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课件第2章第4节气血精津液_第1页
《中医护理学》课件第2章第4节气血精津液_第2页
《中医护理学》课件第2章第4节气血精津液_第3页
《中医护理学》课件第2章第4节气血精津液_第4页
《中医护理学》课件第2章第4节气血精津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 气血精津液目录概述气血精津液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关系概述气、血、精、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生成和代谢有赖于脏腑经络组织的生理活动,而脏腑经络等组织的生理活动又必须依靠气的推动、温煦等作用,精、血、津液的滋养和濡润。因此,气、血、精、津液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关系。气(一)气的概念气,在古代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被引进医学领域,在中医学中逐渐形成了气的基本概念。气(一)气的概念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所以,《素问》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就是“天地之气”的产物。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所以,人的形体构成也是以气为物质基础的,故《医门法律》说:“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气(一)气的概念气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生存于自然界中,人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命活动都需要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如需要从自然界中摄取饮食水谷(水谷之气);从自然界中吸取氧气(呼吸之气)等。这些自然之气被摄入人体,经过代谢后能够发挥各种生理功能,维持人的生命活动。所以,气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一)气的概念中医理论中,气还有其他的含义,如脏腑之气,即心气、肺气、脾气、肝气、肾气、胃气等,专门指代各脏腑的功能活动;经络学说中的经络之气,专门指代经络的功能;六气,专门指代正常气候;邪气,专门指代致病因素,温病学中的气分,专门指代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病理阶段等。气(二)气的生成人体之气,来源有二:一是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二是饮食物中的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称为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相合而成为一身之气。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肺司呼吸、脾胃运化和肾藏精气的生理功能必须综合作用,协调平衡,其中脾胃的运化功能尤为重要。因为人体必须依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以营养全身,才能维持生命活动;先天之精气必须依赖于水谷之精气的充养,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气(三)气的分类人体的气,根据其主要来源、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又可划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1.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与其他气相比,元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生成:从父母禀受先天之精气,经肾的化生作用和水谷精微的滋养而成,所以元气来源于先天,滋养于后天。气(三)气的分类人体的气,根据其主要来源、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又可划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1.元气分布: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都是以三焦为通道而作用于机体的各个部分。主要功能:元气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因此,元气越充沛,脏腑就越强盛,身体也就越健康。反之,如果元气衰惫,就会为疾病的发生造成了内在的条件。气(三)气的分类2.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上气海”。生成:由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相结合而成。分布:积于胸中“上气海”。主要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呼吸,上出咽喉,有促进肺的呼吸运动的作用,并与语言、声音的强弱有关;二是行气血,贯心脉,有协助心气推动心脉的搏动,调节心律、心率的作用,并能影响肢体的活动和寒温。气(三)气的分类3.营气生成:饮食水谷,在脾胃的作用下,化生为精微,并由脾上输于肺,水谷精微中精专的部分进入脉道,成为营气。分布:营气出于中焦,经肺进入经脉后,沿十四经脉依次循行,周流于全身。主要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化生血液。营气经肺注入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成分之一。二是营养全身。营气循脉流注全身,为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营运全身上下内外,流乎于中而滋养五脏六腑,布散于外而灌溉皮毛筋骨。气(三)气的分类4.卫气是行于脉外,具有保卫功能的气。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卫阳”。生成: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在肺的作用下,水谷精微中慓疾滑利的部分被敷布到经脉之外,成为卫气。分布:由于卫气“慓疾滑利”,活动力特别强,流动很迅速。所以,它不受脉管的约束,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主要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调控制理的开合,汗腺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等。气(四)气的运动人体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到。由于气在人体内不断地运动,所以能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虽有多种多样,但一般可归纳为四种基本运动形式:升、降、出、入。升,是气由下向上运动;降,是气由上向下运动;出,是气由内(体内)向外(自然界)的运动;入,是气由外向内的运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运动一旦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气(五)气的功能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它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推动作用是指气的激发和推动的功能。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能推动血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等。当气的推动作用减弱时,可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亦可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退,出现血和津液的生成不足,运化迟缓,输布、排泄障碍等病理变化。气(五)气的功能2.温煦作用是指气有温暖、熏蒸的作用。气的这一功能对人体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人体正常体温的恒定,需要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需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需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正常的循环。气(五)气的功能3.防御作用是指气有卫护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素问》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的防御作用,一方面可以抵御外邪的入侵;另一方面还可以驱邪外出。所以,气的防御功能正常时,邪气不易侵入;或虽有邪侵入,也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易愈。当气的防御功能减弱时,机体抵御邪气的能力降低,一方面机体易患疾病;另一方面患病后难愈。所以,气的防御功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气(五)气的功能4.固摄作用是指气对体内的血、津液、精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固摄血液,可使血液循脉而行,防止其溢于脉外;固摄汗液、尿液、精液等,控制其分泌排泄量,以防止其异常丢失。如气不摄血,可导致各种出血;气不摄津,可导致自汗、多尿等症;气不固精,可出现遗精、早泄等症。气(五)气的功能5.气化作用是指气具有通过运动而产生和促进各种物质和能量变化的功能。体内精微物质的相互化生、精微物质转化为各种功能,以及体内废物的排泄等,都依赖于气化。