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太平道后张范村立夏祭冰神信仰调查
一、张范村“立夏祭冰神”习俗20多岁的张凡村老人也不知道“冰神夏”的习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村上的家庙家谱中,老人们记事起在村中见过的各类石碑中,也没听说过有关于立夏祭冰习俗的记载。村上的小学老师闫春印(60岁,本村道士,也是“立夏祭冰神”活动中的“礼宾”)说:“据说祭冷神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了。从前,老是冰灾,这里有个道士出去化缘了,走到北边还是西北边记不清了,人家那里没下过冰雹,没打伤过人,原来是人家(立夏日)前三后四忌口,不吃荤。回来开会给大家说说,大家跟着做了。祭完以后也不伤庄稼,还是能收成。”村上的老支书马寅申(78岁,做过会首)说:“以前当过村支书的梁元书,如果现在还活着,一百挂零了,他是道士,家里祖传,当过会首。别人说他的大爷是个道士,从北边巨鹿那边引过来的。任县的安上(西北方向)是从这学走的。”闫宗华(本村道士,43岁)说:“本村梁、闫、康、马姓氏都是从外迁来,张姓是老土民,立夏从张姓开始,张姓曾经迁出本村,后来回来开始立夏祭冰的,历史大概有二百六七十年(以上为他听老人说的)。”后张范村有实施“立夏祭冰神”习俗活动的专门组织—“龙神会”,“龙神会”是农民自发的民间组织,会里保存着1987年12月28日的手抄本《龙神会》,上面记录着活动仪式相关的文字内容,其首页写着:谨敬立夏祭冰神之事,在我村已经有了悠久历史传统。自从外出得到立夏祭冰的办法以来,我们前后张范等村都非常重视,广大农民群众亦有较高的信仰。据前辈老人传说,自施行了立夏祭冰之法,尚未受到冰雹重灾,偶有雹灾,亦不为其大害。农民为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对于立夏也特别拥护,全村群众都贡献以备立夏费用。今将全村群众所献物品数量敬列于后。有的老人说这个手抄本上记载着活动开始的时间,说是从明代万历年开始的。当届会首,村长梁志坤(54岁)给我们拿来了手抄本,他帮我们找到了第七页“礼宾”念的经文:第七页.维用红纸写加封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月时会首△△△谨以牲畜数事致祭于龙神雹神之驾前曰,呜呼天荒流行,何国茂有冰雹,世所不免矣,然亦视其风俗人情之善恶耳,书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之百殃,其礼固有不爽者,在昔有明万历年间,上帝玉敕章邱有冰雹之变,而王公筠苍,因竭天师得而知之,以为接坏切,哀求乞免,而伊时冰雹多降山谷,禾稼无率,此天道福善祸淫之一证也。敝村张范诸人民,维无大善之可褒,而道理之行,背天之事绝不敢做,此皇天后土之明鉴也,今值立夏之辰,尊神以降临,矢朴诚以致敬,其风雨之有情有时,乞冰雹之无患,谨具乌鸡一只、黑鱼一条、猪一只、桑柴百斤致祭尊神之驾前,敬表寸心,永生弗忘,神其享之来格来赏尚饗。手抄的经文讲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有关乞神免降冰灾的传说1,识字的会首们也知道这不是后张范村“立夏祭冰神”开始的时间,但村上年龄大的农民都相信这是很早的老辈传下来的。村社的习俗很多是通过口传方式沿袭下来的,尤其是近三十多年,虽然这些习俗活动内容仍然保留着许多文字的记载,但人们不清楚,也不太关心文字的真实内涵和意义了。实际上文字的文本已变为一种活的口头语言,在村社中代代相传。手抄本上的文字其重要的意义在于支撑着会首们对仪式的记忆并以此完成仪式。村民是通过活态的民俗所表现的口传主题去完成每年文化信仰的认同和行为参与。手抄本的“龙神会”记录着仪式需要的祭词,正文部分均为文言文,说明部分为白话文。现在会首中很少人认识祭词,道士中只有一两个人能认识(69岁的道士闫永斌很熟悉本村祭祀的手抄文本),村民们大部分都不认识,礼宾的主祭者能读祭词,常年做礼宾的闫春印(60岁,道士,本村小学老师)比较熟悉祭词的内容。村民们只知道立夏这天要祭冷神,目的就是让龙王神别下雹子、保丰收。