化表征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社会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或者具有必然的本质,一切都在运动中,处于未完成状态。在后殖民文学中,这种接合理论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意向和意指实践是极为丰富的。在一些加勒比海等少数族裔的文学作品中,牙买加和加勒比海是作家笔下永远都不可忘却的记忆。这些记忆尤其印刻在殖民时期,这些记忆永远都是沉默的“他者”,是无言的,不可能发声的,也不被允许发声的“他者”。而这些记忆却永远存在,存留在“奴隶区的日常生活和习惯中,在种植园的语言和庭院中,在名字和往往与词类无关的词语中,在言说其他语言的秘密的句法结构中,在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和童话中,在宗教实践和信仰中,在精神生活、艺术、技艺、音乐以及奴隶社会和解放后的社会节奏中”(8)。这些记忆是加勒比海等少数族裔自身的记忆,是被压抑的记忆。当然,随着殖民地各民族纷纷独立,后殖民文学的不断兴盛,后殖民地人民“主体意识”的不断加强,在“文化表征”视野下的牙买加和加勒比海地区以及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景象,体现出牙买加和加勒比海文学的独立性、自主性。透视“接合理论”背后所蕴涵的“文化表征”和“反表征”的“意义”,方可揭示出西方强权话语权力的面纱,用更加积极的、阳光的心态有效地表明或证实自己身份所呈现出来的“意义”。这种“文化表征”在殖民时期和殖民后或后殖民时期所诠释的主题即使是一样的,但是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却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这正是文学作品在文化表征的透视中表达的解接合,接合,再接合这种动态的、未完成的过程。这种过程看似简单,其实呈现给我们的、表征给我们的确实更为复杂,更加发人深思。从更深层角度讲,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场无硝烟的斗争场域。在这种场域中“接合”和“关联”着少数族裔文化的在场,欧洲文化的在场,以及新世界“杂交”文化的在场,它们每天、每一个时刻都在上演着为争夺文化话语权的故事,这正是文化表征带给我们“文化多棱镜”和“文化马赛克”的景观。同时,霍尔以其自身所拥有的独特文化身份,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连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探讨族裔散居文化身份问题。(9)这些文章所指涉的主旨以牙买加和加勒比海为观照点、研究对象,从文化认同观念入手,使其思想在“自我与他者”、“边缘与中心”、“客体与主体”、“主流与非主流”、“支配与被支配”之间不断地游动和变换,并不断地把“文化表征”所思考的族裔散居身份认同理论通过“权力关系”和“话语权力”延伸到研究的主题中去,以族裔散居身份认同的“同一性”为起始点,关注身份认同的“现代性”维度,从启蒙主义时代的现代性主体身份认同的建构,到晚期现代性的主体身份认同的解构,再到后现代性的主体完全碎片化,从而实现主体身份认同的差异性。同时也关注身份认同的“后殖民”维度,使传统的族裔散居文化身份认同从静态走向动态,从中心化走向非中心化,从完成走向未完成,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必然走向非必然,从接合走向解接合。在族裔散居身份认同研究中,身份认同中蕴涵的“意义”是文化表征最为关切的,也是最本质性的问题。在霍尔看来,族裔散居文化身份认同首先是一种共有的文化、集体的“一个真正的自我”,……是一种天然的“共性”。在这种共性的基础上,还有一些深刻和重要的差异点,……即恰恰构成了加勒比海人“独特性”的那些断裂和非连续性。(10)这种认识在霍尔1996年的文章《引言:谁需要“身份/认同”?》(11)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思考,把身份的主体从“我们是谁?”变成了“我们会成为谁?”这种哲学思考,完全并彻底地解构了族裔散居身份认同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文化表征内涵中的认同问题的转向。