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发生的伴随能量转化的过程,即气化过程。气化运动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如果气化作用失常,则能影响整个物质代谢过程。如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影响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影响汗液、尿液和粪便的排泄等,从而形成各种代谢异常的病变。血(一)血的概念血是循行于脉管中的红色的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脉管是血液循行的管道,又称“血府”。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脉管内循行而溢出脉外时,即是出血。因血已离开脉管,故又称“离经之血”,离经之血积于体内则成“瘀血”,“瘀血”已丧失了血的生理功能。血(二)血的生成血主要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此外,肾中精气也是生血的物质基础,即精血同源,精可化血。血(三)血的功能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血在脉中通行,内而五脏六腑,外而皮肉筋骨,如环无端,运行不息,不断地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借以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充盈,才能神志清晰,精神旺盛。所以,不论何种原因所形成的血虚、血热或运行失常,均可出现不同的神志症状,如精神衰退、健忘、多梦、失眠、烦躁,甚则可见神志恍惚,惊悸不安,以及谵妄、昏迷等神志失常的临床表现。血(三)血的循行血液在生理情况下循行于脉中,沿脉管流行于全身各处,环周不息,运行不止。心主血脉是血行的动力。血液能正常地在脉管中沿一定方向循行,主要靠心气的推动作用。血液正常的运行,还与其他某些脏器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密切相关。如:肺主一身之气,肺与宗气的生成有密切的关系,而宗气的功能之一,是贯心脉以行血气。脾主统血,脾气统摄血液,使之不致溢于脉外。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根据人体活动量大小的不同,调节脉管中的血液流量,使脉中循环血液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此外,脉道是否通利,血液或寒或热等,更是直接影响着血液运行的迟速。精(一)精的概念精是体内的一类精微物质。其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在内。狭义的精,指肾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精(二)精的生成人之精根源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故从精的生成来源而言,有先天与后天之分。1.先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父母生殖之精结合,形成胚胎之时,便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胚胎形成之后在女子胞中,直至胎儿发育成熟,胞中气血全赖母体摄取的水谷之精而化生。因此,先天之精为原始生命物质,主要秘藏于肾。精(二)精的生成2.后天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又称“水谷之精”。人出生后,要依赖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微,输布到五脏六腑而成为五脏六腑之精,以维持脏腑的生理活动。由于这部分精微来源于后天,故称为后天之精。人体之精虽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保持人体之精气充盈。先天之精必须不断得到后天之精的充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作用,而后天之精的生成要依靠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精(三)精的功能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其生理功能如下。1.繁衍生殖生殖之精与生俱来,为生命起源的原始物质,具有生殖以繁衍后代的作用。由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合化而成的生殖之精藏于肾中,组成肾中精气,随着肾中精气的不断充盛,形体逐渐发育成熟,便产生了具有生殖能力的精,称为“天癸”。由此可见,精是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肾精充足,则生殖能力强;肾精不足,则会影响生殖能力。精(三)精的功能2.生长发育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结合归藏于肾成为肾精,推动、激发、促进机体生长发育。随着精气由盛而衰的变化,人呈现出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运动规律。若肾精不足,可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精(三)精的功能3.生髓化血肾藏精,精生髓。肾精充足,则骨髓得养,脑髓充足;若肾精亏虚,可导致骨骼失养、脑海空虚的病证。齿为骨之余,牙齿亦赖肾精生髓而充养,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而有光泽。精生髓,髓可化血,精足则血充,故有“精血同源”之说。若肾精亏虚,可导致血虚的病证。精(三)精的功能4.濡润脏腑人以水谷为本,受水谷之气以生:饮食经脾胃消化吸收,转化为精:水谷精微不断地输布到五脏六腑,起着滋养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剩余部分则归藏于肾,储以备用:肾中所藏之精,既贮藏又输泄,如此生生不息。中医有“久病必穷肾”之说,故疾病末期常补益肾之阴精以治。津液(一)津液的概念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和涕、泪等。津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液(二)津液的生成津液的生成与输布是由众多脏腑共同参与的复杂的生理过程。1.津液的生成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是通过脾、胃、小肠、大肠消化吸收饮食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的。具体过程包括:通过胃对饮食物的受纳腐熟,“游溢精气”,吸收水谷中的部分精微;小肠的受盛化物,分清别浊,主液,吸收水谷中的大部分营养物质和水分;大肠的传导化物、主津,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残余水分,然后胃、小肠、大肠协同将水液“上输于脾”,在“脾气散精”、主运化的作用下转化为津液。津液(二)津液的生成2.津液的输布主要是在脾的转输、肺的宣降、肾的气化以及三焦的通利等多个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下完成的。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通过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一方面将津液上输于肺;另一方面将津液向四周布散并通注全身。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接受从脾转输而来的津液后,一方面通过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于人体上部诸窍和肌表皮毛;另一方面通过肺的肃降作用,将津液输布至肾与膀胱。津液(二)津液的生成2.津液的输布肾对津液的输布起着主宰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是脾散精、肺通调水道,以及小肠泌别清浊作用的动力,推动着津液的输布;二是由肺下输至肾和膀胱的水液,通过肾阳的蒸腾气化作用,其清者经三焦上输于肺而散布全身,其浊者化为尿液,注入膀胱,排出体外。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运行输布的道路。脾、肺、肾对津液的输布都是在三焦进行的,只有三焦通利,水液升降出入之运行输布才能正常进行。津液(二)津液的生成3.津液的排泄主要是通过肺将宣发至体表的津液化为汗液,并在呼气时带走部分水分;肾将水液蒸腾气化生成尿液并排出体外;大肠排出的粪便中也带走一定的水分。其中,以尿液的排泄最为重要,因为尿液排泄量的多少,在维持全身水液代谢平衡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总之,人体津液的代谢依赖诸多脏腑组织器官,其中以肺、脾、肾三脏最为重要。若肺脾肾功能失调,均可影响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从而破坏津液代谢的平衡,导致伤律、脱液等津液不足的病变,或形成内生水湿、水肿、痰饮等水液停聚的病理变化。津液(三)津液的功能3.津液的排泄津液主要有滋润、濡养的作用。布散于体表的津液能滋润皮毛肌肤;进入体内的津液能滋润脏腑;输注于孔窍的津液(如泪、涕、唾液等)能滋润眼、鼻、口等孔窍;流入关节的津液能滑利关节;渗入于骨的津液能滋润和充养骨髓与脑髓。另外,津液还有化生血液、调节阴阳、排泄废物的作用。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关系气、血、精、津液均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均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断地补充,在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和神的主宰下,它们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在生理功能上,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