二、“龙神会”的会首轮流制及经济来源“龙神会”是以后张范村为主的三个自然村(另两个为前张范、闫庄)村民自发性的村社组织,“龙神会”不是宗教组织,其目的专为传承实施每年的“立夏祭冰神”习俗活动而设。因“立夏祭冰神”以祭祀108位龙王为主,故称“龙神会”。“龙神会”体现了村社文化传统中原始的“平均主义”思想,“龙神会”每年一届会首,所有村民都有资格轮流作会首,每届会有二十几户人家做会首。每户除18岁以下年轻人,不分男女选二、三个代表去作当届会首。每届会首完成“立夏祭冰神”活动后,即把相关帐目及活动使用物品转交下届会首。当地俗谚说:“雹打一条线,旧道年年串”,意思是说,冰雹下的线路经常是固定的,因而受灾的区域也是固定的。每年的“立夏祭冰神”习俗活动虽然在后张范村举办,但紧邻的前张范村、闫庄也会是冰雹的共同受灾区,因此,“龙神会”的会首轮流制是以三个村的总户数来排序的。这是一个村社信仰传统对应于地域性自然灾害影响所形成的习俗个案,以平原小农户个体种植生产方式为主要生存依托的村社经济,每户人家都企盼通过立夏日祭祀活动免除冰雹之灾,以保丰年。后张范村、前张范村、闫庄三个自然村共有13个生产队,其中后张范村6个生产队,三百多户,一千七百口人;闫庄4个生产队,二百多户,一千二百口人;前张范村近二百户,八百来口人。按照“龙神会”所涉及的三个相连的自然村(后张范村、前张范村、闫庄)的总户数计算,每户十五年可轮做一次会首。如果老一辈人去世,年轻一辈结婚单独立户,可以年轻一辈换去上辈故去者。每届会首当中由大家推荐2-3个主管,负责召集其他会首以及组织落实全部活动的具体事项。2今年的会首,后张范村21个,闫庄7个会首,前张范村7个会首。“立夏祭冰神”活动主要是后张范村的会首在忙事,其他两个村的会首不用来,如果有事就叫他们过来帮忙。每届“龙神会”“立夏祭冰神”习俗活动的事项包括:①交接上一届会首传递下来的账目、物品、商量当届活动安排;②立夏前三天,张贴活动禁忌“告示”,下帖请文、武“喜好”、道士班、到各村收“上油钱”;③搭神棚及完成全部活动相关事项;④整理好账目、物品等转交下一届会首。“龙神会”实施完成每届祭祀活动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村民的“上油钱”。会首们在本村各户收“上油钱”,外村的也会交,一般每户十元左右。家境好的,做生意的会多交些,有交几百元的。以我们今年的调查,这届会首收的“上油钱”在1万元左右。这些钱的支出内容包括:①买供品及活动所需物品;②给文武“喜好”的报酬;③给道士、歌舞班的报酬;④设食堂负责活动请来的各类班子(也给这些班子提供住宿)和来上供的外村人吃饭。3三、民俗信仰的需要会首:会首为本村村民,当任者以“龙神会”每届轮流的排序而定。会首是习俗活动的组织者(不必具备宗教信仰),只负责具体事务实施。礼宾:每届活动会请四位礼宾负责主持祭祀仪式的完成。礼宾从村民中选出,老辈的礼宾必须是秀才,在村中德高望重。现在的礼宾要选有文化的人,四位礼宾中有一位主祭者,负责念祭文和主祭。花花好:当地村民把信佛“行好”的行为称作“花花好”。“花花好”以乡村妇女为主,主要是中老年妇女。当地妇女“花花好”的活动以念经、上香、做功(制作敬神的剪纸)为主。“花花好”不是正式宗教,只是乡村妇女为主体的多神俗信活动。“花花好”妇女也是“祭冰”活动的参与主体。村民:所有村民都可以自愿来参与、观看“立夏祭冰神”活动。但“龙神会”要求村民在活动前三天、后四天要忌葱、姜、蒜、韭菜,要吃素,以示对神灵的恭敬。外村村民在祭冰活动期间不许来本村售卖忌物。道士班:今年的道士班由本村和外请的道士组成,共十三人(祭日当天又请来一位坤道),负责“立夏祭冰神”习俗活动的转供、念经,以及完成各个仪式过程中的环节。这些道士全是农民,有家传的,也有拜师学的,大都是在各县道教协会注册的道士。道士们用的乐器有笙、管、笛子、铙、钹、铛、木鱼、铃子。曲谱为工尺谱,有两个调,C调、G调。常用的道士音乐曲牌以“五六五”为最多,其它的还有“小花园”、“扬州开门”、“大开门”、“小开门”等。平乡是古代钜鹿古城的所在地,东汉的太平道就发生流传在这一带,民间传说张角就是张范人。至今平乡、广宗、巨鹿等县一带的农村仍流传道教信仰及农民当道士的习俗,农村里的道士,平时是农民务农或打工,每年冬、春两季有老人去世、春天里“打醮”,届时作为道士参加活动,一是满足民俗信仰的需要,同时也可增加经济收入。