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
休克一、多选题A型题1.休克的发生重要由于A.中枢神经系统在激烈震荡与打击下由兴奋转入超限克制B.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小动脉扩张,血压下降C.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衰竭与麻痹D.血量减少,回心血量局限性,心输出量减少E.重要生命器官低灌流和细胞功效代谢严重障碍[答案]
E[题解]
休克的本质不是交感衰竭造成血管麻痹而是多个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发的急性循环衰竭,其特点是微循环障碍、重要器官的灌流局限性和细胞功效代谢障碍,由此引发的全身性危重的病理过程。2.过敏性休克属A.Ⅰ型变态反映
D.Ⅳ型变态反映B.Ⅱ型变态反映
E.混合型变态反映C.Ⅲ型变态反映[答案]
A[题解]
给过敏体质的人注射某些药品(如青霉素)、血清制剂或疫苗可引发过敏性休克,这种休克属于Ⅰ型变态反映。发病机制与IgE及抗原在肥大细胞表面结合,引发组胺和缓激肽大量入血,造成血管床容积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
3.下列哪种状况不引发心源性休克A.大面积心肌梗死
D.严重心律紊乱B.急性心肌炎
E.充血性心力衰竭C.心脏压塞[答案]
E[题解]
大面积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心脏压塞、严重心律紊乱都可引发急性心力衰竭,引发心输出量明显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和灌流量下降,引发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呈慢性心衰变化,早期心输出量下降不明显,普通不引发心源性休克。
4.成年人急性失血,最少一次失血量超出总血量多少才干引发休克?A.15%
D.40%B.20%
E.50%C.30%[答案]
B.[题解]
休克的发生取决于血量丢失的速度和丢失量,普通15分钟内失血少于全血量10%时,机体能够通过代偿使血压和组织灌流量保持稳定。若快速失血量超出总血量20%以上,即可引发休克,超出总血量的50%则往往造成快速死亡。
5.失血性休克血压下降早期重要与A.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衰竭有关B.低血容量引发回心血量局限性、心输出量减少有关C.血管紧张度下降、外周阻力减少有关D.血液灌流局限性、微循环血管大量扩张有关E.细胞严重缺氧能量代谢障碍有关[答案]
B[题解]
失血性休克早期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呈兴奋,全身小血管涉及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小静脉都持续痉挛,外周阻力增高。血压下降是与低血容量引发回心血量局限性、心输出量减少有关。
6.微循环的营养通路是A.微动脉→后微动脉→直通毛细血管→微静脉B.微动脉→后微动脉→真毛细血管→微静脉C.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D.微动脉→后微动脉→直通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微静脉E.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真毛细血管→微静脉[答案]
B[题解]
营养通路是通过后微动脉达成真毛细血管网的通路。
7.正常微循环中经常开放的通路指A.直捷通路
D.动-静脉短路B.迂回通路
E.以上都不是C.营养通路[答案]
A[题解]
直捷通路经常处在开放状态,血流速度较快,其重要功效不是物质交换,而是使一部分血液能快速通过微循环而进入静脉,以确保血液回流。
8.正常微循环中经常关闭的通路A.直捷通路
D.动-静脉短路B.迂回通路
E.以上都不是C.营养通路[答案]
D[题解]
动-静脉短路是吻合微动脉和微静脉的通道,在功效上不是进行物质交换,而是在体温调节中发挥作用。在正常微循环中动-静脉短路经常处在关闭状态。
9.正常真毛细血管血流的调节重要与A.交感神经的支配有关B.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本身节律性舒缩有关C.局部体液因素有关D.全身体液因素有关E.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收缩有关[答案]
C[题解]
正常生理状况下,全身血管收缩性物质浓度极少变化,微循环血管平滑肌特别是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有节律的收缩与舒张,重要由局部产生的舒血管物质进行反馈调节,以确保毛细血管交替性开放。
10.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开放的血管可有A.