气和血的关系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1.气对血的作用(1)气能生血: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从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其中每一个转化过程都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1.气对血的作用(3)气能摄血:即气对血的统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使血液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逸于脉外。气摄血实际上是脾统血的作用。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

2.血对气的作用即血为气之母。血为气母的含义有二:其一,血能生气。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所以血盛则气旺,血衰则气少。其二,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布达全身。如果血不载气,则气将飘浮不定,无所归附。所以在临床上,每见大出血之时,气亦随之而涣散,形成气随血脱之候。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关系(二)气与精的关系

1.精能化气精藏于肾,肾精充盛,不断地供给五脏六腑,以促进脏腑的生理活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常,则元气方能化生不已。精足则气盛,精少则气衰。故临床精虚及失精患者常见到气虚的症状。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关系(三)气与津液的关系

1.气对津液的作用

表现为气能生津、行津和摄津三个方面。(1)气能生津:气是津液生成与输布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津液源于水谷精气,而水谷精气赖脾胃之腐熟运化而生成。气推动和激发脾胃的功能活动,使中焦之气旺盛,运化正常,则津液充足。所以,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均离不开气的作用。故三焦之气失职,则津液停聚而为痰湿或水肿。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关系(三)气与津液的关系

1.气对津液的作用(2)气能行津:指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输布排泄的动力。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作用于脏腑,表现为脏腑的升降出入运动。脾、肺、肾、肝等脏腑的升降出入运动完成了津液在体内的输布、排泄过程。若气虚、气滞,可致津液停滞,称为“气不化水”;津液停聚,又可致气机不利,称为“水停气滞”,二者常互为因果。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关系(三)气与津液的关系

1.气对津液的作用(3)气能摄津:是指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体内的津液在气的固摄作用控制下维持一定的量。若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则体内津液任意经汗、尿等途径外流,出现多汗、漏汗、多尿、遗尿的病理现象。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关系(三)气与津液的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