全县共有道士一千多人,后张范村现有道士七人。文“喜好”、武“喜好”:村民把习俗活动中从外村请来的秧歌队称为“喜好”,文“喜好”指秧歌、旱船等歌舞类表演,武“喜好”指武术、杂技表演。鼓乐团:鼓乐团是一种现代军乐队式的表演,是城市化影响的结果。鼓乐团多着军服,以“铜鼓、洋号”演奏现代流行歌曲。乡村鼓乐团都是农民的业余组织,以常参与村社的习俗活动增加经济收入。吹唱班:乡村业余吹唱班就是传统的农民鼓乐吹手,常用的乐器有唢呐、笙、鼓、钹、铙等。吹唱班常参与乡村的红白喜事和村社习俗活动,以此收费增加收入。吹唱班也可以根据需要演唱一些地方戏片段。“群英艺术团”:该团是邻县(南和县)农村青年组织的业余表演团队,主要表演现代歌舞、杂技、魔术等。他们主要在农村的庙会、“打醮”等村社祭祀活动中演出,偶尔也被县城的人请去演出,主要是配合商业性的促销活动。传统习俗活动中无此类演出,主要是为迎合农村年轻人需要(吸引他们参与活动来“上油钱”),近十多年开始流行,该团也是营利性民间艺术团。城市返乡者:离开村庄在附近城市定居工作的人,同样重视家乡的“立夏祭冰神”习俗。在当地人的俗信价值观中,“立夏祭冰神”不是全民节日,是本村独有的祭祀活动,因此对本村人很重要,许多人春节不回来此时会专程赶回来参加活动。四、张凡村“冰神菲尼克斯”的仪式1.请四神棚5月3日:贴“前三后四”的通告和标语。“立夏祭冰神”活动,时辰不是固定的,以每年具体的立夏之日为祭日(阳历5月6日前后),主祭以108位龙王为主的诸神,祈求诸神免除冰雹灾害。届时“龙神会”在祭冰活动日前三天会在村内张贴通知,“龙神会”手抄本上记载的通知内容为:通知△月△日立夏祭龙神前三后四七日斋戒,葱蒜韭菜五荤等物一律不食用,请四方售货者,免在我□售卖,君子自重。自△日起神棚内的门联:2005年:至意恭迓东南雨,虔心静候西北风。祝立夏祭冰神民心所愿,国与民谁不愿五谷丰登。2009年:立夏祭冰民心愿,人人俱盼五谷丰。一声雷遍洒霜雨,几片云广施和风。5月4日:(1)搭棚;打扫闫家家庙;在梁家家庙砌炉灶:男人们搭棚、摆院子和街上的供桌;请龙轿;准备贡品黑猪、乌鸡、火头鱼等。女人们打扫安放神位和升供的屋子、摆供桌。(2)请神像和“功”;请龙神(108位龙王的神楼)5:从各家或庙里请来神像上墙(屋内正中设神楼,左为八仙、寿星神像图,右为全神像图,院子当中为风行雨师图,街对面设火神像图)“花花好”们把做好的“功”和神楼从各家请来,按功能分别摆放;安放香炉、摆放供品。(3)道士、“花花好”和会首请河海龙王仪式:下午约16:50左右,一位会首引领道士、“花花好”,抬龙轿(里面有河海龙王的牌位)到村西路口请神处,红衣大法师诵经和表,烧表文和烧纸后,转轿回神棚。(4)道士回神棚请神开经;(5)晚上20点,“群英艺术团”在神棚附近主街搭台演出,“吹唱班”在神棚内吹奏演唱地方戏片段。2.5祭祀的安排(1)取水仪式:会首捧托盘引领道士、“花花好”,抬龙轿,到选定的取水人家井中取水请井泉龙王;红衣大法师在井边念表,用酒祭井泉龙王;烧表和烧纸;总会首用大口瓶(上系红绳)自井中取水,仪式结束回神棚。(2)道士请神接地仪式:到神棚后,大法师请神开经,把取来的井水放入杯中,由道士送至各龙王神位;随后大法师用杨柳枝蘸杯子里的井水净沙坛场(即用柳枝蘸水扬洒坛场周围和里屋各处)。(3)道士上发文:大法师上发文,上表东岳大帝。(4)转供、升供;(5)“喜好”敬神:早上9:30左右第一队“喜好”小庄秧歌队进村,接下来进村的是前安子村秧歌队(秧歌、旱船)、后张范村的娱乐健体文艺队等共八九个村的文武“喜好”队。各村“喜好”以村为单位集体上油钱转供、升供。(6)上午10:00,“群英艺术团”在昨晚同一地点演出(7)沿街:大约上午10:30以后开始沿街,即“喜好”开道,后面分别跟着一位坤道(女道士)、吹唱团、“花花好”、会首抬龙轿从神棚出发西行,经过本村、闫庄和前张范村,回神棚。路上遇到有摆供的人家,队伍停下来,由道士、吹唱团为其升供,升供后各家把准备好的烧供(元宝,烧纸,香等)给专门的会首放进麻袋中带回神棚(用于村西路祭时的烧供)。(8)村西路祭:下午至村西北路口火祭烧“三黑”,今年立夏日的时辰为16:50,之前会首们和“花花好”集体携神楼、祭品和“功”到村西北祭祀地点,在搭好的神棚中安置。