微动脉
D.动静脉吻合支B.后微动脉
E.微静脉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答案]
D[题解]
在休克的早期,全身的小血管涉及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小静脉都持续痉挛,大量真毛细血管网关闭,开放的毛细血管数目减少,毛细血管血流限于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开放,组织灌流量减少,出现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的状况。
11.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在A.强烈兴奋
D.变化不明显B.先克制后兴奋
E.强烈克制C.先兴奋后克制,最后衰竭[答案]
A[题解]
在休克各个时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都处在强烈兴奋状态。
12.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引发微循环血管收缩最重要的体液因素变化是A.血管紧张素Ⅱ↑
D.MDF↑B.加压素↑
E.TXA2↑C.儿茶酚胺↑[答案]
C[题解]
出现微循环血管持续痉挛的始动因素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已证明休克时血中儿茶酚胺含量比正常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13.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A.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D.少灌少流,灌少于流B.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E.少灌少流,灌多于流C.多灌多流,灌多于流[答案]
D[题解]
在休克的早期全身小血管都持续痉挛,口径明显变小,其中重要是毛细血管前阻力(由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构成)增加明显,大量真毛细血管关闭,微循环内血流明显减慢,毛细血管内血流限于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开放,组织灌流量减少,出现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的状况。
14.休克缺血性缺氧期,下列哪一项变化不存在?A.微动脉收缩
D.微静脉收缩B.后微动脉收缩
E.动-静脉吻合支收缩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答案]
E[题解]
缺血性缺氧期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都收缩,但在动-静脉吻合支上β受体分布密度较大,缺血性缺氧期动-静脉短路是开放的。
15、
休克缺血性缺氧期的心脑灌流量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少C.无明显变化
E.先减少后增加D.先增加后减少[答案]
C[题解]
缺血性缺氧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造成血液重新分布,只要血压但是于减少,心、脑血液灌流量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确保了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16.休克缺血性缺氧期血液稀释的机制重要是A.急救休克时输液过多
D.血液稀释疗法B.肝脾储血库收缩
E.血液重新分派C.组织液返流入血[答案]
C[题解]
缺血性缺氧期由于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更敏感,造成毛细血管前阻力不不大于后阻力,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下降,使组织液进入血管,起到了“自体输液”作用,这是缺血性缺氧期血液稀释造成血细胞压积减少的重要机制。
17.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持续收缩可见于A.正常微循环灌流时
D.血液淤滞发生DICB.缺血性缺氧期
E.重要器官衰竭期C.淤血性缺氧期[答案]
B[题解]
休克缺血性缺氧期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可持续收缩,淤血性缺氧期和休克难治期由于酸中毒、局部代谢产物的堆积以及内毒素等物质的作用均造成血管扩张。
18.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的变化体现在
毛细血管前阻力
毛细血管后阻力
毛细血管容量A.
↑
↑↑
↓B.
↑↑
↑
↓C.
↑↑
↑
↑D.
↓
↑
↑E.
↑
↑↑
↑[答案]
B[题解]
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少灌少流、灌少于流。毛细血管前阻力不不大于后阻力。
19.微血管运动增强可见于A.正常运动状况
D.DIC期B.休克代偿期
E.脏器功效衰竭期C.休克可逆性失代偿期[答案]
B[题解]
休克代偿期全身的小血管都强烈收缩,微血管运动加强。
20.下列临床体现哪一项不是早期休克的体现?A.脸色苍白
D.尿量减少B.四肢冰冷
E.神志昏迷C.脉搏细速
[答案]
E[题解]
休克代偿期由于血液重新分布,心脑灌流能够正常,病人神志普通是清晰的。
21.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D.多灌多流,灌多于流B.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C.灌而少流,灌多于流[答案]
C[题解]
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血管运动削弱,终末血管床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减少,微动脉和后微动脉痉挛也较前减轻,血液通过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大量涌入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端由于血流减慢、红细胞发生聚集、白细胞滚动、粘附、贴壁嵌塞、血小板聚集、血粘度增加以及微血流流态的变化等因素引发后阻力不不大于前阻力,出现组织灌而少流,灌多于流。
22.在判断休克时器官灌流局限性,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脉压<10mmHg
D.皮肤苍白甚至发绀B.尿量不大于15ml/h
E.收缩压<50mmHgC.中心静脉压7~8cmH2O[答案]
C[题解]
休克时如发生器官灌流局限性,中心静脉压应下降,而中心静脉压7~8cmH2O仍然属于正常范畴。
23.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的变化体现在
毛细血管前阻力
毛细血管后阻力
毛细血管容量A.
↑↑
↑
↓B.
↑
↑↑
↓C.
↑
↑↑
↑D.
↓
↑
↑E.
