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对京剧艺术的影响_第1页
旅游对京剧艺术的影响_第2页
旅游对京剧艺术的影响_第3页
旅游对京剧艺术的影响_第4页
旅游对京剧艺术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对京剧艺术的影响

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它是形成于北京的、亟待解决传承和发展问题的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一种可开发的旅游文化资源。它需要新的市场发展空间,以实现其经济价值;也需要适合其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以实现其文化价值。旅游,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现代人生活中的一种休闲娱乐活动,是文化的一种传播方式和载体。如今,全球各国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多地向着文化旅游的大方向发展,京剧艺术也随着其传承和发展中在市场空间拓展方面的需求,与旅游实现了交融,并擦出了火花。音乐元素与旅游产品存在着耦合关系。(1)这个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观点,对京剧与旅游的关系同样适用。所谓耦合,是指具有不同性质、功能和表现技巧的两个事物,通过一定的切入点,融合成一个兼具二者性质和功能的有机整体。(2)京剧艺术与旅游彼此起到的传播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京剧艺术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旅游目的地、搭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品牌形象等作用,是传递旅游信息的良好载体,国内已有许多旅游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这一点进行了充分的论述。目前,我国旅游生态中主要存在着两种京剧与旅游耦合的产物:一是京剧旅游演艺产品及其衍生物,主要内容是京剧演出和周边商品销售,例如北京的老舍茶馆的京剧演出;二是京剧旅游产品,主要内容是深度接触和学习京剧艺术,例如京俗文化旅游中以京剧为主题的参观和体验活动。这两种产物的诞生与发展涉及演艺业、旅游业等文化产业,并已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京剧旅游市场,具有一定的产业上升空间。而这种跨产业合作的方式,也决定了京剧与旅游二者间正在逐步形成文化传播、制造经济赢利点、打造权威品牌形象等诸多方面互惠互利、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关系。对于京剧艺术来说,旅游也是有效的传播媒介和传播途径,这是本文将主要论述的话题。一、文化交流的促进赵建国、王大钟两位学者在其合著的《旅游传播论》一书中,分章节阐述了“旅游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以及“旅游是一种独特的传播活动”的观点。其中,“旅游是一种独特的传播活动”的观点,尤其得到很多学者的支持和认同。这两位学者指出,文化的本性、本能就是要传播,文化与传播本为一体,不可分割。同时,旅游的本性就是一种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活动。因此,旅游是一种独特的传播活动,是一种不同于大众媒体传播的、实体性的大众性的传播活动。在旅游活动中,往往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传递、文化交流和碰撞。(1)根据旅游学的相关研究,旅游有“三体”,即旅游主体、旅游客体与旅游介体,这三体也可称为“3T”,即tourists、tourismresources与tourismindustry。(2)其中,旅游主体即为旅游者,旅游客体就是旅游景区或旅游产品,而旅游介体就是像旅行社这样的旅游企业或是功能类似于旅行社的旅游组织。根据这两位学者的研究,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皆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和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三体”皆为京剧艺术的传播媒介。(一)异文化的影响在大众惯常的认知中,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通常处于信息接受者的位置,比如在旅游景点听导游讲解、通过景区地图获取游览信息、通过体验活动认知异域文化等等,这些都是旅游者接受信息的现象。但与之同时,“自古以来,旅游就与文化的传播相生相伴。每一个旅游者,实际上是文化的传播者,是促进沟通交流的文化使者”。(3)比如,当旅游者在旅游地被当地人或其他异文化的旅游者观察、审视的时候,他就在向旅游目的地大众或其他旅游者传递着自己的母文化,此时他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再比如,当旅游者从旅游地返回居住地、并向居住地大众传递其曾经的旅途经历的时候,也同样是信息的传播者。