道士和礼宾完成祭祀仪式,待立夏时辰16:50在祭祀坑焚烧活猪、鸡、鱼及供品;在坑边烧“功”、神楼及烧纸等,祭祀结束。3.5月8日后续仪式—“会坛”:三天后由“花花好”在坑中烧掉预留的“一坛功”,然后把坑填平,立夏祭冰结束。五、自然气候和习俗的信仰1.后张范村的冰灾现状2005年5月、2009年5月两次赴后张范村“立夏祭冰神”田野调查中,我们得到了县政协和县委办公室以及文化馆的支持,从得到的《平乡县志》和气象局资料中了解了平乡县的自然冰灾历史,为我们了解观察后张范村的习俗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我们正是采用了自然科学的气象数据统计与后张范村村民口述调查结合的方法,才了解到后张范村真实的冰灾状况。2.冰雹、降雹线雹灾与冰雹线:“平乡县有记载的雹灾共发生8次。平乡县降雹最早出现在4月份,最晚出现在10月份,多集中在6、7月份,且绝大部分出现在下午2时至6时。降雹时间一般几分钟至十几分钟,最长达30多分钟,最短为1至2分钟,冰雹最大如蛋卵,个别如馒头,小的如豆粒。降雹路线一般为一条狭长带。群众称“雹打一条线,旧道年年串”。本县降雹多从任县、巨鹿县入县境,主要雹径有两条,一为从任县入重义疃,经节固、乞村、河古庙入广宗县境,此条雹线路径长、范围大、频率高,对本县影响最大,如1982年即由此线而来。一为从巨鹿县入游庄、经寻召、冯马入广宗境,此条雹线,路径较短,范围相对小,但频率也较高。”(平乡县地方志编委会,1999:134)后张范村属于寻召乡,在第二条由巨鹿县入境的冰雹线上。在平乡县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立夏祭冰神”习俗传统的村庄分布与冰雹线是基本对位的,只是近十多年来,那些以面塑祭冰的村庄,习俗淡化了很多,但后张范村以活物祭冰的习俗仍沿袭不衰。3.冬小麦、春播时期间的冰灾(1)邢台地区天气系统统计8平乡县自古以来就是个典型的农业县。民以食为天,农作物以粮食为主,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在民国时期,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谷子、高粱、玉米、山药、黍子、豆类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芝麻、花生、烟叶、蓝靛、蓖麻子、油菜籽、蔬菜等。新中国建立后仍以粮食作物为主。粮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2%,占农业总产值的56.7%,在农业中占绝对优势。(平乡县地方志编委会编,1999:254)(3)农作物物候观测平乡县气象站自1986年后开始进行物候观测。农作物中,冬小麦和春播棉对播种日期要求较严,大秋作物对播期要求较宽,既可春播也可夏播,但也讲究春争日,夏争时。农作物中冬小麦抽穗期5月5日前后,成熟期6月6日前后;夏玉米(中熟品种)播种期6月10日,出苗期6月14日;春播棉播种期4月20日,出苗期4月27日,现蕾期6月13日,开花期7月8日以后,吐絮期8月25日以后,终长期10月30日。(平乡县地方志编委会编,1999:105)(4)小结根据图“邢台地区天气系统统计表(1978-2006年)”,我们可看出,平乡县后张范村的冰雹灾害发生时段多在5-6月份,按照列表天气系统分析中“6-7月西北气流型居多”的观点,后张范村的冰灾应属“西北气流型”天气影响为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后张范村“立夏祭冰神”祭祀地也选在村庄的向西北路的地方,当地俗语曰“西北天不是好天,不下冰雹就扔砖”。会首们说,到了每年立夏日,烧“三黑”的时辰,风向就变成西北风了。公历5-6月间,正是当地主要农作物冬小麦和春播棉的重要生长期,这时发生的冰灾会使全年收成损失严重。在以往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生存来源的年代,这是无法弥补的灾害,会使生活无法维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近十多年,农村从物质经济上比以前好多了,家家有余粮,吃穿好多了,农业不用交税了,国家有补助农业款,因为化肥贵了。