↑
↓
↑
[答案]
D[题解]
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前阻力下降,后阻力升高,毛细血管容量增加,微循环出现灌而少流,灌不不大于流。
24.休克时对的的补液原则是A.如血压正常不必补液B.补充丧失的部分液体,“失多少,补多少”C.补充丧失的部分液体和当天继续丧失的液体D.“需多少,补多少””E.补液“宁多勿少”[答案]
D[题解]
对的的输液原则是“需多少,补多少”,应考虑到淤滞在微循环内的血量,采用充足扩容的办法;要对的的预计补液的总量,量需而入;通过动态观察静脉的充盈程度、尿量、监测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入压来指导输液。
25.休克时血细胞压积(HCT)变化的规律是A.先正常后减少
D.先减少后升高B.先正常后升高
E.先减少后正常C.先升高后减少[答案]
D[题解]
缺血性缺氧期组织液返流入血,血液稀释,血细胞压积减少;休克淤血性缺氧期血浆外渗到组织间液,血液浓缩,血细胞压积升高。
26.休克难治期并发DIC后对组织灌流的影响是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D.多灌多流,灌少于流B.少灌少流,灌多于流
E.不灌不流C.多灌多流,灌少于流[答案]
E[题解]
休克难治期并发DIC后,微循环内有大量的微血栓形成,微循环血流停止,微循环出现不灌不流。
27.所谓“不可逆””性休克是指休克发展到A.DIC期
D.休克难治期B.淤血性缺氧期
E.缺血性缺氧期C.器官功效衰竭期[答案]
D[题解]
休克发展到难治期,即发生DIC或重要的器官功效衰竭时,临床上治疗十分困难,普通称此期为“不可逆”性休克期。AC为部分对的,D为最佳答案。
28.休克时发生心力衰竭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A.心肌供血量减少
D.MDF的作用B.酸中毒、高钾血症
E.心脏前负荷增加C.心肌内的DIC使心肌受损[答案]
E
[题解]
休克时发生心力衰竭除了与上述ABCD有关外,还与细菌毒素克制心功效有关。心脏的前负荷增加,可使心肌初长度增加,在一定的范畴内能够增加心肌的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
29.休克时儿茶酚胺增加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使组织灌流量减少的作用机制是:A.
仅对血管α-受体作用
D.对α﹑β-受体都不起作用B.
仅对血管β-受体作用
E.先对α-受体起作用后对β-受体起作用C.
对α﹑β-受体均同时起作用[答案]
C[题解]
休克时儿茶酚胺大量释放,既刺激α-受体,造成皮肤、内脏血管明显收缩痉挛,又刺激β-受体,引发大量动静脉短路开放,构成了微循环非营养性血流通道,使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锐减。
30.下列哪种缩血管物质能引发冠脉扩张?A.
血管紧张素Ⅱ
D.肾上腺素B.抗利尿激素
E.血栓素A2C.去甲肾上腺素[答案]
D[题解]
冠状动脉含有肾上腺素能α﹑β-受体,去甲肾上腺素重要对α-受体起作用,对β-受体作用较弱;而肾上腺素对α﹑β-受体都起作用。休克时,肾上腺素通过β-受体及局部扩血管的代谢产物使冠状动脉扩张,而血管紧张素、抗利尿激素及血栓素A2却使冠状动脉收缩。
31.休克时最常出现的酸碱失衡是A.
代谢性碱中毒
D.AG升高性代谢性酸中毒B.
呼吸性酸中毒
E.混合性酸中毒C.
AG正常性代谢性酸中毒[答案]
D[题解]
休克时因微循环严重障碍,组织低灌流和细胞缺氧,有氧氧化受阻,无氧酵解增强,乳酸生成明显增多,形成高乳酸血症,产生AG升高性代谢性酸中毒。
32.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发生的急性肾功效衰竭属A.肾前性肾功效衰竭
D.肾前性和肾性肾功效衰竭B.肾后性肾功效衰竭
E.器质性肾功效衰竭C.肾性肾功效衰竭[答案]
A[题解]
缺血性缺氧期由于肾灌流局限性,可发生急性肾衰,但恢复血流灌注后,肾功效立刻恢复,应为肾前性肾功效衰竭。如果休克时间较长,进入淤血性缺氧期后,因肾持续缺血发生了肾小管坏死,才发展成为器质性肾功效衰竭。
3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共同发病环节A.
肺内DIC形成
D.急性呼吸膜损伤B.
