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高二上学期语文期初考试试卷_第1页
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高二上学期语文期初考试试卷_第2页
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高二上学期语文期初考试试卷_第3页
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高二上学期语文期初考试试卷_第4页
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高二上学期语文期初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高二上学期语文期初考试试卷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初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其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人们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等进行观察、探索并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先民所独创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至迟到西周时期,人们即已测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最初的四个节气。此后,随人们测量技术的日益提高及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加强,到战国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到秦汉时期更是臻于完善而形成今天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二十四节气在传统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这也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农业生产作为一项人类依据自然节律与农作物生长规律而开展的经济生产活动,其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即在于把握农时,所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而把握农时,也就是让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依次按相应的时间点展开。二十四节气,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气候的冷暖变化、降水多寡等情况,故古代先民就以其作为把握不同农事时间点的基本依据,正所谓“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

其次,二十四节气亦是传统时代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之所以如此,是由传统时代“以农为本"的时间生活特点所决定的。一年之中,受自然节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从种植到收获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农事节律。与此相适应,乡村社会生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从年初到年末,各种活动也就会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时间与空间之中。而作为农事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二十四节气也由此成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时间指针。

再次,对古代先民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制度,而且是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是他们多彩生活的重要体现与组成部分。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节气也就是节日。虽然此后由于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广,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气仍旧被作为节日保留了下来。比如“四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与立冬,历史上一直都是比较重要的节日。每逢节气之时,帝王都会率文武群臣到郊外举行隆重的典礼,再比如冬至、夏至、清明,到今天仍旧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尤其是清明,更是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作为节日的节气外,事实上,从全国范围来说,几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节气习俗活动。如饮食习俗,比较著名的如冬至饺子夏至面、立春咬春与尝春等。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还形成了丰富的养生习俗,如立春补肝、立夏补水、立秋滋阴、立冬补阴等。与此同时,围绕二十四节气,亦产生了数量众多的故事传说以及诗词歌赋等,集中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寄托。

(摘编自王加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功用与当代价值》)

材料二:

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起点应该是如何把握农时。种植需要确定合适的时间才会有好的收获,它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需要各种自然因素配合。古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有“天人合一”与“三才"(指天、地、人)思想的形成。

任何抽象的哲学理念都要有具体的操作措施才能实现其价值。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握农时,实现天人合一,并获得好的收成呢?我们的祖先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构筑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可以说,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就是合理利用农时的典范,是当时发达的农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如今的中国农业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了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其中化肥与农药在作出贡献的同时,存在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等。环境污染的现象日益突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困难。二十四节气这一体系依然没有过时,这是因为不管农业生产如何发达,基础的原理不会变化,即依赖自然而生产。人们依然要遵循自古而有的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知识体系,指导种植等生产的各个过程,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产方式。二十四节气理念正以新的形式服务于中国当代农业。

传承二十四节气还可以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不管工业化的程度有多高,乡村依然会是中国社会的最大版块,乡村的和谐依然要与工业化进程并行不悖。二十四节气时刻提醒人们,城市不能离开乡村。通过熟悉二十四节气,生活在都市的人们能够了解乡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中国在未来将越来越多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二十四节气如同中国文化的一张核心名片,有利于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中国的文化基因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和谐理念,不是征服理念。在世界文明史的视野中,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只有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才能产生。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应该很好地使用这个名片,落实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整个人类谋福祉。

(摘自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徐旺生《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有删改)

【链接材料】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开幕,其口号是“一起向未来"。2月4日这一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冬天结束,春天开始。随着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冬奥会开幕式缓缓开启。从雨水开始,至立春结束,一幅幅节气的美丽画面对应着中国古典诗词或谚语,将中国元素与冬奥会完美融合,惊艳了世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先民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测定始于西周时期,形成于秦汉时期。

B.服务于农业生产活动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

C.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了以把握农时为起点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D.不管农业生产如何发达,依赖自然而生产的基础原理不会变,所以二十四节气这一体系依然没有过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广,导致了部分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

B.西欧农业模式的产物——农药与化肥的副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C.利用好二十四节气这张文化名片,落实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整个人类谋福祉。

D.在利用二十四节气进行耕作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逐步形成,“天人合一”哲学与“三才"思想由此产生。