认同转向把身份主体性认识从过去时延伸到将来时,突显出身份认同“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认同理论的“变化着的同一”性,这是辩证的统一体,蕴涵着“同一性的差异”和“差异性的同一”;霍尔始终把文化表征内涵中所突显的“意义”作为思考问题的核心主题,从身份认同的“共性”和“同一性”走向差异性、非本质性、动态性等多元的文化表征。这与欧洲世界和欧洲主流文学中掩盖和消解少数族裔的文化身份认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对照,这种认同理论在霍尔的思考中变得更加有价值和意义,也使少数族裔的文学在霍尔的理论中变得鲜活和生动。与此同时,这也是霍尔现实身份客观的真实的写照,也是最真切的文化诉求,反映出族裔散居文化身份“意义”在文化表征中的重要性,这对我们认识和关注少数族裔文学中的“身份认同”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认知维度和理论视角,也进一步加深了我们思考后殖民文学的意指实践指向和意义指涉。“差异的政治”也是霍尔“文化表征”理论中最耀眼的主题词。身份认同的差异性使“文化表征”在现实实践和表意实践中的“意义”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具有弹性,更加富有张力。具体来讲,“差异的政治”指涉的是“一个”中的“许多”,拒绝僵硬地把多元的族群分割为截然分开的二元对立的统一体。身份认同的差异性以及由差异性体现出来的“差异的政治”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二元对立和简单的对与错的关系。基于这样的观点和认识,我们在思考少数族裔文学作品时,就会拥有更加多元的、开放的、未完成的视野和认识空间,这种意义上的“非洲”是这个在奴隶制社会里不能得到直接表征的能指,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加勒比海文化中未被言说的、不可能言说的“在场”,而不是欧洲文化视野中的“非洲”和“加勒比海”问题。在霍尔看来,要颠覆欧洲文学、文化对非洲的“成见”、“偏见”和“歧视”,势必要强化和努力争取“文化表征”中的“意义”,把“消极的”、“野蛮的”、“未开化的”、“缺乏教养的”非洲在“差异的政治”的文化意向和影响下“积极的”充分肯定和赞美非洲文学与文化。不再回避黑人的身体,黑人的肤色,黑人的文化,价值和信仰,通过致力于黑人性(Blackness)的文化表征,这种策略性认识和思考是通向文化表征中“反表征”的具体体现,也是通向“表征的政治”的必由之路,是一种夺取文化表征所赋予的“意义”的永无休止的斗争和斗争场域,最终形成为一种在“差异的政治”影响下的“新世界文化在场”的格局。这是文化表征“意义”多元性的场域,这种场域形成为一种杂交、同化和汇合的协商的局面,多种文化,多种语言,多种社会景观的相互对话轮番在此上演,形成一种巨大的张力场。在这种张力场的网络中,各种语言、各种文化、各种力量、各种话语权力、各种认知都汇聚在一起,向彼此奏出最为动听的音符,呈现出差异中的“和谐”,蕴藏着一致性的“差异”。当然,我们也要清晰地看到,这种认知是一种纯理论上的阐释,要真正实现和达到这个目的,要付出研究者毕生的精力,也许这还不够。因为“差异的政治”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未完成的“文化表征”。三文化表征的意义霍尔所思考的“文化表征”理论为越来越多的后殖民研究学者所关注。作为一个概念的“文化表征”,其内涵不难理解;作为一个意指实践“意义”的“文化表征”,其内核就要丰富得多,文化意义也要厚重得多。霍尔以自身的身份为现实写照,去书写“文化表征”,以及“文化表征”中蕴藏着的“接合理论”、“族裔散居文化身份”和“差异的政治”等主题,是再合适不过的学者了,因为他具有其他白人学者、主流文化身份的学者永远不具有的优势和在场。这恰恰是吸引其他学者关注的原因之一,也是最具说服力的。这也是为何很多学者把霍尔完全纳入继法侬、赛义德、斯皮瓦克、巴巴之后最成功的后殖民理论大家的行列,以及霍尔的著述被视为研究后殖民理论必读的范本的重要原因了。“文化表征”所指涉的对象是后殖民文学中的各种主题,涵盖的范围极其广泛,内涵也极为深刻和丰富。其内核中所蕴藏的“意义”是我们思考理论问题和文学作品主题的参照点及争夺的“场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各利益方和各种要素集合在一起,汇聚为一个重要的张力场,轮番上演着霸权与反霸权;接合、解接合、再接合;表征和反表征;差异的政治;接合的政治;表征的政治等权力各方的较量。霍尔的文化表征理论正是孕育和建构在这种历史语境中,他以其自身的身份为思考问题的切入点和视角,把文化表征所蕴藏的接合理论、族裔散居身份认同理论、差异的政治等内核彰显无疑。我们应该以更加多元的理论视角,开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