急性肺淤血水肿
E.肺泡内透明膜形成C.
急性肺不张[答案]
D[题解]
休克时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补体-白细胞-氧自由基损伤呼吸膜有关。
34.休克肺时最初出现的酸碱失衡类型是A.
AG正常性代谢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B.
AG增高性代谢性酸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C.
呼吸性酸中毒[答案]
E[题解]
休克肺时,最初由于间质水肿,肺毛细血管旁J感受器受刺激反射性引发呼吸加深加紧,发生呼吸性碱中毒。
35.在休克时测定心肌收缩性,受前后负荷影响最小的指标是A.EF(射血分数)B.LVEDP(左室舒张末期压)C.CI(心脏指数)D.+dp/dtmax(心室压力上升的最大变化速率)E.EES(收缩末期弹性)[答案]
E[题解]
EES作为心收缩性的指标,它与其它心肌力学指标相比,更少受前后负荷的干扰。
36.对休克患者监测补液的最佳指标是A.
血压
D.中心静脉压B.
脉压
E.肺动脉楔入压C.
尿量[答案]
E[题解]
血压、脉压、尿量都能够作为监测输液量多少的参考指标,有条件的能够监测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入压,中心静脉压反映的是右心的血量和功效,而肺动脉楔入压反映的是左心的血量和功效,因此肺动脉楔入压是监测休克患者补液的最佳指标。
37.治疗休克时单纯追求用升压药维持血压造成休克加重的机制是A.机体对升压药品耐受性增强
D.升压药使微循环障碍加重B.血管平滑肌对升压药品失去反映
E.机体丧失对应激的反映能力C.机体交感神经系统已处在衰竭[答案]
D[题解]
休克时机体交感神经系统都处在兴奋状态,并没有发生衰竭,如单纯追求用升压药,长时间大量的使用血管收缩剂,由于血管收缩,口径变小,根据Q∝Pr4,造成组织和器官的灌流量明显下降,造成休克加重。
38.参加休克的白细胞粘附分子是A.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
D.β2整合素(CD11/CD18)B.
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分子(ELAM)
E.P-选择素C.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答案]
D[题解]CD11/CD18属于β2整合素,是白细胞活化后产生的粘附分子,它与内皮细胞产生的粘附分子ICAM、ELAM、rCAM的配基结合,使白细胞粘附在内皮细胞上。
39.休克淤血性缺氧期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在A.
高度克制
D.高度兴奋B.
衰竭
E.变化不明显C.
兴奋[答案]
D[题解]
该期由于微循环淤滞,回心血量少,血压进行性下降,但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更为兴奋,形成恶性循环。
40.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属于A.
代偿期
D.不可逆性失代偿期B.
失代偿期
E.难治期C.
可逆性失代偿期[答案]
C[题解]
该期属于失代偿期,但仍然能够治疗和逆转。针对微循环淤滞,临床采用纠酸、扩容、使用血管活性药品疏通微循环等方法,可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41.休克难治期下列哪种不是DIC形成的直接因素?A.血中儿茶酚胺浓度过高
D.严重的酸中毒B.血液粘滞浓缩
E.内皮激活受损,外凝、内凝系统激活C.血液高凝[答案]
A[题解]
BCDE均是DIC形成的条件和因素,而儿茶酚胺过高与DIC形成无直接的关系。
二、多选题B型题
CI
外周阻力
CVP
BP
A.
↑
↓
↑
↑B.
↑
↓
↑
↓C.
↓
↑
↑
↓D.
↓
↓
↓
↓E.