3.下列谚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B.趁地未封冻,赶快把树种

C.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

D.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5.北京冬奥会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拉开了序幕。请你根据材料,结合你对冬奥会的认识,谈谈你对这一设计意图的理解。

【答案】1.A

2.D

3.C

4.①论证结构上采用的是总—分式:先概括指出“二十四节气在传统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接下来分三个层面进行具体解说。②论证方法上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如第二段引用了《孟子》和民间俗语,第四段有节日和节日习俗的举例等。

5.①遵循“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二十四节气代表人与自然相处的方式,用它倒计时,体现中国人对时间的理解。②致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文化自信:选择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进行冬奥倒计时,表达民族自豪感。③借冬奥会推广中国文化:用浪漫的二十四节气增强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让世界更了解中国。④体现中华文明的理念与冬奥会精神的契合:二十四节气的和谐理念与冬奥会的团结精神契合。⑤表达希望与祝福:“立春”日开幕,寓意着各国朋友共同迎接一个新的春天。(或者与本届冬奥“一起向未来"的口号吻合。)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瓦猫(节选)

葛亮

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

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

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

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

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

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

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

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

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②,给他们送些去。

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刨了一块木板,刨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

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

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椽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闻先生说,愿闻其详。

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

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

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黔黔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劲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荼郁垒执鬼以饲虎的一段,说虎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

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

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噗嗤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

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

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

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

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响,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

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

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

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

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

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

(有删改)

【注释】①龙泉镇,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也是抗战时期西南联大聚居地。②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用饵块包裹起来的馅饼。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了翠湖边的梨花,后面在“蓝花楹开得正盛”的季节展开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意境,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之美。

B.小说从多角度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寥寥数语,使人领略到了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体会到了闻先生一路跋涉、筚路蓝缕的艰辛。

C.小说在真实历史背景下讲述了一个瓦猫的故事,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

D.小说语言清雅冲淡,叙事温润平和、细致入微,充满生活气息,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气氛,从而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行文节奏疏密有致,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舒缓,表现社会安定、人情淳朴;瓦猫“开光"则稍显急促,充满敬畏,展现了当地的落后迷信。

B.屋主不在乎租金将自己新起的房子租给闻先生,荣老爹让荣瑞红给闻先生他们送饵块,都体现了龙泉镇人至真至纯的人情美。

C.瓦猫是乔迁新居的必备之物,正是有了这一尊瓦猫,西南联大研究所才算正式成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文章结尾,闻太太请冯太太的理由是庆祝乔迁之喜,与全文一脉相承,展现了战乱年代人们的守望相助,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

8.小说详细描述了“巫人端公”开光这一情节,请结合文章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9.作者葛亮谈《瓦猫》创作理念时说:“无论是匠人还是知识分子,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一种人文理想,有职业上的持守和信仰,这种信仰可以将两者连接起来,成为我们人文传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身上体现了哪些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答案】6.D

7.A

8.①环境上,端公开光的描写,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营造了神秘的氛围,展现了云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情节上,端公为瓦猫开光是乔迁新居的必经流程,之后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才正式成立,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人物主题上,恭敬肃穆的开光仪式,表现了龙泉镇人和西南联大师生的善良友好、尊重互助,寄托了人们对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美好愿望,深化了小说主题。

9.①宽厚仁爱,守望相助。荣老爹陪同闻一多去找房子,屋主不在乎租金多少,将自己新建的房子租给闻先生,荣瑞红送饵块,小说结尾闻太太对冯太太的关心,这些行善举、做善事的行为,展现了战乱年代人们互相关怀的人情美,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的宽厚仁爱、互助友善。②坚韧不拔,躬行实践。闻先生一路跋涉,筚路蓝缕来到龙泉镇,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装修房子,展现了闻一多先生代表的西南联大人为追求真理自强不息、不畏艰苦的精神风貌,体现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力量。③守护文化,勇于担当。制陶匠用器物传承对小家的守护,教授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自己的信仰、坚守自己对家国文化的守护。庄严肃穆的瓦猫“开光”礼,寄托了闻先生和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更体现了他们对文化与责任的敬畏坚守。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

二、古代诗歌阅读(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

李商隐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①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②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注】①玉盘:传说南海有一种美人鱼,离开她的主人时,托着玉盘哭泣,泪水都化作了珍珠。②前溪:指南朝江南一带流行的一种歌舞。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谓榴花开虽不及春,然不及牡丹之先期零落更令人伤心。