‘村村通’使路也修通了,合作医疗到县里看病能报销70%,以前不让干的现在都让干了,村里收麦子都用收割机,农民比较满意,现在祭冰为了保丰收不是迷信。”10在后张范祭冰由原来的保生活变化为保丰收,村庄经济状况的好转和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使祭冰习俗的功利取向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4.自然与文化并不是生物概念的“心理惯性”在邢台市气象局许新路提供的“近50年邢台地区冰雹天气气候统计特征”一文中,他根据邢台地区18个气象站1957-2006年的冰雹资料分析,绘制了1957-2006年间“邢台各地降雹累计次数分布图”和“邢台地区年代降雹分布曲线图”,由“邢台地区年代降雹分布曲线图”可看出,“60年代为相对少雹时间,随后急剧增多,70-80年代为冰雹多发期,80年代达到峰值(10年共计161站次),而后又迅速下降,90年代以后冰雹则明显减少,目前处在低谷区域,我区现在处于少雹阶段内”。(许新路,2007)根据平乡县气象局提供的冰雹统计表来看(见前面五自然气象与习俗信仰“平乡县有关冰雹的历年灾害记录例表”),和邢台市气象局提供的资料分析情况基本相符。平乡县上世纪五十年代冰灾记录三次,六七十年代未有气象资料记载,八十年代有三次冰灾记录,九十年代有三次冰灾纪录。其中以5、6月份为冰雹灾害主要发生时段。今年在后张范村进行的口述调查中,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说从记事起,村庄受过不多的几次冰灾,老辈人说因为祭冰神,没受过几次伤,平乡县气象站记录的雹灾并没有都发生在后张范村。我们从现有的邢台市及平乡县气象资料分析,平乡县并不是冰灾最多的地区,而后张范村在平乡县属于近五十年冰灾频率发生相对较低的地区,而冰雹发生频率多的邢台县、沙河县一带,近五十年发生次数均为42次,平乡县属于18次数分布地区(见1957—2006年间“邢台各地降雹累计次数分布图”),邢台县、沙河县一些有“冰窝”之称的村庄并没有祭冰的信仰习俗传统,只在邢台县乡村调查到下冰雹时往院里扔菜刀的习俗。因此,在自然(冰雹灾害)与村社文化祭冰信仰的关系中,我们发现,自然与文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对应关系,也就是说并不是冰雹灾害发生频率越高的地区就会产生民俗信仰对应的祭冰仪式。自然因素是催生文化信仰祭祀行为产生的原发驱动力,但文化行为及仪式的形成还源自人类自身文化传统的思维及行为方式的选择与文化传统的“心理惯性”。民间文化在与自然的对应关系上并不是逻辑因果式的,而是一种“天人感应”式的关系,而现实的调查数据显示,冰雹发生过于频繁的地区,或许会使祭祀无法显灵。而祭祀活动能够形成的地区,正是冰雹发生路线比较固定,而次数并不十分频繁的区域,祭祀正是在冰雹较长时段的间歇中和每次降冰的局部变化中显示出意义和功能的。在对后张范村村民的口述调查中,也反映出村民对祭冰与自然冰灾现象的文化对应心理。在口述调查中,许多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在强调本村从记事起,因为祭冰,没有发生太多的大冰灾,78岁的马寅申是“龙神会”的老会首,也做过多年村支书,是村里热心村社民俗活动,有威望的人,他说从二十岁当会首,明年又要轮上做会首了。村上闹过几次冰雹,有的因为是村上有会首没忌口,下了冰雹,但不太大,没害庄稼。有关下冰雹的原因,还有别的说法,72岁的赵芬斋是“花花好”妇女,她说破四旧、立四新时,把“行好”的抓走,把神楼拉走了,后来下了冰雹。81岁张兆祥老人说,他的爷爷是秀才主持过这个立夏的事,那时烧“三黑”,“做功”的也有,任县的安上是从这学过去的。从记事起没下过“大冷子”,现在下冰雹是忌口忌不住了。立夏节作为二十四节气类型的节日,根据清代及民国县志资料查阅,它曾是全民性的节日,后张范村“立夏祭冰神”的习俗传统能传承至今,一方面和周期性发生的自然冰灾有关系,同时还有内在的村社文化信仰传统的力量。