↓
↑
↓
↓
42.心源性休克43.过敏性休克44.低动力型感染性休克45.高动力型感染性休克46.失血性休克[答案]
42
C
[题解]
心源性休克时心输出量明显减少,心脏指数减少,血压下降,引发交感兴奋,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心泵功效下降,血液回流发生障碍,引发中心静脉压增高。[答案]
43
D[题解]
过敏性休克时组胺、缓激肽大量入血,外周阻力下降,全身血管床容量增加,有效循环血量相对局限性,血压下降,同时回心血量减少,造成中心静脉压下降,心输出量下降,心脏指数下降。[答案]
44
E[题解]
低动力型感染性休克其血流特点是外周阻力增高,心输出量减少,体现为心脏指数下降,外周阻力增高,中心静脉压和血压下降。[答案]
45
B[题解]
高动力型感染性休克的血流特点是外周阻力减少,心输出量增高。但血压下降,中心静脉压升高。[答案]
46
E[题解]
失血性休克时,全身血容量减少,回心血量下降,中心静脉压下降,血压下降,引发交感兴奋,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高。
A.缩血管药
D.盐皮质激素B.扩血管药
E.心得安C.输液输血47.过敏性休克治疗首选48.失血性休克早期发病学治疗重要用49.高排低阻型感染性休克可使用[答案]
47
A[题解]
对过敏性休克和神经源性的休克治疗,使用缩血管的药品是首选。[答案]
48
C[题解]
失血性休克早期重要是血容量局限性,发病学治疗为输液输血,重要是补充血容量。[答案]
49
E[题解]
心得安是β-受体阻断剂,能够使高排低阻型感染性休克时开放的动-静脉短路关闭。
A.单克隆抗体拮抗
D.皮质激素克制B.卡托普利(captopril)拮抗
E.别嘌呤醇拮抗C.抑肽酶拮抗50.肾素-血管紧张素51.激肽52.TNF53.黄嘌呤氧化酶54.前列腺素,白三烯55.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答案]
50
B[题解]
卡托普利(captopril)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克制剂,可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中的血管紧张素产生。[答案]
51
C[题解]
抑肽酶能克制激肽释放酶而减少激肽的生成。[答案]
52
A[题解]
TNF可被其单克隆抗体拮抗。[答案]
53
E[题解]
别嘌呤醇是黄嘌呤氧化酶的克制剂。[答案]
54
D[题解]
皮质激素能克制磷脂酶A2以减少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生成。[答案]
55
D[题解]
皮质激素能克制PAF的生成。
A.内啡肽B.前列腺素C.组胺
E.NOD.O2-56.消炎痛克制生成57.纳络酮拮抗58.阿司匹林克制生成59.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消除60.苯海拉明拮抗[答案]
56
B[题解]
非甾体类药品消炎痛能克制环氧合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答案]
57
A[题解]
纳络酮可拮抗内啡肽。[答案]
58
B[题解]
阿司匹林克制前列腺素生成。[答案]
59
D[题解]
SOD是O2-的去除剂。[答案]
60
C[题解]
苯海拉明是组胺H1受体拮抗剂,拮抗组胺。
A.低血容量性休克
D.过敏性休克B.高排低阻型感染性休克
E.神经源性休克C.心源性休克含有下列血流动力学特点是上述哪一种休克?
中心静脉压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61.
↓
↓
↑
62.
↓
↓
↓63.
↑
↓
↑或↓64.
↑
↑
↓
[答案]
61
A[题解]
低血容量性休克中心静脉压下降,心输出量下降,外周阻力增高。[答案]
62
D[题解]
过敏性休克中心静脉压、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都下降。[答案]
63
C[题解]
心源性休克患者心输出量下降,心脏射血减少,使得中心静脉压增高,外周阻力能够升高,也能够减少。[答案]
64
B[题解]
高排低阻型感染性休克的血流特点是外周阻力下降,心输出量升高,血液大量从动-静脉短路回流到静脉,使得中心静脉压升高。
三、多选题C型题A.急性功效性肾功效衰竭
C.两者都有B.急性器质性肾功效衰竭
D.两者都无65.休克时可发生66.呼吸衰竭时可发生67.应激时可发生68.肝硬化失代偿期可发生[答案]
65
C[题解]
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发生的是急性功效性肾功效衰竭,如果休克的时间较长,严重的肾缺血或肾毒素可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肾脏本身有器质性的病变,就发展成急性器质性肾功效衰竭。[答案]
66
A[题解]
呼衰时发生的肾功效衰竭是由于缺氧与高碳酸血症反射性地通过交感神经使肾血管收缩,肾构造往往无明显的变化,属于功效性肾衰。[答案]
67
A[题解]
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同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都使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出现少尿、无尿,属于急性功效性肾衰。[答案]
68
A[题解]
在肝硬化晚期(失代偿期)患者多伴有肾功效衰竭,但肾脏并无器质性的病变,故属于功效性肾衰。
A.低血容量
C.两者都有B.感染
D.两者均无69.早期烧伤性休克的发生是由于70.晚期烧伤性休克的发生是由于[答案]
69
A[题解]
早期烧伤性休克发生是由于低血容量和疼痛。[答案]
70