B.颔联选用“玉盘"“锦瑟”两个意象,写出了赏花人和牡丹之间的深厚情谊。

C.颈联写环境和花败后的情景:万里长空,阴云密布,已非当年旧圃之环境;花落委地,一年的美好生机,早付与污泥流尘。

D.本诗借牡丹寄慨身世,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融进物中。尾联借异日花瓣落尽之时迥视今日雨中情景,犹感粉态之新艳,暗示诗人对未来前途充满信心。

11.这是一首咏物诗,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咏牡丹的。

【答案】10.D

11.①首联,拿石榴花作对比,仅用“先期零落"交代事由;②颔联,“玉盘”用典,和意象“锦瑟"共同渲染了风雨摧残牡丹的氛围;③颈联和尾联,想象牡丹凋零委地时园圃中的荒凉孤寂和花瓣落尽之日,回想今日被雨摧残的花,表达赏花人的惜花之情;④诗歌托物言志,牡丹被摧残而衰败,正是诗人自己命运的写照。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三、语言文字运用(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当下,流程简单的塔罗牌、算卦等网络占卜受到了一部分年轻人的追捧。顾客往往只需提供性别、年龄等基本个人信息,线上占卜师就能为他们的情感、事业、学业①_________________。“云算命”为何能流行?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揭示了人们容易相信算命的原理:人们往往会相信一段笼统的、对人格的描述,认为它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性格特征。而算命正是以一些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描述让顾客产生“算得准”的错觉。除此以外,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力求上进的年轻人难免碰到挫折与不顺,而羽翼未丰的他们尚且不具备处之泰然的心性。如此一来,一些人便会试图从“玄学"中寻求心理安慰,以占卜的结果为暂时指引,减轻对未来的忧惧。然而,从算命的结果中并没有什么不可泄露的天机,大多数时候可以堪称商家引诱顾客消费的心机。向占卜师“病急乱投医”的人不仅得不到什么实际帮助,甚至还会在③之下被收割“智商税",得不偿失。作家毕淑敏曾写道:“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在迷茫困顿时刻,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念,是独立思考的清醒头脑,是只争朝夕的努力奋进。唯有脚踏实地地行动起来,我们才能脱离泥沼,真正抽到人生的“上上签"。

1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2.指点迷津;模棱两可;花言巧语

13.示例:然而,算命的结果并没有什么不可泄露的天机,大多数时候堪称商家引诱顾客消费的心机。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红楼梦》作者一开篇就声明,整部著作正是“一把辛酸泪”所凝聚而成的。这就是说,曹雪芹的写作本身也是一个“欠泪——还泪"的故事。

林黛玉作为眼泪的化身,她实际上又是眼泪的“女神”。而宝玉的前身,既是灌溉绛珠仙草的神瑛侍者,①_____________,那么今世的贾宝玉便是以顽石为形的。正是林黛玉的眼泪,净化了这块顽石,使它没有回到“泥"的世界,②_________________。曹雪芹在小说开篇所表达的罪感,也正是表明他自己曾陷入深渊之中,但不能忘记引导他升华情感的女神们。他的罪感,正是自己意识到辜负了这些用眼泪柔化他心灵的女性。这种写作的动因,这种负疚与自我救赎的出发点,③_____________,也使得《红楼梦》成为伟大的伤感主义文学。

1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横线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鲁迅《拿来主义》)

B.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C.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林庚《说“木叶"》)

D.香雪并没有住,更不打算去找“北京话”的什么亲戚,他的话倒使她感到了委屈。(铁凝《哦,香雪》)

1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14.B

15.又是女娲补天淘汰下的顽石;而保持了“玉"的品性;使得文字都带上伤感之情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句补写