因此,旅游主体是信息的传播者,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两个旅游主体成为信息传播者的例子,都是由于旅游主体在时间、空间上产生位移而实现的。也就是说,由于旅游主体的移动,旅游者可以对其所承载的文化在时间、空间中实现散发式宣传效果。而旅游者之所以具有传播的作用,是因为作为旅游主体的旅游者可以感知、感受在旅游途中经历的非母文化的文化特征,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与其他人分享,所以旅游者是文化的移动载体。对于京剧艺术来说,旅游者无论是观看京剧演出、演员上妆,还是参观主题博物馆、购买关于京剧艺术的旅游纪念品,甚至观摩京剧演出所用的乐器、服饰的制作流程,都会产生出猎奇心理,尤其是外国旅游者,对于非母文化的京剧艺术本体,其猎奇心理往往尤为强烈。同时,作为异文化的京剧艺术对其母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也是驱动旅游者与他人分享异文化感受和经历的动力。旅游主体对京剧艺术传播的态度遇到任何文化现象,观察者总是与自己的母文化相比较,观察者自己的母文化是审视、放置和接受所遇文化表现的背景和底色——这是在旅游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跨文化旅游中表现得更加突出的一种现象,即“底色文化回应”。(4)而在旅游者将所遇文化与自己的母文化进行对比之后,两种不同文化的冲击很多时候会引发旅游者的深层思考,即“底色文化反思”。值得注意的是,在底色文化回应、比较和反思这一系列的过程后,文化中强势的一方往往对弱势的一方采取审视、贬斥的态度,而弱势的一方常常对强势的一方表现出羡慕、学习的态度。也就是说,无论文化强势与否,都会让旅游者产生思考和反思,但是,究竟是学习还是审视,最终决定了旅游者对于异域文化的传播态度和影响。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在北京梨园剧场、湖广会馆、老舍茶馆、正乙祠等演出场所,游客的纷至沓来就是游客认同并积极传播京剧艺术的有力印证。而当旅游者的母文化并不认同京剧艺术,甚至会对其产生贬斥、鄙夷的态度时,其回到旅游出发地后,针对京剧艺术传递的往往就是相对负面的主观情绪和认识,不利于京剧艺术的传播。1981年8月14日的美国《纽约时报》曾刊登了为该报撰稿长达35年的美国戏剧评论家加索(MelvynH.Gussow)的文章《天真的京剧》(SimplicityOfPekingOpera),文章中负面、否定的词语高频出现,作者尖刻地说,京剧对于美国人来说不是具有异国情调的伟大戏剧,而是难以理解的晦涩之作。(5)另外,还有一些外国人对京剧的偏见也很多见:很多外国游客对于京剧里的音乐、身段、舞美、情节表示不解和困惑,对我们认为是韵味十足的唱腔,他们觉得是摧残他们的耳朵;认为京剧的布景太过简单和抽象,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对于被我们珍视并引以为傲的剧情,他们则认为冗长复杂、摸不到重点等等。可想而知,这样的评论和观点的传播,是非常不利于京剧艺术走向世界的。旅游主体所属职业对京剧艺术传播效果的影响参与旅游活动的旅游者,有着不同的职业和文化水平,所以,虽然每位旅游者都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但是他们对自身所承载的旅游文化的传播能力也是不同的。对于京剧艺术和我国戏曲文化的旅游传播来说,音乐家、艺术家、艺术教育工作者、记者以及人文社会学者等职业的旅游者,通常对京剧艺术传播有着更大的作用。1979年中美建交互派留学生时,魏莉莎(原名伊丽莎白·维克曼-沃尔扎克,即ElizabethWichmann-Walczak)作为第一批到达中国的美国学生,在进入南京大学后不久就迷上了京剧表演艺术,拜梅派名旦沈小梅为师,并在1980年因演出《贵妃醉酒》而成为当年小有名气的“洋贵妃”。1981年,她回夏威夷大学任教,从此将推广京剧视为己任,积极推进夏威夷大学与江苏省文化厅和江苏省京剧院的合作,每隔三四年就邀请3位京剧艺术家到夏威夷大学进行为期6个月的集中讲学,帮助学生排演一出京剧剧目。(1)截至2008年,夏威夷大学已排演了《凤还巢》、《玉堂春》、《沙家浜》、《四郎探母》、《秦香莲》、《铡美案》等6出京剧,并多次到我国巡演。同时,她潜心研究,将京剧唱词改编为英文,成为英语京剧的开创者,将京剧搬上了美国舞台,并将学术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汇集到《听戏——京剧的声音天地》一书中出版。(二)适用于我国“文明”的非物质文化景观概略地看,旅游客体即旅游目的地,其最具活力的部分是旅游吸引物(touristattractions),它能够刺激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是产生旅游行为的驱动力。严格意义上,旅游客体是具有物质存在的旅游景区或旅游产品,但广义上说,旅游客体是包含文化资源在内的软性人文资源以及实物景观文化资源的集合体。对于京剧旅游产品来说,旅游客体既可以是古戏楼等演出场所、博物馆、京剧艺术家故居等景点,也可以是京剧表演艺术或与京剧艺术相关的工艺品的制作技术等非物质文化景观。这些旅游吸引物,已经围绕着我国京剧艺术形成了一种“国粹”品牌形象,成为一种符号语言,具有很强的传播能力。