C[题解]
晚期烧伤病人可发生感染,低血容量和感染都是其发生休克的因素。
A.低血容量性休克
C.两者都有B.血管源性休克
D.两者均无71.严重呕泻引发的休克属72.挤压伤解除压迫后引发的休克属73.神经源性休克属[答案]
71A[题解]
严重的呕泻引发血容量下降,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答案]
72A[题解]
挤压伤解除压迫后引发的休克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答案]
73B[题解]
神经源性休克属血管源性休克。
A.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
C.两者都有B.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
D.两者均无74.休克微循环缺血期发生75.休克微循环淤血期发生[答案]
74
C[题解]
缺血性缺氧期时全身小血管都收缩,毛细血管前、后阻力都增加。[答案]
75
B[题解]
淤血性缺氧期时微动脉对儿茶酚胺的反映性减少,但由于微静脉端血流缓慢、红细胞发生聚集、白细胞滚动、粘附、贴壁嵌塞、血小板聚集、血粘度增加、微血流流态的变化引发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使毛细血管后阻力不不大于前阻力。
A.神经调节
C.两者都有B.体液调节
D.两者均无76.微动脉舒缩受77.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受78.微静脉舒缩受[答案]
76
C[题解]
微动脉受交感神经和体液的调节。[答案]
77
B[题解]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受体液调节。[答案]
78
C[题解]
微静脉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A.低排高阻型休克
C.两者都有B.高排低阻型休克
D.两者均无79.感染性休克属80.烧伤性休克属81.心源性休克属82.失血性休克属[答案]
79
C[题解]
感染性休克能够分为低排高阻型和高排低阻型两种类型。[答案]
80
A[题解]
烧伤性休克普通为低排高阻型休克。[答案]
81
A[题解]
心源性休克心输出量下降,引发交感兴奋,外周阻力增加。为低排高阻型休克。[答案]
82
A[题解]
失血性休克为低排高阻型休克。
四、多选题X型题83.烧伤性休克的发生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疼痛
D.感染B.低血容量
E.过敏C.心衰[答案]
ABD[题解]
烧伤性休克早期与疼痛及低血容量有关,晚期可继发感染,发展为败血症性休克。
84.休克淤血性缺氧期与缺血性缺氧期相比较,其不同的临床体现为A.脸色苍白,少尿
C.脉搏细速,脉压小B.四肢冰冷,出冷汗
D.血压进行性下降E.神志可转入昏迷[答案]
DE[题解]
缺血性缺氧期时血压可骤降,也可略降,甚至能够正常(由于机体的代偿),故血压下降不是判断休克的早期指标,同时由于血液的重新分派,心脑的灌流量能够维持正常,故缺血性缺氧期的病人神志普通是清晰的。
85.由血管床容量增加引发的休克有A.
失血性休克
D.心源性休克B.
过敏性休克
E.神经源性休克C.
感染性休克[答案]
BCE[题解]
过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都有血管床容量的增加,神经源性休克是由于麻醉或强烈的疼痛克制交感缩血管功效,引发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
86.休克缺血性缺氧期“本身输液”的代偿机制是由于A.
小动脉收缩
D.组织液进入血管B.
肌性微静脉及小静脉收缩
E.心输出量增加C.
肝脾储血库收缩[答案]
BCD[题解]
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肝脾储血库收缩能够快速而短暂地增加回心血量,减少血管床容量,有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同时,由于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更敏感,造成毛细血管前阻力不不大于后阻力,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下降,使组织液进入血管,起到了“本身输液”的作用。
87.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变化的机制有A.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D.TXA2↑B.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
E.内皮素释放↑C.
血管加压素释放↑[答案]
ABCDE[题解]
缺血性缺氧期出现微循环血管痉挛的始动因素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另外,休克时体内的体液因子如血管紧张素、加压素、血栓素、内皮素、心肌克制因子及白三烯类物质等也都起到了收缩血管作用。
88.休克缺血性缺氧期机体代偿体现有A.
血液重新分派
D.毛细血管床容量↑B.
血容量得到补充
E.心收缩力↑C.
微静脉收缩,回心血量↑[答案]
ABCE[题解]
缺血性缺氧期机体的代偿有“本身输血”、“本身输液”及血液重新分派等。另外,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增加外周阻力,在减轻血压下降的程度也起到了代偿的作用。
89.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淤滞的重要机制是由于A.
