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还是颂秋?-《故都的秋》的主题的思考_第1页
悲秋还是颂秋?-《故都的秋》的主题的思考_第2页
悲秋还是颂秋?-《故都的秋》的主题的思考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悲秋还是颂秋?——《故都的秋》的主题的思考纵观中国漫长的文学史,绝对不难发现“秋”似乎已成了中国文人共同的心结。“秋”极大多数情况下都被当作“悲伤”的意象再用。若你非要说例外,那“我言秋日胜春朝”这类的诗句却又只是沧海一粟。如今提及“秋”字,我们普遍很容易联想到一个字谜“离人心上秋”,谜底为“愁”。虽说只是谜语,却完全不难看出“秋”之一字,的的确确被贴上了“悲”与“秋”的标签。

郁达夫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文人,“悲秋”自然也是无可避免的。

然而,或许读《故都的秋》的人起初多少都有些疑惑,这样一篇文辞清丽的文章,“悲”是从何谈起的?不错,故都的一场秋,在郁达夫的笔下确实已融化为了诸如“庭院秋光”“树低听残蝉”“雨后闲人话凉”等清平,淡雅的画面。然而文章第一段中作者已点明了“悲凉”二字。可知文章定于“悲”字脱不了干系。之所以不明悲从何而来,只是因为郁达夫实在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在看秋的悲凉。

中国的传统文学中,不论是范希文的“角声满天秋色里”,还是《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时的一句“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都可看出“悲秋”说到底终究是在写自己人生之悲苦。“秋”于此只是一味煽情剂,借“秋之悲”而更添“人生之悲”。

然而,很显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是几乎找寻不见这样的句子的。相反则是大段大段的闲云野鹤一般的描写。他笔下所写的秋,破屋并非是偏逢连夜雨,而是用来边煮茶边观赏碧蓝的天色。“落红”并不是用来感叹“人比黄花瘦”的,而是踩上去有温软的感觉。这样的“秋”是否读来竟有一丝享受之感?作者作为赶回北国看秋的匆匆过客固然孤独,但他并没有明言其中的“悲凉”。相反的,他只是不停地写秋景,写有声有色的秋景,将悲凉的秋化成各种美好的事物。

他写垂死的秋蝉,写柔软的落花,甚至花笔墨去写那种柔软的脚下触感,表面上是贴近生活,实则作者的落脚点是落在自己身上的。落在自己的人生上的。他其实是在写悲凉苦痛的人生经历。然而,他享受并欣赏这些经历。好比于一个人在哭,他却又在笑着。无疑有一种强烈的矛盾感,然而正是这样一种矛盾碰撞出了作者之于人生悲凉的感悟。秋之衰亡在他看来是美的,是值得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的。

郁达夫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这般,以丑为美,以悲为美。

权且把人生之悲当做人生经历一并享受着。

兴许也是因为郁达夫精通日语,从而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然正如川端康成曾说那时的日本文化是以物哀为美。即悲与美是相通的。而郁达夫本就是当时以“忧郁”著称的文人。

兴许秋的悲凉撞见郁达夫的忧伤,激起了他内心深处强烈的共鸣,让他忍不住笑饮一盏悲秋酒。心理学中说“人所喜欢的事物,往往是因其有同于自己的方面”作者在悲秋之时,又为秋拥有同自己“悲伤”的气质而不免喜爱欣赏秋,以审美眼光看待秋之悲凉。

正是因作者这样雅的境界,故都的秋才少了几分悲凉,甚至于多了几分唯美。

其实,我挺喜欢郁达夫所写的秋。他写的秋悲凉,但却悲的独特。是一种类似于“痛并快乐着”的独特美感。作者对秋,并非哀之,伤之。那秋甚至于被悲出了矛盾的欣赏。清净的秋色,和漂泊行者似的作者其实更像心意相通的老友,悲伤于彼此的悲伤。悲伤的作者享受悲凉的秋,悲凉的秋收留悲伤的作者。作者享受着痛苦,欣赏着痛苦,与痛苦惺惺相惜。

但我们若作为旁观者,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