比如,在北京听京剧,正乙祠、湖广会馆、恭王府戏楼、梅兰芳大剧院、长安大戏院应是“点击率”最高的几个名词,能吸引各国游客慕名而来,而由这些物质景点所承载的京剧表演艺术,依附着旅游这一途径,其传播自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了。京剧艺术是极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根据旅游资源学的相关研究,旅游资源根据自身属性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针对京剧艺术来说: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故居系历史遗迹类;正乙祠系古建筑类;梅兰芳大剧院、国家大剧院系现代设施类中的文化休闲设施;以梅兰芳先生钟爱的私房菜为主打招牌的梅府家宴系民俗风情类中的饮食习俗;京剧演出系文学艺术类中的旅游艺术作品;各类京剧脸谱工艺品、京剧演出戏服类工艺品等系旅游商品类。另外,还有作为京剧表演艺术载体的各大专业京剧表演院团、京剧表演艺术家等等。由此可见,旅游市场可开发的京剧文化资源还是比较多的。(三)旅行社对推动品牌形象的传播在旅游活动中,导游人员、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是连接旅游景点与旅游者的桥梁,是旅游产业运行的支柱,同样也是文化的载体,是旅游传播者。导游对京剧艺术的传播导游在旅游活动中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提供服务,二是教育。提供服务自然是指导览、导吃、导用、导购,这些是导游在旅游活动中最浅层、最基础的作用。而随着文化旅游需求的不断发展,教育功能逐渐成了人们更为关注的焦点。对于旅游景点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导游通过语言、动作以及其他符号语言,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数量众多的游客,是传播当地文化的最直接的途径,对文化信息的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方面还有一个公式:旅游传播效果=景观文化含量×(游客知识素养+导游讲解能力+景物提示程度)(1)从该公式可以看出,导游的讲解能力与旅游传播的效果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导游对于文化的表述能力越强,对景观文化的审美体验、历史文化信息的还原效果越好,信息传播的到达率越高,则旅游传播的效果越好。而根据笔者调查采访,目前有些旅行社对导游的要求仅限于能对京剧艺术的历史发展、京剧表演艺术名家及其演艺生涯、京剧表演艺术的基础常识等较为浅层的内容做陈述,不少这方面的导游人员对于京剧艺术的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尚存不小的提升空间。除了讲解能力外,导游的言行举止,既代表着导游本人和其所属的公司的文化形象,也代表着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形象,都是其传播的文化信息中的重要内容。旅行社对京剧艺术的传播旅行社和旅游公司对于京剧艺术的传播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对于京剧旅游产品来说,旅行社和旅游公司为了吸引更多的潜在游客、有更多的盈利,必然会使用各种营销手段对其所开发的京剧旅游产品进行营销和宣传,尤其是大众媒体营销手段。而作为重要营销内容之一的京剧艺术,自然能够通过这些营销渠道得到更大范围的宣传。其二,当今大众对于品牌形象的关注度很高,具有良好品牌形象的旅行社和旅游公司对于京剧艺术的传播效果也更好。而为了构建良好的品牌形象,旅行社和旅游公司就要依赖于高质量的旅游资源,在本文的论题下即京剧艺术文化资源。因此,京剧艺术和旅行社、旅游公司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得益彰的。酒店酒店、饭店对京剧艺术的传播旅游的“六要素”包含“游、购、娱、吃、住、行”,在文化旅游兴起和发展的大背景下,游客对“六要素”的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其中吃、住两项的创新性更引人注意,这也是各类主题餐厅、酒店得以被开发的原因之一。目前,正在投资建设或已经投入使用的音乐主题酒店、饭店、宾馆愈来愈多。比如坐落于杭州城西的汉象图书音乐酒店,拥有艺术类、音乐类、建筑类等不同主题的房间共160个,为游客提供集图书、音乐、咖啡、美食于一身的休闲场所。(1)再比如,美国某酒店品牌集团与我国某休闲产业集团合作在深圳观澜湖兴建的HardRock音乐主题酒店预计2015年开业,其整体建筑面积将超过40000平方米,总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计划为各个年龄层的顾客提供音乐体验,包括摇滚音乐会、音乐活动以及超过73000首经典曲目的世界规模最大的音乐库。(2)对于京剧旅游产品来说,类似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北京前门饭店就致力于打造京剧文化主题酒店。2005年10月,该饭店确定了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和向京剧文化主题饭店迈进的目标。目前,从装饰陈设到背景音乐,再到餐厅名称、地毯图案、走廊墙壁上的挂饰、老照片、抱枕、水杯、茶杯、茶盒……该饭店几乎到处都有京剧文化的缩影。