酸中毒使血管对儿茶酚胺反映性减少B.
组织细胞局部产生的扩血管代谢产物增多C.
内毒素作用下产生某些扩血管的细胞因子D.
白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E.
血液浓缩,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答案]
ABCDE[题解]
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淤滞与乳酸性酸中毒、代谢产物的增多、内毒素、白细胞粘附以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等因素有关。
90.休克淤血性缺氧期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开放的重要机制是A.酸中毒使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映性减少B.缺血缺氧局部扩血管的代谢产物增多C.内毒素引发拟交感的作用D.内毒素引发NO增多E.内毒素通过内皮素及TXA2的作用[答案]
ABD[题解]
淤血性缺氧期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开放与酸中毒使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映性减少和局部扩血管的代谢产物增多有关,另外内毒素还能够通过细胞因子作用引发NO增多。
91.休克淤血性缺氧期病人失代偿进入恶性循环是由于A.毛细血管的静水压升高,血浆外渗B.组胺、激肽等引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C.血液浓缩而泥化,血液粘滞度增加D.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松弛,血管床容积加大E.交感神经由兴奋转入衰竭[答案]
ABCD[题解]
淤血性缺氧期病人毛细血管后阻力不不大于前阻力,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本身输液”停止,血浆外渗到组织间隙,组胺、激肽等引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增进了血浆外渗,血浆外渗引发了血液浓缩,血细胞压积上升,血液粘滞度增加,增进了红细胞聚集,造成了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加重了恶性循环。淤血性缺氧期交感神经没有衰竭,而是强烈兴奋。
92.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回心血量减少的机制有A.毛细血管床大量开放
D.血液流变学变化引发血液淤滞B.组织间液生成回流减少
E.心肌收缩力削弱C.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而血浆外渗[答案]
ABCD[题解]
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血管床大量开放,血液分隔并淤滞在内脏器官,造成有效循环血量锐减,静脉充盈局限性,回心血量减少,另外组织间液生成回流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外渗以及血液流变学变化引发的血液淤滞都使得回心血量减少。
93.休克难治期容易造成DIC的因素是A.血液浓缩泥化,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
C.酸中毒及内毒素血症损伤血管内皮B.
血液淤滞,血流缓慢,血细胞聚集
D.严重创伤,组织因子入血E.溶血造成大量红细胞素释放[答案]
ABCDE[题解]
休克难治期血液进一步浓缩,血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血细胞聚集、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液处在高凝状态,加上血流速度明显减慢,酸中毒越来越严重,组织因子入血,内毒素血症和大量红细胞素的释放都可造成DIC的发生。
94.休克难治期为不可逆期是由于A.DIC形成
D.动-静脉吻合支大量开放B.重要器官功效衰竭
E.严重的细胞损伤C.微血管麻痹
[答案]
ABCE[题解]
休克发展到DIC或生命重要器官功效衰竭对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此期微血管麻痹,并有严重的细胞损伤,普通称该期为“不可逆”性休克或难治性休克。
95.各类休克难治期可发生内毒素血症是由于A.
肠道细菌丛生
D.肠粘膜损害,通透性增强B.
继发G-细菌感染
E.补体缺少C.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效受克制[答案]
ACD[题解]
休克难治期肠道发生功效紊乱,肠道细菌从生,胃肠道运动削弱,同时粘膜损害,通透性增强,大量内毒素甚至细菌能够入血,造成内毒素血症。晚期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效也受克制,促使了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96.休克时血管加压素代偿性释放增多是由于A.
大量失血,低血容量,低血压
D.血管紧张素Ⅱ↑B.
血浆晶体渗入性↑
E.激烈疼痛C.
血浆胶体渗入压↑[答案]
ABDE[题解]
大量失血,低血容量,低血压,血浆晶体渗入压↑,血管紧张素Ⅱ↑,激烈疼痛都能够使血管加压素代偿性释放增多。
97.休克难治期常造成致炎介质大量释放内毒素血症和肠道细菌转移重要是由于A.
皮肤屏障功效减退
D.肾排毒功效减退B.
肠道屏障功效减退
E.肝解毒功效减退C.