自然冰灾在平乡县形成了固定之发生路线,这个相对固定的冰灾路线,对应的是平乡县冰雹祭祀的习俗传承线。在这个传承线上,后张范村是唯一以活物火祭的村庄,其他村社均以面塑火祭。后张范村专为“祭冰”成立的村社组织“龙神会”,体现了村民在认同维系村社独有的信仰传统方面的群体心理需求。同时后张范村村社道教信仰传统、“花花好”多神信仰传统,也成为“祭冰”习俗维系传承的“情感内驱力”,她使村社延续了本土的文化信仰和对自然的敬畏感。“祭冰”与现实生存的相关性、“祭冰”和保丰收的直接关联,这些都成为村民传承信仰习俗的最切身的动因。在此,我们看到了自然灾害的因素;地方文化信仰传统的因素;村社中人的生存生产生活需求等因素构成了“祭冰”习俗的内在相关性,形成了一个动态开放、互补共生的村社传统。六、“好花”和“冰”1.乡村巷道的信仰祭祀活动,多以“花好”的方式完成。据外部的组织,综合并从后张范村调查的一年内的节日例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除去传统的全民性质的重要节日外,属于地方性村社民间信仰的祭祀活动,村社“花花好”妇女群体都是积极参与主体。其中属于后张范村最重要的两项村社性质的信仰祭祀活动,一是“立夏祭冰神”,二是六月十五日“打醮”,这两项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是以男性为主体的。“立夏祭冰神”由村上的“龙神会”组织活动,会首不用信佛,只是活动的组织实施者。“打醮”由道士组织完成,平乡县一带有乡村农民做道士的传统。后张范村现在仍有七人在县道教协会登记,为正式的道士。乡村道士有家传的,也有拜师学的,他们有些认字,能读道士经、会读乐谱、会乐器、能演奏道教音乐。乡村道士主要操持完成村社道教活动的信仰仪式。“立夏祭冰神”和“打醮”两项活动的重要场所—祭祀神棚中的神像布置及敬神的各类伞、旗、幡等剪纸的“功”,都是由“花花好”的妇女们完成。“花花好”“做功”的剪纸不仅成为信仰祭祀空间的代表、象征,同时,也是村社每个家庭与神沟通、敬祭、实现吉祥心理的重要渠道和手段。节日例表中,日常的村社信仰祭祀活动,均以村社“花花好”的妇女们自发组织完成,在后张范村,有妇女们聚会祭祀的固定场所,在村庄主街道西侧的一间红砖房中,妇女们在此进行祭祀活动,这间房屋也是存放祭冰使用的神像画的地方。乡村中老年妇女聚会祭祀念经、烧“功”,其中不仅有为家族求吉的心理需求,也有生活的因素,农村三、四代人的家庭,生活琐事很杂,各种矛盾也很多。村上老人讲,“花花好”们“行好”,因为岁数大了,这样做能占住心害眼儿,不想别的杂事,不管年轻人说什么,不乱心。村上年轻人“行好”的少。信佛“行好”也是处于人生弱势阶段乡村老年妇女的一种自我慰藉。2.社会化的政治因素—“花花好”在村社祭冰习俗中的角色变化在后张范村“祭冰”习俗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该村两项最重要的祭祀信仰习俗活动—“打醮”和“立夏祭冰神”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初,是不允许“做功”的“花花好”妇女们进醮棚(神棚)的。认为女人有月经,身上不净时不让进棚,也不让穿皮衣、皮裤的进。八几年打醮时不让女的进不行了,当年冷冷清清的,有些事离了女的不行,后来改了,让女的进了。13在对后张范村“花花好”妇女的口述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妇女从作为进神棚的禁忌者,转换成在神棚中祭祀活动的参与者这样一个角色变化的过程。从“邢台地区年代降雹分布曲线图”中我们可看出,“70-80年代是冰雹得多发期,80年代达到峰值。”(许新路,2007)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这一时期正是妇女们角色变化的开始,但并不是自然冰灾的多发期促成了妇女在祭祀中的角色变化,在口述调查中我们发现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化的政治因素—“文化大革命”使然。