而距离它不远的老舍茶馆,立足于旅游休闲场所的功能定位,在提供包含戏曲、曲艺文化的综艺性演出的基础上,从老北京人听戏时所用的茶品、小吃,到饮茶所用的、带有京剧脸谱的盖碗,再到京剧艺术工艺品商店的商品,都能让旅游者体验到老北京的京剧艺术氛围。与此相似的还有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梅府家宴”、江苏泰州以诠释梅派京韵文化为主题的温泉奥思廷酒店等等。旅游交通对京剧艺术的传播从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开通至今,坐火车到西藏、沿途欣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已成为重要旅游项目之一。这是旅游交通作用于旅游传播的典型例子。目前北京的京剧旅游资源开发,与交通或是交通工具的联系方式大致有两种:其一是北京前门大街的老北京有轨电车,即“铛铛车”(一些旅游产品的线路是乘坐“铛铛车”游览前门大街、购物,终至老舍茶馆欣赏戏曲综艺演出);其二是乘坐老北京胡同游中常见的三轮车至老戏楼听戏。这两种方式虽未对京剧艺术本体的传播起到直接作用,但间接地使游客体验了旧时老北京人听戏、逛街的休闲生活方式,对京剧文化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传播作用。二、旅游业对京剧艺术传播的积极作用跨产业合作的模式使京剧与旅游相遇,旅游的介入赋予了京剧艺术一种生命力、一种创新的活力,对于京剧艺术的传播有着特别的积极意义。(一)传统戏剧性逐渐消失,成为了推动北京旅游业的新发现和新举措从二十多年前“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北京旅游,到如今以“听戏”为一大招牌的北京旅游;从以武戏、猴戏为主的折子戏,到具有时代特色的《菊苑撷芳》、《白蛇传奇》等旅游京剧;从皇家园林、万里长城、北京烤鸭等代表性景点和餐饮,到“BeijingOpera”这张旅游名片,京剧在北京旅游的平台上,在旅游业需求的刺激和推动下,传统剧目经久不衰,新作不断涌现,爱好者队伍不断壮大。这也从各个方面为京剧艺术注入着新鲜的血液,使京剧艺术的社会普及率、艺术涵化力和文化辐射力都得到了提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其保护、传承和发展由此都开辟了新的方向。(二)社会办团,收入水平自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全面铺开,各地方的国有文艺院团陆续转企改制,加入市场化经营运作的大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专业院团是演出市场的主体,依靠拨款支持,京剧演出可谓“吃穿不愁”。而文化体制改革后,国有院团的数量逐年减少,民间职业剧团快速发展,就北京来说,110个艺术表演团体中,社会办团51个,占46%。(1)这就对所有专业戏曲院团在市场化的经营管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艺术创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对于在我国演出市场中本就处于小众地位的戏曲演出来说,全国专业戏曲院团都面临着被市场边缘化的危机,在市场化的经营管理中纷纷陷入困境。在原有的演出市场中提升份额,自然是非常艰难的,然而此时旅游市场却给了各地专业戏曲院团另辟了蹊径——旅游演艺市场。这对于京剧及其专业表演院团来说都是意味深远的。北京京剧院是体制改革的先行者之一。早在2000年的时候,该院自定的当年演出任务是演出800场、收入400万元,而前三个季度就已完成收入340万元,其中仅在梨园剧场一处的收入就达180余万元;而当年湖广会馆总经理王晶在接受采访时也透露:“每年的演出场次可达400余场,观众5万余人,票款收入300余万元,靠着这些收入,湖广不用向国家要一分钱,已经可以自己养活自己。”(2)可见,旅游产业的介入,确实给我国京剧表演院团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来源,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三)从“北京园”到长安大戏院:从观众、观众及观众如今北京的京剧旅游演艺,既是旅游业重点开发、积极争抢的旅游资源,也是京剧专业院团的重要业务来源,业内双方均是积极合作的态度,因此,北京京剧旅游演艺的快速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目前,北京京剧旅游演艺市场上,《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天女散花》等传统剧目经久不衰,而《梅花香韵》、《白蛇传奇》、《菊苑撷芳》等新编旅游京剧剧目又层出不穷,可谓一派繁荣景象。在剧目的市场反响方面,根据2011年的新闻报道,“北京梨园剧场从1990年开演至今,游客已达500万人,年收入700万元”。(3)对于曾经一度专注京剧旅游剧目创作的长安大戏院来说,从1996年到2002年底,共经营演出3038场,接待观众近170万人次,票房收入4831万元,平均上座率达70%,剧场利用率高达136%,年平均票房收入789.83万元。(4)根据笔者对长安大戏院演出部门负责人的采访得知,截至2011年底,长安大戏院举办京剧演出4239场,地方戏曲演出1612场,接待了来自全国及海内外的观众370余万人次。据报道,2012年长安大戏院的年营业额已由2010年的800万元增长至1200万元。