四、写作(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引用《吕氏春秋》的名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提示我们,水流和门轴在不停运动中才能避免外来生物的腐蚀,保持活力;水的流动始终有方向,门轴要精准安插在门臼中才能转动畅顺。爱因斯坦曾在给儿子的信中说:“生活就像骑自行车,为了保持平衡,就要不断运动。"骑自行车必须不停地向前蹬,一旦停下来,就容易摔倒。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以运动之姿势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吕氏春秋》有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爱因斯坦也曾言:“生活就像骑自行车,为了保持平衡,就要不断运动。"这无不昭示了运动的意义作为新时代青年,当谨承先贤之训,以运动之姿态,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保持运动的姿态,才能避免腐朽事物的侵蚀,拥有无限活力。如水流和门轴在不断运动中才能避免外来生物的侵袭一般,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不断以运动之姿,向前发展,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避免了资本主义势力势力的和平演变与部分理论的落后。反观苏联,正是因为放弃了自我革新,被僵化的斯大林体制钉在原地数十年,最终完全丧失了发展的活力,迎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最终结局。由是而观之,惟有保持运动姿态,方可抛弃腐蚀中的过,去奔向光明的明天。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保持运动之姿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不停息的坚持,否则,便会如停下蹬自行车的时刻般极易摔倒。时代考卷常出常新,人民是阅卷人,共产党是答卷人。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几十年如一日地以运动之姿,发展中国经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到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再到二十一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21年实现全面小康……这一系列的发展,一刻也不可停息。时代发展潮流浩浩汤汤,一旦停止发展,中国经济就会被裹挟着最大人口数量、第二生产总值等压力的潮流冲垮。一言以蔽之,若不保持运动之姿,泱泱大国的发展态难以保持平衡,便会被时代的未来所抛弃。

“察势者智,趋势者明,驭势者独步天下。"保持运动之姿,适应时代之发展,不是盲目的运动,而要把握时代所趋之势。正如水的流动,始终有方向,门轴要精准安插在门臼中,才能转动畅顺,惟有找准发展的方,向明白发展的规律,方能顺势而为,减少发展的阻力。1917年张勋妄图复辟帝制,美蒋反动派试图在抗战后重筑国民党一党专政;江青四人帮倒行逆施挑拨阶级斗争……这都是违背时代发展潮流,开历史的倒车之举。这显然是不可取的,而惟有中国共产党这样不断根据具体国情、把握发展规律的政党,方可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以不断运动的姿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是人间正道。有的国家开展贸易战,设置关税壁垒,这显然是逆时代潮流的。没有哪个国家能封闭自我,退回孤岛,成为联合的大陆上割裂的一部分。更何况疫情当前,惟有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方能攻克时艰。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在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以运动之姿态,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是个体之职责,是大国之担当,是人类使命之所在。愿中国之青年皆有所感发,在浩瀚星海中,以运动之姿,构筑起属于中国之巨轮。

【知识点】材料作文;立意准确;结构严谨

1/1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初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其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人们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等进行观察、探索并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先民所独创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至迟到西周时期,人们即已测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最初的四个节气。此后,随人们测量技术的日益提高及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加强,到战国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到秦汉时期更是臻于完善而形成今天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二十四节气在传统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这也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农业生产作为一项人类依据自然节律与农作物生长规律而开展的经济生产活动,其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即在于把握农时,所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而把握农时,也就是让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依次按相应的时间点展开。二十四节气,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气候的冷暖变化、降水多寡等情况,故古代先民就以其作为把握不同农事时间点的基本依据,正所谓“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

其次,二十四节气亦是传统时代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之所以如此,是由传统时代“以农为本”的时间生活特点所决定的。一年之中,受自然节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从种植到收获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农事节律。与此相适应,乡村社会生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从年初到年末,各种活动也就会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时间与空间之中。而作为农事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二十四节气也由此成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时间指针。

再次,对古代先民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制度,而且是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是他们多彩生活的重要体现与组成部分。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节气也就是节日。虽然此后由于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广,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气仍旧被作为节日保留了下来。比如“四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与立冬,历史上一直都是比较重要的节日。每逢节气之时,帝王都会率文武群臣到郊外举行隆重的典礼,再比如冬至、夏至、清明,到今天仍旧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尤其是清明,更是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作为节日的节气外,事实上,从全国范围来说,几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节气习俗活动。如饮食习俗,比较著名的如冬至饺子夏至面、立春咬春与尝春等。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还形成了丰富的养生习俗,如立春补肝、立夏补水、立秋滋阴、立冬补阴等。与此同时,围绕二十四节气,亦产生了数量众多的故事传说以及诗词歌赋等,集中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寄托。

(摘编自王加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功用与当代价值》)

材料二:

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起点应该是如何把握农时。种植需要确定合适的时间才会有好的收获,它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需要各种自然因素配合。古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有“天人合一"与“三才”(指天、地、人)思想的形成。

任何抽象的哲学理念都要有具体的操作措施才能实现其价值。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握农时,实现天人合一,并获得好的收成呢?我们的祖先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构筑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可以说,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就是合理利用农时的典范,是当时发达的农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如今的中国农业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了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其中化肥与农药在作出贡献的同时,存在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等。环境污染的现象日益突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困难。二十四节气这一体系依然没有过时,这是因为不管农业生产如何发达,基础的原理不会变化,即依赖自然而生产。人们依然要遵循自古而有的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知识体系,指导种植等生产的各个过程,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产方式。二十四节气理念正以新的形式服务于中国当代农业。

传承二十四节气还可以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不管工业化的程度有多高,乡村依然会是中国社会的最大版块,乡村的和谐依然要与工业化进程并行不悖。二十四节气时刻提醒人们,城市不能离开乡村。通过熟悉二十四节气,生活在都市的人们能够了解乡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中国在未来将越来越多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二十四节气如同中国文化的一张核心名片,有利于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中国的文化基因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和谐理念,不是征服理念。在世界文明史的视野中,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只有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才能产生。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应该很好地使用这个名片,落实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整个人类谋福祉。

(摘自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徐旺生《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有删改)

【链接材料】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开幕,其口号是“一起向未来”。2月4日这一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冬天结束,春天开始。随着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冬奥会开幕式缓缓开启。从雨水开始,至立春结束,一幅幅节气的美丽画面对应着中国古典诗词或谚语,将中国元素与冬奥会完美融合,惊艳了世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先民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测定始于西周时期,形成于秦汉时期。

B.服务于农业生产活动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

C.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了以把握农时为起点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D.不管农业生产如何发达,依赖自然而生产的基础原理不会变,所以二十四节气这一体系依然没有过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广,导致了部分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

B.西欧农业模式的产物——农药与化肥的副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C.利用好二十四节气这张文化名片,落实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整个人类谋福祉。

D.在利用二十四节气进行耕作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逐步形成,“天人合一"哲学与“三才”思想由此产生。

3.下列谚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B.趁地未封冻,赶快把树种

C.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

D.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5.北京冬奥会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拉开了序幕。请你根据材料,结合你对冬奥会的认识,谈谈你对这一设计意图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瓦猫(节选)

葛亮

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

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

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

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

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

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

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

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

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②,给他们送些去。

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刨了一块木板,刨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

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

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椽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闻先生说,愿闻其详。

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

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

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黔黔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劲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荼郁垒执鬼以饲虎的一段,说虎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

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

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噗嗤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

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

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

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

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响,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

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

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

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

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

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

(有删改)

【注释】①龙泉镇,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也是抗战时期西南联大聚居地。②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用饵块包裹起来的馅饼。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了翠湖边的梨花,后面在“蓝花楹开得正盛"的季节展开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意境,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之美。

B.小说从多角度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寥寥数语,使人领略到了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体会到了闻先生一路跋涉、筚路蓝缕的艰辛。

C.小说在真实历史背景下讲述了一个瓦猫的故事,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

D.小说语言清雅冲淡,叙事温润平和、细致入微,充满生活气息,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气氛,从而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行文节奏疏密有致,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舒缓,表现社会安定、人情淳朴;瓦猫“开光”则稍显急促,充满敬畏,展现了当地的落后迷信。

B.屋主不在乎租金将自己新起的房子租给闻先生,荣老爹让荣瑞红给闻先生他们送饵块,都体现了龙泉镇人至真至纯的人情美。

C.瓦猫是乔迁新居的必备之物,正是有了这一尊瓦猫,西南联大研究所才算正式成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文章结尾,闻太太请冯太太的理由是庆祝乔迁之喜,与全文一脉相承,展现了战乱年代人们的守望相助,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

8.小说详细描述了“巫人端公"开光这一情节,请结合文章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9.作者葛亮谈《瓦猫》创作理念时说:“无论是匠人还是知识分子,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一种人文理想,有职业上的持守和信仰,这种信仰可以将两者连接起来,成为我们人文传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身上体现了哪些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二、古代诗歌阅读(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