在文革中,由于政治上的禁忌,由男性主持的两项村社重要祭祀活动“打醮”和“祭冰”都被停止,五六十年代“破四旧、立四新”时,县里和公社就已经开始禁止这两项活动,村上一些做功的妇女和道士还被抓走过。14上世纪1966年—1976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是宗教和民俗活动被禁锢的年代,也是邢台地区自然冰雹灾害多发的时段。而实际情况是后张范村在文革时的“祭冰”习俗并没有中断,村里的男人已无人敢去组织正式的祭祀活动,妇女们“做功”也是被禁止的。但村上“花花好”的老年妇女不怕被抓,她们偷着组织一些热心的妇女在家里做个“小功”,偷着念经、做面鸡、面鱼、面猪,在院里偷着完成祭冰神的仪式。在文革“祭冰”的秘密祭祀活动中,村上的“花花好”核心人物是“谢姨娘”,她对信佛祭神信念坚定,会念经、会“做功”,是“花花好”妇女祭祀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心骨,有了她,大家不怕了。正是在文革这样的全民性社会化的特殊政治时期,“立夏祭冰神”的主祭者男性群体成为政治的禁忌者。而村社面对自然冰雹灾害逐渐增多的状况,习俗信仰的力量并没有被政治的压力所泯灭,信仰的活动通过乡村中老年妇女这样一个被官方政治忽视的群体以自发性的秘密组织活动去完成传统周期性的冰雹祭祀。文革十年,后张范村传统村社信仰习俗活动是被禁锢的停止期,是乡村“花花好”的妇女们以隐蔽的方式维系着村社独特的冰雹祭祀仪式。文革结束后,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政治禁锢结束,传统的村社民俗活动开始复苏。进入八十年代,国家的地方宗教政策放宽,散居农村的道士开始相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语文》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详解(基础题)
- 期货从业资格之期货投资分析练习题(一)附答案详解ab卷
- 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2024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笔试高频难、易错点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1套
- 【知识清单】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核心知识提纲
- 社区安全运营管理方案(3篇)
- GB∕T22081-2024《网络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控制》之40:“6人员控制-6.3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专业深度解读和应用指导材料(雷泽佳编制-2025A0)
- 一起去大理散文赏析课件
- 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 广东省汕尾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含解析)
- 一滴水流过丽江课件
- 煤矿项目部管理制度
- 小红书种草营销师(初级)认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GB/T 45089-20240~3岁婴幼儿居家照护服务规范
- 康复治疗颈椎病
- DB36T+2031-2024高弹沥青超薄罩面施工技术规范
- 2024桥式门式起重机大修项目及其技术标准
-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知识点总结梳理
- 电动汽车V2G技术
- 2023风光互补路灯设计方案
- jgj592023安全检查标准完整版
- 2022年临沧市市级单位遴选(选调)考试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