呼吸道屏障功效减退[答案]
BE[题解]
休克难治期肠道屏障功效严重削弱,大量内毒素甚至细菌能够入血,引发大量致炎介质释放,另外休克时肝缺血淤血常伴有肝功效的障碍,造成全身炎症反映综合征,从而使休克加重。
98.较易引发DIC的休克类型是A.
失血性休克
C.过敏性休克B.
创伤性休克
D.心源性休克E.感染性休克
[答案]
BE[题解]
严重的创伤性休克时,组织因子入血,可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诱发DIC;感染性休克时,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与毒素均可损伤内皮细胞、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诱发DIC。
99.休克时能引发血管收缩的体液因子有A.
缓激肽
D.肾素-血管紧张素B.
内皮素
E.儿茶酚胺C.
肿瘤坏死因子[答案]
BDE[题解]
内皮素、肾素-血管紧张素、儿茶酚胺都可使血管收缩,缓激肽使血管扩张。
100.休克综合征临床特点是A.
脉细速,脉压差小
D.神志昏迷,意识丧失B.
面色苍白或发绀,四肢冰冷
E.心功效障碍C.
血压减少,尿少[答案]ABCD[题解]休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是面色苍白或发绀,四肢冰冷,脉细速,脉压差小,尿少,神志昏迷,意识丧失,血压减少。
101.能增进白细胞和内皮细胞体现粘附分子的有A.
C3a、C5a
D.前列环素(PGI2)B.
白三烯B4(LTB4)
E.肿瘤坏死因子(TNF)C.
白介素Ⅰ(IL-1)[答案]
ABCE[题解]
白细胞膜受PAF、LTB4、C3a、C5a、TXA2及佛波醇脂激活后粘附分子体现增多;内皮细胞在TNF、IL-1、LPS及氧自由基的刺激下产生粘附分子。
102.休克时发生的酸中毒对机体影响是A.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D.减少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映性B.引发高钾血症
E.引发溶酶体酶释放C.减少心肌收缩性[答案]
ABCDE[题解]
休克酸中毒时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高钾血症、心肌收缩性削弱和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映性减少,酸中毒还能够引发溶酶体酶释放。
103.休克时细胞内离子含量变化是A.
细胞内Na+↑
D.细胞内O2-↑B.
细胞内K+↑
E.细胞内H+↑C.
细胞内Ca2+↑[答案]
ACDE[题解]
休克时,细胞能量局限性,钠泵失灵,细胞内Na+↑,K+↓,Ca2+↑;同时细胞内酸中毒而H+↑。
104.休克时细胞膜受损因素有A.
氧自由基的作用
D.钠泵功效减少B.
溶酶体酶的作用
E.细胞内水肿C.
细胞内钙超载[答案]
ABCDE[题解]
休克时细胞膜是最早发生损伤的部位,缺氧、ATP减少、高钾、酸中毒及溶酶体酶的释放,自由基引发的脂质过氧化都会造成细胞膜的损伤,出现离子泵障碍,水、Na+和Ca2+内流,细胞内水肿,跨膜电位明显下降。
105.休克肺的病理变化有A.
肺水肿,肺淤血
D.肺内透明膜形成B.
局限性肺不张
E.肺出血C.
肺内微血栓形成[答案]
ABCDE[题解]
休克的晚期常可发生急性的呼吸衰竭,肺部的病理变化为肺水肿、肺淤血,肺内微血栓形成及肺不张,肺出血,透明膜形成等。
106.休克时发生呼衰的机制是A.限制性通气障碍
D.肺泡通气-血流比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年级数学课后提升计划
- 保持一颗感恩的心750字7篇
- 其实不简单高三作文800字10篇
- 陕旅版六年级下册英语教学资源整合
- 房屋租赁出租收入证明(5篇)
- 2025少先队数字化管理计划
- 物业管理公司的职能与职责
- 金融行业劳动力发展及保障措施
- 制造业产品设计阶段质量控制措施
- 餐饮行业财务管理及防控措施
- 2025-2030新型钢材产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5年5G网络在无人机领域的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
- 央企华润集团杭州片区年度品牌传播策略案
- 工业用地开发项目成本分析与资金筹措方案
- 2025-2030年中国正丁醇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人教2024版)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7.4 Section B 1a-2d课件(新教材)
- 2025年广东嘉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下属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新药研究与开发技术 课件3.新药的工艺与质量研究
- 2025-2030中国基础设施行业市场前景趋势及竞争格局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5年统编版一年级(下)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 六防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