(5)一组组数据,反映出的既是京剧旅游演艺业的成果,也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希望曙光。(四)在文化方面,我国文化是以人为随着我国演艺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业内专家还是学术研究者,都将进军国际演出市场、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作为对我国演艺产业的发展要求和努力目标。随后的“走出去”和“引进来”策略,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并得到认可和实践的。对于我国京剧表演艺术的发展以及京剧演艺市场的不断开拓,也是如此。而笔者认为,“走出去”的,并不应仅限于京剧表演艺术本身,而还可以有京剧艺术本身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来体验我国京剧艺术深邃的文化内涵,帮助我国在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中稳固自己的地位。策划、执行京剧涉外演出来传播文化信息的成本自然是高昂的,但是也有一些传播的方式其成本相对较低。除了人们所熟知的大众媒体传播之外,旅游传播就是成本较为低廉的一种方式。国家旅游局和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至12月入境旅游的外国游客总计2719.16万人,(6)其中北京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500.9万人,(7)占全国的18.42%,这也说明北京是较具旅游吸引力的城市,并且意味着仅2012年就有几百万人次的外籍游客几乎免费地成了京剧艺术的潜在传播者。同时,入境旅游的亚洲游客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欧美。虽然各大洲的游客相对数有较大差别,但是就绝对数字来说,各洲都有一定数量的游客来到中国旅游。也就是说,通过旅游,京剧艺术的传播可以得到全球范围的辐射。这些外籍游客一方面可能在其回到原居住地之后,利用充足的时间和机会传递京剧艺术的信息,为我国京剧涉外演出吸引更多的潜在观众(尤其是那些还没有机会到中国旅游的外国人),另一方面也可能被发展成为京剧演出市场的忠实观众。有了这样的观众基础,也就有了可开发利用的市场,也就可以为我国京剧艺术品牌在国际市场中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乃至市场份额。三、影响了品牌形象和健康发展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旅游在带给京剧艺术更宽阔的传播空间的同时,也对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一定的负面作用,阻碍着京剧艺术的健康发展。(一)旅游者的态度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时,拥有的是一种可以观察、审视旅游目的地文化的陌生人、局外人的特殊社会身份,他们与非原生的常居当地的人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不必刻意适应当地文化并按照当地文化的默认规则去生活,是否认同和接受旅游目的地文化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重要。于是,旅游者对于旅游活动的态度就出现了两种可能情况:其一,将自身置于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环境中,与当地人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体验当地的文化生活,并将母文化与当地人分享(无论其带给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其二,将自己置于母文化的“玻璃罩”内,看待旅游目的地文化现象如游览当地风景一般,减弱了在旅游目的地时当地文化对其母文化的冲击强度,也将大多母文化保留在自身的“玻璃罩”内,减弱了其母文化对当地文化的影响。(二)信息传播的方向站在京剧艺术传承发展的立场上看,旅游带来的主要负面影响有二:其一是对京剧艺术原真性的保护的缺失,其二是携带异域文化的旅游者对京剧艺术本身以及京剧赖以生存的北京文化生态的消极影响。旅游传播对京剧艺术原真性的消极影响原真性(authenticity)作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明确规定的检验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条重要原则,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在希腊语和拉丁语中有“权威的”(authoritative)和“原初的”(original)之含义。“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就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原生状态下,按其原有方式进行自主传承。”