李商隐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①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②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注】①玉盘:传说南海有一种美人鱼,离开她的主人时,托着玉盘哭泣,泪水都化作了珍珠。②前溪:指南朝江南一带流行的一种歌舞。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谓榴花开虽不及春,然不及牡丹之先期零落更令人伤心。

B.颔联选用“玉盘"“锦瑟”两个意象,写出了赏花人和牡丹之间的深厚情谊。

C.颈联写环境和花败后的情景:万里长空,阴云密布,已非当年旧圃之环境;花落委地,一年的美好生机,早付与污泥流尘。

D.本诗借牡丹寄慨身世,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融进物中。尾联借异日花瓣落尽之时迥视今日雨中情景,犹感粉态之新艳,暗示诗人对未来前途充满信心。

11.这是一首咏物诗,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咏牡丹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当下,流程简单的塔罗牌、算卦等网络占卜受到了一部分年轻人的追捧。顾客往往只需提供性别、年龄等基本个人信息,线上占卜师就能为他们的情感、事业、学业①_________________。“云算命"为何能流行?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揭示了人们容易相信算命的原理:人们往往会相信一段笼统的、对人格的描述,认为它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性格特征。而算命正是以一些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描述让顾客产生“算得准"的错觉。除此以外,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力求上进的年轻人难免碰到挫折与不顺,而羽翼未丰的他们尚且不具备处之泰然的心性。如此一来,一些人便会试图从“玄学”中寻求心理安慰,以占卜的结果为暂时指引,减轻对未来的忧惧。然而,从算命的结果中并没有什么不可泄露的天机,大多数时候可以堪称商家引诱顾客消费的心机。向占卜师“病急乱投医"的人不仅得不到什么实际帮助,甚至还会在③之下被收割“智商税”,得不偿失。作家毕淑敏曾写道:“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在迷茫困顿时刻,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念,是独立思考的清醒头脑,是只争朝夕的努力奋进。唯有脚踏实地地行动起来,我们才能脱离泥沼,真正抽到人生的“上上签”。

1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红楼梦》作者一开篇就声明,整部著作正是“一把辛酸泪"所凝聚而成的。这就是说,曹雪芹的写作本身也是一个“欠泪——还泪”的故事。

林黛玉作为眼泪的化身,她实际上又是眼泪的“女神"。而宝玉的前身,既是灌溉绛珠仙草的神瑛侍者,①_____________,那么今世的贾宝玉便是以顽石为形的。正是林黛玉的眼泪,净化了这块顽石,使它没有回到“泥”的世界,②_________________。曹雪芹在小说开篇所表达的罪感,也正是表明他自己曾陷入深渊之中,但不能忘记引导他升华情感的女神们。他的罪感,正是自己意识到辜负了这些用眼泪柔化他心灵的女性。这种写作的动因,这种负疚与自我救赎的出发点,③_____________,也使得《红楼梦》成为伟大的伤感主义文学。

1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横线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鲁迅《拿来主义》)

B.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C.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林庚《说“木叶”》)

D.香雪并没有住,更不打算去找“北京话"的什么亲戚,他的话倒使她感到了委屈。(铁凝《哦,香雪》)

1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引用《吕氏春秋》的名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提示我们,水流和门轴在不停运动中才能避免外来生物的腐蚀,保持活力;水的流动始终有方向,门轴要精准安插在门臼中才能转动畅顺。爱因斯坦曾在给儿子的信中说:“生活就像骑自行车,为了保持平衡,就要不断运动。"骑自行车必须不停地向前蹬,一旦停下来,就容易摔倒。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D

3.C

4.①论证结构上采用的是总—分式:先概括指出“二十四节气在传统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接下来分三个层面进行具体解说。②论证方法上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如第二段引用了《孟子》和民间俗语,第四段有节日和节日习俗的举例等。

5.①遵循“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二十四节气代表人与自然相处的方式,用它倒计时,体现中国人对时间的理解。②致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文化自信:选择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进行冬奥倒计时,表达民族自豪感。③借冬奥会推广中国文化:用浪漫的二十四节气增强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让世界更了解中国。④体现中华文明的理念与冬奥会精神的契合:二十四节气的和谐理念与冬奥会的团结精神契合。⑤表达希望与祝福:“立春”日开幕,寓意着各国朋友共同迎接一个新的春天。(或者与本届冬奥“一起向未来"的口号吻合。)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