(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旅游组织已发布了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即“保护优先于旅游”(conservationprecedestourist)和“寻找平衡”(findingabalance)。京剧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与旅游的关系也应遵循国际组织发布的原则,以保护其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原真性。旅游传播虽然可以使京剧艺术的传播范围更大,但同样会给京剧艺术的原真性带来消极影响,其主要机制与积极作用同样源于旅游活动必不可少的“3T”,即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首先,旅游客体常常是包含京剧艺术的文化景点,比如北京戏曲博物馆、北京老舍茶馆等。但是,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具体情况以及游客的行程特点,旅游客体在开发为京剧艺术旅游商品时,被更多地注意的是京剧艺术呈现给旅游者的娱乐性、可观性和可理解性,这样就形成了旅游市场中的京剧表演普遍以折子戏为主的现象,且剧目方面也以较有娱乐性的猴戏、武戏为主,这就在文化传播的本源上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导致了旅游者对京剧艺术产生片面认识。另外,在一些经营不太规范的旅游景点,经营主体对京剧艺术的认知和了解本来就存在较严重的不足,那么经他们传递给旅游者的信息不仅是不完全的,甚至还可能是错误的,这对京剧艺术的传播来说是很大的伤害。其次,旅游介体作为架设在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之间的桥梁,为了吸引更多人来购买旅游产品,势必竭尽全力制造旅游吸引物,并对其大力宣传,这是积极的一方面。但是,旅游介体毕竟并非京剧艺术研究的权威,对作为旅游吸引物的京剧艺术的理解也难免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另外,旅游市场行业规范不尽完善等因素,会造成旅行社等旅游介体之间针对京剧演出进行恶性竞价、针对旅游产品所涉及的京剧艺术产品和内容进行“偷梁换柱”等现象,使京剧艺术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低劣化,这也有可能严重影响京剧艺术在国内外的健康发展。再次,对于旅游主体来说,其负面作用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其一,其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尽可靠、权威,如上文提到的,若在旅游景点获取了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那么旅游者在与他人分享信息时也很容易传播这些信息;其二,不同旅游者对相同的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而这些理解有时甚至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来判定,于是,当信息接受者接受了针对同一事物的彼此抵触的信息的时候,就容易困惑。因此,旅游主体虽在时间、空间上实现了对京剧艺术的传播,但是其传播效果也是有待商榷的。最后,按照上述分析的顺序看来,从京剧艺术信息传播的源头开始,正确、翔实的京剧艺术信息就不断地被歪曲和压缩,直到最后旅游者将较为负面的信息传播开来,这会对整个京剧旅游市场的活力形成威胁,而不景气的旅游市场环境会加剧不规范经营的现象。这样,有可能导致旅游传播在旅游客体、旅游介体和旅游主体三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归根结底,上述的很多现象,问题都出在“信息的把关”上。(1)基于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的话题,鲍勃·麦克彻(BobMcKercher)和希拉里·迪克罗(HilaryduCros)认为,把关(守门)人是所有给旅游者的旅行计划提供建议的中间者,包括现场导游、朋友和家人、商业媒体、旅游媒体、本地旅游经销商、导游/陪同、入境旅游经营商、旅游代理人等。此外,他们还提出了“介入的守门人越多,以一种简单化的、修改的或不准确的方式向旅游者展示信息的可能性就越大”的看法。(2)笔者认为,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都是文化信息传播的把关人,也都应该成为文化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文化责任心的把关人,成为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把关人。无论是对母文化的传播,还是对异域文化的传播,如果旅游客体能够更加专业、权威地呈现文化本体,如果旅游介体能够更为规范地开发、使用文化资源,如果旅游主体能够更为客观、公正地分享文化信息,那么,不仅是我国的京剧艺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传承和发展方面都将受益匪浅。旅游者携带的出发地文化对目的地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